晚清民初,以一种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现代性焦虑为背景,中国“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种话语与实践的纠缠混合下,逐渐浮现。而作为对话的桥梁。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供了极佳的视角。作者通过考察各种文体、版本及媒介方式,大跨度地并置、比较形象类型,对“傅彩云”、“茶花女”、“苏菲亚”及“罗兰夫人”等流行形象的生产、流传以至移植情况进行了有效的追踪。这些经典“传说”都将成为建构中国“新女性”的重要资源;而通过对它们的生动剖析,《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从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展示中西文化对撞、磨合与再生,凸显想象他者与自我再想象之复杂关系的精彩“传说”。
##有几个不曾注意的点:1否定历史上才女的存在的用意和“新女学”的天然不足,2新式汉语其实并不是“通俗的”(林纾的流行印证了这一点),3圣女式英雄必然走向死亡,4旧式文人对译者的认知和后续带来的对原文的忠实问题,5文化血统是否能突破阶级、婚姻的限制,6佛教、基督教与中国女性,7普遍主义、民族主义和性别平等,8受苦妇女形象的浪漫化与色情化
评分##赛金花,原来隐喻如此丰富呀
评分##干货多 但海外研究的弊病也还在 忙过论文季上response...
评分##2009-10
评分##赛金花,原来隐喻如此丰富呀
评分##绪论很吸引人,有文化研究的大框架,怎奈内容似乎有点偷懒,只是细读了个别作品,全然只是个空架子
评分##: I209.5/4621
评分##这本我看得有点稀里糊涂。感觉是有不少有趣的细节,但主题比较含糊。问了一些小的问题,但欠缺清晰的回答。理论方面写得很碎,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就如此,读着很玄乎
评分一般,在这套丛书中算中下了。不过估计很大原因要怪译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