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学辞典

甲骨学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世凯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甲骨学
  • 考古学
  • 历史
  • 语言学
  • 文字学
  • 古文字
  • 商朝
  • 殷墟
  • 辞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3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0930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9
字数:6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甲骨学辞典》有两版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甲骨学小词典》出版后又三次再版,期间我和出版社都收到一些读者的反映,除提出上举的不足和建议外,大多希望尽快编一本内容更加丰富的《甲骨学辞典》。许仲毅先生和我数次商议编写的问题。他提出:“加强甲骨文中的内容。”因为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在甲骨文中有的字形与隶定的无太多差别,一般读者也能认识,如:人、口、大、小、牛、羊、犬、山、水、林、木等等,虽然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但不知在甲骨刻辞中是否一样?希望从《甲骨学辞典》中得到有关知识。他建议在编写时将甲骨学的一般性研究或介绍甲骨文的著述移到《人事年表》中。否则此书的容量太大,也不可能全妩遗漏地将每种著述都一一介绍完整。还建议在正文中增加已辞世的甲骨学家,使读者对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有更多了解。

作者简介

  孟世凯, 1935年4月生,四川西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业务专长是甲骨文,现从事先秦史研究。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59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先秦研究动态》主编。主要代表作有:《甲骨学小辞典》(专著)、《中国历史大事本末·先秦史卷》(专著)、《夏商史话》(专著)、《中国文字发展史》(专著)、《甲骨文合集》第二、十三册释文(专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凡例
笔画词目表
正文
附录
后记

前言/序言


《古文字的拓印与解读:以商周金文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张怀远 出版社:汉风学苑 出版年份:2023年 字数:约60万字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关注甲骨文这一特定领域的专著,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古代汉字载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即金文)。《古文字的拓印与解读:以商周金文为中心的考察》系统梳理了自上古迄至西周晚期,中国先秦时期文字载体材料的演变脉络,重点深入剖析了金文的铸刻技术、铭文的书写形制、文辞的篇章结构及其所蕴含的礼制观念与历史信息。 全书分为绪论、载体研究、字形演变、铭文文献学、语辞研究与附录六大部分,旨在建立一套以金文为核心,能够有效衔接上古陶文、下接战国文字的古文字研究方法论框架。 ---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分:绪论——古文字研究的新视野 本章首先界定了本书的研究范围与核心材料——商周金文。作者认为,对古代文字的研究,必须首先关注其物质载体的特性。绪论部分驳斥了将甲骨文视为汉字源头的单一化观点,提出商代晚期已存在甲骨文与金文并行的“双轨制”书写传统,并探讨了金文在政治合法性论证上的独特作用。同时,本章还概述了近三十年来金文研究的前沿动态,特别是在高精度三维扫描和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应用于青铜器铭文拓片分析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二部分:载体研究——从陶器到青铜器 本部分是本书的基石,详细考察了文字载体的物理属性对书写内容和形态的影响。 一、早期陶文与刻划符号的继承性: 考察了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并与殷墟甲骨文的某些特征进行对比,探讨其在符号化进程中的连续性。 二、青铜铸造技术与铭文的形成过程: 详细分析了商周时期范铸技术(包括合范、分范)如何决定了铭文的笔画粗细、转折圆滑程度以及深浅程度。着重研究了“刀刻金文”(如部分西周早期器物)与“泥范书写”(主流技术)之间的技术分野及其对字形的影响。 三、拓片采集与图像还原的科学性: 这一节专门讨论了现代拓印技术(如高分子材料拓印、数字扫描)如何避免传统拓片带来的形变和信息丢失。作者通过对比大量出土实物与早期拓本,指出了传统拓片对某些细微笔画(如西周晚期细线金文)的“抹平效应”。 第三部分:字形演变——从“肥笔”到“瘦金” 本部分聚焦于商周时期,文字符号本身形态的演变规律,强调了书写者群体(如史官、工匠)对字形风格的影响。 一、商代晚期与殷墟时期的字形特征: 分析了武丁时期铭文的雄健、笔画圆润且多呈“肥笔”的特点,与同时期甲骨文的瘦劲形成对照。重点辨析了“日”、“月”、“王”等核心符号在不同器物上的规范性差异。 二、西周早期:从“对称”到“规范化”: 探讨了周初(如天亡簋、何尊)铭文受武王、成王时期政治强力影响,向着更加方正、对称、笔画均匀化的趋势发展。 三、西周中晚期:风格的分流与定型: 详细剖析了昭、穆时期铭文的典雅、规整,以及孝王、夷王时期的“大开大合”倾向。尤其关注了厉王、宣王时期(如毛公鼎、散氏盘)铭文所展现的成熟书法美学,其结构严谨,笔画粗细对比明显,预示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区域性分化。 第四部分:铭文文献学——礼制与政治的载体 金文的特殊性在于其内容多与国家祭祀、册命赏赐、战争功绩和土地契约相关。本部分从文献学的角度对铭文进行分类与解读。 一、册命书的结构范式: 详细解构了西周册命类铭文的标准“套路”,包括:受命者、王之语、册命的缘由、赏赐的物品、祝祷与受命者的感叹。通过对比《大盂鼎》、《召尊》等经典篇目,揭示了周代王权对贵族进行权力再分配的仪式化语言。 二、战争铭文与史实的校勘: 考察了涉及“征伐”、“克”等动词的战争铭文(如《潘父鼎》),如何与《尚书》、《春秋》等文献相互印证,并指出金文在修正传统史书记载中的独有价值。 三、田土淜水与法律文书: 深入分析了如《散氏盘》、《召伯耤鼎》等涉及土地界限、权属转让的铭文,这些铭文是研究周代私有财产制度和法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五部分:语辞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本部分运用比较语言学方法,对金文中的词汇、语法结构进行梳理和考辨。 一、特殊词汇与句法: 考察了金文中大量甲骨文所不具备的、具有周代特色的词汇,如“敢弗”、“乃”、“曰若何”等虚词的用法。分析了许多长篇铭文(如《恭王褱鼎》)中多重复句和倒装句的构成,有助于理解周代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过程。 二、同文异训与词义的流变: 针对一些在甲骨文中意义尚不明确或已发生变化的字,如“德”、“祀”、“伐”等,通过其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重新界定了其在西周时期的具体语义。 附录:重要金文摹本与拓片对比集 附录部分汇集了十余件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铭文的精细摹本和拓片原片对比图,并附有详细的释文、校勘说明以及相关考证的引文索引,为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图像学参照材料。 --- 结语 《古文字的拓印与解读》致力于将金文研究从单纯的文字识别提升到物质文化、政治史和文献学的综合层面。本书力求以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论述,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商周世界,特别是通过青铜礼器及其铭文来重构上古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评价: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词典的编纂者显然是耗费了数十年心血,其信息的密度和准确性令人咋舌。不同于以往一些参考书只是简单地引用旧说,这部作品在许多关键节点的释读上,明显融入了近十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学理突破。例如,在某些表示官职或族属的复杂复合词的处理上,它吸收了新的青铜器铭文对比研究成果,对传统理解进行了审慎的修正或补充。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甲骨文的“形”“音”“义”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精妙的梳理,尤其是在解释音韵流变时,不仅限于上古音的推测,还结合了后世文献的印证。这种跨越数千年时空的对话,使得这部词典的学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甲骨文发展史。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甲骨学辞典》的装帧设计,初见之下,便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很是考究,泛着淡淡的米黄色泽,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沧桑。内页的排版,采用了严谨的双栏对开式,字体的选用既保证了清晰度,又不失古朴典雅。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对于每一个甲骨文单字的释义部分,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字形摹写和现代汉字的对应,更深入地探讨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和可能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商代世界的窗口。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复杂、多义的甲骨文时,会引用相关的卜辞原文作为佐证,这种详实的考据工作,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研究商周文明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对某些特定卜辞中特定符号的考证,其严谨性令人叹服。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之前接触过几部相关的词典,但大多内容显得有些单薄,要么是偏重于文字学的考据,要么是过于侧重于考古发现的罗列。然而,这本《甲骨学辞典》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收录了那些常见的、已经被学界普遍认定的字头,更令人惊喜的是,它对那些尚存争议、释读难度极大的疑难重文也给予了相当篇幅的讨论。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材料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却极具感染力。我记得有一次查阅一个关于祭祀用牲的词条,它不仅解释了字义,还附带简要分析了当时商王室的宗教观念和等级制度,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理解边界。可以说,它构建了一张详尽的、立体的商代社会图景,而非仅仅是文字符号的堆砌。

评分

第三段评价: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实用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我通常在进行古籍校勘或者撰写论文时,需要快速核对大量的甲骨文资料,过去常常因为索引混乱或解释模糊而耗费大量时间。而这部辞典的检索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除了常规的笔画和部首索引外,它还增设了“辞例关联索引”,这一点简直是神来之笔。如果你知道某个字大致出现在哪类卜辞中(比如贞人贞问、天气占卜等),可以直接通过关联索引进行快速定位,这极大地提升了研究效率。此外,对于那些释读尚无定论的字,它清晰地罗列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并标明了支持该观点的核心证据,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是学术著作的典范。它没有强加某种单一的解释给读者,而是提供了一个充分讨论的平台,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体现了一种成熟的学术胸襟。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是沉稳而厚重的,它不像一些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趣味性和浅显易懂,它面向的是对古文字有严肃学习意愿的群体。装帧上的内敛风格也与其内容相匹配,深色的封面搭配烫金或银的字体,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它就如同一个沉默的智者,散发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个人认为,对于中文系、历史系乃至考古系的学生而言,拥有一本这样的参考书,其重要性不亚于一本经典的《说文解字》或《金文编》。它为我们理解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无论是用于课堂学习、论文撰写,还是日常的学术研究,它都是一本能让人“信赖”的书。购买它,感觉像是为自己的研究室添置了一件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那种充实的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

学习甲骨文的一本工具书

评分

比小词典好一点,主要是电脑排版,看着省力

评分

比小词典好一点,主要是电脑排版,看着省力

评分

没有《合集》那样的大部头,也可以大致了解甲骨学,不错

评分

《甲骨学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世凯先生的大著。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故有此书。对于专业的读者来说,其中的一些部分也可以作为补充来看。在正文中也有已辞世的甲骨学家,读者可以了解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是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大学问、大智慧、大手笔!!!

评分

《甲骨学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世凯先生的大著。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故有此书。对于专业的读者来说,其中的一些部分也可以作为补充来看。在正文中也有已辞世的甲骨学家,读者可以了解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是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不用来备查,要通读

评分

《甲骨学辞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世凯先生的大著。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需要了解甲骨文中反映的内容,故有此书。对于专业的读者来说,其中的一些部分也可以作为补充来看。在正文中也有已辞世的甲骨学家,读者可以了解他们在甲骨学发展史上作过的贡献。是不错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