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1册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哲学 佛学 南怀瑾作品集 南怀谨

限购1册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哲学 佛学 南怀瑾作品集 南怀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南怀瑾
  • 佛学
  • 哲学
  • 宗教文化
  • 经典
  • 文化
  • 玄学
  • 心灵成长
  • 南怀谨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空心灵花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33267
商品编码:12035312817
品牌:悟空心灵花园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
>

如果说《金刚经》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那么,南怀瑾先生的讲解正是放下了成见,消除了一切哲学、宗教的界限。

《金刚经》是众多学佛参禅者必读必参的佛经。《金刚经说什么》是南怀瑾先生的名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得到读者的强烈共鸣。南先生以经史合参的方式,以禅宗的思维讲解经文,随说随破,出神入化,突破了宗教的界限,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定会喜欢。

>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千百年来,注经者甚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时,曾多次讲解《金刚经》,本书据其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的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

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乃是他20多年前的一次讲记,由旁听者录音整理并后期校对的。因为是讲稿,所以口语化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不像一般讲经书那样晦涩或者故弄玄虚。任何时候,烦恼啊急噪啊焦虑啊茫然啊,普通人的负面情绪来袭,我翻开这本书,随便从哪页看起,都觉得灵魂仿佛得到一只温柔手的梳理,说不出的舒服爽利。——客户

 

读了《金刚经说什么》,并没有就此彻悟,却明白了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存在着各种生存方式的选择,有些我们难以想象的,却是他人赖以生活的土壤。因此反思,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为什么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却不快乐?有没有第三条路?看了《金刚经说什么》,能看得更清晰一点。——客户


正如书中所说,这本书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几生几世才能修来拜读此书,并且得到好的开化。所以广大的阅读爱好者啊,如果有幸看到了一定要抓住机会啊,这可是圣书。只能说到这了,因为内容超出了嘴巴和意识的能力范畴,莫以名状。——买家


新版说明

再版说明

出版说明

宗教的大智慧○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无坚不摧○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那个时候○舍卫国的讲堂○千二百五十人○世间与大千世界○吃饭穿衣○乞士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如来菩萨○六祖和《金刚经》○善护念○寻愁觅恨○金刚眼和发心○无无主宰○此心如何住○止住的持名念佛○百千三昧的定境○三步曲○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谭子《化书》○有色无色的众生○有想无想的众生○洪福清福○罗汉的涅槃○佛的涅槃○四相和我的观念○三轮体空布施○快乐痛苦皆无住○转化十二类生○说三十二品偈颂(品偈颂第二品偈颂第三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等和次等○无所住○不住色○不住声香味○内触妙乐的菩萨○雁过长空○功德和福德○东方佛西方佛○阿育王的沙子○周利槃陀伽的扫帚(第四品偈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法报化体相用○莲花生○身相的执着(第五品偈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烧佛像的和尚○五百年后○善行功德智慧○净信和无所住○真非真○何处是岸(第六品偈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说什么○程度的差别○入世出世平等○圣贤之别(第七品偈颂)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佛法非佛法(第八品偈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思惑○谁不瞋谁不痴慢疑○话说再来人○不来行吗○三界的天人○解结去惑○初果的罗汉○迦叶起舞毕陵慢心○二果三果作什么○罗汉的前途○世上的名(第九品偈颂)○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庄严佛土在哪里○打火机○因师而瞎的眼(第十品偈颂)

>

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伟大之处,是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另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字前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前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的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它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候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着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根本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智慧之光,破除迷妄,究竟涅槃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这部在佛教历史上占据着至高无上地位的经典,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智慧,对宇宙人生的真相进行了彻底的剖析。它并非一部讲述故事或叙述历史的著作,而是直接指向我们心灵最深处的迷惘,提供一条通往彻底解脱的道路。这部经文的精髓在于它对“无相”与“般若”的阐释,引导修行者认识到一切现象的虚幻本质,从而证悟到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究竟实相。 一、 经文缘起:应答有问,直指人心 《金刚经》的缘起,始于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精舍中,与广大僧众一同受用种种上妙饮食,着衣持钵,次第乞食。在用斋完毕,洗足坐于一面之后,佛陀即入甚深三昧,然后向须菩提尊者宣说了这部伟大的经典。这种“应答”的方式,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佛陀观察到众生内心的困惑与执着,特别是对“法”的执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相”的分别。因此,经文的开篇便强调了“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根本原则,这便是修行者需要当下体悟的起点。 二、 核心要义:破“相”立“空”,彰显“般若” 《金刚经》最核心的论点,便是对“相”的破除。佛陀在经文中反复强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里的“相”,涵盖了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包括物质世界、思想概念、甚至是我们对佛法本身的执着。佛陀指出,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承受苦难,皆因对这些“相”产生了执着,误以为它们是真实永恒的。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是《金刚经》中最为人熟知也是最易被误解的四句话。它们并非否定我们个体的存在,而是指向了“我”的虚幻性。我们所谓的“我”,不过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聚合,是因缘和合而生,随着因缘的消散而消失。一旦我们认识到“我”的空性,就不会再被“我”的得失、荣辱所困扰,从而解脱束缚。 无住生心: 这是《金刚经》的另一核心概念。既然一切相都是虚幻的,那么我们的心就不应该执着于任何一个“相”。“无所住”是指心不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不执着于见闻觉知,不执着于善恶、有无等一切二元对立。当我们的心能够安住于“无所住”的状态,便能自然而然地生起“般若智慧”,从而体悟到万法的实相。 如来: “如来”并非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指“如实而来”,即如实地证悟了万法实相的智慧。佛陀在经文中以“如来”自称,并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身份,而是为了引导我们认识到,每个人内在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我们能够破除执着,证悟般若。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句话更是将“破相”的彻底性推向极致。即使是佛法,如果被我们执着,也会成为障碍。佛陀讲经说法,是为了度化众生,一旦众生得度,佛法本身也应被舍弃,如同渡船靠岸后便不再需要。这提醒我们要以智慧去理解佛法,而非将其作为教条来固守。 三、 “般若”的本质:智慧之光,洞彻万法 “般若”,意译为“智慧”,但它并非世俗意义上的聪明才智,而是超越言语、概念的实相智慧,是觉悟一切万法实相的根本能力。这种智慧,能够洞彻一切现象的虚妄,看到其背后的空性。 般若波罗蜜: “波罗蜜”意译为“到彼岸”,指究竟圆满。般若波罗蜜,便是通过实相智慧,究竟到达觉悟的彼岸,即涅槃。它是一种能够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解脱的彼岸的船。 修福不修相: 佛陀在经文中强调,修习善功德,积累福德,但修习福德时,不能执着于福德的“相”。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善事,都应该以“无所住”的心去行持,不求回报,不执着于功德的显现,这样才能真正积累圆满的福德。 如来所说: 经文反复强调“如来所说”,是为了让听者知道,这些并非是佛陀个人的主观臆断,而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如实开示。这赋予了经文以无上的权威性,但也再次警示我们,不要执着于“如来”这个名相,而是要体悟其所指示的实相。 四、 修行方法:观照内心,当下证悟 《金刚经》并非要求我们进行复杂的仪式或修行,而是强调当下观照自心,破除内心的妄想执着。 观照自心: 经文中充斥着对“心”的探讨,例如“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便是引导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念头,认识到念头的生灭无常,以及它们背后的虚幻性。 不二法门: 《金刚经》所指引的,是“不二法门”。意味着超越一切相对性的分别,如善与恶、有与无、生与灭、净与垢等等。当我们能够超越这些二元对立,便能体悟到万法平等的实相。 断疑生信: 许多人初读《金刚经》会感到困惑,甚至产生怀疑。这是正常的,因为经文所说的,往往与我们惯常的认知相悖。然而,佛陀也预示了,若有人能对这部经文生起信心,那便是希有之事。这信心,并非盲从,而是基于对佛陀智慧的信赖,以及对自身潜在觉悟能力的信任。 五、 殊胜功德:福德圆满,究竟解脱 《金刚经》的殊胜功德,言语难以尽述。经文中多次提及,若有人能受持、读诵、解说这部经,其功德将比七宝布施、乃至四大部洲的一切众生都被度化,功德都更为广大。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因为《金刚经》直指人心,能够从根本上化解众生的烦恼与痛苦,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 灭罪: 经文指出,若有众生,于过去现在,于恶业之因,若闻此经,信心不逆,其业乃灭,何况于因,而有所造?这表明,通过理解和实践《金刚经》的智慧,能够消除过往的罪业,获得心灵的净化。 证果: 最终,《金刚经》的目标是引导修行者证悟菩提,成就佛果。它是一条直达究竟涅槃的捷径,帮助我们摆脱轮回的苦海,获得永恒的安乐。 结语: 《金刚经》并非一本需要被“读懂”的书,而是一部需要被“体悟”的经典。它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剥离我们层层包裹的执着,最终引导我们回归自性,证悟那本来就具足的般若智慧。这部经文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破除迷妄的钥匙,让我们能够看清世界的真相,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究竟圆满的解脱境界。每一个愿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的人,都能在这部经典中找到指引,获得启示,最终证悟那不生不灭的究竟实相。

用户评价

评分

《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宏大而又亲密的体验。它不像硬科学那样冰冷,而是充满了对生命整体性的关怀。作者探讨了人类心智在感知外部世界时所设置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精神修养来超越这些局限。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我解读为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意识,即我们不是世界的征服者,而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到他对中国传统医学与哲学融会贯通的分析时,我感觉所有学科的壁垒似乎都消融了,一切知识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如何和谐地存在。这本书的文字优美,充满了哲思的韵味,它引导我从关注自身的得失,转向思考个体在整个宇宙图景中的位置。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深刻、更值得探索的问题,让我愿意花更多时间去静默地体会和观察身边的一切。

评分

我得说,《论语新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了一般的国学普及读物。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孔子的原话,而是用一种现代人的视角去“激活”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智慧。比如对“仁”的探讨,不再是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被拆解为在家庭、职场、社会中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君子”与“小人”区分的论述,他强调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内心的定力和对原则的坚守。书中对“礼”的阐释也很有启发性,它不再是繁文缛节的束缚,而是维护人际和谐、保持自我尊重的润滑剂。读起来的感受是,你仿佛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入对话,他能将那些看似古奥的道理,精准地映射到我们当下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困境中。这本书读完后,不仅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更重要的是,它为我的日常决策提供了一套坚实的内在坐标系。

评分

这本《禅的活法》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在理解“当下”这个概念上。作者不堆砌艰涩的佛学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禅宗的核心思想。比如他提到我们总是在追逐未来,或者沉湎于过去的回忆,却忽略了此刻手中正在做的事情,就像吃饭时还在想工作上的烦恼,结果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日常琐事的细腻观察和点拨,让我猛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活得多么“分散”。书中对“正念”的描述特别有力量,它不是让你强行停止思考,而是让你有意识地去觉察念头的来去,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读完后,我尝试在刷牙、走路时练习这种觉察,虽然效果时好时坏,但那种从内心深处升起的一点点清明感,是任何世俗的成功都无法比拟的宁静。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智慧长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的教诲,没有说教的压力,只有引导你回归本心的温柔。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时间的关系,明白真正的“拥有”只存在于此刻。

评分

《中国哲学史纲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绝,它像一条清晰流畅的河流,将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先秦诸子的争鸣,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再到魏晋玄学的兴起,乃至宋明理学的集大成,作者总能抓住每个流派最核心的关切点,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冗长叙述。我之前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印象是碎片化的,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理解了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继承。例如,他清晰地阐释了老庄思想如何为后世的道家和玄学提供了哲学基石,而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在不断吸收佛学、道家元素中完成自我更新的。对于想建立系统化哲学认知的人来说,这本书是极佳的入门砖,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没有掉入教条主义的陷阱,而是展现了中国哲学持续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评分

这本关于“易经智慧”的解读,颠覆了我对占卜算命的刻板印象。作者将《易经》提升到了本体论和方法论的高度,强调“变”才是宇宙的永恒真理,而八卦符号只是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变”的规律的工具。书中对“时位”的强调尤其深刻,即任何事情都有其发生的最佳时机和所处的环境位置,如果逆势而为,即使动机良好,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关于“中庸之道”的阐释,它不是平庸和妥协,而是对事物两极动态平衡的精准把握。通过对卦象的分析,我学会了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再急于求一个确切的“是”或“否”,而是去思考“此刻是哪个阶段?我应该采取什么姿态来顺应这个变化?”这种思维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让决策过程变得更加从容和审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