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史

南非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家馨 著
图书标签:
  • 南非
  • 历史
  • 非洲
  • 殖民主义
  • 种族隔离
  • 政治
  • 社会
  • 文化
  • 传记
  • 20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20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80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史学论丛·外国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44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非史》是目前国内一部全面的南非史,其叙述上起荷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下讫当代南非。作者以时间为轴,以政治和经济为主脉,兼论社会、文学与教育,分别从布尔人、英裔白人和当地黑人的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南非历史的变迁。在讲述历史之余,作者还总结了自己二十余年南非史研究与教学的心得,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当下南非种种社会痼疾与种族问题的根源,以及南非在非洲大陆的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郑家馨
 1934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从事非洲史、南非史和殖民主义史的研究。曾主编《非洲通史·近代卷》、《殖民主义史·非洲卷》、《世界文明史))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的建立
一 从好望角的发现到开普殖民地的建立
二 开普殖民地的土地扩张
三 早期荷兰殖民者的经济结构
四 科伊人的反抗和灭亡
五 殖民土地扩张与桑人的灭绝
六 布尔殖民者东向土地扩张被阻遏,黑人出现于南非历史前沿

第二章 19世纪以前的南非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
一 南非土地的真正主人
二 科伊桑人的狩猎和畜牧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 班图黑人的牧农混合经济的两种类型
四 19世纪前南非原住民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南非历史的影响

第三章 开普殖民地早期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一 开普殖民地早期的行政系统
二 布尔人遗世孑立的宗教文化生活

第四章 荷兰统治结束,英国接管开普殖民地
一 欧洲商业战争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寿终正寝
二 英国对开普殖民地新旧交替的政策

第五章 掠夺土地的“卡菲尔战争”和科萨人的挫败
一 科萨人面对殖民主义新对手
二 科萨人的失败原因分析

第六章 英国的殖民改革和促使布尔人大迁徙的因素
一 开普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和布尔人的阶层分化
二 英国实行殖民改革
三 英国改革法令成为促使布尔人大迁徙的因素

第七章 祖鲁王国的崛起
一 北恩戈尼人诸部落统一的有利条件
二 四大酋长国争战中祖鲁王国国势后来居上
三 恰卡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改革

第八章 姆法肯战争与南部非洲北疆的变动
一 姆法肯战争和北恩戈尼人的北迁和南下
二 苏陀一茨瓦纳人和迪法肯战争
三 巴苏陀王国的形成和莫舒舒一世的励精图治

第九章 布尔人大迁徙和布尔共和国的形成
一 布尔人大迁徙从散到聚的过程
二 祖鲁王国军民为捍卫国土而殊死战斗
三 布尔人共和国呈现雏形
四 英布殖民者全面出击兼并土地
五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共和国独立

第十章 矿藏发现前经济落后的南非
一 白人殖民者抢占南非大部分土地
二 强迫劳动制背后的种族主义色彩
三 纳塔尔殖民地和“土著保留地”的试点
四 南非220年(1652-1872)历史发展的限度

第十一章 钻石和金矿的发现和开采刮起了南非旋风
一 矿业带动南非经济进入“起飞”状态
二 矿业开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 矿业的兴起刺激英布的殖民扩张
四 英布扩张的聚焦点——祖鲁王国
五 “有形帝国”在南非的扩大
六 南非非洲人知识分子的成长

第十二章 英布矛盾激化走向战争
一 兰德金矿发现引发南非经济的跃进和巨变
二 英布竞相扩张占领殖民地保护国
三 以南非为基地向林波波河以北的殖民扩张

第十三章 英布战争(1899-1902)
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英布紧张关系白热化
二 旷日持久的英布战争的三个阶段

第十四章 南非联邦的成立
一 阿非利卡(布尔)民族的崛起
二 南非的华工问题及其与南非政治的关系
三 南非联邦成立的必然趋势

第十五章 《土著土地法》的出笼和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的成立
一 《土著土地法》出笼的背景及后果
二 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的成立
三 阿非利卡人和英国人关系的新发展

第十六章 两次大战之间的南非(1919-1945)
一 战后南非诸方面矛盾的激化
二 兰德金矿罢工及其启示
三 史末资下台,赫佐格国民党上台执政
四 20世纪20-40年代南非非洲人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第十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南非(1939-1948)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南非
二 战后初期南非的新变化

第十八章 南非错综复杂的三十年(1948-1978)
一 50一70年代南非社会的真实面貌
二 阿非利卡人经济实力的增长
三 非洲人的生活:从乡村进到城市
四 40-70年代国民党历届政府

第十九章 “班图斯坦(黑人家园)计划”的强制执行和南非政府逐渐陷入困境
一 非洲大陆情势发生巨变
二 班图斯坦(黑人家园)计划的强制执行
三 彼得·博塔政府及其“总体战略”(1978-1989)

第二十章 南非非洲人日益加强的反抗运动
一 非国大领导南非非暴力抗争运动
二 非国大领导的暴力斗争

第二十一章 黑人斗争再掀高潮,白人政府内外交困
一 南非经济呈现衰退
二 黑人反抗运动再次掀起高潮
三 80年代后期博塔政府的内外交困
四 非国大准备进行新形式的斗争

第二十二章 南非的纷扰局面和黑人取得普选权
一 白人黑人两大阵营内派系林立
二 南非社会三大政治力量各自愿望的冲突
三 南非种族和解的方向不可扭转
四 南非进入制宪谈判
五 历史合力决定南非种族制度最后结果

第二十三章 黑人多数掌权后的南非
一 成就巨大问题不少
二 政党组合多变,社会维持稳定
三 非国大塔博·姆贝基执政时期的南非
四 新南非在非洲大陆的重要作用

第二十四章 不同程度反映多种族社会现实的南非各民族文学
一 17-18世纪的“日记体文学
二 承前启后的19世纪南非文学
三 20世纪上半叶的南非文学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南非文学

附录一 国外南非史研究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南非史学
二 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非史学发展
附录二 南非大事年表(1652——2007)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班图黑人也是南非境内最早的居民在很长一段时期有一些南非历史学家为了冲淡荷兰和英国殖民者侵入南非的历史事实,颇费心机地力图“证明”非洲人中的班图黑人一族也是“侵略者”。有人公然宣称班图黑人和欧洲人一样同是征服者,是“南非外来人”。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这种荒唐的言论,已不多见。但谬论流传,仍时隐时现。20世纪有人竟编造荒唐可笑的名词“外来的土著”①,用以称呼班图黑人。班图黑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已出现在林波波河沿岸,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性质完全不同。荷兰和英国移民是资本主义时代欧洲殖民扩张的产物。在非洲大陆早期史中,几乎所有非洲民族都处于不断迁徙过程中,迁徙路线的趋向大致是自北而南。迁徙往往是民族融合的前奏。班图黑人南下渡过林波波河与讲科伊桑语的民族(科伊人和桑人)混合,是非洲民族融合中最典型的事例之一。拥有铁器工具的班图农人在德兰士瓦高地同没有铁剑的科伊游牧民族开始了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这两个民族的关系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两个民族的相遇没有重演非洲历史上一再重复的游牧民族征服农业民族破坏社会生产的故事②,而是导致铁器时代农业经济与石器时代畜牧经济的交融和糅合。两个民族融合的结果是,在南非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南非社会前所未有的牧农混合经济结构,促使南非人口第一次巨大增长。这些变化对南非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班图黑人从东非南下的驱动力班图黑人在东非居住过的许多地区都是萃萃蝇流行区。萃萃蝇传染的疾病严重危害牲畜,限制牧业发展。班图黑人在东非主要从事农业。以低产的非洲蜀黍为主食,只有少量牲畜由家庭小规模圈养。班图黑人的农田种植采取落后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大片垦荒开田,广种薄收。由于世世代代焚烧森林,毁坏无数植被。

前言/序言

  中国人在一生中最早知道有南非这样一个国家,可能是从小学课本中关于15世纪末好望角(CapeofGoodHope)和新航路发现的叙述,在儿童心目中达伽马笔下的好望角,那是一个多么遥远的地方:迷迷濛濛、若隐若现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浩瀚海水中。其实,在中国人航海最辉煌的时代——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他的船队曾四次驶抵非洲东海岸,进行友好的外交和贸易活动。距南非只有2600多海里航程的郑和船队可能从当地人所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到:从麻林(马林迪,南纬3度)往南没有明朝拟造访的大的王国,只有部落;在索法拉以南的海峡洋流诡谲难测,风期不定,南航不顺,北返更难。因此郑和船队肯定没有继续南下进入南纬25度的南非的北界林波波河领域。此后,仅仅半个多世纪,世界形势遽变,殖民主义时代到来,整个印度洋逐渐被西来的欧洲殖民主义者控制了。从此,中国与非洲交往的性质就不再是中国人和非洲人所能决定的,而是由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所规定。中国人大批进入南非是在五百年后的1905年。20世纪初的非洲大陆已经全部殖民地化了,而中国也被半殖民地化了。统治南非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在英布战争(1899-1902)后急需恢复它的最大的南非金矿,以增产黄金,便于1905-1907年从中国输入了7万多名华工。7万华工分批在兰德矿区一千多米深的矿井下面极其艰苦地劳作三年,开采黄金。契约到期,许多华工,甚至连矿井所在地区的约翰内斯堡城都没去过,就被装上海轮遣送回国了。新中国诞生后,中国与非洲大陆五十多个新独立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唯独没有与南非建交。南非白人政权对非洲人实施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遭到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谴责,中国对国际社会对种族主义政权实行制裁的正当要求,一向予以坚决支持,并且不同种族主义政权发生任何关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古罗马的荣耀与衰落》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此书内容与《南非史》完全无关。 --- 《古罗马的荣耀与衰落: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权力更迭与文明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深入剖析了古罗马文明从其城邦起源的微末时刻,历经共和国的辉煌扩张,最终走向帝国时代的鼎盛与无可避免的衰亡历程。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或战争胜利,而是试图揭示驱动这个伟岸文明前进与后退的深层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动力。 第一部分:罗马的黎明与共和国的奠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27年) 罗马的历史伊始,并非如史诗般辉煌。本书将从意大利半岛错综复杂的部落格局入手,详述早期萨宾人、伊特鲁里亚人与拉丁人之间的互动。重点阐述了罗马城邦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塑造了其独特的公民精神和法律基础。 从王政到共和:制度的诞生与早期挑战 雅致的叙事描绘了推翻王政(Tarquin the Proud)后的早期政治实验。我们细致考察了保民官制度(Tribunes of the Plebs)的设立,这是罗马早期社会阶级斗争(Struggle of the Orders)的直接产物,也是罗马政治智慧的初次体现——懂得通过制度性的妥协来维持社会稳定。平民与贵族的权力博弈,塑造了罗马“混合政体”的雏形。 意大利的统一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 本书对布匿战争(Punic Wars)的描绘,旨在超越单纯的军事记录。汉尼拔的威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对罗马国家韧性的终极考验。我们探讨了迦太基的覆灭如何使罗马从一个区域强权转变为无可争议的地中海霸主。然而,正是这种胜利,为后续的内部危机埋下了伏笔。海外财富的涌入加剧了社会两极分化,奴隶劳动力的泛滥摧毁了自耕农阶层,这是共和国健康肌体的腐蚀开端。 共和国的黄昏:格拉古兄弟、马略与苏拉的遗产 共和国末期的动荡被视为“系统性故障”的典范。格拉古兄弟的土地改革尝试,暴露了体制对社会不公的无力。随后登场的军事强人——马略和苏拉——标志着军队对国家政治的直接干预。他们创建的职业化军队,效忠对象从元老院转向了个人,为恺撒的崛起铺平了道路。这一阶段的论述强调了政治权力的分散与集中之间的失衡。 恺撒的阴影与奥古斯都的重塑 尤利乌斯·恺撒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他以军事威望打破了旧有平衡,其被刺事件并非终结,而是共和理想的挽歌。本书将详细分析屋大 হ্রাস(Octavian,即后来的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恢复”了共和国的表象,同时完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正式开启了元首制(Principate)。 第二部分:帝国的辉煌与内部的张力(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罗马和平”(Pax Romana):帝国的黄金时代 奥古斯都的统治标志着“和平的开端”。本书详细梳理了提比略、卡利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等早期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的统治特点,着重分析了皇帝的个人性格如何与庞大的官僚体系相互作用。我们探讨了图拉真、哈德良和安敦宁·庇护等“五贤帝”时期所达到的帝国疆域的极致和内部管理的精细化。 法律、工程与文化:罗马文明的持久遗产 这部分内容着重于罗马对西方世界的结构性贡献。详细考察了罗马法的发展脉络,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影响,强调了其“万民法”(Jus Gentium)的普适性。同时,对庞大的公共工程(如渡槽、道路网络、万神殿)的分析,揭示了罗马人务实、高效的工程哲学。文化上,我们考察了维吉尔、贺拉斯和塔西佗等人的作品,如何反映了帝国时代的集体心态——对逝去自由的怀念与对秩序的依恋。 军事的边界与财政的重担 “罗马和平”的维持,依赖于强大的边防军团。本书分析了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所代表的“有限防御”战略,以及这种常备军对帝国财政构成的持续压力。和平的代价,是无休止的财政消耗,以及与日耳曼部落、萨珊波斯等外部势力的长期摩擦。 第三部分:危机的深化与帝国的转型(公元180年—476年) “三世纪危机”:军事无政府状态的降临 马可·奥勒留的逝世,宣告了“贤帝时代”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本书重点分析了军事皇帝们更迭的循环,通货膨胀失控,瘟疫的冲击,以及地方总督和军团对中央权力的不断僭越。这段时期是理解罗马为何最终分裂的关键。 戴克里先的“重组”与君士坦丁的“革命”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是罗马对自身结构性弱点做出的强硬反应。我们分析了其集权化、对经济和军事的全面国家控制(如强迫职业继承),这在短期内稳定了局势,却也彻底终结了共和时代的残余精神。君士坦丁大帝的贡献则更为深远:迁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以及对基督教的接纳与推崇,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政治和宗教地理。 基督教的崛起与帝国的精神转向 随着基督教从被压迫宗教转变为国教,罗马的内在价值观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转变。本书探讨了教会权力如何与世俗权力并行发展,以及这种精神上的统一如何试图弥补政治上的分裂。 西罗马帝国的最终瓦解:内因与外力的合奏 最终的衰落,并非单一的“蛮族入侵”所致,而是内部结构性腐烂的外显。本书将西罗马的解体视为一个复杂过程:地方精英的自治化、税收基础的崩溃、军队的日耳曼化,以及中央政令的失效。阿提拉的游牧民族的压力只是催化剂,将一个早已病入膏肓的巨人推倒在地。我们细致分析了西罗马最终在476年被蛮族将领废黜皇帝的事件,并指出这更多是权力形式的转变,而非文明的彻底中断。 结语:永恒之城的阴影 全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罗马留给后世的遗产——法律、语言、工程理念和治理模式。它探讨了为什么东部(拜占庭)能够持续千年,而西部却分崩离析,以及古罗马的兴衰如何为后世的欧洲政治思想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警示录。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细致入微、充满洞察力的视角,理解一个曾经统治世界的核心文明是如何达到巅峰,又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复杂历史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南非历史的书籍,实在是一次深刻而震撼的心灵旅程。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年代,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土地上。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鲜活地站立在我的面前。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早期殖民时期与原住民社会冲突的描绘所吸引,那种文化碰撞的剧烈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力结构颠覆,被细致入微地刻画出来。书中的文字带着一种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土地上的尘土和血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消化那些复杂的人名、部族间的恩怨纠葛以及欧洲列强政治博弈的影子。它迫使我跳出现有的视角,去理解一个由多元文化、种族张力与全球政治角力共同塑造的复杂现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南非困境的必要背景,没有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我们对今日局面的认知将是肤浅而扁平的。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巨大的历史山脉,每翻过一页,视野就开阔一分,对那些曾经的苦难与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共情。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沉重”的著作,但其沉重之处在于其所承载的重量,而非叙述的拖沓。我必须赞扬作者在处理文化遗产和民族认同形成过程中的那份敏感和克制。书中对布尔人、英国殖民者以及各个非洲原住民部落(如祖鲁、科萨等)的文化特点和内部张力都有所涉及,力图还原一个“全景式”的南非社会图谱,而非单一的压迫者与受害者叙事。这种力求平衡的姿态,让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也更具启发性。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地图的排版,它们作为视觉辅助,极大地帮助了对地理空间和族群分布的理解。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严肃的对话,它要求读者带着敬畏和开放的心态去参与。读完后,我对“和解”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遗忘,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真相彻底认知基础上的艰难重建。这本书是每一个关注人类社会发展、权力结构变迁的人不可错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它没有试图美化任何一方,而是将南非历史上那些最黑暗、最痛苦的篇章,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大迁徙”和“劳工冲突”时的视角转换能力。他笔下的矿工、农场主、传教士,他们的动机和挣扎都被置于特定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审视,不轻易地贴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而是展示了在巨大历史洪流下,个体如何被迫做出选择,如何在生存与道德之间拉扯。读到关于曼德拉早年经历的部分时,那种从抗争者的坚定到阶下囚的隐忍,再到最终走向和解的复杂心路历程,被描摹得极其细腻动人。这种细腻感超越了教科书的平面叙述,它让你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不仅仅在于宏大的战役或签署的条约,更在于无数个体生命轨迹的交错与破碎。看完之后,我需要时间来平复心情,因为那些历史的伤痕感实在太强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轴叙事,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历史“切面”来进行深入剖析,然后再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在我看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感和复杂性。作者对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力,比如殖民经济模式如何无形中奠定了后来的种族隔离的经济基础,这部分的分析尤其精彩。他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层层关联、相互渗透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某个观点与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现象有何异曲同工之处。这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的镜子。语言风格上,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学叙事之间,保持了一种高级的平衡感,读起来虽然需要思考,但绝不枯燥乏味。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读完这本巨著,坦白说,它的信息密度大到令人眩晕。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参考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咋舌,但阅读体验上,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报告而非轻松的读物。特别是关于种族隔离制度建立和瓦解的章节,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法律条文和统计数据来支撑论点,这无疑增强了其客观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故事性和阅读流畅度。我必须承认,某些段落需要我反复阅读才能理清其中的法律术语和政治派系之间的微妙区别。比如,对于“班图斯坦”政策的解构,书中对细节的穷究达到了令人敬畏的地步,让人清晰地看到国家机器如何系统性地、以一种冷酷的逻辑来实施压迫。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南非政治经济史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宝库;但对于仅仅想了解大概脉络的普通读者而言,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才能坚持下来。它需要的不是消遣,而是投入和研究。

评分

但是,作者的思维局限于无产阶级的阶级论框框,多处引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和殖民者的评价,笔法陈旧。读此书的感觉就是作者在写大学政治教材,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燃起的对英国和布尔殖民者的无限仇恨,仿佛自己就是被压迫者。而对原始落后的土著民族的消亡抱有深深的同情和遗憾。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这是本书的最大缺陷。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东西质量好,价格合理,值得购买。

评分

这本书内容还不错,值得看看。

评分

外观上,书的质量是很不错的。但是内容上,有点照本宣科的意思,音译的很多单词,都是很初级的,甚至很多地名,也很英文相去甚远!认真研读一下,有很多都是借鉴了别的书本上的东西!但是,平心而论也还能算得上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书!

评分

班图黑人也是南非境内最早的居民在很长一段时期有一些南非历史学家为了冲淡荷兰和英国殖民者侵入南非的历史事实,颇费心机地力图“证明”非洲人中的班图黑人一族也是“侵略者”。有人公然宣称班图黑人和欧洲人一样同是征服者,是“南非外来人”。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这种荒唐的言论,已不多见。但谬论流传,仍时隐时现。20世纪有人竟编造荒唐可笑的名词“外来的土著”①,用以称呼班图黑人。班图黑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已出现在林波波河沿岸,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性质完全不同。荷兰和英国移民是资本主义时代欧洲殖民扩张的产物。在非洲大陆早期史中,几乎所有非洲民族都处于不断迁徙过程中,迁徙路线的趋向大致是自北而南。迁徙往往是民族融合的前奏。班图黑人南下渡过林波波河与讲科伊桑语的民族(科伊人和桑人)混合,是非洲民族融合中最典型的事例之一。拥有铁器工具的班图农人在德兰士瓦高地同没有铁剑的科伊游牧民族开始了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这两个民族的关系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两个民族的相遇没有重演非洲历史上一再重复的游牧民族征服农业民族破坏社会生产的故事②,而是导致铁器时代农业经济与石器时代畜牧经济的交融和糅合。两个民族融合的结果是,在南非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南非社会前所未有的牧农混合经济结构,促使南非人口第一次巨大增长。这些变化对南非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评分

班图黑人也是南非境内最早的居民在很长一段时期有一些南非历史学家为了冲淡荷兰和英国殖民者侵入南非的历史事实,颇费心机地力图“证明”非洲人中的班图黑人一族也是“侵略者”。有人公然宣称班图黑人和欧洲人一样同是征服者,是“南非外来人”。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这种荒唐的言论,已不多见。但谬论流传,仍时隐时现。20世纪有人竟编造荒唐可笑的名词“外来的土著”①,用以称呼班图黑人。班图黑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纪就已出现在林波波河沿岸,比欧洲人早一千多年。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性质完全不同。荷兰和英国移民是资本主义时代欧洲殖民扩张的产物。在非洲大陆早期史中,几乎所有非洲民族都处于不断迁徙过程中,迁徙路线的趋向大致是自北而南。迁徙往往是民族融合的前奏。班图黑人南下渡过林波波河与讲科伊桑语的民族(科伊人和桑人)混合,是非洲民族融合中最典型的事例之一。拥有铁器工具的班图农人在德兰士瓦高地同没有铁剑的科伊游牧民族开始了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这两个民族的关系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两个民族的相遇没有重演非洲历史上一再重复的游牧民族征服农业民族破坏社会生产的故事②,而是导致铁器时代农业经济与石器时代畜牧经济的交融和糅合。两个民族融合的结果是,在南非北部和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南非社会前所未有的牧农混合经济结构,促使南非人口第一次巨大增长。这些变化对南非后来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评分

國內關於南非史的書應該不多,這本書寫的不錯,就是價格有點貴了,估計是物以稀為貴吧,如果你喜歡,可以買下來看看

评分

如题!了解下南非的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