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天岳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1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8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奥古斯丁对意愿及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本书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本书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

内容简介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剖析意愿作为心理能力的特征与功能,而第二部分则论证意愿如何能成为道德能力,决定我们行为的自由、主体性和责任,《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代哲学反思的相关性。奥古斯丁对意愿(uolunatas)她极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

作者简介

  吴天岳,贵州安顺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教父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相关领域著有数篇英文论文刊行于国际学术刊物。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意愿作为心灵的根本动力
第一章 肉欲与意愿
第一节 肉欲的发生与意愿的无力
一、术语辨析:肉欲与性欲,肉体与身体
二、性欲与意愿的无力
三、不服从意愿的肉欲与对肉欲的斥责
四、性欲与灵魂的其他情感
五、欲念与饥渴
第二节 肉欲是一种自愿倾向吗?

第二章 情感的发生与意愿
第一节 《上帝之城》第九卷和第十四卷中的情感理论
第二节 情感的最初波动与意愿
一、塞涅卡论情感的“最初波动”
二、奥古斯丁对“最初波动”的早期反思
三、《三一论》卷十二中的最初波动

第三章 罪与罚中的羞感与意愿
第一节 卢克莱提亚羞感的悖谬
第二节 亚当和夏娃的羞与肉欲

第四章 理智和意愿
第一节 重思奥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美好生活概念86
第二节 “无知”(Ignorantia)与“无力”(infirmitas):人性的初始状态98
第三节 知识(Scientia)与爱(Caritas)

第二部分 意愿的自由与道德主体性
第五章 意愿的独立性
第一节 奥古斯丁论意愿存在的自明性
第二节 意愿独立性的形而上学基础
一、《论灵魂的不朽》中心灵的独立性
二、《论自由决断》第一卷中的心灵的独立性
三、《论自由决断》第三卷论意愿的原因
四、《上帝之城》第十二卷论最初的恶的意愿
第三节 意愿独立性的心理学论证

第六章 自由决断(Liberumarbitrium)与自由(Libertas)
第一节 理想的自由与现实的自由
第二节 奥古斯丁研究中的自由决断(liberumarbitrium)和自由(libertas)
第三节 自由决断与自由选择
一、奥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自由决断
二、尤利安论意愿和自由决断
三、奥古斯丁对尤利安自由决断观念的批评
第四节 自由(Libertas)与善的意愿

第七章 意愿与道德责任
第一节 意愿与有意之罪
第二节 意愿与无意之罪(involuntarysin)
一、奥古斯丁研究中的“无意之罪”
二、习性(Consuetudo)与道德责任
三、肉欲(Concupiscentia)与道德责任

第八章 神圣恩典与自由意愿
第一节 神圣必然性与人的意愿(Necessitasdiuinaetuoluntashumana):从预知到预定
一、《论自由决断》第三卷中的神圣预知与自由意愿
二、《上帝之城》第五卷和《〈若望福音〉布道辞》第53篇中的神圣预知与自由意愿
三、与“半裴拉基派”论争中的神圣预定和自由意愿
第二节 信仰的发端:例证上帝准备的意愿
一、奥古斯丁“信仰的发端”观念的发展
二、权能与意愿:对奥古斯丁晚年“信仰的发端”观念的理论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缩写
二、原始文献
1.奥古斯丁著作集:缩写、拉丁书名、中文译名、版本以及翻译
2.其它古代作家著作
三、研究文献
主题索引
奥古斯丁著作出处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点需要质疑的是性欲当受谴责是否在于其对意愿的不服从,索拉布吉断言这是奥古斯丁贬斥性欲的哲学根基。然而,在此前关于肉体(caro)含义的讨论中,我们已经阐明,奥古斯丁把肉欲看作道德上的恶,是因为它使我们倾向于按照肉体的需要而不是按心灵的灵性渴求生活。它当受责难,因为它剥夺了人的属灵价值,把人降格到动物的层面。奥古斯丁认为,动物也有欲念,但它们的欲念却不是恶,因为在它们那里欲念并不对抗理性。简言之,肉欲之所以在人这一理性生物这里成为问题,是因为它威胁到人性的属灵维度。考虑到这一点,性欲对意愿的叛逆应当更确切地解释为性欲之为恶的重要标志而不是其原因。
  此外,只有当欲念所不服从的意愿是善的意愿时,这一不服从才能充当性欲之为恶的指标。奥古斯丁在强调乐园中没有性欲和其他让人困扰的情感时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正如乐园中没有极端的冷或热,在乐园的定居者那里也不会产生欲望或是恐惧,阻碍他的善的意愿(60n。uoluntas)。”奥古斯丁在这里着力指出意愿的正当性,这决不是无的放矢。举例来说,如果性器官的活动所不服从的是想要通奸的意愿,那么这一反叛显然不应受责难。在这一情形下,我们可以想象奥古斯丁仍然会认为性欲作为肉欲的一种典型形式,它难逃谴责。因为,它使我们想要享受尘世中可以朽坏的东西,这无疑会降低人作为灵性的造物的尊严。在这一特定的案例中,性欲的缺席,并不意味着肉欲这一灵魂病态的倾向已经彻底根除。

前言/序言

  自由决断(1iberum arbitrium)问题和意愿(uoluntas)的作用乃是奥古斯丁思考和写作中的核心问题。这位古代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决定性影响延续到18世纪,毫无疑问促成了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的意愿概念的形成,不仅是在哲学论辩中,而且也表现在我们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时的日常语言中。吴天岳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却有勇气研究这一核心难题,而没有被关于这一主题浩如烟海的二手文献吓倒,这非常值得赞扬。他的著作有一个明确的焦点:即对意愿作为灵魂官能的功用的哲学追问,以便更好地把握意愿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系统地探究意愿作为心理现象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从非理性的情感到理智认识。这一研究进路首先考察了奥古斯丁对肉欲(concupiscentia carnis)这一圣经概念极富煽动性的解释:肉欲乃是不可控制的灵魂情感性活动,它标示出意愿本质的无力。然而,意愿在情感的形成中起着一定作用,它默许灵魂前意愿(pre-voli-tional)的活动(在斯多亚派的术语中称为情感发端或“最初波动”)。在对奥古斯丁情感理论的一般性叙述之后的一章中,是对羞这一感觉的深刻剖析,展示出意愿在这一初看起来只是单纯的非反思性情感中的内涵。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仿。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

评分

评分

在图书馆看过,感觉不错,买来细看。下面这个很好,推荐大家看看。当年朱熹和弟子们读书的那间教室,老师的椅子在讲台一张桌子后边,下边是学生们的书桌和椅子。边上陈列着他们读的书。他们读的书中没有同时代人编写的教材,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在教室静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有讲解,或外请一些如陆九渊之类的名学者在此授课,这些老师们心心念念的不是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而是引导学生们进入经典,不是口口声声的“我觉得”,而是念念在兹的“经上如是说”,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照雅斯贝尔斯的设想,人文教育其实就是读经典、读大书。对孩子们来说,越早开始读越好。雅斯贝尔斯甚至认为孩子们从小读书只读经典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别的教材,所谓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学科教科书,等到十多岁之后再开始教也不迟。教材是学者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者)编的,但经典却是大师们(绝对一流)写的。只有早早开始学会跟大师们对话,孩子们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孩子们的高尚情趣。高尚情趣的培养需从经典入手。古罗马的贵族家庭会聘请训蒙师傅来带孩子们背诵、阅读和理解经典,像中国古代的西宾。教师们的任务不是兜售自己的学科知识,而是忠实地教会孩子们读通经典。此乃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欧文.白璧德就盛赞滥觞于古罗马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甚至以此贬低经由法国启蒙运动而产生的人道主义理念。人道主义重普及,人文主义重提高,其区别可见一斑。而犹太民族更是要求孩子到了十二岁就必须会背诵希伯来文《圣经》。《圣经》对他们民族来说,确乃书中之书,家长每天都有责任给孩子们讲解。这样一来,晚上最宝贵的时间不是献给电视机,而是献给古老经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两千年流亡漂泊,仍能回耶路撒冷创建最小的超级大国。为什么经典比教材重要,或者说经典是最好的教材?朱熹有首叫《观书有感》的诗就极为生动地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古老经典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使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创“天光云影共徘徊”局面。英国“朝圣山三巨星”之一的迈克尔.博兰尼,特别提到一个人若要有真正创新,必须得有特别沉潜力,这种沉潜力首先是回到经典的能力,在不断、反复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一个人得到某种“支援意识”,这种“支援意识”不同于“集中意识”,是人知识结构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起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家,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可算得上世界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巨著。他的成名作《穷人》发表后创作陷入危机,于1847年开始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小组活动,1849年春被捕并判死刑。临刑前一刻,他和其他犯人被告知获赦。这给他极大震荡,他明白了“生命是一个礼物”,开始认真对待信仰。三天后,他被流放西伯利亚,路上遇到热月党人的妻子,送给他一本《圣经》。其后,他被投进鄂木斯克要塞监狱,狱中不许读其他书,他便反复读《圣经》,这本书竟拯救了他的创作,给了他创作上不竭的源泉和动力。1861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死屋手记》发表,后者引起尼采和列夫.托尔斯泰惊叹。1864年发表《地下室手记》,1866年发表《罪与罚》。其后,《白痴》(1868-1869)、《群魔》(1871-1872)等无一不与《圣经》提供的精神视野有关。最后,发表总结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1979-1880)。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去世前,他特意把孩子们叫到床边,郑重其事地把《圣经》递到孩子们手中,嘱咐他们要好好珍藏和阅读。

评分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仿。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评分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意愿作为心理能力的特征与功能,而第二部分则论证意愿如何能成为道德能力,决定我们行为的自由、主体性和责任,《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代哲学反思的相关性。奥古斯丁对意愿(uolunatas)她极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