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天岳 著
图书标签:
  • 奥古斯丁
  • 意愿
  • 自由意志
  • 道德心理学
  • 哲学
  • 宗教哲学
  • 基督教神学
  • 伦理学
  • 古典哲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10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827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爱智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奥古斯丁对意愿及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本书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本书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

内容简介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剖析意愿作为心理能力的特征与功能,而第二部分则论证意愿如何能成为道德能力,决定我们行为的自由、主体性和责任,《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代哲学反思的相关性。奥古斯丁对意愿(uolunatas)她极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

作者简介

  吴天岳,贵州安顺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罗马哲学、教父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相关领域著有数篇英文论文刊行于国际学术刊物。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意愿作为心灵的根本动力
第一章 肉欲与意愿
第一节 肉欲的发生与意愿的无力
一、术语辨析:肉欲与性欲,肉体与身体
二、性欲与意愿的无力
三、不服从意愿的肉欲与对肉欲的斥责
四、性欲与灵魂的其他情感
五、欲念与饥渴
第二节 肉欲是一种自愿倾向吗?

第二章 情感的发生与意愿
第一节 《上帝之城》第九卷和第十四卷中的情感理论
第二节 情感的最初波动与意愿
一、塞涅卡论情感的“最初波动”
二、奥古斯丁对“最初波动”的早期反思
三、《三一论》卷十二中的最初波动

第三章 罪与罚中的羞感与意愿
第一节 卢克莱提亚羞感的悖谬
第二节 亚当和夏娃的羞与肉欲

第四章 理智和意愿
第一节 重思奥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美好生活概念86
第二节 “无知”(Ignorantia)与“无力”(infirmitas):人性的初始状态98
第三节 知识(Scientia)与爱(Caritas)

第二部分 意愿的自由与道德主体性
第五章 意愿的独立性
第一节 奥古斯丁论意愿存在的自明性
第二节 意愿独立性的形而上学基础
一、《论灵魂的不朽》中心灵的独立性
二、《论自由决断》第一卷中的心灵的独立性
三、《论自由决断》第三卷论意愿的原因
四、《上帝之城》第十二卷论最初的恶的意愿
第三节 意愿独立性的心理学论证

第六章 自由决断(Liberumarbitrium)与自由(Libertas)
第一节 理想的自由与现实的自由
第二节 奥古斯丁研究中的自由决断(liberumarbitrium)和自由(libertas)
第三节 自由决断与自由选择
一、奥古斯丁早期著作中的自由决断
二、尤利安论意愿和自由决断
三、奥古斯丁对尤利安自由决断观念的批评
第四节 自由(Libertas)与善的意愿

第七章 意愿与道德责任
第一节 意愿与有意之罪
第二节 意愿与无意之罪(involuntarysin)
一、奥古斯丁研究中的“无意之罪”
二、习性(Consuetudo)与道德责任
三、肉欲(Concupiscentia)与道德责任

第八章 神圣恩典与自由意愿
第一节 神圣必然性与人的意愿(Necessitasdiuinaetuoluntashumana):从预知到预定
一、《论自由决断》第三卷中的神圣预知与自由意愿
二、《上帝之城》第五卷和《〈若望福音〉布道辞》第53篇中的神圣预知与自由意愿
三、与“半裴拉基派”论争中的神圣预定和自由意愿
第二节 信仰的发端:例证上帝准备的意愿
一、奥古斯丁“信仰的发端”观念的发展
二、权能与意愿:对奥古斯丁晚年“信仰的发端”观念的理论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缩写
二、原始文献
1.奥古斯丁著作集:缩写、拉丁书名、中文译名、版本以及翻译
2.其它古代作家著作
三、研究文献
主题索引
奥古斯丁著作出处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点需要质疑的是性欲当受谴责是否在于其对意愿的不服从,索拉布吉断言这是奥古斯丁贬斥性欲的哲学根基。然而,在此前关于肉体(caro)含义的讨论中,我们已经阐明,奥古斯丁把肉欲看作道德上的恶,是因为它使我们倾向于按照肉体的需要而不是按心灵的灵性渴求生活。它当受责难,因为它剥夺了人的属灵价值,把人降格到动物的层面。奥古斯丁认为,动物也有欲念,但它们的欲念却不是恶,因为在它们那里欲念并不对抗理性。简言之,肉欲之所以在人这一理性生物这里成为问题,是因为它威胁到人性的属灵维度。考虑到这一点,性欲对意愿的叛逆应当更确切地解释为性欲之为恶的重要标志而不是其原因。
  此外,只有当欲念所不服从的意愿是善的意愿时,这一不服从才能充当性欲之为恶的指标。奥古斯丁在强调乐园中没有性欲和其他让人困扰的情感时已经暗示了这一点:“正如乐园中没有极端的冷或热,在乐园的定居者那里也不会产生欲望或是恐惧,阻碍他的善的意愿(60n。uoluntas)。”奥古斯丁在这里着力指出意愿的正当性,这决不是无的放矢。举例来说,如果性器官的活动所不服从的是想要通奸的意愿,那么这一反叛显然不应受责难。在这一情形下,我们可以想象奥古斯丁仍然会认为性欲作为肉欲的一种典型形式,它难逃谴责。因为,它使我们想要享受尘世中可以朽坏的东西,这无疑会降低人作为灵性的造物的尊严。在这一特定的案例中,性欲的缺席,并不意味着肉欲这一灵魂病态的倾向已经彻底根除。

前言/序言

  自由决断(1iberum arbitrium)问题和意愿(uoluntas)的作用乃是奥古斯丁思考和写作中的核心问题。这位古代晚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对西方思想的决定性影响延续到18世纪,毫无疑问促成了我们今天仍然使用的意愿概念的形成,不仅是在哲学论辩中,而且也表现在我们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时的日常语言中。吴天岳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却有勇气研究这一核心难题,而没有被关于这一主题浩如烟海的二手文献吓倒,这非常值得赞扬。他的著作有一个明确的焦点:即对意愿作为灵魂官能的功用的哲学追问,以便更好地把握意愿对于我们理解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系统地探究意愿作为心理现象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从非理性的情感到理智认识。这一研究进路首先考察了奥古斯丁对肉欲(concupiscentia carnis)这一圣经概念极富煽动性的解释:肉欲乃是不可控制的灵魂情感性活动,它标示出意愿本质的无力。然而,意愿在情感的形成中起着一定作用,它默许灵魂前意愿(pre-voli-tional)的活动(在斯多亚派的术语中称为情感发端或“最初波动”)。在对奥古斯丁情感理论的一般性叙述之后的一章中,是对羞这一感觉的深刻剖析,展示出意愿在这一初看起来只是单纯的非反思性情感中的内涵。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 一场关于人类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深度探索 人类的行动,其源头究竟在哪里?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是僵硬的宿命,还是我们内心深处那股看似不受拘束的“意愿”?而当意愿与自由交织,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自身的道德抉择,如何承担其后果?《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一书,便是一场沉浸式的思想旅程,它以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巨匠——圣·奥古斯丁的意愿思想为核心,辅以现代道德心理学的洞见,试图剥离人类行动的层层迷雾,揭示意愿在构建我们道德生活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奥古斯丁哲学理论的简单梳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精彩碰撞。它尝试回答一系列深刻而普遍的问题:何为真正的自由?意愿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的选择是否真的完全出自自我?罪恶与救赎的根源又是否潜藏在我们那不可捉摸的意愿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和严谨的理论建构,《意愿与自由》将引导读者穿越奥古斯丁浩瀚的思想海洋,抵达对人类心智运作及其道德维度更深层次的理解。 奥古斯丁的意愿:超越单纯的欲望与选择 圣·奥古斯丁,这位集哲学家、神学家于一身的思想巨擘,在其漫长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意愿(Voluntas)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并非将意愿简单地视为一种心理冲动或单纯的抉择能力,而是赋予了它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在奥古斯丁看来,意愿是人类心灵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指向具体的行为,更关乎心灵的倾向、爱的对象以及最终的归宿。 本书将深入剖析奥古斯丁关于意愿的几个关键论述。首先,是意愿的指向性。奥古斯丁强调,意愿总是指向某种“善”或“爱”的对象。即使是最卑劣的行为,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对某种扭曲了的“善”的追求,或是对错误对象的过度热爱。例如,盗窃可能出于对物质财富的“善”的追求,而纵欲则可能源于对感官快乐的“爱”。这种指向性,使得意愿并非一个孤立的心理状态,而是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价值的判断紧密相连。 其次,是意愿的二元性。奥古斯丁敏锐地观察到,人类的意愿并非总是服从理性的指引,也常常受到欲望、情感乃至罪恶的干扰。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人的意愿常常处于一种“分裂”的状态:理智倾向于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意愿却可能被感官的诱惑所俘获。这种“我愿意做的,我却做不出来;我不愿意做的,我倒去做”(《罗马书》7:19)的困境,在奥古斯丁看来,正是人类堕落后意愿的真实写照。 再者,是意愿的力量与局限。奥古斯丁承认意愿具有强大的驱动力,能够促使人采取行动。然而,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在罪恶的阴影下,人类的意愿并非全然自由。它可能被自身的欲望所奴役,被罪恶的习惯所束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被恶魔的诱惑所操纵。这种局限性,为理解人类的道德过失和对救赎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理解意愿的现代回响 将奥古斯丁的意愿概念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对人类的决策过程、动机形成、道德判断以及行为偏差等提供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模型。本书将巧妙地借鉴这些现代成果,为奥古斯丁的古老思想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现代心理学研究提供更深邃的历史视角。 例如,关于意愿的动机基础,现代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享乐主义与目标导向的研究,可以与奥古斯丁关于爱与欲望的论述相互印证。当我们谈论意愿的“指向性”,不妨联想到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图式”(schema)、“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以及“价值观”(values)等概念,它们都解释了为何我们的意愿会倾向于特定的目标和解释方式。 对于意愿的二元性,现代心理学中的“双加工理论”(Dual-process theory,例如Kahneman的系统1和系统2)、“冲突控制”(conflict monitoring)以及“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等研究,都为理解人类内在的挣扎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奥古斯丁关于理智与欲望的对抗,在现代研究中找到了新的理论支持,例如,冲动控制的困难、延迟满足的挑战,都揭示了人类意愿在面对即时诱惑时的脆弱性。 至于意愿的力量与局限,现代心理学关于“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沉没成本谬误”(sunk cost fallacy)以及“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等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人们有时会陷入消极的循环,即使意愿上想要改变,却又难以摆脱既有的模式。此外,现代社会心理学对群体压力、服从权威等现象的研究,也能够与奥古斯丁关于个体在社会影响下意愿可能发生的偏移进行对话。 道德责任的重塑:意愿、自由与罪责的辩证 《意愿与自由》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通过对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重塑我们对道德责任的理解。在许多传统观念中,道德责任似乎直接等同于行动的自由选择。然而,一旦我们深入审视意愿的复杂性,以及它所受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单纯的“我选择了我便负责”的简单逻辑,在面对真实的人类经验时,显得过于粗糙。 本书将探讨,奥古斯丁的意愿理论如何促使我们更加 nuanced 地理解道德责任。如果意愿本身并非总是纯粹出于理性,而是受到欲望、习惯、甚至难以察觉的心理机制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完全、无条件地将一切过失归咎于个体的“自由选择”?奥古斯丁对“原罪”的强调,以及他对人性堕落后意愿能力的深刻洞察,提醒我们,人类的自由并非是绝对的、先验的存在,而是在特定的历史和心理条件下,一种需要被培养、被拯救、甚至被神恩所引导的能力。 反之,如果我们将意愿的复杂性视为推卸责任的借口,那么我们也将失去对自身成长的期待和对改善社会秩序的动力。本书将强调,即便意愿存在种种局限,理解其运作机制,正是我们承担道德责任的起点。认识到自身意愿的倾向性,理解自己容易陷入何种道德困境,是做出更明智选择的关键。道德心理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工具,例如,通过提升自我意识、培养反思能力,以及学习有效的自我调节策略,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驯服”那些可能导致道德滑坡的意愿倾向。 本书的价值与阅读体验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不仅适合哲学、神学、心理学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也对任何关心人类心灵奥秘、对道德困境感到困惑的读者都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 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揭示意愿不仅仅是行动的起点,更是欲望、爱、信仰和价值的复杂交织。 重新审视自由意志的本质: 挑战简单化的自由观念,探讨自由与必然、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深刻体悟道德责任的维度: 在理解人类局限性的同时,找到承担责任、追求卓越的路径。 跨越时空,对话伟大思想家: 与奥古斯丁的智慧心灵进行深度交流,感受其思想的恒久魅力。 融合古今,触碰智慧前沿: 将古典哲学智慧与现代科学洞见相结合,提供一种 holistic 的理解。 阅读本书,将是一次智识上的盛宴,一次对自我与世界的深刻反思。它将引导读者走出纷繁复杂的道德迷局,抵达对人类意愿与自由更清晰、更富有洞见的理解。在对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中,我们不仅能找到对古老问题的解答,更能获得面对现代道德挑战的智慧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作者在理论构建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深度和广度。读完书中的某个章节,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宏大的思想迷宫,但同时又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指引着我前进。他对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进行了富有洞见的理论化处理。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奥古斯丁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大背景下,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对话。特别是关于“意愿”的分解,作者似乎从认知、情感、动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让我对“意愿”这个概念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以往,我总觉得“意愿”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在这里,我看到了它背后复杂的心理活动。此外,书中对“自由”的探讨,也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自由意志的根源,以及其与必然性之间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如何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自动化反应”、“偏见”等概念进行巧妙的关联。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奥古斯丁思想的边界,也让我们对人类行为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次充满智识挑战和思想启发的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奥古斯丁的思想迷宫中穿梭。他对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解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愿”与“欲望”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复杂纠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读到之处,我常常会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发现自己那些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心理解释。书中关于“自由”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但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对自身意愿的深刻理解和自觉选择之上的。这种对自由的重新定义,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此外,作者在探讨奥古斯丁的“恩典”理论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他将恩典理解为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善的内在指引。这种解读方式,让奥古斯丁的思想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人类的潜能有了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奥古斯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指南。

评分

这真是一本我期待已久的著作!当我在书店看到它时,就立刻被书名吸引住了。“意愿与自由”——这两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张力,而“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更是点明了其研究的独特视角。我一直对奥古斯丁的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他在《忏悔录》中对人内心挣扎的细致描绘,总能触动我最柔软的内心。但我总觉得,仅仅从神学或哲学层面去理解他的意愿概念,似乎总少了些什么,缺乏一种更贴近我们日常经验的解释。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运用道德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剖析奥古斯丁那些古老而又永恒的关于意愿、选择、欲望和自由意志的论述。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奥古斯丁的“恩典”观念,以及它如何与人的“自由”意愿相互作用。毕竟,人如何在受罪性侵染的境况下,依然能够做出“善”的抉择,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相信,通过作者的解读,我能够对奥古斯丁的思想有更深刻、更鲜活的理解,甚至能启发我反思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意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复杂心理机制。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足以让我沉浸其中,进行一番深入的思想探索。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与奥古斯丁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笔触,将奥古斯丁那些看似遥远的神学和哲学思辨,拉近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分析,它们仿佛是将奥古斯丁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容易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当作者在探讨“恶的意愿”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的“小恶”联系起来时,我瞬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原来,那些我们常常忽视的内心冲动和模糊的欲望,在奥古斯丁的语境下,竟然也能承载如此深刻的道德意涵。书中关于“恩典”的解读,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以为“恩典”是一种超自然的干预,但作者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它也可以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些积极的心理体验,比如一种突然涌起的善念,或是一种坚持行善的内在力量。这种解读方式,让奥古斯丁的思想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多的审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对“意愿”和“自由”的思考,从来都不是学院派的专属,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且深入,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作者的深刻洞见所折服。他不仅对奥古斯丁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更是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并将其置于现代思想史的语境下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奥古斯丁的“意愿”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多层次视角。他不仅仅关注意愿的“内容”和“对象”,更深入探究了意愿的“动力机制”和“形成过程”。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奥古斯丁关于人类动机和选择的复杂理论。书中对“自由”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自由等同于“不受限制的选择”,而是深入探讨了自由的“边界”和“责任”。他引用了大量的奥古斯丁文本,并对其进行了精辟的解读,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奥古斯丁对于自由意志的理解。此外,作者在处理奥古斯丁的“二元论”思想时,也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敏感度,并对其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辨析。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理解奥古斯丁思想,尤其是其道德心理学维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很好

评分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仿。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评分

速度更慢,这样的商家没戏啊。要改进的好好改,速度是很重要的

评分

奥古斯丁,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奥古斯丁在归信基督之前可能就已经阅读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师--普罗提诺(Plotinus)的著作,这些著作是Victorinus翻成拉丁文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恶为善的亏缺而非某种正面的实有。这一点有助于奥古斯丁脱离摩尼教的善恶二元论,进而使他能看出基督教对于善恶来源的教义是合理的。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对他的归信基督是有帮助的。后来他听说Victorinus这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者也归信基督了,当他得到这消息时,就很想要起而效仿。奥古斯丁的思想在许多方面是有着很明显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色彩。他看重永恒而形上的事物,轻视感官可及的事物;看重理论性的冥思,轻视实用的知识为此生的必须和无奈;坚持要借着从感官的奴役得解放以达于灵魂的净化。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奥古斯丁认为,自从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犯罪而被贬人间之后,现实世界就被划分为两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体生活的人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灵性生活的人组成。”后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选民”即预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会,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现世中代表着它的就是教会;前者是“尘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领域,是肉体淫乱的渊薮,在现世中表现为异教徒的生活态度。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

评分

速度更慢,这样的商家没戏啊。要改进的好好改,速度是很重要的

评分

在图书馆看过,感觉不错,买来细看。下面这个很好,推荐大家看看。当年朱熹和弟子们读书的那间教室,老师的椅子在讲台一张桌子后边,下边是学生们的书桌和椅子。边上陈列着他们读的书。他们读的书中没有同时代人编写的教材,只有古老的四书五经之类。学生在教室静读,读不懂了,就问老师,老师间或有讲解,或外请一些如陆九渊之类的名学者在此授课,这些老师们心心念念的不是创建自己的学科体系,而是引导学生们进入经典,不是口口声声的“我觉得”,而是念念在兹的“经上如是说”,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照雅斯贝尔斯的设想,人文教育其实就是读经典、读大书。对孩子们来说,越早开始读越好。雅斯贝尔斯甚至认为孩子们从小读书只读经典就够了,根本不需要别的教材,所谓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学科教科书,等到十多岁之后再开始教也不迟。教材是学者们(往往是二流或三流学者)编的,但经典却是大师们(绝对一流)写的。只有早早开始学会跟大师们对话,孩子们才有可能学会拒绝精神垃圾,养成孩子们的高尚情趣。高尚情趣的培养需从经典入手。古罗马的贵族家庭会聘请训蒙师傅来带孩子们背诵、阅读和理解经典,像中国古代的西宾。教师们的任务不是兜售自己的学科知识,而是忠实地教会孩子们读通经典。此乃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精神实质。美国新人文主义大师欧文.白璧德就盛赞滥觞于古罗马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甚至以此贬低经由法国启蒙运动而产生的人道主义理念。人道主义重普及,人文主义重提高,其区别可见一斑。而犹太民族更是要求孩子到了十二岁就必须会背诵希伯来文《圣经》。《圣经》对他们民族来说,确乃书中之书,家长每天都有责任给孩子们讲解。这样一来,晚上最宝贵的时间不是献给电视机,而是献给古老经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熏陶成“律法之子”,不管身处何方,血管中都流淌着经书的血液,使这个民族,哪怕历经近两千年流亡漂泊,仍能回耶路撒冷创建最小的超级大国。为什么经典比教材重要,或者说经典是最好的教材?朱熹有首叫《观书有感》的诗就极为生动地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古老经典才能成为“源头活水”,使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创“天光云影共徘徊”局面。英国“朝圣山三巨星”之一的迈克尔.博兰尼,特别提到一个人若要有真正创新,必须得有特别沉潜力,这种沉潜力首先是回到经典的能力,在不断、反复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一个人得到某种“支援意识”,这种“支援意识”不同于“集中意识”,是人知识结构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一起是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小说家,他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可算得上世界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两部巨著。他的成名作《穷人》发表后创作陷入危机,于1847年开始参加空想社会主义小组活动,1849年春被捕并判死刑。临刑前一刻,他和其他犯人被告知获赦。这给他极大震荡,他明白了“生命是一个礼物”,开始认真对待信仰。三天后,他被流放西伯利亚,路上遇到热月党人的妻子,送给他一本《圣经》。其后,他被投进鄂木斯克要塞监狱,狱中不许读其他书,他便反复读《圣经》,这本书竟拯救了他的创作,给了他创作上不竭的源泉和动力。1861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死屋手记》发表,后者引起尼采和列夫.托尔斯泰惊叹。1864年发表《地下室手记》,1866年发表《罪与罚》。其后,《白痴》(1868-1869)、《群魔》(1871-1872)等无一不与《圣经》提供的精神视野有关。最后,发表总结性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1979-1880)。188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去世前,他特意把孩子们叫到床边,郑重其事地把《圣经》递到孩子们手中,嘱咐他们要好好珍藏和阅读。

评分

力图从对论自由选择和忏悔录的分析出发,重构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意愿概念,以及他在这一观念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道德责任的理论解析.奥古斯丁对恶的起源问题的神学关注赋予了他重思自由意愿这一古老问题的契机,他强调意愿作为灵魂能力的独立性,由此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了不同于希腊罗马理智论传统的原创性分析.同时,意愿的独立性也确保了人选择不同行为模式的自由和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由.正是这一自由确保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而为之承担颂扬或是责难,亦即道德责任的基础.奥古斯丁这一意愿理论也足以回应当代英美哲学尤其是Gilbert Ryle对意愿概念效用的责难

评分

《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意愿作为心理能力的特征与功能,而第二部分则论证意愿如何能成为道德能力,决定我们行为的自由、主体性和责任,《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通过考察奥古斯丁对意愿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洞察,揭示他对人性的精微而深刻的洞察,这不仅填补国际奥古斯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而且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证明其哲学思想的活力和与当代哲学反思的相关性。奥古斯丁对意愿(uolunatas)她极其自由决断的反思,尤其是他晚年有关自由和恩典的主张,从他在世之时就一直是争议的焦点。当代的奥古斯丁研究大多着墨于必然性与自由、恩典与自由意志、罪与自由选择等论题,而《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则另辟蹊径,着力探讨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心理维度及其伦理学后果。它力图解释为什么是意愿而不是其他心理活动,在奥古斯丁的哲学心理学中成为道德责任的根基。

评分

希望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