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反篆刻字典(小) | ||
| 定价 | 25.00 | |
| 出版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3月 | |
| 开本 | 64开 | |
| 作者 | 孙宝文 编 | |
| 装帧 | 软精装 | |
| 页数 | 544 | |
| 字数 | 5000 | |
| ISBN编码 | 9787533061760 | |
..........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疑难杂症”的解决能力上。在实际操作中,最头疼的就是遇到一些罕见字或者异体字,网上资料零散不说,即使找到的也可能不符合篆刻的规范。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移动字典”和“急救包”。它的收录量非常庞大,而且分类逻辑清晰,你可以通过部首、笔画数快速定位,而不仅仅是按字典的传统顺序排列。更让我称赞的是,它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字,会给出不止一种可行的篆刻布局方案,比如有的字为了平衡章法,会选择将部分笔画做对称处理,这种成熟的艺术处理经验的分享,是其他单纯的字库网站无法比拟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篆刻”,而不仅仅是“篆刻什么字”。
评分我个人对古代的文字演变和字体的风格流派非常着迷,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广度和深度绝对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主要关注的是工具和技法,没想到在字体的考据上也是下足了功夫。它不仅仅罗列了秦系、汉系等主流的篆书风格,还穿插了一些地方性的、比较少见的碑刻字体作为对比参考。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凤”字的写法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金文的古朴到小篆的规整,再到后世的演变,每一组对比图都配有简短但精辟的文字说明,解释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历史和审美倾向。这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浓缩的、可操作的篆刻史小册子。
评分从排版和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出版界的精品。在众多的工具书中,很多为了追求信息量而牺牲了阅读舒适度,导致版面拥挤不堪,字体过小,阅读起来非常费劲。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足够的文字信息,又让眼睛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特别是那些需要放大观察的细节图例,采用了高质量的印刷技术,即便是细小的线条和印痕也能清晰可见。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使得长时间的查阅和学习也不会产生强烈的疲劳感。可以说,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工匠精神”的书,从内容的选择到最终的呈现,都体现了对目标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和由衷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惊喜了!我本来以为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工具书,在外观上可能会比较朴素,但拿到手之后,发现它在细节处理上真的非常用心。封面的材质摸起来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略带磨砂的触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而且,书脊的处理也相当讲究,字体清晰,即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就找到。我特别喜欢它在配色上的选择,那种深沉又不失活力的组合,让人在翻阅时心情愉悦。更不用说内页的纸张了,厚度适中,墨色印制得非常均匀,完全不用担心因为纸张太薄而影响到拓印或者描摹时的效果。
评分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最担心的就是那些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救星”。作者没有一上来就堆砌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进入篆刻的世界。比如,对于“朱文”、“白文”的解释,它不是干巴巴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让我们瞬间理解了两者在视觉上的差异和应用场景。即便是对于刀法的一些基础概念,比如“冲刀”、“平刀”的运用,书中也配有非常清晰的图解,甚至连握刀的姿势都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出来,这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小白”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极大地增强了我动手尝试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