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 楷书名品 上下册 金墨主编 经典书法碑帖

正版包邮 楷书名品 上下册 金墨主编 经典书法碑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墨 著
图书标签:
  • 楷书
  • 书法
  • 碑帖
  • 名品
  • 金墨
  • 书法入门
  • 临摹
  • 艺术
  • 文化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24465
商品编码:12158832920

具体描述

《楷书名品》(上)978-7-5120-2446-5

定价108元

2017年出版

279

线装书局

《楷书名品》(下)978-7-5120-2447-2

定价118元

2017年出版

319页

线装书局

 

(上册)目录

  唐·欧阳询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6

《九成宫醴泉铭》       30

《虞恭公碑》       80

《皇甫诞碑》       98

唐·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120

 唐·褚遂良

《孟法师碑》       156

《雁塔圣教序》    172

《大字阴符经》(传)  226

《倪宽赞》(传)  24

唐·敬客

《王居士砖塔铭》       258

唐·张旭

《尚书省郎官石柱记序》    264

书家及作品简介       278

(下册)目录

 唐·颜真卿

《多宝塔碑》       6

《麻姑仙坛记》    36

《颜勤礼碑》       70

《颜氏家庙碑》    132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182

《神策军碑》       216

元·赵孟頫

《三门记》    270

《湖州妙严寺记》       282

《胆巴碑》    298

















翰墨流芳:中国古代书法精品选粹 引言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文脉与审美情趣。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心性的抒发、气韵的流转与历史的印记。本书《翰墨流芳:中国古代书法精品选粹》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书法史上那些不朽的篇章,领略从篆隶的古朴庄重到行草的恣意挥洒,探寻历代名家的艺术精髓与人生哲思。 本书严格甄选了自商周至清末,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涵盖了主要的书体和风格流派,力求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者以及艺术研究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鉴赏价值的读物。 --- 第一卷:篆隶之源——古朴与规范的奠基 本卷聚焦于中国文字系统形成初期,以及书体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关键阶段——篆书与隶书。这是书法艺术体系建立的基石,蕴含着最原始的生命力和秩序感。 一、 甲骨文与金文:殷商的时代回响 1. 甲骨文:刀刻的力度与神秘 本部分选取了殷墟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占卜贞卜刻辞拓片。甲骨文以其独特的刀刻笔触,展现出强烈的直线性、方折感和错落有致的章法结构。我们将分析其笔画的起收、结构的高低取势,以及其内容所反映的商代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重点解析如《大风起兮》残片等,探讨其如何孕育了后世楷书的雏形。 2. 金文:礼器的庄重与凝重 金文,是铸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其风格远较甲骨文趋于规整、肥厚、圆润。本卷精选了西周早中期的重器,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等。我们将详细剖析金文的“泥铸感”——笔画的丰腴、转折处的内擫,以及篇章布局的严谨。特别是《大盂鼎》所展现出的雄浑之气,是研究古代政治伦理和书法审美的重要参照。 二、 大篆与小篆:规范化的确立 1. 石鼓文:里程碑式的转折 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物”的《石鼓文》,标志着大篆向小篆过渡的关键一步。本章节深入解析其圆润的线条、匀称的结构和古朴的韵味。我们将比对不同鼓上的文字差异,探讨其书体上承金文,下启秦篆的承接关系。 2. 秦系小篆:秦始皇的意志体现 本部分集中展示了李斯奉秦始皇之命规范化的统一文字——小篆。代表作品如泰山、琅琊诸刻石。小篆以匀称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严谨的笔势著称。通过对比不同摩崖石刻,分析小篆在结构上的“蚕头燕尾”特征,及其作为官方正书的典范意义。 三、 隶书的成熟:汉风的磅礴气象 隶书,是汉代最主要的官方书体,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将圆转的线条转化为平直的笔法。 1. 简牍隶书:鲜活的日常书写 以居延汉简、尹湾汉简为代表。这些出土材料展现了隶书在日常公文和私人信札中的变化,笔法更为简捷、生动,为研究隶书“飞白”的运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2. 碑刻隶书:高峰期的雄强 本卷的重中之重,是东汉碑刻的精选。如《曹全碑》的工整秀丽、《乙瑛碑》的方劲端庄、《礼器碑》的典雅肃穆。我们将侧重分析隶书“蚕头雁尾”的典型特征,以及横画末端的挑法,探讨汉隶在结构上的开张与气势上的磅礴,如何奠定了后世楷书的审美基调。 --- 第二卷:楷行草的辉煌——魏晋至唐宋的艺术高峰 随着隶书的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行书、草书三大主要书体全面确立并走向成熟,唐宋时期更是将这三种书体推向了各自的艺术巅峰。 一、 魏晋风骨:书法的自觉与个性解放 魏晋时期,书法开始从“写符号”转向“写性情”,是审美意识觉醒的关键阶段。 1. 钟繇与二王:楷行草的鼻祖 本部分深度剖析了“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的作品。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摹本),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笔法精妙、错落有致、情态自然,是后世学习行书的圭臬。同时,我们也展示了王羲之楷书的端庄(如《乐毅论》),以及草书的连绵恣肆。王献之的《九帖》,则展现了“尽善尽美”的草书面貌。 2. 北碑:雄强与朴拙的生命力 与南帖(王羲之一脉)相对,北魏的碑刻书法展现了独特的“魏风”。如《龙门二十品》、《始平公造像记》等。这些作品笔画瘦硬、结构方正,带有隶书的遗意,充满了民间淳朴而又强劲的生命力,对后来的唐楷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唐楷的典范:法度森严的艺术帝国 唐代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确立了影响后世千年的“法度”。 1. 初唐的法度构建 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代表,分析其险峻瘦硬、结构严谨的特点,理解“欧体”如何以严苛的法度规范了楷书的书写标准。同时,探讨虞世南的圆润温雅与褚遂良的秀逸灵动,展现初唐楷书的多样性。 2. 盛唐的浑厚与气象 颜真卿的出现,将楷书推向了新的高峰。本部分重点解析《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颜体的特点在于其“颜筋”,笔力雄厚、结构开阔、气势磅礴,体现了盛唐恢弘大气的时代精神。颜体的“中宫紧收,四面开张”结构法,是楷书美学的集大成者。 3. 晚唐的遒劲与变化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则以其骨力洞达、笔画瘦硬、结体匀称,在颜体的基础上追求另一种遒劲的审美取向,为唐楷的收官之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三、 行草的恣意:宋元的精神写照 宋元时期,书法审美更趋向于书写者的个性表达和意趣的追求。 1. 宋四家:尚意书风的崛起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的作品,展现了从唐代“尚法”到宋代“尚意”的转变。苏轼的丰腴含蓄、黄庭坚的奇崛长枪大戟(“黄体”)、米芾的迅疾洒脱(“刷字”),无不体现了文人墨客的率性与洒脱,为后世行草书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2. 元代的复古与创新 元代赵孟頫倡导“复古”,其楷书兼具唐人法度与魏晋风韵,行书则圆转流畅,对后世影响极大。同时,我们也简要介绍“吴门书派”等区域性流派在行草上的探索与继承。 --- 结语:对书法精神的致敬 本书通过对这些经典碑帖的梳理与解析,旨在让读者不仅学会“如何看”,更能理解“为何美”。每一笔线条的背后,都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对人伦秩序的敬畏,以及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忠实记录。深入研习这些传世之作,方能真正领会“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含义,将这份古老的艺术精魂,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与创作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从海量的碑帖中筛选出真正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范本。这套书的编选团队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他们挑选的楷书范例覆盖了从魏晋到明清的精品,种类非常全面。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些大家名篇时,穿插的历史背景小故事,这让冰冷的字体突然有了温度和生命力。比如,读到颜真卿《多宝塔碑》背后的故事,再去看帖中的某些笔画,你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种雄浑开阔的气势,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这种文化底蕴的融入,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和代入感。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不影响临摹时的视野,而且装订质量非常好,翻阅多次也不会出现松页的情况,这对于需要反复使用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已经把它列入了我的长期学习计划,感觉这本书能陪伴我走过未来好几年的书法探索之路。

评分

我收到这套书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物超所值”。光从内容上看,它提供的楷书精华之多,质量之高,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整体用户体验。现在的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速度和成本,常常忽略了细节,比如字体标注不清、注释过于简陋。但这本《楷书名品》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在关键的转折和提按处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放大图示,甚至标注了毛笔的运行轨迹,这种近乎“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于我这种自学成才的“野路子”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尝试着用它推荐的运笔方法去临摹了几次,感觉对腕力的控制和笔锋的聚散有了全新的认识,写出来的字结构也更加稳健了。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集学术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顶级楷书教材,它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对楷书的欣赏层次。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楷书上有所突破的朋友们。

评分

我一直想系统地学习一下楷书,市面上那些“速成”或者“秘籍”类的书看了不少,大多都是华而不实,临摹了几次就束之高阁了。直到我入了这套《楷书名品》,才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下真功夫”。这本书的“上下册”结构安排得太科学了,上册侧重于基础笔画的拆解和规范的建立,非常严谨,每一个横竖撇捺都有详细的力度和运笔方向图解,看得人心里踏实。而下册则直接进入到整字的结构布局和章法的把握,由点到面,循序渐进,让人感觉学习路径清晰可见,毫无畏惧感。我是一个对细节极其苛刻的人,对于字帖的清晰度要求很高,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完全经得起考验,即便是那些细微的皴笔和飞白处理得也清清楚楚,这一点比我以前买的那些影印版要强悍太多了。这本书不是简单地把名帖印出来让你描,它是在教你“如何看”和“如何写”,这种教学深度,简直是行业标杆。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金墨主编”这几个字去的,毕竟在圈子里,这个名字就是品质的保证。但拿到手后,发现它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人在学习的时候不至于眼花缭乱,可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一笔一画之上。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朝代、不同书体风格演变逻辑的梳理,那种宏观的视角非常有助于建立起系统的书法知识框架。我之前临摹唐楷时,常常混淆魏碑和唐楷的某些特征,这本书通过并列展示和对比分析,帮我瞬间打通了任督二脉。而且,它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讲究,吸墨性适中,即使用普通的毛笔和墨汁练习,也能最大程度还原原帖的风貌,这对保持练习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我周末会泡上一壶茶,然后沉浸在这套书中,感觉整个世界的喧嚣都安静了,只剩下笔尖与纸张的对话,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净化。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镇宅之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神来之笔!我本来对书法还停留在“认得字”的阶段,看到这本书后,才真正领略到汉字之美。装帧设计非常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那种墨香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忍不住想去翻阅。里面的选篇角度非常独到,不像有些碑帖只是堆砌名家作品,而是有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讲解。比如,它对欧阳询的结体特点分析得极其透彻,我之前临摹总觉得“火候”不到,看了这里的对比图和详细解读,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某个细微的笔画角度没把握对。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字帖部分清晰度极高,放大后观察细节毫无压力。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一些关于历代大家书写心境的探讨,让我明白书法不只是技巧,更是对个人修养的表达。我感觉自己像是请了一位顶级的书法导师在身边随时指导,每天对着它琢磨,进步速度肉眼可见。这已经超越了我对一本“字帖”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入门百科全书,值得所有热爱汉字文化的人收藏和研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