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宪 编
图书标签:
  • 北朝史
  • 南北朝史
  • 魏晋南北朝史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会议
  • 论文集
  • 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422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12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容包括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魏晋隋唐券书常见的有关署券、执券的套话、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团对国家的抗衡与妥协、北魏国家宗庙祭祀制度考述等。

目录

政治
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
汉魏经学变迁与曹魏正朔、服色改易
汉六朝时代礼制和官制的关系
温峤考略
从“并官省职”到“帖领”
北魏文成帝初年的三后之争
关天北魏的太子监国
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
北魏灭燕对海东局势的影响
北魏时期南朝流亡人士行迹考述——从一个侧面看南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
试论北魏时期良贱身份制度的几个问题
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
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
北朝“五职”源流考
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
经济
魏晋隋唐券书常见的有关署券、执券的套话
北魏的财政结构——以孝文帝、宣武帝时期的经费结构为中心
宗教与文化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团对国家权威的抗衡与妥协
北朝若干闻人疑年录
北朝礼学与佛教心性学
《洛阳伽蓝记》考论
北魏国家宗庙祭祀制度考述
寇谦之与北朝道教
苏绰伦理思想论纲
汉唐间“新”中华意识的形成
民族与社会生活
曹魏治夷策考
民族因素与三国鼎立
梁陈时代的岭南统治与种族问题
论僚人入蜀及其意义
狩猎习俗对北魏前期政权的影响
《周书·王士良传》补正
源姓秃发鲜卑考
北朝夜游之风与元宵节灯俗起源
考古
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录部分汉族职官研究
山西大同北魏墓葬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一些北魏政治社会情状
北朝石窟分布的交通地理学考察
北魏宋绍祖墓石椁的相关问题
南京栖霞山千佛崖释迦多宝并坐像及有关问题
火珠柱浅析——兼谈嵩岳寺塔的建造年代
论云冈石窟双窟的概念及特征
大夏纪年墓志铭中“大夏二年”的意义
昙曜五窟三则
司马金龙墓葬的重新评估
《大唐帝国与丝绸之路:盛世下的多元文化交融》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海内外多位顶尖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文化研究者关于唐代历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大唐帝国与丝绸之路”为核心主题,深入剖析了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外交流方面所展现出的非凡气象。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结构严谨,论证扎实,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盛唐图景。 第一部分:唐帝国的构建与早期发展 本部分聚焦于隋唐鼎革之际的历史转折,探讨了隋代制度对唐初的影响,以及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研究者们从制度史的角度,剖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以及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在巩固国家基础中的关键作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部分对唐初的军事制度,特别是府兵制的运作机制及其在早期对边疆稳定的贡献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此外,对于李世民的少数民族政策——“天可汗”体系的建立及其对周边民族关系的深远影响,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详尽的史料梳理。例如,有文章通过分析《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关于突厥问题的记载,重新评估了唐初对东、西突厥的战略方针,论证了其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的复合型外交策略的有效性。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聚焦于唐代丝绸之路的鼎盛局面。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贸易路线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唐帝国如何通过强大的军事控制和开放的政策,保障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文章详细分析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在西域的实际职能,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文化、宗教和商业活动的枢纽。考古发现部分,如敦煌莫高窟、吐鲁番文书等一手材料,被用来佐证贸易商品的多元化,从传统的丝绸、茶叶,到香料、宝石、琉璃等,无不体现了唐帝国强大的物产吸收能力和市场辐射力。其中一篇关于“唐代波斯商人社区研究”的文章,通过对长安西市的铭文和碑刻的考证,还原了当时粟特语的使用环境和波斯宗教(如祆教)在唐都的传播情况,揭示了城市内部的国际化生态。 第三部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宗教的兴盛 唐朝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包容性是其盛世的重要标志。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儒、释、道三教在唐代的官方地位与民间影响,以及外来宗教的蓬勃发展。关于佛教的研究,不仅涉及玄奘西行求法及其对唯识宗的贡献,更关注了禅宗在唐代的兴起,特别是其如何适应中国本土思想,并逐渐渗透到士大夫阶层和民间信仰之中。关于道教,则重点分析了唐皇室尊崇老子的政治动机,以及道教经典在官方典籍编纂中的作用。对外来文化方面,波斯萨珊王朝的灭亡,带来了大量中亚、西亚移民,这些移民不仅带来了商业技能,也促进了音乐、舞蹈、服饰等生活艺术的革新。例如,通过对唐三彩器物中胡人形象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异域风情对本土艺术的刺激与重塑。 第四部分:唐帝国的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 唐代的疆域空前辽阔,其对周边民族的管理模式具有开创性意义。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唐朝“羁縻”政策的实质与实践。研究者们辩证地分析了唐朝在东北(靺鞨、奚、契丹)、西南(吐蕃、南诏)和北方(突厥、回鹘)不同地域采取的差异化治理策略。吐蕃研究是一个重要议题,多篇文章结合《唐会要》和吐蕃史料,对比了文成公主入藏与金城公主入藏的不同历史意义,以及唐蕃在青海湖周边的军事竞争与和平共处。本部分强调,唐朝并非一味地军事征服,而是通过册封、和亲、设立都护府等手段,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以唐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这一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东亚的相对稳定。 第五部分:晚唐的转折与文化遗产的延续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结构产生的根本性冲击,以及此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政治衰败的深层原因。研究者们关注了唐玄宗时期经济重心的转移、两税法的颁布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以及由盛转衰过程中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变化。尽管政治上走向衰落,但唐代的文化成果,如诗歌的巅峰(盛唐气象的衰退与晚唐诗风的转变)、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印刷术的早期发展,为宋代的文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部分旨在说明,即便在帝国衰落期,唐朝的精神文化遗产依然强劲地塑造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景观。 本书的综合性、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了政治史、社会史、军事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的最新进展,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盛唐历史图景,展现大唐帝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部论文集显然是为专业读者准备的,其严谨程度可见一斑。我个人对魏晋玄学与士族清谈在政治生活中的渗透机制特别感兴趣。那个时代,哲学思辨并非只是文人的雅好,而是权力合法性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关键的政治决策,往往是在清谈的氛围中酝酿或被最终确定的。我期望看到一些论文能够深入探讨“言谈”在权力场域中的具体运作模式,例如,如何通过对老庄思想的特定阐释来打击政敌,或者如何在特定场合下,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言辞,实则暗藏着明确的政治信号。如果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当时私人交往记录或家传中关于“谈话场景”的描绘,那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那个精英阶层日常政治生态的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对于很多涉及具体军事部署或边疆族群互动的论文,我持有一种审慎的期待。北朝的形成与扩张,尤其是鲜卑族群的汉化进程,是理解中古史的关键脉络。但这些议题往往因为缺乏第一手、无偏见的记录而变得极其棘手。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传统“胡化”或“汉化”二元论的简单重复,而是能看到研究者如何运用更现代的民族志视角,去解析权力精英、军事力量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例如,关于北魏迁都洛阳后,军屯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如果能有扎实的田野调查或细致的赋税记录分析作为支撑,其价值将远超空泛的理论探讨。对于宏大叙事的解构,需要极其坚实的微观基础,期待这本集子能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评分

初翻此集,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令人振奋,它绝非是那种人云亦云的通史类读物,而更像是一场顶尖学者之间的思想“交锋”。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史料的阐释问题。这个时期的史料本就残缺不全,且多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因此,高明的史学研究必然建立在对原始文本的极端审慎和批判性解读之上。我特别留意到几篇关于佛教造像艺术与政治宣传之间关联的研究,这通常是展示跨学科研究力量的绝佳领域。如果这些论文能够有效整合考古学、文献学甚至艺术史的证据,构建起一个相互印证的分析框架,那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比起简单地叙述历史事件,我更欣赏那些敢于挑战既有定论、敢于对史料进行“重新挖掘”的论述,它们才是推动历史研究前行的真正动力。

评分

总而言之,作为一部学术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本书的价值自然在于其前沿性和多样性。我欣赏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北朝历史的平台,避免了单一学派或单一国别视角的局限。尤其是在涉及到中外(或中原与周边民族)交流的篇章时,希望能看到更为开阔的视野,跳出以“中原为中心”的传统叙事框架。比如,如果能有论文探讨高句丽、百济等东北亚政权对北朝政治动态的反馈与影响,或者对西域丝绸之路沿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更具现实意义了。一部好的学术文集,应当是能引发后续研究者提问、激发新一轮讨论的火花,而非仅仅是提供结论的终点站。我希望这部文集能够成为激发未来研究浪潮的源头活水。

评分

这部文集汇集了海内外顶尖学者的真知灼见,虽然我尚未完全细读,但仅凭目录和部分摘要,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广度和深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复杂的转型时期,思想碰撞、民族交融、政治权谋错综复杂,任何一部想全面覆盖这个时期的著作都极具挑战性。这本论文集似乎并未试图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精微的切入角度,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细节和争议点。我尤其期待阅读其中关于门阀士族权力结构变迁的分析,毕竟那个时代政治的实质往往深藏于社会结构之中,而非仅仅停留在皇帝的诏令和朝堂的辩论上。如果论文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面对朝代更迭时的真实心态和策略,那将是对现有研究的巨大补充。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冷门但关键”的发现,比如对地方豪强的再审视,或是一些边缘化群体在那个动荡年代中的生存图景。

评分

二、拓跋鲜卑早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

评分

一、东胡早期的事迹

评分

温峤考略

评分

源姓秃发鲜卑考

评分

大夏纪年墓志铭中“大夏二年”的意义

评分

内容包括孙吴蜀汉封侯问题探讨、梁陈之际南人北迁及其影响、新见北齐《丰洛墓志》考释、魏晋隋唐券书常见的有关署券、执券的套话、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团对国家权威的抗衡与妥协、北魏国家宗庙祭祀制度考述等。

评分

北朝礼学与佛教心性学

评分

宗教与文化

评分

二、东胡早期的社会和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