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

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基思·詹金斯 著,江政宽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哲学
  • 历史理论
  • 卡尔·波普尔
  • 艾尔顿
  • 理查德·罗蒂
  • 海登·怀特
  • 后现代主义
  • 认识论
  • 史学史
  • 历史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523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28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论与理论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历史与理论译丛”中的一本。本书作者以“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为核心,阐述了当代历史学的性质。他以犀利、激进的论证,说明今日的读者何以应该扬弃卡尔和艾尔顿这两个广受欢迎但实已过时的现代主义者,走向更契合当代知识环境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世界的罗蒂和怀特。通过本书可对许多当代有关“历史问题”的论辩,有更清楚的了解。

内容简介

《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为“历史与理论译丛”中的一本。《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作者以“什么是历史”这个问题为核心,阐述了当代历史学的性质。他以犀利、激进的论证,说明今日的读者何以应该扬弃卡尔和艾尔顿这两个广受欢迎但实已过时的现代主义者,走向更契合当代知识环境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世界的罗蒂和怀特。作者认为,历史学到怀特,已经形成了后现代历史学的最重要的观念,即历史只不过是一种语言的虚构物和叙事散文体的论述。透过《论“历史是什么?”从卡尔和艾尔顿到罗蒂和怀特》可对许多当代有关“历史问题”的论辩,有更清楚的视野与了解。

作者简介

基思·詹金斯,(Keith Jenkins,1943-),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任奇切斯特大学历史理论教授。致力于后现代主义史学观念探讨及历史教育的发展。主要著作有:《历史的再思考》和《为什么要有历史学》等。

目录

谢辞
导论:历史、理论、意识形态
第一章 当代的历史学
划出过去一历史的分界线
班奈特、安克斯密特和怀特的四个意涵
若干反动和若干回应
为卡尔、艾尔顿、罗蒂与怀特定位

第二章 论卡尔
论卡尔是怀疑论的
论卡尔是实证主义的
卡尔在当代

第三章 论艾尔顿
信念和偏见
论历史学原理
论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
论历史书写
当代对艾尔顿的运用:经验的贫乏

第四章 论罗蒂
论真理
论界定与运用“真理”
论隐喻
一种罗蒂们的政体
关于罗蒂的论战
论历史:从罗蒂到怀特

第五章 论怀特
历史诠释的政治
论叙事
论怀特的用处
松绑的最后部分
延伸阅读
人名译名对照表
历史的迷雾与探寻: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记忆的重塑 导言:历史的本体论困境与重构 历史学,作为一门试图理解人类过去、构建意义的学科,其核心议题始终围绕着“历史是什么?”这一根本性的哲学拷问。本书并非对特定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陈述,而是深入剖析和批判性审视历史哲学领域中的关键思潮及其演变脉络。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史学观念如何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强调宏大、客观的“科学历史”叙事,转向关注主体、阐释与权力的复杂纠葛。 本书将历史的演进轨迹划分为几个关键的转折点,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对历史本质的不同界定,勾勒出当代史学理论的复杂图景。我们不探讨具体史料的运用,而是考察史学家们如何看待“史料”本身、如何构建“叙事”,以及这些构建过程背后的意识形态动因。 第一部分:古典与现代的界碑——历史知识的确定性之梦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历史学试图确立其作为一门独立、规范性科学的努力。这包括对兰克学派“如实再现过去”(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的理想的审视。我们探讨了当时历史学家们对客观性、因果链条的绝对信任,以及这种信念如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下,开始显露出其内在的脆弱性。 重点分析了早期批判者对“历史事实”概念的解构,指出任何声称的“事实”都不可避免地被观察者的视角、时代的需求以及文献的选择性所污染。我们考察了结构主义思潮对历史时间观的冲击,以及历史学家在面对“永恒结构”与“偶然事件”之间的张力时所表现出的困境。 第二部分:语言的转向与叙事的陷阱——后结构主义对“历史实在”的质疑 本书的核心论证集中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写作模式的颠覆。这不是一个关于“发生了什么”的讨论,而是关于“我们如何讲述过去”的深刻反思。 我们深入分析了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如何被引入历史学,揭示出历史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文学性建构——一种对无序事件进行线性组织、赋予目的性的行动。这部分详细梳理了对“历史性”与“文学性”之间边界的模糊处理。 关键在于考察“阐释的无限性”如何瓦解了寻找唯一、正确历史意义的可能性。历史不再是等待被发现的真相,而是不断被重写、被竞争性话语所占据的战场。我们着重分析了叙事中的“缺席者”——那些被主流话语系统性排除在外的声音——如何成为解构现有历史叙事的重要切入点。 第三部分:权力、知识与历史的政治性 历史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关于当下的权力运作。本部分转向对历史生产过程中的政治意图的批判性审视。我们讨论了知识的生产如何与社会控制机制紧密相连,历史叙事如何被用作合法化现有社会秩序、构建民族认同或殖民霸权的工具。 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大历史”叙事的倾向性。当历史被简化为一系列不可避免的进步或冲突时,它往往掩盖了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偶然性和非线性特征。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关注微观历史、地方史、以及非精英群体的“非官方记录”,来挑战由国家或学术权威所主导的宏观史观。 第四部分:记忆的考古学——个体经验与集体创伤的重塑 历史学的最终落脚点,常常是通过对“记忆”的考察来实现的。本书将记忆视为一种动态的、不断被修饰的文化制品,而非对过去的忠实存储。 我们审视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机制,特别是创伤性事件(如战争、种族灭绝)在不同世代中如何被“处理”和“重塑”。记忆的政治性在于,谁有权“记得”以及以何种方式“记得”,直接反映了当下的权力关系。本书强调了口述历史、物质文化和公共纪念物作为历史表征的特殊意义,它们往往比传统书面文献更能揭示出历史经验的复杂情感维度。 结论:历史的永恒追问与审慎的承诺 本书的结论并非提供一个对“历史是什么”的终极答案,而是强调历史学的价值恰恰在于其永恒的自我反思能力。历史不是一个固定的领域,而是一个持续开放的探究过程。 在后现代思潮的洗礼下,历史学家必须放弃对绝对真理的幻想,转而拥抱阐释的责任感。这意味着历史工作必须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警惕,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并致力于构建更具包容性和对话性的历史理解。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所有声称“确定”的历史论断保持审慎的态度,理解历史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历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所能追求的,是更负责任、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为何以及带着何种意图来讲述过去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心跳的加速。作者在处理从罗蒂到怀特这一脉络的转折时,那种果断而精准的笔触,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再满足于对既有框架的修补,而是直接着手于解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后现代史学观时所采用的那种近乎戏谑的、充满反讽意味的语言风格。它既没有完全拥抱虚无主义的泥潭,也没有故作姿态地坚守旧日的堡垒,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平衡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高度的清醒,即认识到任何宏大叙事终将退场,而我们所能把握的,不过是当下权力结构下被筛选出来的碎片。书中对于“记忆”与“权力”之间共生关系的论述,尤其犀利,它不再是教科书式的批判,而是通过精妙的比喻,揭示了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历史事实”背后,是如何被精心编织和维护的。读完相关章节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所有关于“过去”的认知,产生了一种令人不安却又兴奋的智识上的“失重感”。

评分

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真正阐释历史哲学演进中那些微妙断裂的书,而这本书完美地填补了我的期待。它的叙述节奏感极强,在处理早期的实在论倾向时,语言沉稳、结构严谨,如同古典建筑般坚实;而转入对后结构主义的讨论时,语言风格瞬间变得破碎、跳跃,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疏离感。这种文本风格的自我适应和迁移,本身就是对书中探讨主题的一种绝佳的、无声的佐证。作者对于专业术语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用最直白的日常语言,清晰地界定住那些最抽象的概念,避免了学术作品常见的“故作高深”。尤其是书中关于“解释的边界”那一节,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实验,将我们带到了历史认知的边缘地带,在那里,语言的力量似乎达到了它的极限。阅读后,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拿起笔,重新梳理自己过去阅读历史著作的体验,去探寻那些被忽略的、潜藏在文字结构之下的暗流。

评分

这本书的广度令人咋舌,但其深度更令人敬畏。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思想流派介绍手册,而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思想史编年史”。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可以将那些原本分散在无数专著中的观点,提炼成一系列紧密相连、互相呼应的论点链条。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拒绝给出任何“最终答案”。在对历史本质的探寻中,这本书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甚至略带挑衅性的姿态。它挑战读者去接受不确定性,去拥抱那些尚未解决的难题。文本中蕴含着一种罕见的坦诚——承认即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也可能只是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提出了一个“暂时够用”的框架,而非永恒的真理。这种谦逊而有力的姿态,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积极的怀疑精神,它成功地将一个原本可能沉闷的哲学话题,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充满魅力的智识冒险。读完后,感觉视野被极大地拓宽,对于如何“观看”世界和历史,都有了全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鬼斧神工。它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螺旋上升的探讨路径。你会发现,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位历史哲学家,在某个不起眼的脚注或者一个旁征博引的案例中,突然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使得即便是最复杂的本体论辩论,读起来也毫无晦涩之感。例如,书中对某个时期史学流派争论的描述,与其说是在分析理论,不如说是在重现一场场紧张的法庭辩论,每一方都带着自己致命的证据和无可辩驳的修辞技巧。这种叙事上的动态性,使得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仿佛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这场跨越世纪的思想探险。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提供批判性视角的同事,也展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同情心,即理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者,在他们所处的历史局限内,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和最深沉的困惑。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智识上的挑战,又有人文关怀的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将历史学家们并置于一个时间轴上进行比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思想的迷宫,让你在其中穿梭。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场关于概念界定的枯燥辩论,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文学化描述和跨学科的引用,将原本晦涩的认识论问题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探讨某个阶段的史学观点的转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观点A如何推翻了观点B”,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知识分子在咖啡馆里激烈的争论场景,甚至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们桌上咖啡蒸汽的形态,来烘托出思想交锋的张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结合的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画面感和代入感。特别是对于卡尔和艾尔顿那一代人对“客观性”的执着与挣扎的描摹,简直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听到他们面对史料时发出的那种既敬畏又充满挑战的叹息。整本书的行文如同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一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情绪,引导着读者逐步深入到对“历史实在性”本身的哲学拷问之中。这种对文本质感的极致追求,远超出了普通学术著作的范畴,更像是一部严肃的、充满智性激情的思想散文集。

评分

京东商城网购晒单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卡尔的书耳熟能详,但本书却提出了挑战,且让人收获不少。值得一读。

评分

绝版很久的书,居然买到了,感恩

评分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

书收到,还不错

评分

绝版很久的书,居然买到了,感恩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卡尔的书耳熟能详,但本书却提出了挑战,且让人收获不少。值得一读。

评分

书非常不错,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