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狄德罗到因特网:法国传媒史

从狄德罗到因特网:法国传媒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巴尔比耶,[法] 拉维尼尔 著,施婉丽,徐艳,俞佳乐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传媒史
  • 传媒史
  • 狄德罗
  • 因特网
  • 法国思想史
  • 传媒理论
  • 文化史
  • 出版史
  • 数字媒体
  • 信息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208081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47939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媒与西方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本书为研究、了解法国传媒史的必读图书。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Frede ric Ba rbier),毕业于巴黎文献学院,获文学及人文科学博土学位。曾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法国图书史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图书史》杂志主编、法兰西古籍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作品《金融与政治》(Finance etPolitique)、《18-19世纪:宫尔家族王朝》(LadynastiedesFould,18e一19e siecle)、《图书史》(Histoiredulivre)等。
  卡特琳娜·贝尔托·拉维尼尔(Catherine Bertho Laveni r).毕业于巴黎文献学院,现任新索邦一巴黎第三大学现代史教授。近年来主要作品《20世纪民主与传媒》(La democratie etlesm6dias au 20e siecle)、《车轮与钢笔》(LaRoue etle stylo)、《我们是如何成为游客的》(Commentnous sommes devenustouristes)等。
  译者简介:
  施婉丽,北京交通大学外语系法语教师。已出版《岛上的光亮》、《蜂窝的宁静》等译著。
  徐艳,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教师。已出版《中国历史与文明》、《西方钟表艺术与中国》、《法国音乐家柏辽兹自传》等译著。
  俞佳乐,浙fzI商大学法语系主任。已出版学术专著《翻译的社会性研究》、译著《平静的社会》、《闲话读书》及编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等。

目录

丛书总序(陈卫星)

导论 传媒有史可依
第一部分 图书的第二次革命(1751-1870年)
第一章 旧制时代的书业(1751-1790年):法国模式
  传统书业
 图书与启蒙运动
 一种开放的局面
第二章 欧洲与书刊业
 德意志出版业和地域控制
 奥地利:民族文化与政治集权化
 文化融合与民族化吸收:俄罗斯模式
 新大陆
 传媒、民族与国家
第三章 印刷刊物、大革命和政治参与(1790-1820年)
 革命中的印刷刊物:法国模式
 从政治革命到皇权重组
 欧洲:印刷刊物与民族性
第四章 产业化出版业的发明
 另一场革命的序言:1815-1830年
 至关重要的年月:1830-1838年
 产业化图书业的灵魂人物:发行人
第五章 作者、著作与公众:大众传媒产业的开端
 写作
 一种产业化文学
 补偿:教育、政治斗争与先锋派
 产业化文学与大众文化
 产业化发行
 结论

第二部分 全球传媒业(1870-1950年)
第一章 信息的战略价值
  邮政:灵巧的传播手段
 电报机:追求瞬时性的梦想
 电话:一种网络化人际关系的教学法
第二章 报纸和期刊的黄金时代
 期刊杂志的发明
 走向大众的新闻出版物
 图书面对昙花一现的境地
 征用:大众传媒与极权政体
第三章 电影,是一种图像文化吗?
 静止图像与动态图像的传统
 电影的诞生
 好莱坞古典风格与摄影棚系统
 图像的真谛
 欧洲文化与民族模式
 电影,一种无所不能的艺术
第四章 国家与市场问的无线电广播
 最初的脚步
 广播在美国:无线电波的魅力
 纷繁多样的欧洲广播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

第三部分 网络世界(1950-2003年)
第一章 电视的古典时代
  一次缓慢的技术变革
 在美国:一个崭新的公共空间
 在欧洲:一种民族的大众模式
第二章 电视,是一种迷人的媒介吗?
 电缆与卫星:新的力量对比
 新观众,新内涵
 关于传播理论的评论
第三章 印刷品与全球化
 1945年后的期刊出版物
 期刊危机与金融财团的回应(1980-1995年)
 印刷技术及其实践
 传媒、文化与政权
 当代法国出版业
 传媒、帝国主义及自由
第四章 第二代电子传媒
 网络的全球化和数字化
 传媒的变异
 大型传媒集团的诞生
第五章 坎坷的创新之路
  家庭电影录像片和电子游戏:日本帝国
 网络与创新
结束语:为新传媒的纷繁复杂而辩护
丛书后记
人名索引
团体名称索引
作品名称索引

精彩书摘

  阅读与差别
  最后,我们强调一下由扫盲统计结果评估出的人数极其有限的读者之群体特征。即使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代,读者群也是由受过良好教育的小环境构成,其成员从地理位置上讲有时远隔千里。其实,纵使某些国家民众扫盲取得了更大的成果(如欧洲的部分日耳曼民族和新教地区,或者在盎格鲁一撒克逊地区),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通常也不允许人们逾越传统书籍与文本(宗教书籍)或廉价文本(上门兜售的小册子)的模式而定期接触到其他印刷刊物。
  反过来必须着重指出:这些凤毛麟角的小团体拥有极为丰厚的物质财富,且知识分子的眼界极其开阔。除了从前教士们收藏的系列书籍之外,有些贵族的私人藏书也非常可观,构成了确立其特权性社会地位的一个要素。皇族的庞大藏书渐渐被达官贵人们复制效仿,因此在英国才会出现布伦海姆宫的马尔巴罗家族的大型收藏博物馆,或者特雷利西克的豪华图书馆。在欧洲大陆某些高级商务、银行和财政的作用更有限的地区,其文化差异却遵循着相同的理念。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王储们的大型书架与法国艾玛纽埃尔·德·克罗伊公爵这样的图书业余收藏者们的藏书交相辉映、旗鼓相当。
  然而,虽然书籍和刊物进人了社会的少数精英团体,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事物的发展。尤其是,虽然知识分子,如作家、教师、教士、律师和法学家、医生等团体的总体分量尚未达到那种使多元化社会职业团体全方位地接触文字刊物的境界,但这个团队具有推广传播的潜力。针对从前藏书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许多依据,但综合论述、总结这些素材仍十分困难:在巴黎、法国北部地区及汝拉(IeJura)山区,正如在其他外省首府(如第戎[Dijon]、贝尚松、亚眠[Amiens]、里尔[Lille]、艾克桑一普罗旺斯(Aix-en-Provence]等城市)一样,从18世纪上半叶开始,司法界人士、行政官员和医生们的私人藏书有好几百册,有时甚至达几万册,且藏书类别往往比较专业化。正是这些人士在30年的时问内④占领了新的学院社团,他们借助这种方式竭尽努力地促进启蒙运动文化模式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大众基础,写作的自主发展进程至少到18世纪下半叶还一直遭遇阻碍。如果作家自己没有一笔财产,那么他为了生计就被迫要谋取一份职业(比如在教会找个差事),或者寻求某个大人物的保护。赠书题词的流行正是当时现实的写照:阅读公众的缺乏被皇族及文学艺术资助者们的扶植所弥补。
  纵然这里缺乏最直接的资料论证,书籍仍然面向那些有才能的人,即后来人们称之为知识分子的人群开放,而且也面向更广大的群体开放。乡村通常没有书店,却也并非彻底失去书籍和刊物的踪影:流动商贩网、非专业的定居型旧货商们,按照一些相对固定的线路和时间段,传播着小册子、宗教书籍、年历和日历、图片以及纸制品等等。然而文化融合最为受益的地区自然还是城市,特别在新型“都市”里,文字作品随处可见,并且聚集着相当人数的文化中介(尤其是那些仆人),他们承担了将上流社会的生活时尚传播到更广泛民众当中的任务。在巴黎,文化融合首先触及特权阶层,随后不可避免地波及民众:“在巴黎图书的传播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化机构与部门的密度差异(如书店的密度),这个大都市或许能提供比王国里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更多的文化机会,因为它出产和传播书籍、报纸和图片;因为它挽留和吸引着作家与写者;因为文字以各种形式在此流传。首都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人们的行为举止以新知识为榜样。交往与沟通的机会甚至为穷困潦倒者和目不识丁者提供了一种希望与获取新文化的可能。初来乍到者,无论是临时迁居还是最终定居,其所见所闻并非如同一个村夫来到所在区的区府几小时内的见闻,而远甚于一幅单纯的城市风貌画。他进入了一种全新的、迥然不同的人文关系中,他可以变成另一个人……”图书与启蒙运动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历史的演变在很长时期内(并且直到今天)存在着一种延续性概念,而主要的突变只发生在通常所描述的工业革命时期。但这张年表还须进一步凝炼,以强调19世纪工业社会和20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确立之前的两个预备性阶段:其一是自18世纪后半叶始,特别是1760年之后,形势发生逐步变化;其二是政治革命本身,即1789年的大革命。总之,旧制时期图书业的发展全面延续到了19世纪的工业化时期。心理史研究也涉及了近代图书史研究所得以细致分析的主题,即所有征象一致证明:无论法国,还是很多其他国家,主要从760年开始都已迈入一种渐趋崭新的局面。法国印刷刊物产量的增加
  如果说工业化的起步仅仅追溯到法国复辟王朝时期⑤,甚至始于七月王朝⑥,那么可以设想一些先期的预备性条件应该是从1760年汇集起来的。这方面不乏一系列实证,首先就是印刷刊物量的增长。具体估算它的数字比较困难,所以史学家大概不得已而选择了统计已经出版的刊物名称,而忽略了一种版本的真正印刷量和发行量这一核心问题。其次,系列书籍从19.世纪开始通过刊物版本备案、常规新书目录(比如德意志出版社的目录集),或者是由专业人士、珍本收藏家、教授、学者建立的回顾性文献目录而被登记造册。现今保存于各大图书馆的书籍统计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例证。
  关于18世纪法国印刷刊物产量的评估出自约瑟夫一玛丽·凯拉尔的《法兰西文学》(laFrancelitteraire)。如果我们遵循这些资料分析,可以得出结论:1701年至1770年间出版的刊物数量几乎稳步发展,大约增加了两倍。世纪之初,每年出版将近2000种刊物,而1770年的10年问却超过了6000种。随后,这个数据继续扩大,即使仅限于凯拉尔的统计(他仅统计文学刊物)。而刊物量的发展速度似乎相应趋缓——但事实本身并非毫无意义,它印证了书业结构内部所进行的深层重组,也表明书业向图书的第二次革命敞开了怀抱。部分专题性刊物尤其涉及某印刷工场、某城市或某个地区的印刷品,补充了我们的看法,并明确了一个事实,即1760-1770年的10年间外省刊物得以复兴:波尔多、法国北方,还有斯特拉斯堡等地,形势发生了变化,刊物生产的示意曲线偏离了皇室条例所局限的那条通常为零的刻度线。出版作品类型的增多肯定了这种进步,它们从此摆脱了外省千篇一律的畅销书种的模式:城市习俗手册、宗教读本或年历和民间日历。

前言/序言

  文化和传媒是今天传播全球化的重要使者,一个是无形的文明积累,一个是有形的传播形态,把我们带人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情境中。任何具有传播功能的大众媒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无不成为文化的载体,既表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展现人与物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或是批判西方,离不开传媒的提示和诱导。
  传媒是什么?按照我们的理解,传媒意味着传播信息符号的手段,当然要同时具备社会性和技术性。
《法国传媒史:从古老羊皮纸到数字洪流》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传媒演进的宏大画卷,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社会与技术交织的探险。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追溯法国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思想的载体如何塑造社会面貌,以及技术进步如何在一次次革新中重新定义“公众”的概念。 我们并非从一个固定的起点开始,而是从法国历史深处那片信息传播的原始土壤出发。在印刷术尚未普及的时代,信息传递是何等缓慢而奢侈?抄写在羊皮纸上的圣经、手抄的诗歌、国王的敕令,它们是如何在教堂、修道院、贵族府邸之间流传?文字的稀缺性如何塑造了权力与知识的结构?本书将细致描绘那个手稿时代的面貌,探究口头传播、公告栏、戏剧、以及早期宗教和政治宣传在塑造社会共识中的作用。我们将看到,即使在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也从未停止过对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渴望,而每一次微小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引发涟漪般的社会效应。 当印刷术的曙光照亮欧洲,法国也迎来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古腾堡的技术在法国的落地生根,意味着书籍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文本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知识开始向更广泛的阶层扩散。我们将重点审视这一时期的法国印刷业,分析其发展轨迹,探讨书籍的题材、内容、以及发行渠道的变化。从宗教改革时期充满争议的宗教出版物,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著作的涌现,再到启蒙时代各种百科全书、哲学论著、以及小说在法国社会的传播,这些印刷品如何挑战旧有的思想体系,孕育新的社会思潮?我们还将考察书籍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接受程度,以及禁书制度在信息控制中的角色。 17世纪的法国,报纸的雏形开始出现。这些早期的新闻刊物,虽然内容相对简陋,但却标志着信息传播向“即时性”迈出的重要一步。它们如何记录当时的政治事件、宫廷生活、商业动态,又如何被不同政治派别所利用?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早期报纸的编辑策略、读者群体,以及它们在形成公众舆论中的初步作用。路易十四时期严苛的审查制度,对新闻业的发展又造成了怎样的限制和影响?本书将勾勒出报纸从少数精英读物向更广泛传播媒介过渡的艰难历程。 18世纪,法国迎来了其历史上一个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启蒙时代。狄德罗和他的《百科全书》无疑是这一时代的璀璨明珠。本书将详细剖析《百科全书》的诞生、编辑过程、以及其思想内容。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是对理性、科学、进步的礼赞,是对旧制度权威的挑战。我们将考察《百科全书》在法国乃至欧洲的传播方式,分析其对公众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革命的“思想催化剂”。同时,我们还将审视同一时期层出不穷的哲学著作、政治小册子、以及沙龙文化,这些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是如何共同构建了启蒙时代法国的思想景观。咖啡馆、文学沙龙、以及各种民间集会,在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法国传媒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革命的激情需要媒介来传播,新的政治思潮需要报纸和传单来鼓动。本书将详细分析革命时期各种政治报刊的兴起与衰落,审视它们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煽动民众情绪,以及如何塑造革命进程。从激进的雅各宾派报纸到温和的吉伦特派刊物,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混乱而充满活力的信息战场。我们还将探讨革命时期宣传品的创新,如政治漫画、歌曲、以及公共集会的演讲,这些非文本形式的媒介在动员民众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革命的经验又对后来的新闻自由和媒体监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9世纪,法国进入了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大众传媒开始真正形成规模。铅字印刷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火车和电报等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日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本书将深入研究19世纪法国日报的商业化运作,分析其内容构成、发行策略、以及广告收入模式。我们将考察“黄色新闻”的出现及其对新闻业的影响,以及文学报刊和政治报刊在这一时期的共存与竞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等通俗文学的兴盛,又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阅读需求和文化变迁?同时,我们将探讨19世纪法国政府对新闻业的控制和干预,以及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进入20世纪,广播和电影的诞生,为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声音和影像的加入,使得传媒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空前增强。广播如何成为连接国家与民众的重要桥梁?电影又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出工具和意识形态传播媒介?本书将详细审视广播和电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后的发展,分析其在战争宣传、国家形象塑造、以及娱乐大众方面的作用。我们将考察法国电影业的发展,从新浪潮到现代艺术电影,分析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还将审视广播和电影在塑造公众价值观、流行文化,以及社会认同方面的独特力量。 20世纪下半叶,电视的普及,再次颠覆了信息传播的格局。电视屏幕成为客厅的焦点,成为获取新闻、娱乐消遣、以及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本书将分析电视在法国社会中的渗透过程,考察其在政治传播、新闻报道、以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角色。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的兴起,带来了怎样的竞争和变革?电视节目如何影响了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家庭结构?我们将审视电视在塑造集体记忆、推动社会议题讨论,以及传播普世价值方面的作用。 而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崛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信息传播的生态。社交媒体、博客、在线新闻平台、以及各种数字内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的信息获取、交流和生产方式。本书将审慎地考察互联网对法国传媒业带来的冲击与机遇。数字鸿沟、信息茧房、虚假信息、以及隐私问题,这些新兴挑战将如何被解读?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社会抗议、以及文化表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算法推荐和个性化推送,又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本书将探讨法国在应对数字时代挑战方面的努力,以及新媒体如何与传统媒体共存、竞争与融合。 《法国传媒史:从古老羊皮纸到数字洪流》并非一部枯燥的史料罗列,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叙事。它将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深刻的文化洞察,带领读者在纵横交错的法国传媒发展脉络中,理解信息传播的演变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社会和个体命运。这不仅是对法国传媒史的回顾,更是对信息时代本质的一次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早期现代社会转型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窗口”。它让我们得以一窥法国社会是如何从贵族口头传播的单一信息流,逐步过渡到多极化、甚至混乱的公共意见场域的。特别是关于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和社会责任的探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他们是如何定义“公共领域”的?他们的言论自由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更像是在为我们今天的媒介困境提供了一份古老的、充满智慧的诊断书,让人读罢掩卷深思,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从纯粹的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的行文带有一种独特而迷人的“法国式优雅”。它拒绝了那种过于直白和功利主义的写作腔调,而是倾向于使用一种更具文学性的表达方式。即便是描述严谨的学术论断时,措辞也颇为考究,词汇的选择往往比标准的教科书更丰富、更具色彩。例如,描述某个思想家对舆论的“煽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使用“影响”或“改变”,而是用了更具画面感的动词,仿佛能看到思想的火焰在空气中跳跃。这种雅致的文笔,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读起来如同品尝一杯陈年的波尔多红酒,回味悠长,让人沉醉于文字本身的美感之中。

评分

阅读体验方面,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简直像是一位高明的交响乐指挥家在掌控着乐章的起伏。开篇部分,那种娓娓道来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引人入胜,仿佛置身于沙龙之中,听智者讲述启蒙的火花如何点燃。但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尤其是在进入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叙事的密度和力度明显增强,句子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有力,逻辑链条如同精密的手术刀般切割开复杂的历史迷雾,让人不得不屏息凝神去跟随作者的思路。最难得的是,即便是处理那些极其专业和枯燥的法律条文或技术演变时,作者也总能巧妙地插入一些生动的人物侧写或者当时的社会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张力,不会让人感到疲倦,这绝对是需要极高写作功底才能达到的平衡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低调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了略带米白的、手感温润的材质,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装帧师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在细节处理上,比如扉页上的古典花纹,以及每章节开头的小插图,那些雕版画风格的图案,仿佛真的能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铅字还未被完全取代的时代。装帧本身就是一种宣言,它在告诉我,作者和出版社对待这部作品的态度是极其严肃和尊重的。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即将翻开的内容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我很少见到如此用心对待一本书的物理存在的出版物,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品味和格调的体现。

评分

我一直好奇,一位历史学家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如此清晰的“思想脉络”的。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为严密且富有生命力的“权力与表达”的互动模型。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报纸、咖啡馆、小册子这些媒介的诞生时间,而是深刻地剖析了每一次技术革新或审查制度收紧,如何在微妙的权力结构中引发连锁反应,反过来又如何塑造了公众的认知习惯和精英阶层的表达模式。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交织,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布满了张力点的蛛网,每一个节点都牵动着社会神经。这种洞察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分析能力。

评分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评分

传媒是什么?这是个答案一目了然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即使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个远离时尚的老人,他或许也能轻松说出报纸、电视的名字,更别说追逐着时尚风潮的年轻人了,网络、电子游戏、手机、影视……他们如数家珍的叙说,一定会让你产生这样的疑问:传媒是什么?它只是如字典中简省的解释(传媒即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工具),仅仅只是传播的工具吗?

评分

本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展开,昭示了法国以至欧洲传媒发展进程中,影响最为巨大的那些传播形式。《大百科全书》、司汤达小说、任天堂游戏,电话、广播电视、因特网,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是如何集中在一起的?传媒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民族特性的关系如何?传统书业与启蒙运动、印刷刊物和大革命的渊源又怎样?诸多问题得到了详尽而明晰的探讨,许多观点与论据极具参考和研究价值。

评分

昨天记者从通州区获悉,地税局这个“空中花园”来自于2011年北京市政府关于鼓励“屋顶绿化的文件”,增加绿化面积,并适当赋予了休闲功能,并非“违建”。

评分

本书为研究、了解法国传媒史的必读图书。被译为英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种文字。从1751年狄德罗《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到21世纪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几百年间,法国传媒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评分

3. 獨家附贈「一個人用日文去旅行隨身版」,隨身攜帶無負擔

评分

可能因为涉及时段过长,讲得有点泛泛,没有预期的好

评分

可能因为涉及时段过长,讲得有点泛泛,没有预期的好

评分

对于中年的阅读者来说,阅读本书某些段落的过程,恰似一次温馨的回忆之旅。那些写信、读信、寄信、盼信的日子,那些为节省每一个字,在电报纸前字斟句酌的时候,那些在笨重的收音机旁等待小喇叭广播的音乐声响起的时刻,那些在窄小的黑白电视机前急切地捕捉幸子和加里森敢死队身影的片段,还有全国人民齐看《渴望》的岁月,在作者对欧洲传媒史进行细致分析的同时,我们的记忆不由自主地清晰映现出一幕幕中国大地传媒发展的历程。这也让我们再次疑问传媒是什么,传媒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和记忆融为一体,媒体不仅改变了人类之间的关系,还同时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世界观,用书中形象的比喻,“与其说传媒是世界的一面镜子,不如说传媒是世界的一个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