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是《中国人民大学宪政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比较宪法研究所系列丛书》之一《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分册,书中汇集了宪法学界在比较宪法领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宪法学研究的学术焦点和基本动向,对于国内的宪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汇集了宪法学界在比较宪法领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宪法学研究的学术焦点和基本动向,对于国内的宪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特别推荐”中邀请到了国际宪法学协会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教授Saunders教授和德国柏林大学法学院Pernice教授的新力作,展现了世界宪法学研究的新走向。“主题研讨”中以“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为研讨主题,汇集了美国、中国以及香港地区诸多学者的精心力作,在一定程序上代表了当前宪法解释学研究的基本水准和发展状况。“学术前沿”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揭示了韩国、美国宪法学研究的新进展与未来走向。“宪法事例评析”介绍了俄罗斯和日本在宪法案件审判中的新理论成果。“域外宪法选介”介绍了颇具特色《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为世界宪法的发展趋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典范。
作者简介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比较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研究。代表作:《亚洲立宪主义研究》(独著)、《东亚法治的理念与历史》(独著)、《1954年宪法与新中国宪政》(独著)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特别推荐
反思宪法之边界——世界宪法学协会大会
主要议题概介
欧洲和国家宪法法
主题研讨
客观性与解释
对宪法法院设计的经济分析
宪法文本解读方法的三个维度——以近代中国有关宪法文本为例
宪法文本分析:一种解释方法
人民法院的“审判权”是否蕴涵着宪法解释权
对一个任期的两种解释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解释的未来
功能适当原则与宪法解释模式的选择——从美国“禁止咨询意见”原则开始
论美国司法审查的正当性问题
学术前沿
韩国宪法的现在与未来——以有关宪法之修正之讨论为中心
美国宪法的若干理论问题:2006年的新发展
关于宪法基本权利性质的重新思考——兼论宪法上的生命权之性质
宪法事例评析
《俄联邦劳动退休金法》第28条第1款侵犯“平等权”案
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57条之3、4违宪案
公法评论
中国宪法解释学的童话——对范进学教授《对话商谈与方法多元》的回应
域外宪法选介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
稿约
精彩书摘
特别推荐
反思宪法之边界——世界宪法学协会大会
一、世界各国宪法制度
联合国的一百九十多个成员国中,多数都有一部宪法,虽然并不一定都有成文的宪法典;在部分成员国中,有的甚至其成员邦或地方亦有宪法.就今年而言,虽然不同的宪法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点,但依然将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呈现多样化。至于我们当下关于宪法制度相关问题的讨论,有些是比较重要的,有些则是司空见惯的。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最终都将殊途同归于如何发挥宪法在一国法制和政制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上。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于2007年6月即将在希腊雅典举行的世界宪法学大会的议题作一简单勾勒。首先,我将简要介绍一下大会举行的背景,即世界立宪主义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说明一下选(议)题的根据,二是对于这样一个云集世界各国宪法学学者并受普遍关注的大会的议程可能遭受的非难作一些反思,以便作出调整,更好地促进来自不同立宪主义制度和传统的学者之间的交流。
下面,我将简单地勾勒一下可能贯穿2007年始终的一些主要宪法问题。然而,由于没有人能够对于世界各地的主要的宪法发展了若指掌,故而,我的文章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即使如此,比较宪法学者亦应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的观念,毫无疑问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的职业经历以及基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些宪法制度而发展起来的理论的影响。更何况,即使对于当下问题的勾勒存在一定偏颇,其亦能充分反映立宪主义制度运行的本质。
前言/序言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 导言:宪法作为国家构建与权力的基石 宪法不仅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最高规范,更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根本蓝图。它通过设定政府的基本结构、界定国家权力范围,并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奠定了现代法治社会运行的基石。《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旨在超越对单一国家宪法文本的局限性分析,深入探讨不同宪法传统在文本构建、解释方法以及其实际运作中的异同与演变。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宪法文本的“字面意义”如何在历史、文化、政治的复杂张力下,被司法机构、立法机关乃至社会实践所“解释”和“活化”,从而塑造出不同的政治现实。 本书认为,宪法文本的严肃性与其解释的灵活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动态的张力。文本如同骨架,提供了规范的稳定性;而解释则是血肉,赋予了宪法与时俱进的生命力。理解一部宪法的真正意义,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序言或分则的条文表面,而必须深入剖析那些形塑了其边界与内涵的司法判例、政治妥协与学理争论。 --- 第一部分:宪法文本的构建与历史语境 本部分聚焦于宪法文本本身的生成过程及其内在结构。我们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下,宪法起草者们如何选择措辞、平衡利益冲突,以及他们所嵌入的特定历史经验。 一、文本的“原旨”与“开放性”:起源的迷思 任何宪法文本的形成都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或政治协商。我们分析了早期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如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原旨主义”(Originalism)的侧重,探讨了这种试图固化制宪者意图的解释路径,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性时的局限性。 随后,我们对比了二战后建立的,更强调人权保障和民主参与的新兴宪政模式(如德国基本法)。这些文本往往采用更具“开放性”或“原则性”的语言,为后来的解释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种文本设计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宪法文本在司法实践中被赋予的权威性和弹性。 二、宪法结构的逻辑与权力制衡的机制 宪法文本的结构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制宪者对权力分配的深刻考量。本书详细解构了三种主要的权力配置模式: 1. 三权分立的经典模式及其变体: 分析了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之间权力界限的文本规定,并考察了议会制与总统制下,文本如何处理“内阁责任”或“行政命令”的合法性基础。 2. 联邦制与地方分权的文本表述: 对比了高度集中的单一制国家与权力分散的联邦制国家(如瑞士、加拿大)在宪法中划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精确性,以及这种划分如何影响区域自治权的实现。 3. 宪法修正机制的文本约束: 修正条款本身构成了对文本稳定性的保护。我们考察了那些极难被修改的“僵硬条款”(如“永恒条款”),以及它们在文本中扮演的“核心价值”的锚定作用。 --- 第二部分:宪法解释的理论与方法论冲突 宪法文本一旦颁布,解释权力的竞争便成为政治斗争的核心。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主导不同法域的宪法解释方法论,以及这些方法论背后的意识形态驱动力。 一、文本解释的四大流派及其在司法中的运用 1. 文义/文本主义(Textualism): 坚持探求宪法条文的字面意义和普通含义。我们分析了这种方法在界定基本权利范围时,如何倾向于保守和审慎,避免司法能动性。 2. 意图论/原旨主义(Intentionalism): 试图恢复制宪者或修宪者在特定条款写入时的真实目的。本书展示了寻找“真实意图”在历史记录不全或多元意见冲突时的操作困境。 3. 社会背景/目的论(Teleological Approach): 强调宪法作为活的、与时俱进的文件的特性。这种方法侧重于宪法所追求的根本性目标(如正义、平等、尊严),允许解释者根据时代变迁来调整规范的适用范围。 4. 比较法与宪法对话(Dialogue and Comparativism): 探讨了在多层次宪法秩序(如欧盟法律体系或人权公约)下,国内法院如何借鉴他国宪法判例和国际法经验,丰富其解释视野。 二、司法能动性与宪法司法化的程度 宪法解释的方法论选择,直接决定了司法机构在政治光谱中的角色。 我们对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司法审查模式:积极的司法审查(如美国最高法院的“司法积极主义”)与克制的司法审查(如部分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更倾向于政治问题的“不干预原则”)。这种差异不仅关乎判例的力度,更关乎宪法法院在国家权力结构中,是作为“最终仲裁者”还是“最后防线”的定位。 --- 第三部分:宪法文本在关键领域的实践性解释 宪法文本的价值在应对社会关键冲突时得到最充分的检验。本部分将理论方法论应用于具体的宪法议题,展示解释如何重塑政治实践。 一、基本权利的界限划定:从消极自由到积极给付 早期宪法文本多侧重于“消极自由”(免于政府干预的自由)。然而,现代宪法解释的趋势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动以保障平等和尊严。本书考察了: 平等原则的解释演变: 如何从形式平等过渡到实质平等,以及对“合理区别对待”的界限的司法界定。 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 在恐怖主义、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宪法法院如何在“绝对保护”与“必要限制”之间,通过精细的“比例性测试”,重新划定言论的疆界。 二、国家权力与个人尊严的冲突:技术治理时代的挑战 面对生物技术、数据监控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个人自主性的潜在威胁,传统宪法文本中对“隐私权”和“人身自由”的定义面临巨大压力。 我们分析了法院如何通过对既有文本(如搜查禁止条款)进行创造性的解释,以应对现代监控技术的无形化和普遍化,确保公民在数字化时代仍享有宪法保障的基本尊严。这种解释的扩展性,是衡量一部宪法生命力的重要指标。 三、主权、国际法与宪法冲突的解决 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下,宪法文本中的“最高性”原则受到了挑战。本书探讨了在宪法与国际人权法、区域一体化法(如欧盟法)发生冲突时,不同国家法院所采取的解释策略:是采取“自我限制”(Self-Limitation),还是坚持宪法的“最终解释权”。这种策略的选择,深刻地体现了该国宪法共同体对外部规范的开放程度。 --- 结论:宪法解释的持续性工程 《比较宪法:宪法文本与宪法解释》的最终结论是:宪法文本是一个持续的解释工程,而非一个已完成的文本集。 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并非源于其不可更改的措辞,而是源于其解释过程的公正性、透明性与理性基础。成功的宪法解释,是文本的刚性与时代的变迁之间找到的动态平衡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分析框架,用以审视世界各国宪法在文本与解释的永恒张力中,如何维护民主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并不断自我更新的深刻过程。理解宪法,就是理解权力如何在被书写的承诺与被实践的解释之间,进行永无止境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