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俎翠林编绘的《教小学生学素描》针对小学生学习素描的特点和需要,具体讲解素描的基本知识。通过一件几何体或一件静物素描入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将素描中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曲线透视、明暗关系、虚实关系、比例关系等素描要点融入到教学之中。《教小学生学素描》既可作为小学生学习素描用书,也可作为广大素描爱好者的素描入门书。我必须承认,当我拿起这本画册时,内心是抱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市面上教儿童画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华而不实,要么过于卡通化,要么就是把成人的专业术语生硬地塞给孩子。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它似乎深谙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它没有急着去教复杂的排线技巧或者复杂的透视原理,而是从最基础的“形体结构”入手,将世界万物解构为最基本的圆柱体、立方体和球体。这种“万物皆可简化”的理念,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大门。我们家女儿,她之前画人像总是画得东倒西歪,比例完全失调。自从用了这本书里关于如何捕捉物体基本比例的方法后,她的作品立刻有了骨架。书里有一章专门讲“比例的测量与简化”,它不是教你用尺子量,而是教孩子如何用“眼睛”去比较长短和高低,比如“这个头大约是身体的四分之一”这种直观感受的培养。这种能力的训练,远比死记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用词非常亲切,没有丝毫的居高临下,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身边耐心指导,引导孩子去探索,而不是单纯地要求模仿。这种鼓励探索的氛围,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孩子愿意主动拿起铅笔去尝试那些他们之前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家那个对画画充满好奇心的小家伙量身定做的!我儿子今年小学三年级,平时就喜欢在各种纸上涂涂画画,但总是不得要领,线条僵硬,对物体的立体感一窍不通。自从我们开始翻阅这本画册后,情况大有改观。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直接切入实操,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讲解了素描的基础——比如如何观察物体的光影变化,怎么用最简单的几何形体来构建复杂的造型。书里的步骤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每一步都有详细的配图说明,即便是我们这些完全不懂艺术的大人也能看明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学画一个苹果,书上强调了高光、亮面、灰面、暗面和反光这几个概念,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它们在画面中的作用。儿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开始在自己的小作品里有意识地去处理这些“明暗关系”,虽然稚嫩,但已经初具规模了。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了孩子一套科学的观察和表现世界的方法,而不是仅仅教他如何“照着画”。现在,他画的静物不再是平面的图标,而是开始有了“厚度”和“体积感”,这对于一个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巨大的进步。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极大地保护了他对绘画的热情,让他觉得原来画画是一件可以被掌握的技能,而不是纯粹的天赋。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它对“观察力”的培养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层次。素描的本质不是画“你认为它是什么样”,而是画“它实际是什么样”。这本书似乎抓住了这个核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练习,强制性地训练孩子的“去符号化”思维。举个例子,我们教孩子画树,他们会习惯性地画出我们从小被教导的那种“符号化”的树冠形状。但这本书引导我们去观察真实树木在特定光线下,叶片是如何聚集成团,哪些部分被阴影吞没,哪些边缘因为受到环境光反射而变得柔和。它不是要求孩子把每片叶子都画出来,而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形体”和“明暗”来“暗示”树的整体结构和质感。特别是它对“环境色”和“反射光”的处理,虽然是面向小学生的,但其理念已经触及了高级素描的范畴。通过这些练习,孩子们开始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们日常接触到的物体,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认知,而是深入到光影构成的三维空间中去解读。这种观察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无论未来是否从事绘画,对世界的感知深度都会大大增加。
评分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克服畏难情绪”方面的巧妙设计。很多孩子一看到“素描”,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复杂的阴影和难以模仿的线条,从而产生畏惧感。但这本教材的结构设计非常聪明,它将复杂的学习路径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易于完成的成就点。比如,它不会一开始就让你画一整个人体结构,而是从画一个简单的影子开始,让你体会到“没有物体,只有光影”的概念。然后过渡到画一个几何体的侧面,再到两个几何体组合成的静物。这种“搭积木”式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每完成一小步,都能获得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我们家孩子现在学习绘画的动力,不再仅仅是我或他父亲的督促,而是源于他自己想知道“如果我用这种方法画那个圆柱体,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好奇心。这本书成功地将学习的“压力”转化为了探索的“乐趣”,它真正做到了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这才是启蒙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作为一位常年关注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旁观者,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材料和工具使用”部分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很多少儿美术书籍往往一笔带过,直接跳到技法层面,但这本书却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来介绍不同硬度铅笔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绘画需求选择合适的纸张。它清楚地解释了HB、2B和4B铅笔在着色深浅和线条粗细上的区别,这对于建立孩子对工具的尊重和理解至关重要。我们都知道,素描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灰阶”的微妙变化,而灰阶的控制,直接依赖于工具的选择和控制力。书中通过大量的局部放大图展示了用不同力道和不同型号的铅笔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的层次感。例如,在表现金属的冷硬质感时,它推荐使用较硬的铅笔来刻画清晰的边缘和高光;而在表现毛绒玩具的柔软时,则建议使用较软的铅笔进行轻柔的铺陈和排线。这种对工具特性的深度挖掘,让“素描”不再是单调的“涂黑”,而是一场关于光、材质与工具的精密对话。这种对基础环节的重视,为孩子未来的长期发展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功底,避免了走弯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