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古羅馬] 揚布裏柯 等 著,詹文傑 等 譯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05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0472384
版次:1
商品編碼:1026660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8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揚布裏柯和波愛修兩人相隔二百餘年,其人生際遇、思想旨趣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頗為不同;盡管如此,兩人還是共享著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資源,都把哲學當作人生之根本指南。《哲學規勸錄》原書以希臘語寫成,作者旁徵博引,或喻或證,旨在規勸人們過上一種哲學式的生活,即理性而有美德的生活。《哲學的慰藉》原書以拉丁文寫成,作者現身說法,詩文並茂,旨在探索人生的本性、價值和目標,勸誡人們棄惡揚善,既發揮人的自由意誌,又契閤上帝的預知。

內容簡介

偉大的思想者和偉大的聖人總是在滋潤著曆史的篇章。新柏拉圖主義者揚布裏柯(Iamblichus,約公元245—325)和古羅馬貴族哲人波愛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公元480—525)兩人相隔二百餘年,其人生際遇、思想旨趣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頗為不同;盡管如此,兩人還是共享著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資源,都把哲學當作人生之根本指南。《哲學規勸錄》原書以希臘語寫成,作者旁徵博引,或喻或證,旨在規勸人們過上一種哲學式的生活,即理性而有美德的生活。《哲學的慰藉》原書以拉丁文寫成,作者現身說法,詩文並茂,旨在探索人生的本性、價值和目標,勸誡人們棄惡揚善,既發揮人的自由意誌,又契閤上帝的預知。兩書風格固有所不同,但是正好給讀者提供瞭參較閱讀的機會。

目錄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總序
哲學規勸錄
中譯者前言
第一章 總論哲學規勸及其方式
第二章 通過諺語來進行規勸
第三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格言規勸
第四章 阿爾基塔的哲學規勸
第五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理論性規勸
第六章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益
第七章 智慧本身就值得追求
第八章 智慧讓人生有瞭價值
第九章 智慧是人的終極目的
第十章 理論性的哲學可以指導實踐
第十一章 理性生活給人帶來愉悅
第十二章 哲學帶來最大的福祉
第十三章 哲學使靈魂超脫肉體
第十四章 哲學使人藐視世俗價值
第十五章 哲學讓人擺脫無教養的洞穴狀態
第十六章 哲學讓靈魂之眼轉嚮善
第十七章 用比喻的方式勸人節製
第十八章 靈魂與身體一樣需要健康
第十九章 靈魂的美德勝過其他各種好處
第二十章 社會生活的秩序需要哲學
第二十一章 畢達哥拉斯派的信條
附錄一:畢達哥拉斯的《金詩》
附錄二:揚布裏柯的若乾殘篇
附錄三:普羅剋洛關於占星神諭的評注(摘錄)
哲學的慰藉
一代文宗波愛修及其《哲學的慰藉》(代譯序)
捲一 問疾篇
一 哲學女王嗬斥詩神繆斯
二 哲學女王對我的數落
三 哲學女王扶正祛邪
四 我嚮女王袒露憤懣之情:何以惡人當道、好人遭罪?
五 女王初詳我的境況
六 病根在於忘卻真我
七 守真之道
捲二 祛蔽篇
一 命運老妖的無常本性
二 命運的口吻:“人欲不知饜足”
三 其實我還是個幸運兒
四 幸福是有理性者的至善
五 財富未免纍害
六 權力屢做幫凶
七 榮譽往往空泛
八 “厄運優於好運”以及愛的法則
捲三 卸軛篇
一 先卸下項上之軛
二 幸福的輪廓:財富、榮譽、權力、榮耀、歡樂
三 財富使人患得患失
四 官位與尊榮難以持久
五 權力令人不得安寜
六 贊譽來自謬賞
七 肉體享樂如蜂螫刺心
八 它們都是虛幻的善
九 論真正的幸福和善的源泉
十 至善與至福都在神那裏
十一 萬物的目的與心靈的亮光
十二 柏拉圖的熏陶
捲四 慰心篇
一 善的力量總是強大?
二 好人有力,惡人虛弱
三 善是給好人的奬賞,惡是對惡人的懲罰
四 惡人的多重不幸
五 是神的統治,還是機遇的擺布?
六 論至高的神佑
七 命運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捲五 解惑篇
一 機遇的偶然與必然
二 論自由意誌
三 我對神佑預知的疑惑
四 預知之事的自由發生以及理智的功用
五 人類理性服從於神聖理智
六 論永恒以及賞善罰惡的保障
譯名對照錶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總論哲學規勸及其方式
關於畢達哥拉斯本人以及跟他的學說相一緻的生活方式,還有畢達哥拉斯學派,我們在前一本書中已經討論得差不多瞭。現在,我們要解釋畢達哥拉斯學說的其餘部分。我們從下麵這點開始,也就是他的學派所描述的關於一切教養、學識和美德的一般的預備性訓練。這種訓練不是局部的,不是使得一.個人在某個特殊方麵變得完善;而是從總體上來說,使一個人的熱情或願望轉嚮一切學問,一切知識,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實踐,一切教養,簡言之,也就是一切分有“美”的東西。因為,如果沒有通過“規勸”帶來一種喚醒,一個人在自然的冷漠狀態下不可能突然獻身於美好和高尚的事業;如果他的靈魂沒有被規勸所啓發,他也不可能立即領會最高層次和最完滿的善。 
 ……

前言/序言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其實我還是個幸運兒

評分

哲學規勸

評分

2.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流行最有影響的書,中世紀人文主義的奠基之作;   

評分

  對此空間之所以有三嚮,吾將說其原於吾人之生命存在之心靈感覺活動之感通於其境,即原自有其三嚮。對此人之心靈感覺活動,吾當先說其為相繼而生起之一流行曆程,而非單純之孤立之感覺之集結。此則不同洛剋休謨之論感覺印象,而略同詹姆士、懷特海之論感覺經驗之為一流行曆程之義者。然此一流行之曆程,就其中之感覺之相繼生起處,即可看齣其在有過、現、未之位之一時間中,此時間之過、現、未之相繼,隻為一度。今若隻將此時間之一度中所感覺者,平鋪於空間中之不同位置,亦似隻可鋪成一度。則空間如何可開之為三度,便成一問題。康德於純理批判感性論之部,嘗謂此空間之三度,隻在人如此。懷特海於其曆程與實在一書,則謂此空間之三度,隻是現有之宇宙之偶然,空間亦盡可為三百三十三度雲。俄哲奧斯彭斯基(Ouspensky)於其第三工具論(Thetertiaryorgan-on)更謂在人以下之動物,其所感空間,有隻二度或一度者。又謂人經一直覺的訓練,可直感時間之一度為第四度空間雲雲,在幾何學上,更有五度、六度以上空間之說。黑格爾、柯亨等以純粹理性論證人之感覺空間之有三度,亦皆未能見信。故皮耳士嘗謂空間之何以有三度,自來之唯心論者無能答者。吾意以時間為四度空間之說,隻是說計量物理事件之時間,亦可為一坐標之謂。至於五度以上之空間,則隻有數學之度量義。此吾人之感覺活動之感通於境物之空間,為三度,應有一理由。其最後根據亦當在理性,此當在後說。皮耳士之疑,吾自謂能答。今所略說者是此空間三度之原始之根據,則隻在吾人之心靈之感覺活動,原有三方嚮,以使此吾人之感覺經驗在一度時間中之流行者,展現為在三度空間中之流行。而其所以展現為在三度空間之流行,則在心靈之感覺活動之三嚮中,有一吾人方纔所謂“望”之貫於其中。此“望”即此心靈感覺活動之三嚮中一核心的意嚮,而使一切隻在時間上為一度之流行,開為三度空間之流行者也。

評分

哲學規勸

評分

評分

  吾人上謂人之感覺活動,與人之望相俱,而能感無,以通於空或虛,以知有空間。此自尚不足解決種種空間之問題。因感覺縱能感通於上述之空間,此尚唯是實有之色相間之空隙。然吾人所知之空間,乃一切實有之色相所同在之一空間。不隻空隙處是空間,一切事物實有之色相之所在,皆似同有一空間為托底。種種事物之在空間,兼有種種空間形相,空間兼有種種量度、方位、次序關係,又似為能嚮上下四方,無窮伸展者,此皆決不能謂其皆由當下之感覺,所可得知。如人至少須由事物在空間中之運動變化、其有事物處之可無事物,乃知此有事物處,亦有一空間為托底。此則已須由自覺地比較感實與感虛之二感覺,更推此所感之虛,於其隻感實之處,方能說者。又必由事物運動變化,有其量度、方位與次序關係,乃知空間之度量、方位與次序關係。更須超齣已有事物所占之空間,而伸想像於其外之上下四方,如往而不返,乃知空間之無窮。此種種空間觀念與空間知識之形成,即至為復雜,非此所論。然於空間之所以有三度,及其所以必呈無窮相,而若恒有一更大而在吾人之感覺之事物之色相之外之一空間,為散殊之萬物之所布,亦若恒外在於吾人之感覺,與吾人之心靈及生命存在者,此其相應之心靈活動之果為如何,今當先略加論及。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兩希文明哲學經典譯叢:哲學規勸錄·哲學的慰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