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出版时间:2011-09-01 |
| 作者: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王建祥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1-09-01 |
| 定价: 290 | 页数:1674 | 印次:3 |
| ISBN号:978711714335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2 |
张之南 男,1929年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祖籍江苏武进;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期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从事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1992年任血液专业组组长。1988~1996年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1996~2000年任主任委员。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任第1~3届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对多种血液病进行临床及基础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将红细胞寿命及全身红细胞容量测定用于血液病诊断。60年代初期及中期开始分别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70年代初开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抢救及处理。70年代中期开始对红细胞膜及相关疾病进行生化、生物物理、细胞性能等多方面的观察,并开始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临床及发病机制进行长期系统研究,达到较高水平。此外,还曾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治、转归及发病机制,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及免疫母细胞增生的临床及病理,继发性血液病,中药抗氧化成分对血细胞功能的影响,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红细胞变形仪的研制等进行过涉及血液学多个方面的研究。 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标准》、《红细胞疾病》、《贫血》等专著11部;参编大型参考书多部。曾获国家教委、卫生部科技进步奖4项,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美国血液学会杰出会员称号。 郝玉书 男,1933年10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57年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长、院长,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六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血液病和放射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报告天津地区健康人正常血象,为建立我国成年人血液生理常数提供了依据。1963年在国内首先提出“白血病前期”问题。80年代初主持航空工业部618所血象异常问题调查研究,在国内首次查明巨细胞病毒所致类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的爆发流行。在多年临床工作中,确诊了很多疑难血液病,其中“伴毛细胞的脾淋巴瘤”、“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S—100β+T细胞白血病”等均系国内首例报告。近年来主要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主编与参编了《临床血液学进展》等专著8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赵永强 男,生于1955年。1983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10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血栓与止血学组副组长,亚太地区血栓与止血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师协会血液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止血、血栓、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进修期间率先证实了内毒素刺激下小鼠各重要脏器可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1997~199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凝血实验室进修1年,完成了高分子激肽原一前激肽释放酶复合物在内皮细胞上表达及活化并导致缓激肽的释放和N0的形成与淀粉样β—蛋白前体在家兔体外循环中的抗凝作用等研究。1998年起继续从事内毒素对内皮细胞表达高分子激肽原和释放缓激肽的影响的研究,并负责完成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多项临床研究及国内首次*大规模的中国汉族人群易栓症调查,并积极开展内科疾病与易栓症的相关研究。在血友病诊治方面,牵头成立了北京血友病诊治协作组,整合区域医疗优势资源,建立起适合国内实际情况的血友病管理模式,并借此主持和参与了全国和北京市多项血友病防治的临床研究、血友病抗凝血因子抗体发生率调查和中国血友病规范化诊治等血友病相关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并完成部级科研课题六项,院校级科研课题一项,在国内外发表研究文章100余篇,参加编写著作10余部。 王建祥 男,生于1963年.教授,主任医师。198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学系,1991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在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进修。1994~1999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留学深造。目前担任中华血液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熟练掌握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擅长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诊断、分型、治疗。按照白血病的危险度制定实施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使患者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天津市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进行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对发现的关键异常环节、分子,设计进行白血病的靶向治疗研究,部分已用于临床。已在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SCI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杰出奖(Fellow award for research excellenace),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第十届“吴阶平一杨森医药奖”一等奖。
上册
**篇 基础与理论
第1章 血细胞的发生
第2章 造血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第3章 造血及其调控
第4章 造血细胞因子
第5章 血液遗传学
第6章 血液免疫学
第7章 血液肿瘤分子药理学
第8章 血液分子生物学
第9章 循证医学与临床血液学
第二篇 红细胞系统
第10章 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第11章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第12章 红细胞能量代谢
第13章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第14章 红细胞疾病的分类
第15章 贫血的临床表现
第16章 贫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17章 缺铁及缺铁性贫血
第18章 铁粒幼细胞贫血
第19章 铁负荷过多
第20章 慢性病贫血
第21章 原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第22章 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
第23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24章 溶血性贫血概论
第25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26章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第27章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棘刺红细胞增多症及其他
第28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第29章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第30章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第31章 其他遗传性红细胞酶病
第32章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第33章 异常血红蛋白
第34章 镰状细胞综合征及其他血红蛋白病
第35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36章 新生儿溶血病
第37章 化学、物理因素及生物毒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38章 感染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39章 机械性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
第40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41章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42章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第43章 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
第44章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第45章 章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第46章 血卟啉病
第47章 继发性和特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三篇 白细胞系统
第48章 中性粒细胞结构、生化与功能
第49章 中性粒细胞代谢
第50章 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分布及死亡
第51章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第52章 中性粒细胞质的异常
第53章 嗜酸性粒细胞的结构、生化与功能
第54章 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分布及调节
第55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56章 嗜碱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的结构、生化与功能
第57章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及肥大细胞增生症
第58章 粒细胞功能异常性疾病
第59章 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
第60章 淋巴细胞增多症和淋巴细胞减少症
第61章 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62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63章 艾滋病
第64章 脾功能亢进
第65章 溶酶体贮积症
第66章 类白血病反应
第67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
第四篇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
第68章 白血病总论
第69章 白血病流行病学
第70章 白血病的病因学
第7l章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第72章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体系
第73章 WHO(2008)关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
第74章 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第75章 抗白血病药物
第76章 免疫反应调节剂
第77章 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
第78章 微量残留白血病
第79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
第80章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第81章 儿童白血病
第82章 老年急性白血病
第83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84章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
第85章 髓系和淋系肿瘤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PDGFRβ或FGFR1异常
第86章 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与分期
第87章 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
第88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第89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第90章 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
下册
第四篇 血液系统肿瘤性疾病(续)
第91章 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形态学
第92章 淋巴细胞的发育与分化
第93章 恶性淋巴瘤总论
第94章 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分类
第95章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96章 其他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第97章 霍奇金淋巴瘤
第98章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99章 Castleman病
第100章 浆细胞结构与功能
第101章 浆细胞病总论
第102章 浆细胞瘤
第103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104章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第105章 POEMS综合征
第106章 重链病
第107章 原发性与继发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
第108章 淀粉样变性
第109章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发育与功能
第110章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111章 恶性组织细胞病
第五篇 止血与血栓
第112章 止血调节机制
第113章 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第114章 巨核细胞的结构、发育、功能及其调节
第115章 血小板结构、生成、转归及其调节
第116章 血小板功能与活化的分子学基础
第117章 血小板流变学
第118章 凝血因子生化与功能
第119章 凝血机制与调节
第120章 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第121章 出血性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
第122章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第123章 过敏性紫癜
第124章 其他血管性紫癜
第125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126章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127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128章 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第129章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
第130章 血友病
第131章 获得性凝血抑制物
第132章 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第133章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
第134章 第Ⅻ因子缺乏症
第135章 其他凝血因子缺陷
第136章 血管性血友病
第137章 新生儿凝血异常
第138章 纤维蛋白溶解
第139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140章 易栓症
第141章 血栓性疾病与抗血栓疗法
第六篇 其他科疾病与血液学异常
第142章 感染性疾病与血液学异常
第143章 肝病与血液学异常
第144章 肾病与血液学异常
第145章 内分泌疾病与血液学异常
第146章 肿瘤与血液学异常
第147章 外科患者的血液学问题
第148章 妇产科与血液学的关系
第149章 职业中毒与血液学异常
第150章 老年血液病的特点及处理
第七篇 输血与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151章 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
第152章 血液病患者的输血、置换输血及其他~
第153章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154章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八篇 血液病的辅助治疗
第155章 血液病的疼痛治疗
第156章 血液病患者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
第157章 细胞因子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的临床应用
第158章 粒细胞缺乏的抗感染治疗
第159章 血液病的护理
附录1 血细胞分化抗原
附录2 我国健康成人血象和骨髓象
索引
读完《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和前沿性。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我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血液系统疾病,但即便如此,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这本书的内容更新非常及时,涵盖了近几年血液病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指南。例如,在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章节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传统的治疗方法,还重点阐述了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如CAR-T疗法)的临床应用和效果,这对我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质量极高,很多关键的分子通路图、细胞形态图都非常清晰,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曾多次在遇到复杂病例时翻阅此书,每次都能从中找到灵感,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此外,这本书在病例分析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结合了大量的真实病例,从诊断思路到治疗决策,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这对于我提升临床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
评分这本《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名对此领域略有研究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读复杂血液疾病的书籍。市面上同类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要么则过于浅显,无法满足我进一步探索的渴望。而这套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首先,它的编排结构堪称典范。上下两册的设计,使得内容划分清晰,逻辑性极强。上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血液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造血干细胞的机制以及各种血细胞的发育过程,为理解后续疾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血小板生成和调控的部分,作者用大量图表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枯燥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变得通俗易懂。而下册则聚焦于各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从常见的贫血、白血病到复杂的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的血液学领域。我特别关注到了关于精准医疗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基因检测、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是如何改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让我对医学的进步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是一名对科学研究充满好奇心的医学专业学生,一直以来都将血液病学作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选择学习资料时,我特别看重书籍的学术深度和严谨性。《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些方面的所有期待。这本书的作者团队阵容强大,汇聚了国内外顶尖的血液病学专家,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为本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提供了坚实保障。书中对每一个疾病的阐述都遵循了科学研究的严谨逻辑,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改变,再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分子标志物和基因突变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的深入探讨,这让我对血液病学的分子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结合自己查阅的其他文献,发现这本书的观点和结论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并且很多内容都与最新的国际指南相吻合,这让我倍感信赖。
评分这套《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简直就是我医学道路上的“圣经”!作为一名即将踏入临床实习的学生,我深知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套书之前,我曾看过不少关于血液学的教材,但总觉得它们要么内容过于碎片化,要么逻辑性不够强,无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套书,从最基础的血液组成和功能讲起,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种血液疾病的病理生理、诊断与治疗。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看似孤立的知识点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喜欢它在讲解疾病时,总会追溯到最根本的分子机制,然后推导出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让我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提供的参考文献非常丰富,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经常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会去查阅相关的文献,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并且很多观点都引领了行业发展,这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方向更加坚定。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对《血液病学(第2版上下)(精)》的初衷只是想了解一些关于血液健康的基本知识,但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被这本书的魅力所吸引,甚至开始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在科普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虽然其中不乏专业术语,但作者在很多地方都运用了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生理过程和病理机制解释得十分清晰。例如,书中用“造血工厂”来形容骨髓,用“巡逻兵”来比喻白细胞,让我很快就建立了对血液系统基本功能的感性认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章节划分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理性看待疾病,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身体的运作,这对于我提升健康素养非常有益。
评分书很给力,快递也快,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书很给力,快递也快,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