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一卷:魏晋风度》:爱美,清谈,酗酒,嗑药,男人女性化,这是怎样的风度?漂亮又丑陋,清高又贪婪,潇洒又势利,高雅又庸俗,真实又虚伪,这是怎样的时代?江山易主,中原逐鹿,衣冠南渡,五胡入华,这是怎样的变故?畸形的独立,病态的自由,虚无的真实,脆弱的美,这是怎样的追求?中华的历史为什么注定有此一劫?魏晋在历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这些难解之谜留给我们的启迪又是什么?
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年时间写作五部共三十六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diyi部《中华根》(先秦),第二部《diyi帝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部《隋唐宋元》,第四部《明清》,第五部《近现代》,现已出版前十五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
| ||||
|
| ||||
|
编辑推荐: 嵇康被杀那年,四十岁。他看了看地上的影子,让人取来琴,弹了一首《广陵散》。他说,过去有人想学这首曲子,我没答应他,现在成绝响了。说完,从容就戮。魏晋名士坚持狂傲与不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 《易中天中华史 第十一卷:魏晋风度》中,三国归晋,儒家受冷遇,中华帝国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人心先乱了的乱世,出英雄,也出思想。正如有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才有百家争鸣;有汉末以后的腐朽溃烂,也才有魏晋风度。不同的是,百家争鸣备受推崇,魏晋风度却褒贬不一。其中奥秘,正需要我们去探索。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媒体评论 我读了《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
|
| ||||
|
目录 第二章 人物 第三章 精神 第四章 风尚 第五章 价值观 后记 那些女人 |
| ||||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那些女人 永嘉元年(公元145年),也就是冲帝去世那年,东汉朝廷收到一封多人联名的举报信,举报当朝太尉李固目无君父。证据是:冲皇帝出殡时,道路两旁的臣民无不痛哭流涕,李固却浓妆艳抹,搔首弄姿,左顾右盼,走着猫步卖弄风情,只有自恋之意,全无悲痛之心。 啊!李固是女人吗? 不,男人。 但看起来,比女人还女人。 不知道这是不是顾影自怜的diyi例,但男人的女性化在东汉末年应该已经开始,后来的魏晋名士只不过登峰造极而已,尽管李固可能是冤枉的。 何晏他们,则确实不男不女。 这未必是什么好兆头。因为男人的女性化只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是文明的精致化,要么是文明的粗鄙化。精致就追求细腻,难免英雄气短;粗鄙又要假装文雅,只能儿女情长。但无论哪种原因,结果恐怕都一样。 是的,雄性激素减少,变得娘娘腔。 娘娘腔盛行于魏晋,除了文明的精致化,也与士族阶级有关。魏晋士族不同于欧洲骑士、日本武士之处,在于后者尚武,前者崇文。文则雅,雅则柔,雅化的同时往往也是阴柔化。所以,隋唐新文化,就主要得靠北方汉化的胡人来开创,这正是下一卷《南朝,北朝》要说的。 不过,魏晋的男人虽然女性化,魏晋的女人却相当出色和能干。这也许要拜礼崩乐坏所赐,或者那时的男人实在萎靡不振。总之,读《晋书?列女传》和《世说新语?贤媛》,你会发现那里面的女人一点都不比男人差。 比如许允之妻。 许允之妻是卫尉(首都卫戍司令)阮共的女儿,长得奇丑无比,因此许允在新婚之夜便不肯进入洞房。后来经朋友劝说勉强走入房内,又掉头就跑。允妻知道他这一去再也不会回来,便一把拽住许允的衣襟不放。 于是许允说:妇人四德,你有几个? 四德,就是品德、言语、容仪、女功。 允妻答:只差一个。 接着她反问:士人的美德,夫君又有几个? 许允答:一个不少。 允妻说:好德不好色,也有吗? 许允这才发现此女非凡,于是夫妻情好日密。 实际上许允之妻颇有大将风度。许允担任吏部郎(相当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时,被人举报以权谋私,提拔任命的都是自己的老乡。魏明帝接到举报,立即下令派禁卫军将许允捉拿归案,许允也只好去见皇帝。 全家人号啕大哭。 允妻却镇定自若。她对家人说:不要哭,老爷一会儿就会回来。又交待丈夫:见了皇上只能讲理不能求情。 许允听了妻子的话。他对魏明帝说:知人善任,是用人的原则。臣之所选,都是臣了解的人。请陛下查检他们是否称职。如果有不称职的,臣甘愿领罪伏法。 查检的结果,是许允被无罪释放。 回家时,妻子已经煲好了小米粥在等他。 不过许允终究还是卷入了李丰、夏侯玄的案子,被司马师逮捕,zui后死在流放的路上。消息传来时,允妻正在织布。她跟上次一样神色不变,只是淡淡地对报信的门生说:早就知道会是这样。她也谢绝了门生帮她藏匿儿子的好意。允妻说:孩子们不会有事的,用不着藏起来。 实际上她的儿子并非没有危险,司马师也果然派了钟会前来查看。司马师的指令很明确:如果许允之子的德才与父亲相近,那就必须斩草除根。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许允之妻却从容应对。她交代两个儿子:既不用担惊受怕,也不用耍小聪明,老老实实有问有答就好。哭是要哭的,但不要太悲哀,还可以多少问点朝廷的事。 儿子果然平安无事。 这就是大智慧了。这种大智慧,许多女人都有。只不过在男权社会,她们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在动乱之时帮自己的家人站稳脚跟,渡过难关。 比如辛宪英。 宪英是曹魏重臣辛毗(读如皮)的女儿。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她的弟弟辛敞是大将军曹爽的参军。当时,司马懿关闭了洛阳城门,曹爽和皇帝在城外。曹爽的部下决定闯关出城救援,要辛敞也一起去。 辛敞拿不定主意,去问姐姐。 宪英说:曹爽必死无疑。 辛敞说:那我就不该出城了吧? 宪英却说:怎么能不去?职守是人之大义,悲悯是人之常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是大将军的属下,当然要去救援,这只不过是尽职尽责随大流罢了。 于是辛敞出城,曹爽也果然被杀。事后,辛敞不无感慨地说:幸亏向姐姐请教,差点成为不义小人。 这样的女人,哪一点输给男人? 还有严宪。 严宪是杜有道的妻子,十八岁守寡,一手拉扯大一儿一女。后来,她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名叫傅玄的人。这事让族人大惑不解,议论纷纷。因为当时曹爽气焰正旺,司马懿则装病在家,而曹爽的党羽何晏又是傅玄的死对头。傅玄受何晏压迫,几乎没人敢跟他通婚。 族人说:何晏要灭傅玄,那是排山压卵以汤浇雪。 严宪却说:你们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何晏多行不义必自毙,司马太傅(司马懿)则不过“兽睡”而已。卵破雪融的,当然自有人在,但绝不会是傅玄。 结果不出所料,何晏被司马懿杀掉,傅玄则在六十二岁那年寿终正寝。顺便说一句,傅玄不比寻常。他是西晋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傅子》等书,《晋书》有传。 严宪的见识,岂非在众人之上? 至少,远远超过曹爽之流。那帮人都认为司马懿已经行将就木,只有她看出是猛兽装睡。 这简直堪称女政治家。 不过zuid具政治家素质和风范的,也许当数曹操的第二任正妻卞夫人。卞夫人原本出身倡门(艺人家庭),地位很是卑贱。然而她的气度和见识,却远在一般大家闺秀之上。曹操因为反董卓,只身逃出洛阳,结果在中牟县被捕。消息传来,家中乱作一团,属下也准备作鸟兽散。 卞夫人挺身而出。 当时还是小妾的卞夫人对大家说:曹君情况不明,为什么要惊慌失措?现在临阵脱逃,将来曹君回家,诸位可有脸面见他?再说大难临头,不正该同甘共苦吗? 此事让曹操大为感动,也非常敬重。因此,他跟原配丁夫人离异后,便将卞夫人立为正妻。卞夫人却依然尊丁夫人为大房,一年四季都派人给丁夫人送东西,还趁曹操出征的时候把丁夫人迎回家来,恭恭敬敬地侍奉,尽管丁夫人当年对卞夫人母子是很不怎么样的。 丁夫人也大为感动。 难怪曹操认为卞夫人可以母仪天下。卞夫人自己也非常低调朴实,宴请家人从来不用山珍海味。她甚至明确告诫卞家人:别指望我为你们谋取私利,也别指望犯了事我帮你们求情,如果想罪加一等倒有可能。 这又让曹操另眼相看。 实际上卞夫人非常懂道理,也非常会做人。曹操缴获了珠宝首饰之类的战利品,总是拿来让卞夫人先挑,卞夫人则每次都挑中等的。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zuid好的是贪婪,挑zui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叫什么?这就叫得体。 卞夫人的zuid大优点也正是得体。她的儿子曹丕被册封为太子后,身边人都来祝贺讨赏。卞夫人却说:丕儿能够成为储君,不过因为年长而已。至于我自己,能够不被批评为教子无方便已是万幸,有什么可庆祝的? 曹操听说后又大为赞赏。他说:愤怒而神色不变,欣喜而举止有节,这可是zui难做到的啊! 没错。这在魏晋风度,就叫雅量。 谢安的太太刘夫人也是一个有雅量的。尽管她对谢安的好色防范甚严,却能不动声色,四两拨千斤。谢安想要纳妾,让小辈们去做刘夫人的工作。于是众人大讲《诗经》,说那就是圣人教导我们的不妒之德。 刘夫人是名士刘的妹妹,当然知道《诗经》是怎么回事。于是故意问:这些教导都是哪位圣人的? 众人答:周公。 刘夫人说:难怪!要不你们也去问问周婆? 呵呵,魏晋那些女人!
|
这本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手感,翻开扉页时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立刻就将我拉入了一个历史的氛围之中。封面设计得很有古典韵味,但又不失现代的精致,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不像有些平装书那样薄薄一层,拿在手里感觉很有质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惫。我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的插图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们不是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配图,而是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有些甚至是艺术化的再创作,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比如在描绘竹林七贤的场景时,那几笔写意的勾勒,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魏晋士人那种遗世独立的洒脱与不羁。装订也十分牢固,即便是像我这样喜欢摊开来仔细品读的读者,也不用担心书页会轻易脱落。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实属难得,让人在捧读时就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与历史的对话都变得庄重起来。
评分这次阅读的体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把握,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并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史料堆砌,而是像一位高明的说书人,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设置悬念或抛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从而牢牢抓住读者的心神。比如,在讲述司马氏家族如何一步步蚕食曹魏大权时,那种步步为营的紧张感,写得比很多小说还要扣人心弦。作者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精准地切入个体命运的微观视角,让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立刻鲜活起来,有了呼吸和情感。你读到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抱负、他们的无奈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份子。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流变时,他总能用最凝练、最富哲理的语言进行阐释,既保证了学术的深度,又兼顾了大众阅读的流畅性,这一点是很多历史著作难以企及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对“风度”二字的想象。我原本以为这部分历史会聚焦于那些名士的饮酒、赋诗、服散的逸闻趣事,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风度”的背后,是深刻的时代精神和知识分子的集体困境。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魏晋时期,儒家正统秩序崩塌后,个体精神如何寻求新的安放之处。那些看似清谈误国的言论,实际上是对僵化体制的一种无声反抗,是对生命价值的另一种探索。他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将这种风度放置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剖析,展示了它既具有超越性的美学价值,也带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与悲剧性。每一次阅读,都会引发我对自己当下生活和所处环境的重新审视,思考在规则与自由、入世与出世之间,我们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这种穿透历史迷雾,直击人性的探讨,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历史认知框架非常有帮助。它不仅仅是讲述了某几个皇帝或名臣的故事,而是将魏晋南北朝这个复杂、多源头的历史时期,成功地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清晰地梳理了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这几大脉络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使得原本在我脑海中零散的历史碎片,开始逐渐拼合成一幅清晰的地图。特别是在解释少数民族融合与中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那种宏观的视野和辩证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它教会了我,看待历史不能只看表面的兴衰更迭,而要深究其背后的内在驱动力和文化逻辑。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依旧能对那个时代的历史走向和文化遗产,有一个清晰、立体的认知,无疑是一次高效而深刻的知识投资。
评分语言风格的多变性令人赞叹,可以说是全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有时,作者的文笔如同山涧清泉,流畅自然,清晰易懂,即便是涉及高深的哲学思辨,也能娓娓道来,让人心领神会。但转眼间,他又会切换到一种极具张力的文风,笔力雄健,如同泰山压顶,有力地揭示历史的残酷真相。我尤其喜欢他偶尔穿插进去的那些富有画面感的描绘,比如对玄学辩论场面的刻画,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智慧的火花和暗涌的权力较量。更难得的是,他对于引用古籍和史料的处理方式,绝非生硬的罗列,而是巧妙地融入行文之中,仿佛是历史人物的“原声再现”,增强了文本的权威性和历史的现场感。这种收放自如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新鲜感,绝无枯燥乏味之虞,也让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读起来充满了文学的美感和享受。
评分不错,还不错
评分就这样,
评分不错,我喜欢?
评分书很好(?▽?)真的
评分帮人买的应该不错
评分很满意,还会再光顾的
评分书很好(?▽?)真的
评分质量没问题,到货挺快,关键是价格便宜很多
评分客服服务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