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銘銘 編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中國人類學
  • 社會文化
  • 民族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學術期刊
  • 第八輯
  • 中國社會
  • 田野調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ISBN:9787506295321
版次:1
商品編碼:103397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字數:3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為文集,自2007年初起,半年齣一輯,是兼有評論性、記述性及思想性的學術評論集刊。內容以社會及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為主,不排斥相關學科(如社會學、曆史學、民俗學、文學等學科)學者之作品,主辦單位視培養年輕一代學人為己任,故將開闢相當篇幅供新生代學者發錶其作品(特彆是述評、書評及研究劄記)。作為學術探討平颱,《評論》將視具體情況,亦開闢相當篇幅選刊相關主題的已發錶論文。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為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

目錄

人性的西方幻象
按語
作者告白
作為修昔底德主義者的霍布斯和亞當斯
古代希臘
有關人的條件的另類概念
中世紀的君主製
文藝復興時期的共和國
開國元勛們
自利的道義復燃
其他的人文世界
現在是我們的自卑在啜泣
文化即人性
跨學科講壇——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三講

世變中人類學研究的反思:個人的經驗
經濟、社會與文化
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地方社會
追憶

人類學傢蔣炳釗教授訪談錄
圓桌會議

汶川地震——圍繞災後重建與人類學介入方式的討論
文化人類學席明納紀要
交換理論與中國研究
中國人作為政治概念
中國社會學:傳統、現狀與未來
日本的公司與宗教
紳權與隱士
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
當代中國與社會理論
印度和中國社會的“等級”
記憶與社會,文本與情境
綫條與結構,人物與境界——文明、曆史形態與人生史
結構、符號與變遷
一個當代事件的曆史人類學
學術會議紀要

中國社會理論的研究現狀與展望茶話會紀要
社會理論: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史跨學科研討會紀要
Advanced Workshop on Reciprocal Understandings in East Asian Anthropology:A Report
東南與西南——尋找中國人類學學術區之間的關聯性學術研討會
暨實地考察活動紀要
人類學實地研習營
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科學思想讀書報告會紀要
述評
如何批評利奇?一評《上緬甸諸政治體製》
死亡、儀式與現代性問題——評《殯葬人手記》
書評

《氐與羌》
《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涼山彝族的個案研究》
《人類學方法論》
《心與物遊》
《羌在漢藏之間》
《應用人類學》
《土地的黃昏——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
稿紙

精彩書摘

跨學科講壇——人類學與經濟人類學三講世變中人類學研究的反思:個人的經驗
身為一個在非西方世界成長的人類學者,對於這門學科的看法,至少有三個主要的來源:一是國際人類學知識發展的衝擊,一是研究對象的刺激,最後是人生經曆的影響。對我來說,這三者是相互影響而糾纏不清的,但人生的經曆卻是最初影響我決定念人類學的主因。因此,先由這裏開始談我對人類學的看法。
一、青少年時刻骨銘心的經曆
雖然,人生是由許多瑣碎而平淡的生活經驗纍積而來,但産生關鍵性影響的,卻往往隻是幾件刻骨銘心的特殊經曆。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20世紀60年代,我念初一時的經驗。當時的颱灣地區剛經曆過“二戰”,人民生活普遍睏苦,大部分人傢的小孩都必須幫忙傢計,以減輕傢庭經濟負擔,我也不例外。星期天早上,我常與一位初中同學一起到嘉義市中心最大的市場賣菜。周一到周六,市場上擺攤的攤販都有固定的攤位,擺攤是必須付費給管理委員會纔能獲得的權利。傳聞中,市場管理委員會由黑道把持。隻有在周日,警察與閤法攤販會放鬆控製,讓未繳費的小販得以在此販賣他們自己栽種的農産品,以賺取微薄的利潤補貼傢用。
……

前言/序言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結構》 作者: 約翰·哈濛德 譯者: 李明 齣版社: 曆史文獻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涵蓋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時期)在公元前四韆紀至公元前六世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麵貌。不同於側重於政治史和王室記載的傳統研究,本書緻力於重構當時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圖景,通過對楔形文字泥闆、考古遺址、藝術品和法律文獻的細緻解讀,揭示瞭一個復雜而充滿活力的古代社會如何運作。 第一部分:城市的誕生與環境的塑造 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其文明的興起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自然饋贈密不可分。本書首先探討瞭該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季節性洪水、衝積平原以及灌溉係統的發展——如何催生瞭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城市聚落。 我們考察瞭烏魯剋(Uruk)和烏爾(Ur)等早期城市從村落嚮復雜社會形態過渡的關鍵階段。重點分析瞭早期神廟和王室在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作用,這不僅是經濟活動的組織者,更是社會等級製度的早期基石。書中詳細描述瞭早期城市規劃的特點,包括神廟區的中心地位、城牆的防禦功能,以及普通民居的布局模式,例如蘇美爾城邦中常見的庭院式住宅結構。 第二部分:經濟基礎與勞動分工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經濟是高度製度化的農業經濟,並輔以發達的貿易網絡。本書細緻梳理瞭農業生産的周期、主要作物(如大麥)的種植技術,以及牲畜飼養在傢庭與國傢經濟中的地位。 重點章節聚焦於勞動力的組織與分配。通過研究“牛頭人”所代錶的勞動記錄泥闆,我們得以洞察古代工廠或作坊(如紡織作坊、啤酒釀造場)的內部管理機製。書中詳細區分瞭自由民(Awīlum)、普通人(Muškēnum)和奴隸(Wardum)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和法律地位。奴隸勞動在農業、建築和傢庭服務中的滲透程度,以及他們獲得自由的可能性,被置於詳盡的社會階層分析框架內進行探討。此外,本書還深入分析瞭國際貿易的路綫和商品,特彆是對波斯灣(美倫哈)和安納托利亞的銅、锡、木材等戰略物資的獲取方式,展現瞭早期跨區域經濟協作的復雜性。 第三部分:傢庭、性彆與親屬關係 傢庭是美索不達米亞社會的基本單位,其結構和規範對理解整個社會至關重要。本書利用《漢謨拉比法典》和更早期的法律文獻(如《烏爾納姆法典》),重建瞭古代傢庭的法律和倫理體係。 內容涵蓋瞭婚姻的締結與解除(如休妻的條件和贖金的支付)、收養製度(常用於確保遺産繼承和養老送終)、以及繼承權(尤其關注女兒和寡婦的財産權利)。性彆角色在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劃分也被深入探討:女性在傢庭內外的活動範圍,她們參與商業活動的案例(如著名的尼普爾女性藉貸者記錄),以及在宗教儀式中的地位。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傢庭的物質生活差異進行瞭對比分析,例如貴族與貧農在食物構成、服裝和娛樂方式上的顯著不同。 第四部分:法律、秩序與糾紛解決 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傳統是人類法律史的裏程碑。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法典條文,而是將法律置於社會控製和日常衝突解決的背景下考察。我們分析瞭法律條文如何反映瞭社會對財産保護、人身傷害和債務違約的態度。 探討瞭司法體係的運作過程:從地方社區的長老會議(pūrum)到更高層級的國王法庭。書中的關鍵議題包括“替代性懲罰”的原則(例如“以眼還眼”的適用性限製)、閤同法的演變(特彆是土地租賃和信貸的法律規範),以及如何利用誓言和神諭作為司法證據。通過分析具體的案例泥闆,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不僅僅是統治者的工具,也是普通民眾維護自身權益的手段。 第五部分:信仰、儀式與世俗生活 宗教滲透到美索不達米亞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本書探究瞭神祇體係與城邦政治的緊密聯係,如馬爾杜剋(Marduk)在巴比倫崛起的過程,以及對地方神靈的崇拜如何維持地方認同。 重點分析瞭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從早晨的祈禱、傢庭祭壇的設置,到季節性的盛大節日和祭祀儀式。書中還探討瞭占蔔、解夢以及巫術在解決個人睏惑和預測政治命運中的作用。對“死後世界”(陰間,Irkalla)的信仰描繪,有助於理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如何麵對死亡、疾病和不確定性,以及由此産生的對現世生活的珍惜和對秩序的維護。 結論:遺産與連續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在知識、製度和技術上對後世文明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其在數學、天文學和文學領域的貢獻。通過對這些社會維度的細緻還原,本書旨在提供一幅立體、動態的古代兩河流域社會圖景,超越瞭僅關注宏大敘事的傳統研究範式,使讀者得以領略這些早期城市居民的喜怒哀樂與不懈追求。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融閤瞭考古學、文獻學和人類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活視角: 關注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傢庭糾紛和日常勞作,而非僅聚焦於國王和戰爭。 一手文獻解讀: 大量引用並分析瞭新近翻譯的經濟泥闆和法律文書。 清晰的結構: 將復雜的社會現象劃分為可理解的模塊,便於讀者係統掌握古代社會運作的機製。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給我帶來的,是一種知識的“密度”和“厚度”。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人類學的普及讀物,但總覺得不夠深入,而這本評論集則完全不同。它匯聚瞭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個精雕細琢的作品,充滿瞭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論據。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民間信仰與社會秩序的文章。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那些奇特的儀式和傳說,更是深入分析瞭這些信仰是如何在特定曆史和社會條件下,構建起一套獨特的價值體係,並對社區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維係産生深遠影響。這種將抽象的信仰與具體的社會現實相結閤的分析,讓我看到瞭人類學研究的強大生命力。文章的語言也相當精煉,雖然學術性很強,但邏輯清晰,層次分明,即使是初次接觸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在仔細閱讀後有所領悟。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學術著作,它能極大地拓展你的認知邊界,讓你對人類社會有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

評分

這本《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簡直是打開瞭我對人類學研究新世界的一扇窗!我一直對人類起源、社會結構和文化演變之類的宏大議題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很多科普讀物過於淺顯,而學術專著又門檻太高。《評論》的齣現,恰好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由一群真正對人類學懷有熱情的學者們,用一種既嚴謹又充滿趣味的方式,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其中一篇關於古代部落遷徙與基因痕跡的分析,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考古證據,還將最新的基因測序技術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我看到瞭冰冷的DNA如何講述人類波瀾壯闊的遷徙史。那種抽絲剝繭、層層深入的論證過程,既讓我學到瞭知識,又體驗到瞭科學探索的魅力。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很用心,很多珍貴的曆史照片和精美的示意圖,都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讓我在理解復雜理論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視覺上的愉悅。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所有對人類學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都能從中受益匪淺。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拿到《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的時候,心裏是有點忐忑的。畢竟,“人類學”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專業和深奧的距離感。但當我翻開它,尤其是讀到關於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中傢庭結構演變的那篇文章時,我瞬間被吸引住瞭。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幾個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傢庭樣本,從傳統的宗法製到現代的原子化傢庭,中間經曆瞭怎樣的陣痛和轉型,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宏觀的曆史進程是如何具體地烙印在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我看到瞭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微妙變化,看到瞭婚姻觀念的顛覆,甚至看到瞭社區互助網絡在城市化浪潮中的式微。這種從微觀切入,映射宏觀變遷的研究方法,比那些空洞的理論闡述要動人得多。而且,文章的語言也很有力量,沒有過多矯飾的學術術語,而是直指人心,引發我對自己傢庭、對社會深刻的反思。這本書讓我覺得,人類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學科,它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人類學研究的對象。

評分

這《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關注著中國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動態,而這一輯的質量,可以說是相當高瞭。印象最深的是那篇關於少數民族節日習俗與文化認同的文章。作者深入到基層,與當地居民進行長時間的訪談,捕捉到瞭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頑強維係著的傳統儀式和情感紐帶。我尤其對文章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討論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關於錶演和技藝,更關乎一種身份的傳承和集體記憶的維係。讀完之後,我感覺對“文化”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流淌在人們血液裏的,活生生的生活方式。此外,書中對一些新興人類學研究方嚮的探討,比如數字人類學和環境人類學,也讓我看到瞭這個學科的活力和前沿性,它正在不斷地拓展邊界,以應對我們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總的來說,這本評論集展現瞭中國人類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也有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洞察。

評分

讀完《中國人類學評論》(第8輯),我最大的感受是,人類學原來可以如此“接地氣”。我一直以為人類學研究的都是那些遙遠的古代文明或者異域風情,但這本書裏很多篇章都觸及瞭當下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具體議題,而且視角非常獨特。比如,有一篇關於城市空間與社會交往的研究,作者通過對一個城市新區居民的觀察,揭示瞭在新型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何被空間設計、社區管理乃至網絡社交所重塑的。這種對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緻洞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身處的環境,思考為什麼我們在同一個社區裏,卻常常感覺彼此疏遠。作者的分析細緻入微,既有理論上的深度,又有生活化的觀察,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共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類學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身、理解社會、理解當下最有效的工具。它提供瞭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也激發瞭我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