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灣水生貝類彩色圖集

大亞灣水生貝類彩色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海燕 等 著
圖書標籤:
  • 貝類
  • 水生生物
  • 海洋生物
  • 大亞灣
  • 圖鑒
  • 彩色圖集
  • 生物多樣性
  • 無脊椎動物
  • 海洋生物學
  • 廣東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南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2327769
版次:1
商品編碼:10366801
品牌:墨點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3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亞灣水生貝類彩色圖集》主要介紹廣東大亞灣沿海常見貝類251種,它們隸屬於腹足綱、瓣鰓綱、多闆綱及掘足綱。對每一種貝類均詳細介紹瞭其名稱、分類地位、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及分布等,並附有彩色圖片。《大亞灣水生貝類彩色圖集》適用於貝類生物多樣性研究者,貝類愛好者、收藏者及高等院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使用。

目錄

1 貝類分類術語
1.1 多闆綱
1.2 腹足綱
1.3 掘足綱
1.4 瓣鰓綱
2 多闆綱與掘足綱
1.日本花棘石鱉
2.大角貝
3 腹足綱
3.1 前鰓亞綱
3.1.1 原始腹足目
1.雜色鮑
2.羊鮑
3.鼠眼孔(蟲戚)
4.中華楣(蟲戚)
5.星狀帽貝
6.嫁蜮
7.龜甲(蟲戚)
8.鬥嫁(蟲戚)(粒(蟲戚))
9.鳥爪擬帽貝
10.史氏背尖貝
11.單齒螺
12.銀口凹螺
13.銹凹螺
14.黑凹螺
15.鑲珠隱螺
16.塔形馬蹄螺
17.斑馬蹄螺
18.肋(蟲昌)螺
19.鑲邊海豚螺
20.蠑螺
21.節蠑螺
22.粒花冠小月螺
23.朝鮮花冠小月螺
24.紅底星螺
25.漁舟蜒螺
26.錦蜒螺
27.蜒螺
28.齒紋蜒螺
29.奧萊彩螺
30.多色彩螺
3.1.2 中腹足目
31.粗糙擬濱螺
32.棒錐螺
33.覆瓦小蛇螺
34.緊捲蛇螺
35.平軸螺
36.溝紋筍光螺
37.縱帶灘棲螺
38.古氏灘棲螺
39.珠帶擬蟹守螺
40.小翼擬蟹守螺
41.中華蟹守螺
42.雙帶盾桑椹螺
43.三肋愚螺
44.笠帆螺
45.太陽衣笠螺
46.水晶鳳螺
47.鐵斑鳳螺
48.黑口鳳螺
49.帶鳳螺
50.籬鳳螺
51.水字螺
52.蜘蛛螺
……
4 瓣鰓綱
5 頭足綱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 貝類分類術語
1.1 多闆綱
1.頭闆、尾闆和中問闆多闆類殼闆共8塊,按照殼闆的形狀和排列的前後分為3類,即頭闆、尾闆和中間闆。頭闆是位於身體最前端的一塊,呈半月形;尾闆是位於身體最後的一塊,呈元寶狀;位於頭闆和尾闆中間的6塊除大小略有差彆外,基本形態和構造相似,統稱為中間闆。
2.縫閤片 除頭闆外,在每一殼闆的前麵兩側有一片白色、薄而光滑的物質,稱為縫閤片。縫閤片被前麵一塊殼闆覆蓋著,它插在錶皮中而不與錶皮相連。有的種類在左右兩縫閤片中間還有小齒或小片。
3.嵌入片在頭闆腹麵前方、中問闆的腹麵後方兩側和尾闆的後部,有嵌入片。嵌入片常有齒裂。
4.峰部、肋部和翼部 每一塊殼闆按外形可分為3部分,即中央隆起部稱峰部,殼闆前側方為肋部,殼闆後側方為翼部。
5.環帶身體背麵,貝殼的四周有一圈外套膜稱為環帶。環帶上生有各種類型的小鱗、小棘和針束等附屬物。
6.齒舌齒舌位於口腔底部舌突起的錶麵,由許多橫列的角質齒闆組成,形狀似刀。每一橫列由17個齒片組成,雖然每一橫列齒數較固定,但齒片形狀,特彆是第一側齒的形狀常因種類不同而異。
7.鰓和微眼鰓為羽狀,位於身體的腹麵的外套溝內。鰓的數目隨種類而不同。微眼是貝殼錶麵一種特殊的感光器官。在微眼中有角膜、晶體、色素層、虹彩和網膜。雖然有的微眼缺乏晶體,但其基本構造與眼近似。
多闆綱外型模式如圖1—1所示。
1.2 腹足綱
1.螺鏇部動物內髒囊所在之處,可以分為許多螺層。

前言/序言


嶺南古韻:潮汕傳統建築的活態傳承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潮汕(包括汕頭、潮州、揭陽等地)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曆史淵源、精湛工藝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文化價值與傳承實踐。它並非僅僅是一部建築圖錄或技術手冊,而是一部融入瞭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宗族觀念與曆史變遷的文化史詩。 第一章:山海之間的建築哲學——潮汕聚落的地理基因 潮汕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麵嚮南海,背倚丘陵,水網密布——深刻塑造瞭其建築的選址與布局。《嶺南古韻》首先從地理學和環境學的角度切入,分析潮汕人如何順應季風、抵禦颱風與洪澇,形成瞭以“巷”為骨、以“埕”為核的獨特聚落形態。 我們詳細考察瞭典型的村落布局,如“五房式”或“四點金”的傢族宅第如何圍繞著祖祠或神龕布置,體現瞭森嚴的宗法製度和“天人閤一”的哲學觀。書中收錄瞭大量衛星影像與實地測繪圖,對比瞭內陸與沿海聚落的差異,闡釋瞭“風水學”如何被轉化為科學的建築實踐,例如建築朝嚮對采光、通風和防禦性的影響。 重點剖析瞭潮汕地區特有的“阬(kāng)”——即凹入地下的防澇與防禦空間,及其在應對極端氣候中的功能演變。通過對不同曆史時期(宋元、明清、民國)聚落擴張模式的對比,揭示瞭潮汕社會結構變遷在空間形態上的物化錶現。 第二章:泥土與琉璃的交響——潮汕建築的材料學與構造藝術 潮汕建築以其繁復精美的裝飾藝術聞名於世,本書用大量篇幅係統梳理瞭支撐這些藝術的底層材料學與結構邏輯。 一、屋頂的藝術高地: 詳盡介紹瞭潮汕“駟馬拖車”、“三山半脊”等復雜屋頂形式的力學原理。重點解析瞭被譽為“空中芭蕾”的“厝角頭”(屋角裝飾)的雕塑藝術,從材料配比到燒製工藝,揭示瞭紅磚(特指潮汕紅磚)的燒製溫度控製如何影響其顔色和耐久性。此外,對“碌碡瓦”和“燕尾脊”的結構平衡進行瞭細緻的力學分析。 二、木雕的敘事空間: 深入探討瞭“木金”(木雕金飾)的傳承譜係。書中不僅展示瞭來自清代徽州、福建的工匠如何與本地技藝融閤,還重點分析瞭主題符號的解讀,如“福祿壽喜”、“獅咬劍”、“八仙過海”等題材在不同廳堂中的象徵意義和布局規範。特彆收錄瞭多件失傳的榫卯結構圖樣,展示瞭無需金屬連接件的復雜鬥拱係統。 三、石刻與灰塑的精雕細琢: 書中收錄瞭大量的潮州木刻大樟木雕和獨特的“嵌瓷”(冷燙瓷)工藝。對於嵌瓷的材料來源、底胎處理、色彩搭配以及其在屋簷、門樓上的應用方式,進行瞭前所未有的細緻圖解。通過對多個著名祠堂(如韓文公祠、潮州開元寺周邊民居)的微觀觀察,還原瞭這些藝術的創作流程和曆史語境。 第三章:人倫秩序的物化:廳堂、門樓與神龕的空間語義 潮汕建築是理解其宗族社會和儒傢倫理的絕佳切入點。本書側重於對室內空間的功能劃分和象徵意義的解讀。 一、中軸綫與輩分序列: 係統闡述瞭傳統潮汕大宅“四點金”或“三山”格局中,中軸綫如何嚴格界定長幼尊卑。從大門到正廳、神龕的層層遞進,展示瞭空間序列對傢族權力結構的強化作用。對“神龕”的形製、供奉規製及香火傳承的社會功能進行瞭人類學層麵的考察。 二、門樓的身份標識: 門樓是潮汕人對外展示身份、財富和文化修養的前沿陣地。本章細緻對比瞭“三山門頭”、“騎樓門頭”及“洋樓門頭”的風格差異,探討瞭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海外貿易帶來的西方建築元素(如愛奧尼柱式、羅馬拱券)如何被本土工匠進行“在地化”的轉譯與融閤,形成瞭獨樹一幟的“番仔樓”景觀。 三、實用與美學的結閤: 分析瞭曬榖埕、水井、廚房(竈房)等生活空間的設計如何體現瞭潮汕人精打細算、注重實用的生活智慧,以及這些空間如何成為傢族公共生活的載體。 第四章:從“番仔樓”到新鄉土:現代轉型與未來挑戰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潮汕傳統建築在近現代的遭遇、保護與復興。 一、僑批與建築的全球視野: 探討瞭大量潮汕人“下南洋”的曆史對本土建築風格的深刻影響。通過分析“僑批”(海外匯款憑證)所反映的經濟基礎,如何支撐起宏大而復雜的洋式宅第的建造。展示瞭從泰國、新加坡等地歸來的建築師和工匠,將巴洛剋、新古典主義元素融入本地材料與結構中的案例。 二、保護的睏境與活化: 分析瞭城市化進程中,傳統宅第麵臨的拆遷壓力、材料老化以及技藝失傳等現實睏境。書中收錄瞭近年來成功活化利用的案例,如老宅邸改造的民宿、文化體驗中心,探討瞭如何在不破壞其結構精髓的前提下,賦予其新的商業與文化生命力。 三、技藝傳承的人文關懷: 采訪瞭最後一代仍在從事傳統磚雕、木雕的匠人,記錄瞭他們的心路曆程和對年輕一代的期望。本書的最終目的,是為搶救性保護提供一份詳實而充滿人文關懷的記錄,強調建築不僅僅是凝固的曆史,更是潮汕人身份認同的持續載體。 本書配有數百幅高清攝影作品、曆史照片、建築測繪圖及工匠訪談記錄,是一部集建築學、民俗學、社會學和藝術史於一體的深度研究著作。它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潮汕傳統建築的脈搏,理解其“凝固的音樂”中所蘊含的地域精神。

用戶評價

評分

《十九世紀歐洲文學中的城市異化與個體精神睏境》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在一個燈光昏暗、彌漫著煙草和舊書氣味的沙龍裏,與一位博學的智者進行瞭一場深入的對話。它並非簡單地梳理瞭巴爾紮剋、陀思妥耶夫斯基或狄更斯的作品,而是以一種極其銳利的社會學視角,剖析瞭工業化浪潮對人類心靈的結構性破壞。作者對於“異化”一詞的運用,超越瞭馬剋思主義的範疇,深入到個體存在主義的層麵。書中對福樓拜筆下人物那種精緻卻又徒勞的掙紮的分析,簡直入木三分,仿佛能聽到角色內心深處那聲無力的嘆息。語言風格上,此書充滿瞭古典的思辨色彩,句子冗長而富有節奏感,需要讀者放慢呼吸,仔細咀嚼每一個修飾語和轉摺詞。我特彆欣賞它在跨學科引用上的廣度,旁徵博引瞭當時的哲學思潮和城市規劃理論,使得對文學現象的解讀立體而豐滿,絕非膚淺的文學評論可比。

評分

我剛翻完的這本《西伯利亞苔原的植物群落動態與生態修復策略》,內容實在太硬核瞭!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活的野外考察手冊加上前沿生態學論文的集閤。對於生活在城市裏的人來說,苔原可能隻是一個模糊的、冰冷的概念,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實地監測數據(包括土壤濕度、永久凍土融化速率、以及特定耐寒植物的生長麯綫),將那個脆弱而神奇的生態係統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麵前。書中的圖錶製作非常專業,那些復雜的迴歸分析模型和GIS空間分布圖,雖然初看有些嚇人,但當你結閤文字說明去理解時,就能明白每一條麯綫背後都代錶著無數個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中采集的樣本。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抗逆性基因篩選的部分,作者探討瞭如何通過生物技術手段,幫助當地的先鋒物種更好地適應氣候變暖帶來的挑戰,這不僅僅是科學研究,更帶有強烈的對未來環境的責任感。

評分

這本新齣的《海洋深潛探秘:全球潮間帶生物多樣性報告》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作者顯然在這次跨洋考察中投入瞭巨大的心血,不僅僅是羅列瞭各種生物的學名和分布圖,更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洋流、海底地質構造對這些奇特生物生存環境的決定性影響。特彆是關於熱液噴口附近極端環境微生物群落的描述,簡直是科幻小說般的震撼。書中詳細記錄瞭深海無人潛水器采集到的高清影像資料,那些發著幽幽冷光的生物,形態之怪誕、生存策略之精妙,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書中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生態係統敏感性的分析尤為深刻,它不再是空泛的理論推導,而是基於大量實地觀測數據得齣的嚴峻警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考察隊一起經曆瞭無數次的驚險下潛,感受著從陽光普照的淺海到永恒黑暗的深淵所帶來的心靈震撼。這本書的排版和製圖水平也是一流的,那些復雜的生態係統圖譜,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脈絡。

評分

最近拜讀瞭《古人類遺址中的陶器碎片分析:新石器時代技術革新軌跡研究》,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將我們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抽離齣來,聚焦於那些被曆史長河輕易遺忘的“邊角料”——陶器殘片。作者的功力深厚,不僅熟稔於各種陶土的礦物成分分析技術,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冰冷的科學數據與當時的社會結構、日常習俗乃至宗教信仰緊密地勾連起來。例如,書中通過分析特定紋飾的燒製溫度差異,推斷齣不同村落間可能存在的貿易網絡和技術交流路徑,這種細膩的“微觀考古學”令人嘆服。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早期製陶工具的復原實驗記錄,那些簡單粗糲的工具是如何在熟練匠人的手中,創造齣跨越韆年的美學印記的,這個過程的還原極具畫麵感。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如同剝洋蔥,層層遞進,邏輯嚴密,它挑戰瞭許多既有的關於史前技術進步的刻闆印象,讓人讀後對“古人”的智慧有瞭全新的敬畏。

評分

要說最近讀過的最令人精神一振的書,非《中世紀晚期佛蘭德斯商業行會的法律實踐與社會張力》莫屬。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對曆史細節的極緻挖掘和對權力運行機製的精準剖析。作者似乎將我們帶迴瞭14世紀根特或布魯日的鵝卵石街道上,讓我們親耳聽見行會大師們關於羊毛配額和學徒培養年限的激烈爭論。它不像傳統的曆史書那樣隻關注國王和戰爭,而是將聚光燈打在那些手藝人和商人的組織結構上。通過對大量從未被充分利用的法庭記錄和行會章程的細緻梳理,作者構建瞭一個極其精密的社會網絡模型,清晰地展示瞭技術壟斷、價格聯盟以及內部糾紛如何塑造瞭中世紀晚期歐洲的經濟基礎。它的敘事風格是沉穩而富有穿透力的,每一個案例分析都像一個微縮的世界,摺射齣那個時代社會階層之間微妙的平衡與隨時可能爆發的衝突,讓人讀完後對“法治”的起源有瞭全新的感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