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 ||
| 定价 | 98.00 |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05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张文忠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504 | |
| 字数 | 820 | |
| ISBN编码 | 9787030236791 | |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及地方研究项目的实践工作基 础上完成的,系统论述了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分工、产业区位论、产业集 群、产业空间结构等理论;重点研究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产业发展和规 划,以及重点产业发展等问题;同时,从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目标、思路和 重点出发,分析了我国未来产业空间发展的趋势,以及各地区产业空间集 聚形态和发展方向。
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可供国家和各地区从事经 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参阅;同时,亦可作为重要参考 书供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研究 人员、研究生及本科生阅读。
序
前言
第*篇 总论
第*章 产业发展与规划引论
第*节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第三节 产业规划的理念和核心
第四节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内容
第五节 产业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产业发展的空间态势和格局
第*节 产业发展的空间态势
第二节 四大产业集聚带发展导向
第三节 三大产业引领区发展导向
第四节 三大产业先导区发展导向
第五节 十大重点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第六节 其他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理论基础
第三章 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因素分析
第*节 自然因素对产业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第三节 新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 特定因素对产业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第五节 各种因素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节 产业分类与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产业分工理论
第*节 产业分工的内涵和性质
第二节 主要产业分工理论
第三节 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及新近理论进展
第四节 产业分工理论评述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产业区位论
第*节 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 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节 市场的空间竞争
第四节 服务业区位
第五节 住宅区位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产业集群理论
第*节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
第*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内涵
第二节 产业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
第四节 理论评述
参考文献
第九章 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投资区位理论
第*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因子分析
第三节 跨国公司不同职能的区位选择
第四节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和区位选择对东道国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十章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研究方法
第*节 产业基本面分析
第二节 产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产业集中和集聚的测度方法
第四节 产业规划模型
第五节 主导产业选择与确定方法
第六节 产业集群辨识
参考文献
第三篇 重点行业发展与布局
第十一章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节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钢铁工业空间布局的演化特点
第三节 中国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与空间布局态势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节 世界石化工业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化
第二节 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现状
第三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过程及特征分析
第四节 中国石化工业区位演化机制及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空间集聚
第*节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态势
第三节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时间变化
第四节 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
第*节 房地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我国房地产业及住房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四节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附录我国房地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汇总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大区域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十五章 京津冀产业发展和空间引导
第*节 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第二节 重点产业发展区域的确定与划分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的引导
第十六章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空间调整
第*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产业空间调整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东北地区产业振兴与空间发展
第*节 产业发展现状和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产业结构转型方向
第三节 工业发展重点
第四节 农业发展与基地建设
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
第六节 产业空间组织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与规划
第*节 现状评价与分析
第二节 日韩相邻地区产业的发展和启示
第三节 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四节 空间发展和引导
第五节 产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地区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十九章 长吉平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节 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
第三节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参考文献
第二十章 银川市产业发展与规划
第*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判断
第二节 核心产业的选择
第三节 产业发展重点与规划导向
第二十一章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与规划
第*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整体评价
第二节 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 烟台市制造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烟台市制造业空间组织与引导
第六篇 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政策
第二十二章 产业发展政策
第*节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相关政策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
第三节 石化工业的产业政策
参考文献
第二十三章 区域产业政策
第*节 产业政策的实施重点
第二节 重点区域的产业政策
读完《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我的感受是,它是一本非常“学院派”的书籍。大量的理论模型、学术文献的引用,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上毋庸置疑。书中关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阐释,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业发展特征分析,让我对产业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帮助我能够从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产业的潜力。但是,对于一个期待从中获得实际操作指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有所减弱。它更多地是在“解释”产业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而不是“指导”你如何去推动产业发展。比如,在论述如何进行产业规划时,书中更多的是在分析规划的原则和要素,但对于如何进行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竞争态势评估等具体的规划步骤,则提及较少。而且,书中对案例的选取,也偏向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案例,对于企业层面的微观案例,涉及不多。我更希望看到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企业如何在复杂的产业环境中做出战略决策,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来推动自身产业发展的案例。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系统地梳理了产业发展的脉络,从宏观经济理论到微观的企业战略,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回避产业政策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规避和调整建议,这一点非常有见地。我喜欢书中关于“绿色产业”和“数字经济”的专题分析,这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然而,当我试图将书中的一些理论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领域时,却发现实践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例如,书中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的论述,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具体如何引导和培育一个健康的产业集群时,却缺乏可操作的指导。它给出的策略往往是概括性的,比如“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学研合作”等,但具体到如何操作,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就显得不够具体了。我需要的是更具象化的方法论,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原则。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厚重”。翻开它,一股知识的海洋扑面而来,无论是对产业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梳理,还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都显得尤为精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的论述,这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紧紧抓住技术创新的“牛鼻子”。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文件,使得论证过程十分严谨。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没有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模型可能会有些吃力。例如,书中对“卡特彼勒曲线”的分析,虽然深入,但如果读者对此并不了解,就很难完全领会其精髓。而且,有时候为了论证某个观点,会引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统计图表,这固然增强了说服力,但有时也显得有些枯燥,需要读者有相当的耐心去解读。我个人更倾向于那种能够用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理论的书籍,即便会牺牲一些严谨性,但能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这本书在这一点上,似乎更偏向于学术研究的风格,而非面向更广泛读者的普及读物。
评分读完《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产业的发展。书中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不同国家在产业分工中的位置分析,都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欣赏它关于“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维护的论述,这是一种非常前沿的思维方式,让我意识到,单纯的“单点突破”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然而,这本书在关于“如何规划”的部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虽然它列举了许多成功的产业规划案例,但很多时候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分析这些规划背后的决策过程、利益博弈以及风险控制。我期待的是,在讲述一个成功的规划案例时,能够详细剖析当初制定规划的“难点”在哪里,决策者是如何权衡利弊的,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如何克服的。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对于“如何做”的细节,则显得有些模糊。这让我觉得,虽然了解了理论和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会面临许多未知和挑战。或许,产业规划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实践性和经验性的领域,很难完全用书本知识来涵盖。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本《产业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整体感觉非常扎实,内容覆盖面很广,但说实话,对我而言,里面关于某些具体区域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虽然详尽,但感觉离我所在的行业有些远,缺少一些直接的借鉴意义。我更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触类旁通,无论哪个行业都能找到共鸣的普适性原理。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宏观的政策导向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这部分我就觉得很有启发。它让我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反思了我们自身产业在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关于如何具体落地执行的章节,感觉就比较抽象了。很多理论性的阐述,缺乏足够的“接地气”的例子来支撑。我期待的是,在讲到某个理论时,能有几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真实案例,能够详细展示这个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又遇到了哪些挑战,最终如何克服。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有所欠缺,很多时候只给出了方向,而没有提供具体的“地图”和“工具”。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希望能将书中的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读者来说,这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就比较明显了。希望未来的版本或者后续的著作,能在案例的丰富性和具体操作性上有所加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