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学会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中国气象学会史 [A Histor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营养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气象学
  • 中国气象学会
  • 历史
  • 科学史
  • 学术组织
  • 气象史
  • 社会科学
  • 中国科学
  • 组织史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540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50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学会史丛书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字数:4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学会史》为《中国学会史丛书》之一。《中国气象学会史》是一部记述中国气象学会建立与发展历程的专著。《中国气象学会史》不但重点对学会的初创情况、发展过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专门介绍,还特别收录了记述学会重大活动情况的大事记、名人与学会发展的丰富资料和一些极有史料价值的历史照片。旨在反映学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概况及其在中国药学界中的发挥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中国气象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仅以此书的编著出版,纪念中国科协成50周年和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4周年。
《中国气象学会史》可供气象学和科技界有关部门及工作者、各学会相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学会简介:
中国气象学会:由高鲁、蒋丙然、竺可桢等人共同发起,以“谋气象学术之进步与测量事业之发展”为宗旨,于1924年10月10日在青岛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全国性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英文译名为Chinese Meteorological Society(CMS)。
学会成立后,在开展气象学术交流、出版《气象学报》、培养气象人才、普及气象知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民族气象事业的发展和现代气象科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气象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1年4月15日在北京召开。重建后的中国气象学会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气象学术团体。自1958年9月起,中国气象学会成为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1966年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会暂停活动。

目录

总序
出版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学会简介
学会史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气象学会
第一节 气象学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中国气象学会的创立
第三节 早期学会的主要情况
一、年会
二、组织机构演变
三、会员
第四节 学会刊物的编辑
第五节 史镜清奖金征文
第六节 学会活动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气象学会活动
第一节 重建中国气象学会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中国气象学会的重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气象学会的活动

第三章 中国气象学会重新恢复活动
第一节 学会恢复活动前的背景
第二节 学会恢复活动的过程
第三节 顺利完成恢复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气象学会的活动
第一节 代表大会及理事会
一、1986年全国会员代表会议及第二十一届理事会
二、1990年全国会员代表会议及第二十二届理事会
三、1994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二十三届理事会
四、1998年全国会员代表人会及第二十四届理事会
五、2002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二十五届理事会
六、2006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二十六届理事会
第二节 组织建设工作
一、理事会
二、会员
三、学科(工作)委员会
四、奖项设置
五、自身建设
六、《中国气象学会会讯》
七、信息化建设
八、规章制度
第三节 学术交流活动
一、学术活动的管理
二、建立年会制度
三、促进学术交流的基本做法
四、学科委员会的活动
第四节 气象科普活动
一、强化对科普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规划协凋
二、打造气象科普“品牌”
三、开拓气象科普活动领域,推进气象科普社会化
第五节 气象科技期刊
一、《气象学报》(中文版)
二、《气象学报》(英文版)
三、《气象知识》
第六节 青年工作
一、建立青年工作制度
二、设立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
三、举办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四、举办具有青年特点的学术活动
五、综合配套,切实为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办实事
第七节 国际民间气象科技交流
一、中美交流
二、中瑞交流
三、中日韩交流
四、中澳交流
五、与COAA的交流
六、其他交流活动
第八节 海峡两岸气象交流
第九节 纪念活动
一、庆祝中国气象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会
二、中国气象学会创建70周年纪念活动
三、中国气象学会成立80周年庆祝活动
四、其他纪念活动
第十节 气象科技服务
第十一节 学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大事记
名人与学会
蒋丙然 竺可桢 赵九章 叶笃正 陶诗言
章基嘉 邹竞蒙 曾庆存 伍荣生 秦大河
张 謇 高恩洪 高 鲁 张乃召 谢义炳
黄士松
附录
中国气象学会章程(1926年)
中国气象学会章程(2006年)
中国气象学会历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中国气象学会历届理事会专门机构沿革
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机构沿革
中国气象学会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条例
中国气象学会历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奖名单
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奖励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学会简介
参考文献
编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气象学会
人类活动与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密不可分。气象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一日之中晴雨冷暖可并现,一年之中更有四季变换。气象因素和气候变迁影响和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气象学的发展演变
气象和气候变化促使古猿向人类进化。史前人类在经历了冰期巨大的气候异常后生存和发展起来。30万年前氏族社会形成,人类对气象和地理气候环境的适应而分化出各种主要人种。早期人类从风雨寒暑的变化中逐渐萌生了朴素的气象知识。
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时代——农业时代开启了华夏万年的文明史。人类凭借季节观念的形成和对气候规律的初步认识,逐渐适应自然气候环境,从而产生了合理的农业布局,创造了太极、阴阳、四象、六合、八方、八风、八卦,运用太阳、月亮和少数星星开始季节和节气的天文定位。至尧舜时代,人类对温、光、水、风的认识已相当准确。随着夏商、西周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气象、天文知识的需求更为迫切,在与洪水和干旱的抗争中学会了应用气象知识,有了测天经验的积累并通过甲骨文予以记载。《周易》的出现,则已可反映出入类早期气象思想体系的形成。
……

前言/序言

  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科学界的发展,很高兴地看到我国科技人才辈出,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捷报频传,在科学史的研究上也不断有骄人成果出现,然而,细细追索,对于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的科学团体——科技学会的发生发展却很少认真关注,也没有看到系统介绍各学会历史和现状的著作面世。科技学会是一个群贤毕至的科学大家庭,无疑,科技学会组织在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国际国内交流平台、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作了大量贡献,确实值得细细研究、大书一笔的。
  该套《中国学会史丛书》就是以中国科协属下的各科技学会为研究对象,勾勒学会发展历史、刻画杰出科学同仁、探索科技学会在中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套丛书,实可谓匠心独具,意味深长,对各学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出版界来说,也是中国科技学会发展史系列研究著作的开山之作,填补了中国出版史上的一页空白。

《中国气象学会史》简介 本书深入、全面地梳理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核心组织——中国气象学会的百年风雨兼程。它不仅仅是一部学会的组织沿革记录,更是一部以学会为载体,折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变迁与国家发展脉络的恢弘史诗。 全书依循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结合大量未曾公开或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会议记录、个人信函及早期学术期刊,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叙事框架。它旨在回答以下核心问题:中国现代气象学的萌芽如何借助学会的力量得以孕育?在社会动荡与科技相对落后的历史背景下,学会如何维系其学术生命力?学会的组织结构、学术交流模式以及与政府、国际科学界的互动是如何演变的? 第一部:孕育与初创(清末至民国初期) 本部分聚焦于学会成立的时代背景——晚清“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深入人心与西方现代科学的涓滴流入。详细考察了早期探究气象学、地磁学等地球科学的仁人志士,他们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倡导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重点分析了学会成立的必要性,包括对统一观测标准、规范数据收集以及开展跨区域合作的迫切需求。书中细致描绘了学会初期的骨干成员,他们大多出身于洋务运动培养的新式学堂或留学归国人员,在知识界与官场中斡旋,为学会的生存争取空间。早期学会的活动,如定期的学术报告会、翻译引介西方气象学著作,以及在地震、水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所提供的科学咨询,均被详尽记录。这一时期的学会,更像一个“知识的灯塔”,艰难地在时代的洪流中为现代科学播撒火种。 第二部:艰难的维系与学术的沉淀(抗日战争及战后重建) 这一阶段是学会发展史上最具挑战性的时期。战争的爆发严重割裂了地理上的联系,许多科学机构遭受重创,经费来源枯竭。本书通过对学会领导者在不同战区、沦陷区及后方坚持学术活动事迹的挖掘,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极端困境下对科学事业的坚守。 详细论述了学会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简陋的刊物和秘密的通信网络,维持与学者的联系。特别对战后,学会如何参与到中央政府对气象台站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中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学会如何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沙龙,转变为国家基础科学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对战后初期,学会致力于统一抗战胜利后受损的观测体系和人才队伍的整合工作,进行了细致梳理。 第三部:面向新中国的融合与重塑(建国初期至文革前) 新中国的建立,为气象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学会提出了新的要求。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学会如何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科学规划体系。 详细描述了学会领导机构的调整、会员结构的转变,以及其学术方向如何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和国防安全。书中对比了建国前后学会的组织章程变化,分析了学会如何从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科学组织,逐步演化为国家科技体制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客观呈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学会为推广普及科学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所做的努力。 第四部:变革与复兴(文革后至今) 这是学会展现蓬勃生命力的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气象学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本书详尽记录了学会如何迅速“拨乱反正”,重新恢复正常的学术交流秩序。 重点分析了学会主办的重要学术会议的变革,特别是其主办的系列学术年会,如何成为国内气象学界最高水平的成果展示平台。对学会如何积极推动与国际气象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包括争取国际组织项目、派出学者赴外深造以及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的过程。书中详细介绍了学会为提升中国气象学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所做的努力,包括推动学科交叉、设立各类学术奖项以激励中青年人才等举措。 结语与展望 全书的最后一部分,对中国气象学会百年来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了其在推动学科发展、维护学术规范、培养科技人才以及服务国家战略决策中不可替代的贡献。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详实、公正的历史视角,理解中国气象科学如何走出一条既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的独特发展道路。它为所有对中国科学史、组织行为学以及特定领域科学社团发展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与深刻的案例分析。本书力求以深厚的史料支撑,展现学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空中的继承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学会”二字所吸引。我一直对各类学会、协会的组织运作模式及其在推动学术发展中的作用很感兴趣。在我看来,一个学会的成立,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开始走向成熟和规范化。中国气象学会,一个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很有历史的组织,它的创立和发展,肯定是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关于这个学会成立的背景、初衷,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比如,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阶段,气象学会是如何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它在普及气象知识、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又做出了哪些贡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学会的内部运作,其学术交流机制、研究方向的演变,以及它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气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组织”和“科学共同体”的范例。

评分

读到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熟悉的场景——漫天飞舞的雪花,骤雨前的压抑空气,或是夏日午后突如其来的雷鸣。这些自然现象,看似平常,却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中国气象学会”,这个名字,则让我感觉它背后一定蕴藏着无数关于如何理解、预测甚至利用这些自然力量的故事。我特别想知道,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气象学是如何被系统地研究起来的?是哪些人,怀揣着怎样的初心,组织了这样一个学会?是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才将它发展壮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气象仪器从无到有的演变,关于天气预报从不确定到渐趋精准的历程,以及那些默默奉献、为我们带来准确天气信息的气象工作者们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关于学科发展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斗智斗勇、不断探索的史诗。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技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中国气象学会史”这个题目自然而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通常会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一门学科的发展,而学会的历史,往往能折射出该学科在社会中的地位、科学家的群体特征以及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气象学本身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突破的介绍,更应该关注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何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相互作用。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在西方科学传入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们是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气象科学体系的。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影响深远的科研项目?是否有关于学会成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作用的记载?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理解气象学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硬壳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就知道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快餐读物。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观天象、测气候的传统很感兴趣,从《淮南子》里的描述,到后来的农谚,都让人觉得古人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依然能对自然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买这本书,主要还是想看看,从古代的朴素经验,是如何一步步过渡到现代科学的,特别是“中国气象学会”这个组织,它的成立和发展,一定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探索精神。我想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人物,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又有哪些学科上的突破?书名里的“历史”二字,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学术脉络、思想演变,乃至它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展现出那个时代背景下,气象学研究的艰辛与辉煌,以及那些先驱者们筚路蓝缕、求索真知的精神风貌。

评分

读到书名,我立刻想到了我的童年。我生长在一个小山村,每到农忙时节,老人们总是围在一起,根据天上的云彩、风向、甚至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非常神奇。那时候,我总觉得天气的变化是天老爷说了算,与人无关。后来上了学,学了物理,才明白天气是有科学规律的,是可以被观测和预测的。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一个空白: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人们从敬畏自然,到开始主动研究自然?“气象学会”这个名称,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在野外观测风雨雷电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建立起自己的学科体系的?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开展研究的?是通过引进国外的理论,还是自己独立摸索?这本书能否揭示出中国气象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我希望它能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让我看到那些幕后的故事,感受到那些科学家的热情和执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