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志(第11卷)

中国植物志(第1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志
  • 中国植物志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学
  • 植物区系
  • 中国植物
  • 科学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815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890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4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2
字数:59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卷描述了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藨--珍珠茅族27属238种。包括形态描述、产地等。附线条图70幅及中名索引、拉丁名索引。

目录

Ⅰ.藨草亚科
i.藨草族
1.藨草属
2.羊胡子草属
3.扁穗草属
4.芙兰草属
5.荸荠属
6.球柱草属
7.飘拂草属
ii.刺了莞族
8.刺子莞属
9.赤箭莎属
10.克拉莎属
11.鳞籽莎属
12.黑莎草属
13.海滨莎属
iii.莎草族
14.莎草属
15.长莎草属
16.扁莎属
17.砖子苗属
18.翅鳞莎属
19.水娱蚣属
20.断节莎属
iv.割鸡芒族
21.湖瓜草属
22.野长蒲属
23.擂鼓艻属
24.割鸡芒属(粤俗)
25.石龙刍属
v.珍珠茅族
26.珍珠茅属
27.裂颖茅属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中国植物志(第11卷)》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细且自然: --- 《寰宇星图:跨越光年的宇宙探索史与未来展望》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而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寰宇星图》是一部集科学考察、历史梳理与未来预测于一体的宏大叙事,旨在全面描绘人类文明如何理解、丈量并最终试图触及宇宙的历程。全书共分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古代对星辰的朴素观测到现代粒子物理学对宇宙起源的精微探究,最终落脚于人类文明在银河系乃至更远尺度上的潜在未来。 第一部分:星辰的低语——古代文明的宇宙观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不同人类文明对天空的早期认知。我们深入探讨了巴比伦的泥板天文记录、古埃及金字塔的定向奥秘、玛雅文明的复杂历法系统,以及中国古代通过天象推演王朝兴衰的独特视角。重点分析了这些早期的宇宙模型如何受制于当时的哲学和技术水平,它们是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第一次严肃尝试。我们详细考察了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如何长期统治西方思想界,以及中国传统天文学中浑天仪和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发展脉络,展现了人类对秩序和规律的最初向往。 第二部分:哥白尼的革命与望远镜的诞生 本章聚焦于科学革命时期天文学的范式转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及其引发的深刻哲学地震,到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夜空,所带来的观测上的颠覆性突破。书中详尽描述了开普勒如何通过严谨的数学分析,确立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基础。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如何将天上的运动与地上的物理规律统一起来,完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第一次宏大综合,成为本部分的高潮。 第三部分:星际尘埃与恒星的生命周期 进入现代天体物理学领域,本书开始探讨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恒星。我们详细解析了光谱分析技术如何揭示恒星的化学成分、温度和运动状态。随后,书中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描绘了恒星从分子云坍缩到主序星、再到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的完整生命史。特别是对超新星爆发的机制、元素在恒星内部核聚变中的产生过程(即“我们都是星尘”)的阐述,将读者的认知提升到宇宙化学循环的高度。 第四部分:星系的结构与宇宙的拓扑 本部分将视野从单颗恒星扩展到巨大的星系团。书中介绍了哈勃对仙女座星系性质的确认,从而彻底打破了“银河系即是全部宇宙”的观念。我们深入探讨了螺旋星系、椭圆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的形态特征,并详细阐述了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证据链——这两个在现代宇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又充满谜团的实体。通过弗里德曼方程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分析,本书构建了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并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观测基础。 第五部分:寻找“地球之外”的生命——系外行星探索 这是全书中最具前瞻性和激动人心的部分之一。本书系统回顾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TESS任务以及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在系外行星发现上的里程碑。我们不仅介绍了凌星法、视向速度法等主要探测技术,还深入探讨了“宜居带”的概念、超级地球、热木星等各类行星的分类。书中特别关注了对系外行星大气进行光谱分析,以寻找生物信号(Biosignatures)的最新进展,以及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持续努力和面临的挑战。 第六部分:人类文明的星际移民与未来命运 在结论部分,作者将理论推向实践与哲学思辨。我们探讨了当前理论物理学对超光速旅行(如曲速驱动的理论基础)的可能性评估,以及在太阳系内建立永久基地的工程学挑战,例如火星殖民计划的现实路径。最后,本书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在面临宇宙的终极命运(如热寂或大撕裂)时,一个跨越星系的文明形态将如何演化?《寰宇星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持续存在的深刻责任感与无尽的探索欲望。 --- 本书特点: 跨学科融合: 完美结合了天文学、粒子物理学、历史学、哲学和工程学的知识体系。 叙事宏大: 从几千年前的夜空观测,到百亿年后的宇宙终结,时间跨度极大。 技术深度适中: 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进行清晰的图像化解释,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宇宙的壮美与复杂性。 本书献给所有对脚下泥土感到满足,但灵魂渴望星辰大海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在周末去公园或是自然保护区散步的人,经常会看到很多形态各异的植物,但总是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配备了一本“植物字典”,让我可以在下次出行时,更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认识它们。我期待它能用清晰的图文,让我能够快速地查阅和识别,逐渐丰富我对身边植物的认知,让每一次的自然漫步都充满发现的乐趣。 我是一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充满敬意的读者,一直对古人如何利用和认识植物感到好奇。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形态和分类,还能渗透一些历史的视角。比如,如果能提到一些在古代典籍中出现过的植物,或者它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应用,那将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文化底蕴,也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与植物之间的渊源。 我对中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其孕育出的独特植物群落一直心生向往。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展现出中国不同地区的植物特色,例如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孕育的植物,或是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物。如果书中能详细描述这些植物的生境特点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那将让我对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认识。 我是一名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知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不仅仅是记录植物,更能体现出它们在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资源利用方面的价值。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植物保护状况的信息,或者它们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那将对我更有启发意义。 我是一名对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充满热情的读者,我希望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中国植物志(第11卷)》作为一部国家级的巨著,其信息量和权威性毋庸置疑。我期待它能成为我向家人、朋友,甚至是学生普及植物学知识的重要参考。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易于理解的入门级信息,或者有趣的植物故事,那将有助于我更好地进行科学传播。

评分

《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到来,无疑是植物学界的一场盛宴。我一直对植物的世界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我居住的这片土地上,究竟生长着怎样多姿多彩的生命。这次,《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窗户,让我得以一窥中国植物的宏伟画卷。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翻阅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 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平日里最大的乐趣便是漫步山野,观察那些静默生长的植物。然而,很多时候,看着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植物,我却无法准确地辨认它们的名字,更不用说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药用价值或是生态意义。这种知识上的匮乏,一直让我感到些许遗憾。《中国植物志》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个缺憾。我坚信,通过这本书,我将能更系统、更深入地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世界,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曾经在野外偶遇,却始终未能命名的小伙伴。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与严谨。作为一部国家级的植物志,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自然不言而喻。我预设这本书会包含大量精美的插图和翔实的文字描述,每一株植物都将被细致地描绘,从叶片、花朵到果实,再到它们的生境和分布,都将一一呈现。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深入了解植物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未来野外考察时的重要参考,帮助我区分那些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物种,从而提升我的植物识别能力。 我对《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它所代表的中国本土植物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地方的植物,就像在阅读一本无字的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气候和地理变迁。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我国植物多样性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总结,它承载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汗水,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窥探中国植物宝库的绝佳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个卷册中,会涵盖哪些令人惊叹的植物类群,又会揭示出哪些不为人知的植物故事。 作为一名对自然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一本权威的植物志,其价值远不止于植物分类本身。它往往是一部关于地理、历史、文化甚至经济的百科全书。我相信,《中国植物志(第11卷)》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记载,都将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信息,甚至可能关联到当地的民间医药、传统习俗以及农业发展。我期待通过这本书,不仅能够认识植物的形态,更能理解它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是如何与人类文明交织、共生的。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一些介绍中国植物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出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权威的中国植物图谱。我关注的是它在植物形态描述上的精确性,以及在分类上的科学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物种鉴定特征,帮助我区分那些容易混淆的类群。同时,我也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关于植物生态分布的信息,让我了解不同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点,以及它们所处的生境。 对于我这个植物爱好者而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书中可能出现的精美插图。我一直认为,好的植物插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比文字描述更具说服力。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彩色插图,能够清晰地展现植物的叶、花、果等各个部位的细节。这样的插图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识别植物,也能够提升阅读的趣味性,让我更容易沉浸在植物的世界里。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植物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不仅仅是一本科学著作,也能包含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例如,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植物,或者与中国传统医药、园林艺术相关的植物,我一定会觉得这本书更加有价值。我期待它能成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一座桥梁,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植物的文化内涵。 我是一名地理爱好者,我深知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因此植物资源也极其丰富。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体现出中国植物的多样性和区域性。如果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地区特有的植物,或者说明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不同区域的自然风貌,以及这些风貌下孕育出的独特植物群落。 我是一名对科研信息有需求的读者,我需要查找一些特定的植物信息,以支持我的研究工作。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提供准确、权威的植物学数据,包括植物的学名、命名人、分布范围、生境、形态特征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可靠的研究资料来源,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在山林中徒步的户外爱好者,时常会被各种不知名的植物吸引。虽然我没有专业的植物学知识,但每次看到它们,都会想要了解它们的名字和故事。《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出版,对我来说,就像是拥有了一本随身携带的“植物百科全书”。我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清晰的图片,让我能够轻松辨认出那些在户外偶遇的植物,哪怕只是认识它们,也是一种乐趣。 我是一个对园艺充满热情的人,尤其喜欢在中国本土的植物中寻找灵感。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植物繁殖、栽培以及药用价值的信息。如果书中能介绍一些适合在家庭园艺中种植的中国本土植物,或者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品种,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能够从中发现新的种植对象,让我的花园更加丰富多彩。 我是一名对中医药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人,我一直认为,中草药的知识体系离不开对植物本身的深入了解。《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植物学研究相结合的希望。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它们的应用历史,以及现代科学对它们药用成分的研究进展。这对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非常有意义。 我对中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孕育出的独特植物生态系统一直感到着迷。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展现出中国不同区域的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各自独特的生境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植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位分化的讨论,那我将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我是一名对自然保护有高度关注的读者,我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在介绍植物物种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它们的保护现状。如果书中能够提及一些濒危植物,以及它们的保护措施,那将非常有警示意义。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提高我对于中国本土植物保护的意识,并从中学习到更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对自然的了解往往是碎片化和间接的。通过媒体,我了解到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但我却难以获得系统而权威的信息。《中国植物志(第11卷)》的出版,仿佛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自然世界的大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介绍中国本土的植物,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并最终激发我对自然探索的兴趣。 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诗词歌赋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在古诗词中读到关于植物的描绘,但我往往不知道这些植物的真实模样。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提供清晰的植物图像和详细的描述,帮助我将诗词中的意象与真实的植物联系起来。这样,我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连接。 我是一名曾经在乡村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虽然离开已久,但对那里的植物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成为我回溯童年记忆的载体。如果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我曾经在田野、山坡上见过的、但早已模糊了名字的植物,并且能讲述它们的故事,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其珍贵的。我期待在书中重温那段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 我是一名热衷于学习和探索各种实用技能的读者,我一直对草药和食用植物抱有好奇。我希望《中国植物志(第11卷)》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本土植物的实用信息,例如它们是否可以食用、是否有药用价值,以及如何识别和利用它们。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植物的实用知识,以便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 我是一名对科学发展前沿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中国植物志》作为一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其出版无疑是中国植物学研究的里程碑。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关于中国植物多样性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在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这有助于我了解中国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