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 [The Worlds Worst Natural & Military Disasters]

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 [The Worlds Worst Natural & Military Disast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麦克纳伯 著,刘淑华 等 译
图书标签:
  • 自然灾害
  • 军事灾难
  • 历史灾难
  • 灾难回顾
  • 灾难纪实
  • 重大灾难
  • 世界灾难
  • 灾难事件
  • 历史事件
  • 灾难警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43940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029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Worlds Worst Natural & Military Disasters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介绍了140多起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70多起自然灾难的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的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到最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和印度洋海啸;70多起军事灾难的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的卡叠什之战和马拉松战役到最近的“喝彩-2-0”行动和摩加迪沙战役。
《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对灾难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每次灾难都配有插图和关键史实的简介。

内容简介

《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向我们展现了从古到今世界上70多起最惨重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作者详尽、全面地介绍了各种灾难的形成过程,分析了灾难的严重后果,并通过对灾难的反思,对人类自身的生命和生活重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视。“关键史实”便于读者抓住核心信息,精美的插图更使《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图文并茂。通过阅读《世界上最惨重的自然军事灾难:关于历史上发生的重大灾难的记述》,读者不仅能够加深对历史灾难和军事史的了解,更能感悟出更多的人生真谛。

作者简介

克里斯·麦克纳伯博士至今已经出版了30余本涉及军事历史和人类生存的著作,其中包括《插图越南战争史》(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伞兵》(German Paratroopers of WWⅡ)、《战斗技术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Combat)和《如何随时、随处生存》(How to Survive Anything,Any-where)。此外,他还为杂志、报纸、百科全书创作了大量文章,同时还做编辑和校对工作。目前,他居住在英国南威尔士。

目录

自然灾难
前言
远古时期的灾难(公元前3000——公元1年)
帝国时期的灾难(1——1000年)
中世纪时期的灾难(1000——1500年)
近代早期的灾难(1500——1700年)
工业时期的灾难(170——l900年)
新世纪的灾难(1900——1945年)
现代灾难(1945年——至今)

军事灾难
前言
远古时期的战争(公元前2000——元前300年)
罗马的胜利和失败(公元前300——450年)
黑暗时代(450——1100年)
中世纪时期的战争(1110——1500年)
近代早期的军事灾难(150——1759年)
帝国时期的军事灾难(1760——1900年)
现代的军事灾难(1900年——至今)
译者感言

精彩书摘

公元前31年,罗马遭受了又一起屡见不鲜的政治权力斗争。
公元前44年裘力斯·恺撒被刺杀后,罗马帝国被屋大维(后称奥古斯都)和马克·安东尼分裂。屋大维控制着意大利和西地中海地区,而安东尼则控制着近东地区和希腊,他还娶了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他们的结合是在安东尼拒绝同屋大维妹妹结婚之后。屋大维和安东尼两人为了争夺罗马帝国的统治权而开战。
筋疲力尽的军队
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希腊西海岸安布腊基亚湾的入口处附近。公元前31年9月2日,安东尼带领约230艘船只的舰队遭遇了灭顶之灾。在战斗开始之前,命运就已经对安东尼很不利了。安东尼在亚克兴角的沼泽中抛锚,在那里,疟疾夺走了他的很多桨手的生命。此外还有很多人逃跑,因为大家并不赞同他与埃及女王联姻。因此,安东尼的军队在屋大维的军队面前遭受重创。屋大维的军队由海军将军阿格里帕率领,他们有400艘船只,排列在安布腊基亚湾的入口。安东尼最后终于派出他的舰队迎敌。他想用他的重型战船攻击敌人的侧翼;但是阿格里帕的士兵娴熟地操纵船只,使它们不在攻击范围之内,同时又使敌方士气低落的士兵筋疲力尽。

前言/序言


历史的重量:人类文明中的转折点与回响 一本聚焦于文化、社会变迁与思想演进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对灾难事件的罗列与记录,而是深入剖析那些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思想革命与社会结构重塑的时刻。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看似平静却暗流涌动的历史断层,探究知识的传播如何改变世界,艺术的兴衰如何映照时代精神,以及制度的演变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存方式。 第一部分:思想的熔炉——知识的权力与局限 本部分着重探讨知识体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构建、传播与挑战。 第一章: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 我们将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轴心时代”开始,探讨在地理上相隔遥远的区域,为何几乎同时爆发了深刻的思想革命。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事件,而是一场全球性的心智成熟。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萌芽,到印度的奥义书传统,再到中国诸子百家的争鸣,探究这些思想源头是如何通过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根本追问,为后世文明奠定了哲学和伦理的基石。重点分析柏拉图的理想国概念对西方政治哲学的长期影响,以及孔子“仁”的思想如何在不同王朝中被重新诠释和实践。我们将关注知识分子阶层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既有权力结构的微妙张力。 第二章:抄本时代的知识垄断与流散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知识的载体——手抄本,本身就是一种权力。本章细致描绘了中世纪欧洲修道院、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图书馆,以及中国古代藏书阁中的知识生态。我们不着眼于某次战役的伤亡,而是关注知识的“存续”本身。探讨在政权更迭中,哪些典籍得以幸免,哪些知识(例如古希腊医学或炼金术)是如何通过特定群体秘密传承的。分析手抄本的制作过程对信息准确性的挑战,以及知识的稀缺性如何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第三章:印刷革命的社会震荡 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并非仅仅是一项技术创新,它引发了一场彻底的社会结构重组。本章聚焦于印刷术如何“去中心化”知识的权威。分析宗教改革时期,小册子和译本如何迅速瓦解了单一教会对教义的解释权。同时,探讨印刷术对早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标准化语言的推广以及民族认同构建的深远作用。我们将讨论信息爆炸的早期形态——例如“通俗读物”的兴起,如何开始塑造普通民众的集体意识。 第二部分:形态的演变——艺术与社会叙事的重塑 本部分考察艺术风格、建筑范式以及文学形式如何反映并塑造特定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和权力结构。 第四章:哥特式宏伟:信仰与城市权力的对话 我们将详细分析欧洲中世纪晚期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过程。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建筑工程,而是地方贵族、主教与新兴市民阶层之间复杂权力博弈的物质体现。探讨飞扶壁和彩色玻璃窗背后的工程学智慧,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一种“向上的”神学叙事。比较同时期拜占庭或早期伊斯兰建筑中,对空间和光线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以揭示不同文化对神圣与世俗边界的不同理解。 第五章:启蒙的画布:理性的肖像与反思 十八世纪,当启蒙思想逐渐渗透社会精英阶层时,绘画和音乐也随之改变。本章将分析新古典主义艺术(如大卫的作品)如何服务于共和国理想或对权威的批判,以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蕴含的对“普世和谐”的追求。我们探讨这种对“理性之美”的推崇,如何与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相融合,并成为挑战旧王朝合法性的文化武器。 第六章:巴洛克的喧嚣与反思 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和情感张力,往往被简单归结为反宗教改革的工具。本章将进行更细致的解构,分析其在西班牙帝国、佛兰德斯商业共和国和法兰西宫廷中展现出的不同面貌。探讨其夸张的装饰性如何与新兴的商业财富和国家集权同步增长,以及这种艺术语言如何引导观众体验超越日常的、高度组织化的情感震撼。 第三部分:秩序的重建——法律、商业与全球网络 本部分关注制度的演变,特别是法律体系和商业模式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新的连接与等级。 第七章:罗马法的继承与大陆法系的巩固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最高体现,其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本章深入研究中世纪博洛尼亚大学对《查士丁尼法典》的重新发现和阐释,以及它如何被用于对抗封建惯例,建立更具统一性的王室或国家法律体系。重点分析《拿破仑法典》的诞生,它如何将启蒙思想中关于私有财产和契约精神的原则,转化为跨越国界的商业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早期扩张。 第八章:行会到交易所:商业组织的演化 本章细致比较了中世纪欧洲的行会制度与早期海外贸易公司的运作模式。行会专注于维持区域内的生产质量和价格稳定,本质上是一种对“有限市场”的精妙管理。而像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的特许公司,则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以风险共担和无限扩张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实体。分析这种转变对劳动力组织、社会流动性以及财富集中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地理大发现后的物质交换与认知重构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探讨“地理大发现”对人类世界观的根本性冲击。这不是关于船只的航行记录,而是关于“新世界”的发现如何导致了旧有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的崩溃与重建。探讨美洲白银如何重塑了欧亚的货币体系,以及来自美洲的农作物(如马铃纽斯等)如何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结构和人口承载力。最重要的是,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观念是如何在与异域文化的接触中,被逐步强化或首次受到挑战的,从而为近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不可逆转的认知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类力量界限的书,即使在阅读之前,我对“灾难”这个词的理解都显得过于肤浅。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对那些被时间洪流吞噬的惨痛瞬间的细致解剖。他没有流于泛泛而谈的描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事件的核心,试图还原那些让我们难以置信的破坏力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法则或人为失误。我特别被那些关于未被现代科技完全掌握的自然力量的章节所吸引,比如那些一次又一次摧毁文明的古老地质活动,或者那些人类引以为傲的军事力量在绝对的自然力量面前显得多么渺小。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它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探讨,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关于我们对“掌控”的错觉,以及关于敬畏之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多了一层悲悯,也多了一层对生命本身的珍视。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以及那种随之而来的对人类渺小的认知,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又一个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现场,感受着那种令人窒息的绝望。作者在选取案例时,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故事都足以构成一部独立的悲剧史诗。他不仅仅是在呈现事实,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数字和日期背后的情感冲击。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当时人们的处境,那种面对突如其来、无法抵抗的力量时的恐惧、无助与挣扎。无论是滔天的海啸、撕裂大地的地震,还是那些因人类傲慢而引发的毁灭性战争,都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天灾人祸”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血淋淋的画面。它也促使我反思,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便利时,我们是否也遗忘了对自然最基本的尊重,以及对生命最深沉的警醒。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深刻认知,以及对生命脆弱性的无限感叹。作者以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曾经席卷全球、改变历史进程的自然与军事浩劫。我并非是那种热衷于猎奇的人,但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让我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那种超越个体生命、能够瞬间将无数生命化为乌有的力量,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轻易释怀的读物,相反,它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回荡着那些令人心悸的画面。作者的叙述方式,既没有过度渲染情绪,也没有回避残酷的真相,他只是客观而精准地呈现,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灾难的沉重感更加显现。我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对“历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静止的图画,而是由无数次生与死的较量,无数次辉煌与毁灭交织而成的洪流。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军事灾难”这个标签,毕竟我对历史上的冲突和策略一直很感兴趣。然而,这本书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将军事的脆弱性与自然的无情残酷巧妙地并置,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的军事行动时,丝毫不回避其代价,那些被计算在内的、但最终却被灾难放大无数倍的牺牲,让人不寒而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够将那些看似独立的事件串联起来,展现出一种更宏观的历史图景。例如,某个时期自然灾害的频发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迁徙和冲突,又或者,人类的某个重大军事决策是如何在无意中将自己推向了自然灾难的边缘。这种跨越学科、融合历史与地理的叙事方式,让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一种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书籍,不应该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能够用平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将那些遥远而骇人的事件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挖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往往是揭示事件真相、展现人性光辉与阴暗的关键。在描述那些军事灾难时,他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正义,另一方描绘成邪恶,而是深入到决策的层面,分析那些导致悲剧发生的复杂因素。而在描述自然灾害时,他则展现了自然本身的不可预测性和残酷性,以及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脆弱角色。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具启示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灾难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生存状态、关于历史教训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