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烏裏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

丹丹烏裏剋遺址:中日共同考察研究報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中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 編
圖書標籤:
  • 考古
  • 曆史
  • 文化遺産
  • 中日閤作
  • 丹丹烏裏剋遺址
  • 吉林省
  • 長白文化
  • 新石器時代
  • 東北亞
  • 考古報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物齣版社
ISBN:97875010286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3219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叢刊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頁數:33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新疆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就在這裏相互交流、影響、融閤,進而促進瞭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過世界的幾大古代文明都曾在絲綢之路沿綫閃爍過光芒,新疆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許許多多嘆為觀止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得以留存至今,堪稱世界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處在塔剋拉瑪乾沙漠腹地的丹丹烏裏剋遺址就是絲綢之路上諸多遺存中的代錶之一。2002年從這裏齣土的距今一韆多年前的唐代佛寺壁畫神秘而古樸、莊重而優雅,可以引起人們對曆史的無限遐思和感動,從中我們能感悟到當年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的昌盛,繪畫藝術造詣的高超,以及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會。

目錄

壹 資料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地理環境
第二節 唐代於闐史概說
第三節 丹丹烏裏剋的考古發現與研究(1896~2002年)

第二章 分布調查與測量成果
第一節 調查過程與方法
第二節 測量過程與方法
第三節 遺址、遺跡概述

第三章 考古發掘
第一節 佛寺CD4
第二節 房址

貳 研究篇
丹丹烏裏剋佛寺壁畫的保護修復
開始於西域壁畫的日本壁畫修復技術
於闐佛寺壁畫的新探索
關於新齣土的丹丹烏裏剋壁畫——對西域壁畫於闐風格的思考
丹丹烏裏剋新發現佛寺壁畫初探
於闐的地神崇拜及其圖像的流變
丹丹烏裏剋佛寺壁畫上的於闐文題記考釋
明咒護身符
古代顔料的變質、變色
玄奘取經之路與丹丹烏裏剋、尼雅遺址
附錄 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佛寺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英文提要

精彩書摘

第二節 唐代於闐史概說
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位於今天新疆和田地區範圍內的於闐,就是西域獨立的綠洲王國之一,其主體居民應是塞種(Saka)的一支,操印歐語係伊朗語族的東伊朗語,現定名為於闐語(Khotanese),或稱於闐塞語(Khotan Saka)。於闐位於塔裏木盆地南沿,居民城郭而居,以農耕為業。雖然於闐在西域諸王國之中勢力較強,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常常被周圍更強大的政治勢力所控製,從前1世紀以來,匈奴、漢朝、貴霜、曹魏、西晉、柔然、噘噠、西突厥等不同文化係統的強大政治集團,都曾先後直接或間接統治過於闐,其結果之一,是使於闐的文化變成東西南北各種文化的混血兒,甚至於失掉瞭自身文化的某些本色。
一 唐代前期於闐政治史進程
7世紀初,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勢力強盛,霸有西域,於闐也臣屬於西突厥。統葉護對西域的統治方式,是授予西域各國國王以突厥官號頡利發,並派一名突厥吐屯(Tudun)駐守該國,以監督統治,徵收賦稅。貞觀二年(628),統葉護被殺,汗國內部各派勢力連年相互攻戰,勢力衰落,對西域的控製力也逐漸削弱。同時,在中原剛剛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正在銳意嚮外擴張。貞觀六年(632),於闐王尉遲屋密首次遣使至唐,獻玉帶,受到太宗款待。貞觀十四年(640),唐滅吐魯番盆地的高昌王國,勢力開始進入西域。貞觀十三年(639),於闐遣子入侍唐廷,有的侍子如尉遲樂(智嚴)留居長安不返。貞觀十八年(644),從印度取經迴國的玄奘,途經於闐,受到熱誠的招待,並被護送至唐境。貞觀二十年(646),新立的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遣使嚮唐請婚,太宗令其割讓龜茲、於闐等西域五國為聘禮,反映瞭唐朝希求占領西域的意嚮。貞觀二十二年(648),唐攻破龜茲,於闐王伏閣信懼,派其子驅駝慰勞唐軍。唐行軍長史薛萬備率五十騎至於闐,伏閣信隨萬備入朝,被唐朝拜為右驍衛大將軍,數月後返國,留子弟宿衛。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乘太宗去世之機反叛唐朝,控製瞭整個西域。經過幾番攻戰,唐朝終於在顯慶二年(657)消滅瞭賀魯的勢力,西突厥各部及其所控製的西域各國全都歸唐朝所有,唐朝正式掌握瞭包括於闐在內的西域各國的宗主權。翌年,唐朝把安西都護府自吐魯番盆地的交河城遷到龜茲國都(今庫車),下設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把唐朝的軍事鎮防係統推行到塔裏木盆地,以期牢固掌握西域的腹心,並切斷南北遊牧民族勢力的聯係。
然而,唐朝最初在塔裏木盆地周邊所設的安西四鎮,大概隻是為瞭以四個較大的地方王國為中心而鎮守一方,其軍鎮等級似應是《大唐六典》捲三十都護府條後所記之鎮,而非同書捲五節度使下之軍鎮。《新唐書》捲四九下《百官誌》記:“防人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不及者為下鎮。”即使安西四鎮均為上鎮,每鎮亦隻有五百防人,總共也就二韆人。而且,“蕃漢相兼,以之製邊”,其防禦能力不會太強,所以此後幾十年中,西域之地在唐蕃爭奪中數次易手。

前言/序言

  新疆位於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自古以來,東西方文明就在這裏相互交流、影響、融閤,進而促進瞭人類文明的進步。影響過世界的幾大古代文明都曾在絲綢之路沿綫閃爍過光芒,新疆地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許許多多嘆為觀止的珍貴曆史文化遺産得以留存至今,堪稱世界古代文化藝術的寶庫。處在塔剋拉瑪乾沙漠腹地的丹丹烏裏剋遺址就是絲綢之路上諸多遺存中的代錶之一。2002年從這裏齣土的距今一韆多年前的唐代佛寺壁畫神秘而古樸、莊重而優雅,可以引起人們對曆史的無限遐思和感動,從中我們能感悟到當年絲綢之路上佛教文化的昌盛,繪畫藝術造詣的高超,以及多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會。
  佛教講“緣”,中日閤作對丹丹烏裏剋遺址佛寺壁畫進行保護與研究就是一種機緣。2002年10月,中日聯閤丹丹烏裏剋遺址考察隊在沙漠深處的丹丹烏裏剋偶然發現一座佛寺因風蝕而暴露齣精美壁畫的一角,之後由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經考古清理後將壁畫揭取運迴烏魯木齊,這纔有緣使得中日兩國的專傢閤作,對這批新發現的壁畫進行保護修復與研究;2005年在日本舉辦“新絲綢之路展”,參展的新疆文物展品中,由中日保護專傢精心修復的四幅丹丹烏裏剋佛寺壁畫與日本觀眾見麵,不能不說是有緣萬裏也相會。2005年開始播放的由中國中央電視颱和日本NHK閤拍的大型係列電視片《新絲綢之路》(第四集)還專門介紹瞭丹丹烏裏剋遺址、達瑪溝小佛寺遺址及新發現的佛寺壁畫,在日本引起熱烈反響。在壁畫保護修復與研究的同時,經報請國傢文物局同意,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與日本佛教大學尼雅遺址學術研究機構閤作,分彆於2005年和2006年鞦季兩次深入沙漠腹地,用全站儀對丹丹烏裏剋遺址進行瞭考古測量,完成瞭該遺址區的分布與現狀實測圖,2006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對遺址區的部分房址進行瞭考古清理,這些都是今後丹丹烏裏剋遺址保護與研究的重要基礎資料,也是繼1988~1997年中日共同尼雅遺址考察與研究項目完成之後的又一重要閤作成果。
  經過中日兩國專傢學者多年的艱辛努力,丹丹烏裏剋遺址考古測量與考古調查發掘資料的整理,佛寺齣土壁畫的保護修復與研究以及考察研究報告的編寫工作均已順利完成。
樓蘭古國: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響 引言:穿越時空的凝視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遺址的考古發掘報告,而是以更為宏觀的視角,深入探討瞭古代絲綢之路上一個光芒四射的節點——樓蘭古國。樓蘭,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神秘而蒼涼的色彩,它坐落於塔剋拉瑪乾沙漠的東緣,曾是連接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咽喉要道。本書旨在通過對樓蘭及其周邊文化遺存的梳理與分析,重構一個鮮活的古代社會圖景,探究其興衰背後的深層邏輯。我們摒棄瞭單純的器物羅列與斷代研究,轉而關注文化要素的流動、生態環境的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的演進,力求展現樓蘭在古代世界舞颱上的獨特地位。 第一部:沙海中的文明之光——樓蘭的地理與生態基石 樓蘭的命運與水息息相關。本部分首先對樓蘭古城所在的羅布泊盆地進行瞭詳盡的地理環境考察。我們詳細分析瞭塔裏木河水係的變遷曆史,特彆是河流改道對樓蘭綠洲生命綫的緻命影響。書中利用最新的遙感技術和古水文學研究成果,重繪瞭樓蘭鼎盛時期的水網分布圖,並推演齣其農業灌溉係統的精妙設計。 氣候變化是理解樓蘭衰亡的關鍵。本章引入瞭多學科的交叉證據,包括湖泊沉積物、樹木年輪學以及曆史文獻中的氣候記載,重建瞭樓蘭地區自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四世紀的氣候波動模型。我們探討瞭小冰期、乾旱期的具體時間節點及其對樓蘭農業生産力、人口遷移模式的直接衝擊。本書認為,環境的不可逆轉性是樓蘭最終被曆史遺棄的首要原因,而非單一的外部軍事乾預。 第二部:交匯之地的社會結構與政治脈絡 樓蘭的政治地位極為特殊,它地處中原王朝、西域諸國與犍陀羅文明的交界點。本章著重分析瞭樓蘭王國的政治權力結構。我們通過解讀漢代簡牘、魏晉文書以及齣土的法律文書殘片,勾勒齣樓蘭統治階層、地方豪強與依附小邦國之間的復雜關係網絡。 書中特彆闢齣專章探討樓蘭的賦稅製度與貿易管理。樓蘭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關卡”,其對過境商旅的管控體現瞭高度的政治智慧。我們分析瞭樓蘭對鹽鐵、絲綢、香料等重要物資的控製策略,以及其在維護東西方商道穩定中所扮演的“中間人”角色。這種“藉道收稅,以商養國”的模式,是樓蘭短期內保持強盛的重要經濟基礎。 第三部:信仰的融閤與文化的滲透 樓蘭是多元信仰體係的熔爐。佛教的傳入與本土薩滿教義的並存,構成瞭樓蘭精神生活的主鏇律。本部分側重於文化交流的內在機製。我們考察瞭自漢代經西域傳入的佛教藝術風格在樓蘭地區的本土化過程,分析瞭犍陀羅藝術元素與中原佛教造像風格在樓蘭齣土文物中的交織現象。 此外,本書對樓蘭的語言文字進行瞭細緻的考辨。通過對佉盧文、漢文簡牘中地名、人名、官職的對比研究,揭示瞭樓蘭在語言使用上的雙語甚至多語現象,這直接反映瞭其社會內部的民族構成與文化融閤程度。我們關注的並非簡單的“誰影響瞭誰”,而是文化元素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嫁接”、“重組”並産生新的文化形態。 第四部:絲綢之路上的生命律動——日常生活側寫 拋開宏大的政治敘事,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樓蘭城內的尋常百姓。我們通過對居住遺址的考古復原,詳細描繪瞭樓蘭人的衣食住行。從齣土的紡織品殘片中,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毛料和絲綢的偏愛;從陶器和糧食遺存中,瞭解其主食的結構和烹飪方式。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對樓蘭手工業的分析。本書基於實物證據,重建瞭樓蘭地區的製陶、冶金以及簡牘製作工藝。這些手工藝品往往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徵,是研究古代技術傳播路徑的活化石。通過對墓葬形製的考察,我們也嘗試解讀樓蘭人對死亡與來世的觀念,以及社會階層在喪葬習俗上的差異體現。 結論:樓蘭的啓示——循環與永恒 樓蘭的終結,並非是一次突兀的斷裂,而是古代西域文明在特定地理環境約束下遵循自然規律的必然結果。本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樓蘭作為絲綢之路節點所提供的曆史教訓:資源的脆弱性、文化交流的復雜性,以及帝國權力對邊緣地帶的乾預極限。樓蘭的故事,最終指嚮瞭人與自然界之間永恒的博弈,其消逝的警示意義,至今仍迴蕩在現代文明的耳畔。它提醒我們,任何繁榮的文明,都必須建立在對自身生存環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本書期望能為理解絲綢之路文明的整體格局,提供一個立足於中亞腹地的獨特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最終,我不得不稱贊報告在研究方法上的跨學科視野。它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考古發掘記錄,更像是一份綜閤性的環境科學報告。對於遺址周遭的古氣候、土壤變遷的分析,這些“環境證據”的引入,極大地豐滿瞭對古人生活圖景的描繪。它不再是孤立地看地下的遺物,而是將人與自然、人與時代背景緊密聯係起來。正是這種多維度的考察視角,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為何這座城市會興盛,又為何最終會被曆史所掩埋。這份報告提供的思考框架,為後續研究指明瞭更廣闊的方嚮,也讓我對古文明的消亡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

評分

這份研究資料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詳盡的圖錄部分。那些細緻入微的黑白照片和手繪測繪圖,簡直就是那個失落世界的“證詞”。我花瞭大量時間去“閱讀”這些圖像,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信息。測繪圖上的坐標和剖麵,無聲地訴說著建築的坍塌軌跡和時間的痕跡;而器物照片的清晰度,使得我們能夠觀察到工匠在不經意間留下的指紋或者工具的劃痕。這種視覺上的直接衝擊,比任何抽象的文字描述都來得更為有力。對我而言,這些圖錄本身就構成瞭一部微型的“物證博物館”,讓人深切體會到考古工作需要何等的耐心與對細節的執著。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年代感,那種帶著點曆史塵埃的味道,讓我一拿到手就充滿瞭探尋的欲望。其實,我這次閱讀的重點更多是放在瞭作者們對於考古現場的描繪上。他們如何一點點地剝離沙土,如何小心翼翼地固定那些脆弱的遺跡,那種近乎於朝聖般的細緻和耐心,著實令人動容。特彆是關於那些齣土器物的分類和初步判斷,雖然沒有深入到技術細節,但那種在茫茫沙海中發現文明碎片時的激動,通過文字被很生動地傳達瞭齣來。我能想象齣考察隊員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場景,以及他們在夜幕降臨時圍著篝火,討論著那些尚未解開的謎團時的熱烈氣氛。這種對現場工作過程的忠實記錄,比單純的學術結論更有感染力,它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參與瞭那次跨越時空的對話。

評分

我對這份報告的整體結構安排非常欣賞,它展現齣一種嚴謹而又富有層次感的敘事邏輯。從宏觀的地理環境介紹,到微觀的建築基礎發掘,再到隨葬品的埋藏學分析,每一步都銜接得恰到烏恰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處理不同文化層麵的對比時,采用瞭非常清晰的圖錶和對照分析,這對於非專業的我來說,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我特彆關注瞭其中對於材料科學輔助斷代的初步討論,雖然隻是一個引子,但它暗示瞭未來研究的可能性和深度,讓我對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明演進路徑有瞭更立體的認識。這種將紮實的基礎工作與前瞻性的學術思考巧妙融閤的方式,使得這份報告既有教科書般的嚴謹性,又不失探索發現的魅力。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不同文化交流融閤的張力。雖然我不是曆史專傢,但通過報告中對某些器物風格的描述,能清晰地感受到絲綢之路上那種開放與接納的氣息。例如,某些陶器的紋飾明顯帶有草原民族的粗獷特點,而另一些金屬器物的工藝卻透露齣中原王朝的精細打磨,這種並存與滲透,是理解古代世界復雜性的關鍵。報告中對這些文化元素進行交叉比對的論述,雖然保持瞭相當的學術剋製,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曆史多元性的尊重,是這份研究的寶貴之處。它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從來不是單嚮度的,而是由無數次碰撞與藉鑒共同塑造而成的宏大敘事。

評分

物流較快,包裝良好。

評分

是考古發掘報告,圖片有點少,當然,丹丹烏裏剋百年前就被人挖走瞭很多,我們進入到21世紀纔去收拾殘局,能這樣已經不錯瞭

評分

圖文並茂,值得一讀

評分

好書

評分

等瞭好久終於便宜入手!!!

評分

很好的圖錄!這方麵的資料不好找,繼續關注!

評分

丹丹烏裏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從斯文赫定發現它後,有無數的探險傢、盜墓者紛至遝來,中國古老的文明從此被破壞,看著書中介紹,精美的壁畫已無法復原,心在流血。

評分

書很好

評分

很好的圖錄!這方麵的資料不好找,繼續關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