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

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石長有 編
圖書標籤:
  • 清代
  • 地方帖
  • 私帖
  • 書法
  • 圖錄
  • 甲種本
  • 傳統文化
  • 民俗
  • 曆史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49657
版次:1
商品編碼:10483466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錢幣叢書
齣版時間:2006-0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79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每次私鈔發行的興盛時期,都是戰後經濟拮據的之時,也正是國傢財政危機之日。如,興盛時期正是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之時。第二次興盛時期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2億兩之時。第三次興盛正是辛亥革命、國內軍閥混戰、群龍無首之時。戰爭的失敗使大量金銀被掠奪一空,國傢隻有靠發紙幣維持生機,因國傢紙幣發的太濫而失去信譽使地方私鈔得以發展。
   《清代地方私帖圖錄-甲種本之二十》收錄從乾隆元年(1736)到宣統三年(1911),曆經7朝175年間發行的部分民間私帖800餘種。應該說是目前國內收錄清私鈔多的書籍,涉及20多個省(市)及200多個縣(鄉、村),為研究中國清代貨幣史、錢幣學的專傢學者、收藏傢提供實物資料。

目錄

前言

一、乾隆年私貼(1736-1795)
日新錢鋪(山西颱邑)
元吉慶記(山西)
廣興乾記(山西)
元吉慶記(山西)

二、嘉慶年私帖(1796-1820)
三成店(山西大寜)
廣成德記(山西)
美興(山西長治)
復盛興(山西)
楊允興(山西)
盛裕號(上樂平村)
恒慶裕
森順號(福州)
通行(福建)

三、道光年私帖(1821-1850)
新盛嶸記(河北張傢口)
永成慶記(河北淶水)
天盛閤(河北行唐)
占元魁(山西黎城)
全盛昌記(山西忻州)
元泰長具(山西颱邑橫嶺)
長豐號(山西洪邑)
萬福有記(山西崞邑)
恒足公(山西颱邑)
世成萬(山西颱邑東治)
永閤仁具(山西定襄)
雲盛德(山西颱邑鬆岩口)
豐閤店具(山西颱邑東治)
閤錦恒具(山西定襄)
西源長具(山西颱邑)
泰和生具(山西颱邑)
隆昌增記(山西沁邑)
晉豐劉記(山西颱邑)
昌慶豐具(山西颱邑東治)
宏興岐記(山西忻州)
聚錦恭(山西颱邑)
復盛永(山西颱邑東治)
德成店(山西颱邑東治)
昌興號(山西颱邑東治)
桂馨園具(山西颱邑)
廣成恒(山西颱邑東治)
聚英亮記(山西颱邑)
德全仁記(山西颱邑)

四、鹹豐年私帖(1851-1861)
五、同治年私帖(1862-1874)
六、光緒年私帖(1875-1908)
七、宣統年私帖(1909-1911)
補遺
後記

前言/序言


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 導言 清代,一個承載著輝煌與變革的時代,留下瞭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産。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民間的書信往來,尤其是地方性的私帖,如同一麵麵摺射齣社會生活細微之處的棱鏡。它們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和充滿地方特色的語言,記錄瞭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經濟活動乃至地方風俗。然而,這些承載著溫度與鮮活氣息的私人通信,由於其數量龐大、保存不易、且往往不為官方文獻所收錄,因而長久以來一直處於學術研究的邊緣地帶。 《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的問世,旨在填補這一重要的學術空白。本圖錄並非對某一類特定文獻的簡單匯編,而是一次係統性的梳理、辨識與呈現。它選取瞭若乾具有代錶性、且保存狀況良好的清代地方私帖,通過精細的圖像掃描與文字釋讀,將這些原本散落在民間、淹沒於塵埃之中的珍貴史料,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與直觀的麵貌呈現給學界與公眾。本書並非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重復,而是力求在文獻的源頭處,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原始資料,為相關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本書特色與價值 一、 珍貴史料的集中呈現與係統梳理 《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所收錄的私帖,來源廣泛,地域涵蓋瞭清代不同區域,如江南、湖廣、兩廣、福建、北方等地。我們嚴謹地篩選瞭那些能夠代錶當時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習俗、以及人際交往特點的樣本。每一份私帖都經過瞭細緻的考證,力求保證其曆史的真實性與文獻的可靠性。 本書的“圖錄”性質,強調瞭視覺呈現的重要性。我們采用瞭高精度的掃描技術,力求將私帖原貌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麵前,包括紙張的紋理、墨跡的深淺、字體的風格,甚至是書寫時的筆觸痕跡,都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這對於研究當時的書法風格、用紙習慣、墨料質量等微觀層麵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 多維度的研究視角與潛在應用 本書的內容,絕非僅僅是單純的圖片與文字疊加。它為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切入點: 1. 社會史研究: 私帖是描繪清代社會結構、階層關係、傢庭模式、婚姻習俗、鄰裏互動等最生動、最真實的文本。通過對信件內容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往方式、信息傳遞的渠道、以及日常生活的細節,例如,農戶之間的互助藉貸、商販之間的貨物流通、士人之間的學術交流、官吏之間的政務往來等。這些細緻的描摹,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們對清代社會肌理的理解,超越宏大敘事的局限,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2. 經濟史研究: 許多私帖涉及商業交易、貨物買賣、租佃關係、藉貸活動、甚至地方性的小額匯款等經濟內容。這些信件能夠反映當時的市場運作、物價水平、貨幣流通、商品種類、以及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係。對於研究清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地方經濟的特色、以及民間金融體係的運作,本書提供瞭寶貴的微觀經濟史料。例如,通過商人之間的往來書信,我們可以追溯某件商品的來源、價格、運輸過程,以及其在地方經濟中的地位。 3. 文化史與民俗研究: 私帖中常流露齣地方性的語言習慣、稱謂、節慶習俗、宗教信仰、以及民間信仰活動。這些細枝末節,是理解清代多元文化格局、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民間信仰體係的重要綫索。例如,信中提及的祭祀活動、節日祝福、婚喪嫁娶的儀式,都能為民俗學研究提供鮮活的例證。同時,不同地區的書信語言風格差異,也為語言學研究提供瞭素材。 4. 文獻學與版本學研究: 本書所收錄的私帖,本身即是重要的文獻樣本。對其書寫方式、用紙、墨跡、裝訂(若有)的考究,有助於文獻學研究者瞭解當時的文書製作、流通和保存狀況。對於版本學研究而言,這些私帖的流傳方式、整理過程,也能提供新的視角。 5. 書法與藝術史研究: 盡管私帖的目的是傳遞信息,但其書寫本身也蘊含著藝術價值。不同書寫者的書法風格、用筆習慣、結構布局,都值得書法史研究者關注。通過這些“無名氏”的書跡,我們可以看到清代社會各階層書法水平的真實麵貌,及其地方性的藝術特徵。 三、 細節的挖掘與曆史的溫度 相較於官文檔案的嚴謹與規範,《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所呈現的私帖,更具人情味與生活氣息。信件中的問候、叮囑、甚至絮叨,都生動地展現瞭寫信人、收信人之間的情感紐帶。例如,一句“近來身體可安?傢中老少均念”,便足以勾勒齣深厚的情感關懷;而“生意尚可,近來有批新貨,望兄留意”,則直接反映瞭當時的商業活動。 這些“不經意”的細節,恰恰是宏大曆史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它們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毛細血管”,感受到那些生活在曆史長河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閤。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將這些零散、微觀的個體經驗,匯聚成一片能夠摺射時代麵貌的斑斕圖景。 四、 科學的編排與嚴謹的釋讀 為瞭方便讀者理解與研究,本書在編排上力求科學閤理。每件私帖都配有高清圖像,並附有詳細的文字釋讀。釋讀工作由多位熟悉清代曆史文獻與地方語言的專傢共同完成,力求做到準確無誤。對於一些難以辨認的字跡或可能存在歧義的詞語,我們都會在釋讀中加以說明,並盡可能提供相關考證。 在釋讀過程中,我們不僅注重字麵意義的呈現,更深入挖掘信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社會背景與人際關係。每一則釋讀都力求簡練而精確,為讀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識,以便更好地理解信件內容。 結論 《甲種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圖錄》不僅僅是一本圖錄,它更是一扇打開清代民間生活大門的鑰匙,是一部關於普通人曆史的百科全書。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能夠激發更多對清代社會、經濟、文化、民俗等領域的研究興趣,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希望能夠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到,曆史並非隻有帝王將相的宏大篇章,更有無數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它們共同構成瞭豐富而多彩的中華文明史。本書的問世,是對這些被遺忘的珍貴曆史記憶的一次緻敬,也是對未來更深入研究的一次有力號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封麵和內頁的紙張選擇,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紙張,仿佛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觸摸上去時,指尖傳來的觸感非常舒服,完全不同於現在很多批量生産書籍那種光滑、冰冷的現代紙感。裝幀的工藝也顯得十分考究,書脊的裝訂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也讓人很有信心它能經久不衰。尤其是那些插圖的印刷質量,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細節之處的墨跡和紋理都清晰可見,這對於一本側重於圖鑒性質的齣版物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加分項。我個人非常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的投入,這讓整本書不僅僅是一個知識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開書本時,那種油墨的淡淡香氣,混閤著紙張本身的氣味,立刻將人帶入瞭一種沉靜的閱讀氛圍中,讓人願意放慢速度,細細品味每一個版麵。

評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性堪稱教科書級彆。作者在處理龐雜的史料時,展現齣瞭極高的學術素養和清晰的思維脈絡。它不是簡單地將資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地圖。從宏觀的時代背景梳理,到微觀的個案分析,過渡得極為自然流暢。閱讀過程中,我幾乎沒有感到任何認知上的阻礙,每一個章節的引入都像是水到渠成,前文的鋪墊為後文的論述提供瞭堅實的支撐。特彆是章節之間的銜接處理,作者似乎總能找到最巧妙的過渡句或小標題,將看似分散的知識點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證體係。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極大地提高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然能清晰地在腦海中勾勒齣作者構建的知識框架。

評分

我必須贊揚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精煉與準確性。整本書的文字風格保持瞭一種高度的學術剋製,沒有絲毫的冗餘或浮誇的辭藻堆砌。每一個句子都像經過瞭精密計算,用最恰當的詞匯錶達瞭最核心的意思。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對於需要精準傳達信息的曆史研究類讀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品質。我在閱讀過程中,發現作者對於專業術語的把握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既能確保其在學術界內的通用性,又能在必要時進行深入淺齣的解釋,使得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進入研究領域的核心。這種平衡感,實在難得,它體現瞭作者不僅是研究者,更是一位優秀的知識傳播者,深知如何與不同層次的讀者進行有效溝通。

評分

從整體的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的體量和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真正做到瞭“厚重而不沉悶”。雖然內容涉及大量專業信息,但作者似乎深諳敘事節奏的調控之道,懂得在密集的知識點之間穿插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或小故事,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交響樂,有高潮也有舒緩的間奏。這使得我能夠保持長時間的專注而不感到疲憊。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可用性”非常高,它不僅滿足瞭專業人士的學術需求,對於希望對該領域進行係統性瞭解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個極佳的入門指南。它提供瞭一個紮實的基礎框架,並鼓勵讀者帶著批判性的眼光繼續嚮外拓展研究的邊界。看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整個知識體係有瞭更全麵、更具層次感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提供的研究視角,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它打破瞭以往一些固有的、自上而下的曆史敘事框架。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從一個更貼近“人”的、更微觀的層麵去切入問題,捕捉那些常常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細節和民間脈絡。通過這種深入田野、紮根細節的研究方法,原本在曆史文獻中顯得扁平化的主題,一下子變得立體而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不盲從既有的結論,而是堅持從一手材料中去發掘新的可能性。這種求真務實的治學態度,使得整本書的論斷充滿瞭說服力,讓人在閱讀時不斷地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極大地激發瞭對該領域更深層次探索的興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