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

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长有 编
图书标签:
  • 清代
  • 地方帖
  • 私帖
  • 书法
  • 图录
  • 甲种本
  • 传统文化
  • 民俗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9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346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钱币丛书
出版时间:200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79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每次私钞发行的兴盛时期,都是战后经济拮据的之时,也正是国家财政危机之日。如,兴盛时期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之时。第二次兴盛时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亿两之时。第三次兴盛正是辛亥革命、国内军阀混战、群龙无首之时。战争的失败使大量金银被掠夺一空,国家只有靠发纸币维持生机,因国家纸币发的太滥而失去信誉使地方私钞得以发展。
   《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甲种本之二十》收录从乾隆元年(1736)到宣统三年(1911),历经7朝175年间发行的部分民间私帖800余种。应该说是目前国内收录清私钞多的书籍,涉及20多个省(市)及200多个县(乡、村),为研究中国清代货币史、钱币学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实物资料。

目录

前言

一、乾隆年私贴(1736-1795)
日新钱铺(山西台邑)
元吉庆记(山西)
广兴乾记(山西)
元吉庆记(山西)

二、嘉庆年私帖(1796-1820)
三成店(山西大宁)
广成德记(山西)
美兴(山西长治)
复盛兴(山西)
杨允兴(山西)
盛裕号(上乐平村)
恒庆裕
森顺号(福州)
通行(福建)

三、道光年私帖(1821-1850)
新盛嵘记(河北张家口)
永成庆记(河北涞水)
天盛合(河北行唐)
占元魁(山西黎城)
全盛昌记(山西忻州)
元泰长具(山西台邑横岭)
长丰号(山西洪邑)
万福有记(山西崞邑)
恒足公(山西台邑)
世成万(山西台邑东治)
永合仁具(山西定襄)
云盛德(山西台邑松岩口)
丰合店具(山西台邑东治)
合锦恒具(山西定襄)
西源长具(山西台邑)
泰和生具(山西台邑)
隆昌增记(山西沁邑)
晋丰刘记(山西台邑)
昌庆丰具(山西台邑东治)
宏兴岐记(山西忻州)
聚锦恭(山西台邑)
复盛永(山西台邑东治)
德成店(山西台邑东治)
昌兴号(山西台邑东治)
桂馨园具(山西台邑)
广成恒(山西台邑东治)
聚英亮记(山西台邑)
德全仁记(山西台邑)

四、咸丰年私帖(1851-1861)
五、同治年私帖(1862-1874)
六、光绪年私帖(1875-1908)
七、宣统年私帖(1909-1911)
补遗
后记

前言/序言


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 导言 清代,一个承载着辉煌与变革的时代,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民间的书信往来,尤其是地方性的私帖,如同一面面折射出社会生活细微之处的棱镜。它们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充满地方特色的语言,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经济活动乃至地方风俗。然而,这些承载着温度与鲜活气息的私人通信,由于其数量庞大、保存不易、且往往不为官方文献所收录,因而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 《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的问世,旨在填补这一重要的学术空白。本图录并非对某一类特定文献的简单汇编,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梳理、辨识与呈现。它选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且保存状况良好的清代地方私帖,通过精细的图像扫描与文字释读,将这些原本散落在民间、淹没于尘埃之中的珍贵史料,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与直观的面貌呈现给学界与公众。本书并非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重复,而是力求在文献的源头处,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原始资料,为相关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书特色与价值 一、 珍贵史料的集中呈现与系统梳理 《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所收录的私帖,来源广泛,地域涵盖了清代不同区域,如江南、湖广、两广、福建、北方等地。我们严谨地筛选了那些能够代表当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人际交往特点的样本。每一份私帖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力求保证其历史的真实性与文献的可靠性。 本书的“图录”性质,强调了视觉呈现的重要性。我们采用了高精度的扫描技术,力求将私帖原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包括纸张的纹理、墨迹的深浅、字体的风格,甚至是书写时的笔触痕迹,都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书法风格、用纸习惯、墨料质量等微观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 多维度的研究视角与潜在应用 本書的內容,絕非僅僅是單純的圖片與文字疊加。它為不同學科的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切入點: 1. 社会史研究: 私帖是描绘清代社会结构、阶层关系、家庭模式、婚姻习俗、邻里互动等最生动、最真实的文本。通过对信件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信息传递的渠道、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例如,农户之间的互助借贷、商贩之间的货物流通、士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官吏之间的政务往来等。这些细致的描摹,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清代社会肌理的理解,超越宏大叙事的局限,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2. 经济史研究: 许多私帖涉及商业交易、货物买卖、租佃关系、借贷活动、甚至地方性的小额汇款等经济内容。这些信件能够反映当时的市场运作、物价水平、货币流通、商品种类、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于研究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特色、以及民间金融体系的运作,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微观经济史料。例如,通过商人之间的往来书信,我们可以追溯某件商品的来源、价格、运输过程,以及其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 3. 文化史与民俗研究: 私帖中常流露出地方性的语言习惯、称谓、节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间信仰活动。这些细枝末节,是理解清代多元文化格局、地方文化特色、以及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线索。例如,信中提及的祭祀活动、节日祝福、婚丧嫁娶的仪式,都能为民俗学研究提供鲜活的例证。同时,不同地区的书信语言风格差异,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素材。 4. 文献学与版本学研究: 本书所收录的私帖,本身即是重要的文献样本。对其书写方式、用纸、墨迹、装订(若有)的考究,有助于文献学研究者了解当时的文书制作、流通和保存状况。对于版本学研究而言,这些私帖的流传方式、整理过程,也能提供新的视角。 5. 书法与艺术史研究: 尽管私帖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但其书写本身也蕴含着艺术价值。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用笔习惯、结构布局,都值得书法史研究者关注。通过这些“无名氏”的书迹,我们可以看到清代社会各阶层书法水平的真实面貌,及其地方性的艺术特征。 三、 细节的挖掘与历史的温度 相较于官文档案的严谨与规范,《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所呈现的私帖,更具人情味与生活气息。信件中的问候、叮嘱、甚至絮叨,都生动地展现了写信人、收信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例如,一句“近来身体可安?家中老少均念”,便足以勾勒出深厚的情感关怀;而“生意尚可,近来有批新货,望兄留意”,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活动。 这些“不经意”的细节,恰恰是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它们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毛细血管”,感受到那些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将这些零散、微观的个体经验,汇聚成一片能够折射时代面貌的斑斓图景。 四、 科学的编排与严谨的释读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与研究,本书在编排上力求科学合理。每件私帖都配有高清图像,并附有详细的文字释读。释读工作由多位熟悉清代历史文献与地方语言的专家共同完成,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对于一些难以辨认的字迹或可能存在歧义的词语,我们都会在释读中加以说明,并尽可能提供相关考证。 在释读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字面意义的呈现,更深入挖掘信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社会背景与人际关系。每一则释读都力求简练而精确,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 结论 《甲种本之二十:清代地方私帖图录》不仅仅是一本图录,它更是一扇打开清代民间生活大门的钥匙,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历史的百科全书。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对清代社会、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的研究兴趣,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帝王将相的宏大篇章,更有无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而多彩的中华文明史。本书的问世,是对这些被遗忘的珍贵历史记忆的一次致敬,也是对未来更深入研究的一次有力号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纸张选择,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纸张,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触摸上去时,指尖传来的触感非常舒服,完全不同于现在很多批量生产书籍那种光滑、冰冷的现代纸感。装帧的工艺也显得十分考究,书脊的装订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让人很有信心它能经久不衰。尤其是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细节之处的墨迹和纹理都清晰可见,这对于一本侧重于图鉴性质的出版物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加分项。我个人非常欣赏出版社在细节上的投入,这让整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翻开书本时,那种油墨的淡淡香气,混合着纸张本身的气味,立刻将人带入了一种沉静的阅读氛围中,让人愿意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版面。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在处理庞杂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清晰的思维脉络。它不是简单地将资料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到微观的个案分析,过渡得极为自然流畅。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感到任何认知上的阻碍,每一个章节的引入都像是水到渠成,前文的铺垫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衔接处理,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巧妙的过渡句或小标题,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能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作者构建的知识框架。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体量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真正做到了“厚重而不沉闷”。虽然内容涉及大量专业信息,但作者似乎深谙叙事节奏的调控之道,懂得在密集的知识点之间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或小故事,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交响乐,有高潮也有舒缓的间奏。这使得我能够保持长时间的专注而不感到疲惫。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可用性”非常高,它不仅满足了专业人士的学术需求,对于希望对该领域进行系统性了解的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极佳的入门指南。它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框架,并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继续向外拓展研究的边界。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更全面、更具层次感的认知。

评分

我必须赞扬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炼与准确性。整本书的文字风格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学术克制,没有丝毫的冗余或浮夸的辞藻堆砌。每一个句子都像经过了精密计算,用最恰当的词汇表达了最核心的意思。这种“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对于需要精准传达信息的历史研究类读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对于专业术语的把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既能确保其在学术界内的通用性,又能在必要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轻松地进入研究领域的核心。这种平衡感,实在难得,它体现了作者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一位优秀的知识传播者,深知如何与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有效沟通。

评分

这本书提供的研究视角,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打破了以往一些固有的、自上而下的历史叙事框架。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一个更贴近“人”的、更微观的层面去切入问题,捕捉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和民间脉络。通过这种深入田野、扎根细节的研究方法,原本在历史文献中显得扁平化的主题,一下子变得立体而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不盲从既有的结论,而是坚持从一手材料中去发掘新的可能性。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断充满了说服力,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极大地激发了对该领域更深层次探索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