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錢幣叢書·甲種本之15:永隆通寶錢範》是建立在科學考古的基礎上,掌握瞭大量的第一手實物資料之後,形成的錢幣學研究成果。考古挖掘原本是考古學界的事情,而永隆通寶鑄錢遺址的挖掘則是錢幣學界和考古學界的結閤。錢幣專傢參與瞭挖掘的全部過程,這是亙古未有的事情。正是有瞭這樣的機遇,使錢幣學傢能夠麵對發掘的全部資料,開展研究。雖然這次發掘隻涉及瞭整個遺址的一小部分,然而它正好是錢範的堆積區,所以有大量的錢範齣土,這對於錢幣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是科學考古發掘,所以資料的可信度毋庸置疑。因為錢範是整批齣土(盡管以前已有零星發現,個彆已經流散;盡管在遺址的其他地方,或許還會有所埋藏),而且數量之眾,所以為永隆通寶錢的版彆研究,提供瞭亙古未有的豐富資料,這是錢幣學傢夢寐以求,韆載難逢的機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永隆通寶錢的鑄造背景
第一節 閩國與永隆通寶的鑄造
第二節 泉州五代閩國鑄錢遺址的發現及其重大意義
第三節 永隆通寶鑄地考
附錄 永隆通寶鑄錢遺址範圍示意圖
第二章 永隆通寶大鐵錢的鑄造
第一節 永隆通寶大鐵錢的鑄造工藝
第二節 永隆通寶陶錢範的版彆
附錄一 卯榫標本拓片
附錄二 錢範實測數據
第三章 永隆通寶錢範圖譜
第一節 原配閤範
第二節 麵範
第三節 背範
第四節 巨星範
第五節 三腳範
第六節 澆鑄口
第七節 草包泥上的範記
第八節 錢範上留有的痕跡以及特異品
第九節 考古發掘
第四章 永隆通寶陶錢範和錢模拓片
第一節 拓片示意圖和說明
第二節 麵範和錢模拓片
第三節 背範和錢模拓片
第四節 特異品、待考品拓片
附錄一 泉州五代鑄錢遺址發掘報告
附錄二 中國錢幣學會永隆通寶錢範專題研討會綜述
附錄三 永隆通寶錢範辨僞
附錄四 曆代有關錢範著述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為瞭應對連年淫侈無度的費用、支付龐大的軍事開支、取悅後晉的獻禮等等造成的與日俱增的國庫空虛狀態,以王延羲為首的王氏政權使齣瞭各種竭澤而漁的手段,費盡心機百般斂財資用不足,福建人民叫苦不迭,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摧殘。從以下幾條史料中可略見一斑。
一是苛捐雜稅層齣不窮。除對所統治的16歲以上、60歲以下男子,徵收一年比一年加重的丁身錢外,還對“江湖及池潭、陂塘聚魚之處,皆納官錢;或令人戶占賣輸課,或官遣吏主持……又有橘園、水磴、社酒、蓮藕、鵝鴨、螺蚌、柴薪、地鋪、枯牛骨、溉田水利等”(《文獻通考》捲十九《徵榷六》)無一幸免。
二是不斷增收商賈數倍商稅,以達到所謂的日進萬金。弄得商賈們不堪其苦,不敢來閩貿易,一時間福建境內外商貿交易萎靡不振。未幾商賈之算即不能足日進。
三是貸諸省務錢以供其揮霍一空。未幾諸省務以貸帖催討,閩國經濟愈加不可收拾。
四是大肆賣官鬻爵。“令欲仕者,自非蔭補,皆聽輸錢即授官,以資望高下及州縣戶口多寡為差,自百緡至百韆,量增減其直焉”(《十國春鞦·景宗本紀》)。以緻閩國吏治愈來愈腐敗,王氏政權搖搖欲墜。
再從永隆通寶在流通中的比價看。
《新五代史,閩世傢》載:延羲“……改元永隆。鑄大錢,以一當十”。《十國紀年·閩史》載:“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八月,鑄永隆通寶大鐵錢,一當鉛錢百。”由此錶明,永隆通寶大鐵錢,當銅小平錢十,當鉛小平錢百。王審知在後梁龍德二年(922)所鑄開元通寶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即一枚大鐵錢當小平銅錢兩枚)。兩者對比,王曦在20年後鑄的大鐵錢,與小平銅錢的法定比價提高4倍,換而言之,其通貨膨脹率達400%。
基於上述,可以認定,王曦鑄永隆通寶大鐵錢,是應付財政收支睏難而發行的。
也有人認為,永隆通寶大鐵錢的鑄造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其理由有:一是從王審知、王璘、王昶、王曦等四位執政者嚮後唐、後晉呈送的貢品看,前三者均為地方土特産,後者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白銀和手工業製品。這錶明永隆年間的工農業生産技術已有相當水平,經濟繁榮,對外貿易也很興旺。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與之匹配的貨幣流通量,鑄錢是順理成章之事。二是近年來,福建曾齣土不少開元通寶背福、背閩小平鉛錢,據考證應屬於王璘、王昶、王曦所鑄。這錶明王曦也和前任一樣,既鑄大錢,也鑄小錢,符閤貨幣流通的客觀規律。
永隆通寶大錢幣材主要是鐵質,據《新唐書,地理誌》記載:福建境內的9個縣有礦産資源,其中5個縣有銅,多在閩西北;8個縣有鐵,除南安外也多數分布在閩西北。從王審知開始,所鑄閩國貨幣材質多數是鉛、鐵。王曦所鑄永隆通寶錢,就近取南安、安溪之鐵是很正常的,再說當時閩北為其弟王延政所控製,兄弟不和,從閩北取銅是不可能的,閩西汀州也較遙遠,可以認為王曦選用鐵鑄錢是從實際齣發的舉措。
……
前言/序言
鑄造曆史的印記:窺探永隆通寶的錢模世界 在中國悠久的錢幣曆史長河中,每一枚古錢幣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而這些錢幣,正是通過精密的模具鑄造而成。本書《中國錢幣叢書·甲種本之15:永隆通寶錢範》便將我們帶入瞭這個鮮為人知的領域,深入探究一種特殊而珍貴的錢幣——永隆通寶的錢範。 錢範:鑄造錢幣的“模具”與“藍圖” 在深入探討永隆通寶錢範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錢範本身的重要性。錢範,顧名思義,便是鑄造錢幣所用的模具。它如同藝術傢手中的雕刻刀,又如同建築師手中的藍圖,決定瞭最終錢幣的形狀、大小、紋飾以及文字的清晰度。中國古代的鑄幣技術,曆經數韆年發展,從早期的陶範、石範,到後來的銅範、鐵範,其材質和工藝的不斷進步,直接影響著錢幣的精美程度和産量。 鑄造一枚錢幣,通常需要一套完整的錢範。這套錢範可能包含一麵或多麵,用於復製錢幣的正麵和背麵。工匠們會將融化的金屬溶液(早期多為銅,後也涉及鐵等)注入到錢範的模腔中。待金屬冷卻凝固後,便從錢範中取齣成形的錢幣。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對錢範的製作卻有著極高的要求。 首先,錢範的材質需要堅固耐用,能夠承受高溫的金屬溶液和反復的使用。其次,模腔的雕刻精度至關重要。模腔的每一個細節,包括文字的筆畫、紋飾的綫條,都必須一絲不苟地雕刻在錢範上,因為這些細微之處將直接體現在最終的錢幣上。文字的端莊、紋飾的流暢,都取決於雕刻師傅的技藝。最後,錢範的錶麵處理也會影響錢幣的光潔度,精細打磨的範麵能夠鑄造齣更為精美的錢幣。 因此,錢範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工具,它本身就凝聚瞭當時的冶金技術、雕刻工藝和藝術審美。每一件保存至今的錢範,都是研究古代鑄幣技術、貨幣流通、甚至社會經濟文化的重要實物證據。 永隆通寶:一段被遺忘的銅錢曆史 在中國的錢幣體係中,永隆通寶並非最為大眾所熟知的貨幣。然而,正是這種相對“冷門”的錢幣,其背後的故事和曆史卻同樣值得我們去挖掘。永隆通寶的鑄造時間,通常與某個特定的曆史時期相聯係,而這個時期,往往有著特殊的曆史背景和政治事件。 通過對永隆通寶錢範的研究,我們可以窺見這段曆史的更多細節。例如,永隆通寶的鑄造時間、地點、鑄幣機構,甚至發行量,都可以通過錢範上的某些標記或與史料的對照來推斷。某些錢範上可能刻有鑄幣局的名稱、工匠的編號,或者是特定的年號標記,這些信息都為我們理解當時的貨幣政策和經濟運作提供瞭寶貴的綫索。 研究永隆通寶錢範,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朝代的鑄幣特點。例如,某些朝代的錢幣更加注重實用性,文字樸拙,而另一些朝代則追求藝術性,紋飾精美。永隆通寶的錢範,將直接展現其鑄造時期所代錶的審美取嚮和工藝水平。 深入錢範:解密永隆通寶的鑄造工藝 本書《中國錢幣叢書·甲種本之15:永隆通寶錢範》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將目光聚焦於鑄造永隆通寶的錢範本身,對其進行係統、深入的解讀。這不僅僅是對一批實物的展示,更是對一段曆史細節的深入挖掘。 1. 材質分析與工藝考證: 不同的錢範材質(如陶範、石範、銅範、鐵範)反映瞭不同的鑄幣技術水平和時代特徵。本書會詳細分析所收錄的永隆通寶錢範的材質,並通過科學手段(如顯微鏡觀察、成分分析等)對其鑄造工藝進行考證。例如,陶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常用於早期錢幣鑄造;銅範和鐵範則需要更為精密的雕刻和高溫處理技術。通過材質和工藝的分析,我們可以判斷這些錢範的年代,以及它們在當時鑄幣體係中的地位。 2. 範文與範廓的精細描摹: 錢範上的“範文”即是錢幣上的文字,而“範廓”則是錢幣的輪廓和外緣。本書將對永隆通寶錢範的範文和範廓進行詳盡的描繪和解讀。每一枚錢範上的文字,無論大小、筆畫粗細、結構緊湊,都將成為研究的重點。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不同錢範上的範文,來分析同一時期永隆通寶文字的風格變化,甚至推斷齣不同的雕刻師的技法特點。範廓的形態,如方孔的大小、圓錢的直徑,以及邊緣的處理方式,也直接關係到最終錢幣的形製,這些都將在書中得到細緻的呈現。 3. 紋飾與裝飾的藝術價值: 除瞭文字,一些錢幣上還會帶有各種紋飾,它們或象徵吉祥,或體現時代特色。永隆通寶錢範上的紋飾,將直接反映其鑄造時期的審美趣味和文化內涵。本書將對這些紋飾進行詳細的圖錄和說明,分析其圖案的構成、錶現手法以及可能蘊含的象徵意義。例如,某些紋飾可能與當時的皇傢符號、宗教信仰,甚至是祥瑞的傳說有關。 4. 錢範的類型與分類: 不同的鑄幣方式會産生不同類型的錢範。例如,有單獨的正麵範、背麵範,也有閤範(兩麵一體)。本書將根據所收集的錢範的形態特徵,對其進行科學的分類,如單麵範、雙麵範、母範、子範(用於翻砂鑄造)等。這種分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古代錢幣的鑄造流程,以及不同時期采用的不同鑄幣技術。 5. 錢範與錢幣的對應關係: 錢範是錢幣的“前身”,因此,研究錢範與最終鑄造齣的錢幣之間的對應關係,是本書重要的研究維度。本書可能會展示一些與錢範相對應的永隆通寶錢幣實物,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錢範上的每一個細節是如何轉化為錢幣上的每一個紋理的。這種對比研究,不僅能夠驗證錢範的真實性,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鑄造工藝的實際效果。 6. 曆史背景與文化解讀: 錢範的齣現,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息息相關。本書在深入研究錢範本身的同時,也將嘗試將其置於 broader 的曆史語境中進行解讀。例如,永隆通寶的鑄造是否與某個重要的曆史事件有關?其流通範圍和範圍有多大?錢範上的某些特殊標記又代錶瞭什麼?這些問題都將通過對錢範的細緻研究,並結閤相關的曆史文獻,得到更為全麵的解答。 錢範研究的意義:復原失落的工藝,照亮曆史的角落 研究永隆通寶錢範,其意義遠不止於對一枚特定古錢幣的瞭解。它更是一次對中國古代鑄幣工藝的“考古”,一次對曆史細節的“復原”。 技術史的見證: 錢範是古代冶金、鑄造技術的重要載體。對錢範材質、製作工藝、雕刻技巧的深入研究,能夠為我們揭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填補技術史研究的空白。 經濟史的脈絡: 錢範的數量、質量以及其所能鑄造的錢幣類型,都與當時的經濟狀況、貨幣發行政策有著緊密的聯係。通過研究錢範,我們可以更準確地瞭解某一時期貨幣的生産與流通情況。 藝術史的窗口: 錢範上的文字和紋飾,往往體現瞭當時的審美標準和藝術風格。對這些細節的深入分析,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代的藝術成就。 文化史的載體: 錢幣往往承載著一定的文化信息,如吉祥圖案、吉祥語等。錢範作為錢幣的“母體”,自然也蘊含著這些文化信息,為我們研究古代的信仰、習俗和價值觀念提供瞭素材。 《中國錢幣叢書·甲種本之15:永隆通寶錢範》通過對這一珍貴錢範的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必將為泉界、史學界以及廣大對中國古代貨幣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詳實、權威的研究資料。它讓我們得以穿越時空的阻隔,親身感受一枚枚古老錢幣是如何在高溫熔爐中,由匠心獨運的錢範塑形,最終成為流傳至今的寶貴曆史遺物。這本書,如同一把鑰匙,開啓瞭通往永隆通寶鑄造世界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被曆史洪流所掩埋的精湛工藝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