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李东阳与茶陵派研究 | 出版社: 人民 | 出版时间:2013-12-01 |
| 作者:薛泉 | 开本:16开 | 印刷时间: 2013-12-01 |
| 定价: 32.8 | 页数:226 | 印次: 1 |
| ISBN号:9787010129884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李东阳与茶陵派研究》编著者薛泉。 本书精心选择李东阳研究中的五个薄弱问题——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文学思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与前七子之关系、诗文的传播与接受,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从仕宦意识、忧患意识、吏隐矛盾等几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挖掘李东阳独特、复杂的政治心态。二、文学思想。李东阳文学思想内涵丰富,是其回复诗歌审美艺术的结晶。文体辨析、复古通变、中和言情是其文学思想的三大亮点。三、与茶陵派成员的交游。反驳了茶陵派形成上限的两种观点,将其考定于成化九年(1473)左右。勾勒出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的基本情状。四、与前七子之关系。从双向接受与反接受两个层面,对李东阳与前七子的关系进行探考,着重分析了双向接受、反向接受的原因及其文化意蕴。五、诗文的传播与接受。从注意传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重视传播与接受效果两个层面,阐述了李东阳自觉、谨慎的文学传播意识。对李东阳文学作品的传播类型,即单篇传播与结集传播进行分类研究。
《李东阳与茶陵派研究》编著者薛泉。
李东阳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同时 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李东阳与茶陵派研究》 作者本着不求体系完整、力求解决问题的原则,以当 前研究之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选取了政治心态、文学 思想、文人交游和诗文传播与接受等几个维度,对李 东阳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本书所有内容都 是建立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之上,不作蹈空之语,且论 述得法,不乏新意,对于深化李东阳研究乃至整个明 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绪论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李东阳的政治心态与文化品格
第一节 仕宦意识:政治理想的追求与失落
一、仕宦意识的形成与高涨
二、仕宦意识的淡化与终结
第二节 忧患意识:国计民生的关注与思考
一、忧患意识之流程
二、忧患意识之特征
第三节 “吏隐”:心灵矛盾的超越与文化品格的熔铸
一、“吏隐”之纵览——先秦至明中叶
二、“吏隐”:矛盾与痛苦的超越途径
三、“吏隐”与人格及文化品格的熔铸
第二章 李东阳文学思想探微
第一节 文体辨析说: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一、体类之辨
二、体派之辨
第二节 复古通变说:文学思想的发展动力
一、兼师众人之长,自铸一己风格
二、以复古为通变,探索文体革新
第三节 中和言情说:文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重视诗乐之美,恢复言情本质
二、注重民歌时调,抒写真情实感
第三章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
第一节 茶陵派的形成
一、茶陵派名称之由来及其他
二、茶陵派的成立
三、茶陵派形成上限考
第二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概述
第三节 李东阳与茶陵派成员交游举例
一、与谢铎交游
二、与邵宝交游
三、与彭民望、杨一清交游
第四章 李东阳与前七子之关系
第一节 双向接受及其文化意蕴
一、与前七子双向接受述考
二、双向接受之因及其文化意蕴
第二节 反接受发展轨迹述考
一、摩擦期: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
二、对立期:正德初至正德十一年
第三节 反接受的原因及其文化意蕴
一、文学观点相左及人格差异合乎逻辑的发展
二、明人矫激意识与时代主流学术转向的影响
第五章 李东阳诗文作品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李东阳自觉谨慎的文学传播意识
一、注意传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二、重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效果
第二节 李东阳诗文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一、单篇传播状况
二、结集传播概观
第三节《怀麓堂稿》与《怀麓堂续稿》在明清时的传播与接受
一、《怀麓堂稿》、《怀麓堂续稿》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二、《怀麓堂稿》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
附录:李东阳研究资料选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我一直对《黄帝内经》这部书充满好奇,但苦于古文晦涩,难以深入。偶然间看到《图解黄帝内经》(新专家审订畅销版),被其“图解”和“专家审订”的字样吸引,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讲解“病因病机”时,采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和图示。例如,在讲解“外感六淫”时,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风、寒、暑、湿、燥、火六个致病因素,还配有形象的插图,描绘了这些邪气侵犯人体时的情景,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是如何扰乱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比如,我看到关于“寒邪”的描述,脑海中立刻会联想到身体被冰冷侵袭,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的画面,从而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灵活,时而严谨,时而诙谐,让我感觉阅读过程十分轻松愉快。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小故事和中医名家的轶事,让原本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味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它绝对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是认识我们民族根源的一种方式。《图解黄帝内经》(新专家审订畅销版) 这本书,就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部伟大经典的门。它没有照搬古文,而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去解读《黄帝内经》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阴阳五行”理论时的处理方式。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常常让人觉得抽象难懂,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活化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解释“木”的特性时,书中不仅配有生机勃勃的植物图片,还联系到人体的肝脏,以及情绪的变化,让我深刻理解了“木”在人体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自然界的呼应。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治疗,更是一种 holistic 的生活哲学,它关注人体的整体,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仿佛曾经困扰我的一些关于健康和养生的疑问,都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它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神秘”转变为“亲切”,从“畏惧”转变为“热爱”。
评分最近我入手了一本《图解黄帝内经》(新专家审订畅销版),拿到手后翻看了几页,就深深被它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好奇,尤其是《黄帝内经》,虽然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深奥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图解”二字果然名不虚传,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人一目了然。例如,在讲解“藏象学说”时,书中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配有详细的脏腑图,清晰地标示出各脏腑的位置、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功能。当我看到关于“肝主疏泄”的讲解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郁结之气在体内淤积,肝脏功能受阻,从而导致情绪不畅、消化不良的画面。这种直观的感受,远比干巴巴的文字来得深刻。而且,书中的语言也相对通俗易懂,并非完全沿用古籍的晦涩表达,而是经过了现代医学的“翻译”,使得我这样的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走进中医的殿堂。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对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探索更多关于养生、疾病的奥秘。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黄帝内经》抱有敬畏之心,总觉得它是高不可攀的医学经典。但《图解黄帝内经》(新专家审订畅销版) 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这本书的“专家审订”几个字,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有了信心,而“畅销版”则暗示了它在大众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这让我觉得它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拿到书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的版式设计。排版清晰,字体适中,最关键的是,每一章节的重点都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粗体字标示出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个人比较喜欢它对“经络穴位”的讲解部分,书中不仅列出了主要的经络和穴位,还配有详细的穴位图,标注了准确的定位方法,甚至还结合了一些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穴位按摩建议。例如,在我感到疲劳时,我就会翻到关于“足三里”穴位的介绍,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刺激这个穴位的具体手法,以及它对健脾益气的功效。我尝试了一下,确实感觉身体有了一些改善。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玄学,而是触手可及的实用学问,它教会了我如何通过简单的身体力行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评分我之前一直对中医的养生之道抱有一种模糊的认识,总觉得离自己生活比较遥远,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直到我看到了《图解黄帝内经》(新专家审订畅销版),才真正体会到古人对于生命和健康的深刻洞察。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比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通过现代的语言和图示进行了生动阐释。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四时养生”的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季节的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方法,比如春季如何养肝,夏季如何护心,秋季如何润肺,冬季如何藏肾。当我了解到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养之道,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更科学的规划。比如,我开始关注自己在秋季是否容易出现皮肤干燥,进而尝试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书中的建议非常贴合实际,而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切实可行、能够融入日常生活的养生智慧。它让我明白,养生并非复杂的“大动作”,而是在点滴生活细节中的智慧体现。我常常会把书中的一些小贴士分享给家人朋友,大家都很受用。
评分真心不错 快递给力 包装精美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物流超快!感谢。
评分不错
评分包装以及印刷都很不错!
评分包装以及印刷都很不错!
评分图文并茂,初学入门必备
评分厚厚的大部头。
评分对不是学医的人了解身体状况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评分书挺厚,大概看啦看,于想像还是不同!先看完再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