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容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图录(汉)

历史不容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图录(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反法西斯战争
  • 二战
  • 日本侵略
  • 731部队
  • 罪证
  • 图录
  • 历史研究
  • 纪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0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214
包装: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者是有关731细菌部队罪证陈列和研究的专门机构。所以,本书的许多内容直接来源于该机构的一手资料,为本书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供了重要保证。此外,书中对美国为了获取日军细菌部队实验数据和情报,以不追究其战犯罪责作为交换条件,使大批日军细菌战战犯逃脱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这一史实的揭露,也丰富了该书的史学内涵,让读者对所谓美国参与盟军作战的角色多了一重认识,在当前国际政治背景下尤有特定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图片、图表的形式全面揭露731部队的战时犯罪、战争责任和战后影响启示人们认知、铭记和思考汲取历史教训尊重人权与自由、倡导文明与和平。书中大量引用原侵华日军成员的供述、供词,中国受害者、见证人及其亲属的控诉,中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历史文献、档案、日军实物,结合有关对日诉讼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比较系统地将人类历史上较大规模、灭绝人性的731细菌部队的犯罪行为展示出来,脉络清楚,论证扎实,可以说是一本较有特点的日军侵华罪行“专门史”。

作者简介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始建于1982年,于1985年8月15日在原731部队本部大楼的东侧正式对外开放,原馆陈列照片120余幅,陈列文物200余件。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2001年,哈尔滨市社科院成立了侵华日军细菌战史研究所(七三一研究所,该所整理文献档案资料465卷,整理七三一部队原队员证言、调查取证影音资料DVD光盘220部300小时。

前言/序言




历史不容忘记: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图录》(汉) 【书籍概述】 本书系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推出的重要文献汇编,旨在以无可辩驳的史实和珍贵影像资料,揭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关东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尤其是其臭名昭著的化学及生物战部队——第七三一部队(简称“七三一部队”)所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全书以详实的文字叙述为骨架,辅以大量首次公开或深度整理的罪证图片、文件影印件及幸存者口述史料,构建起一个立体、沉重而深刻的历史见证。 本书的宗旨,在于“历史不容忘记”。它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庄严告慰,更是对后世的深刻警示:和平来之不易,必须以史为鉴,警惕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幽灵再次抬头。全书严格遵循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所有引用的史料均经过多方交叉验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主要内容结构】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分为“渊源与崛起”、“罪恶的温床——七三一部队运作实录”、“罪行的具体呈现”、“审判与清算”、“历史的铭记与警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渊源与崛起——法西斯瘟疫的蔓延 本部分追溯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早期扩张史,重点分析了七三一部队设立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它不仅是孤立的军事单位,更是日本帝国在东亚推行“生物战”战略的核心枢纽。内容涵盖了: 1. 国家战略定位: 解析日本陆军高层对“非常态战争”的迷恋,以及将其视为“关东军核心力量”的决策过程。 2. 早期试验与基础建设: 介绍七三一部队从秘密组建到大规模建设平房、实验设施(如“马厩”、“上流水池”等代号设施)的全过程,揭示其隐蔽性与组织规模。 3. 人员构成与组织架构: 详细描绘了以石井四郎为核心的指挥体系,以及由医学专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组成的庞大研究团队的构成,揭示其“披着科学外衣的屠夫”的本质。 第二部分:罪恶的温床——七三一部队运作实录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七三一部队的日常运作及其背后的非人道研究链条。通过大量解密档案,展现了其“生产性”的罪恶实践。 1. 活体解剖的伦理沦丧: 详述了对“马路大”(日语中对实验对象的蔑称,包含中国人、苏联人、朝鲜人及少数同盟国战俘)进行的系统性活体解剖。内容细致地描述了对器官摘取、病理学研究、冻伤试验、细菌感染等过程的记录,并配以相关设施的图示。 2. 病原体的研发与储备: 详细介绍七三一部队研制和培养的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炭疽芽孢等致命病原体的种类、浓度、稳定性和储存方式。书中首次展示了部分当年制毒工厂的内部布局图。 3. 毒气与化学武器的试验: 记录了该部队在细菌战之外,同时进行的化学武器(如芥子气、路易氏剂)在活体上的试验情况,以及对实验对象进行药物毒性测试的骇人记录。 4. “细菌战”的实战应用证据: 系统梳理了七三一部队及其所属部队(如“百号作战”)在黑龙江、内蒙古、乃至中国内地多地实施的鼠疫、霍乱等细菌战的战术部署、投掷方式(如使用特制炸弹、播撒污物)及造成的具体伤亡数据。 第三部分:罪行的具体呈现——受害者与幸存者的证言 本部分着重于历史的微观视角,将冰冷的数字还原为鲜活的生命悲剧。 1. 幸存者口述史(中国、苏联): 选录了数位幸存者关于被捕、关押、遭受折磨直至逃生的亲身经历。这些第一手的叙述,充满了对黑暗岁月的痛苦回忆,极具震撼力。 2. 设施复原与现场勘查: 刊载了战后盟军和苏联红军在接收原七三一部队遗址时拍摄的大量照片,包括毒气室残骸、焚尸炉遗迹、以及遗弃的实验器具等。这些照片直接印证了文字描述的真实性。 3. 日本内部档案的揭露: 引用了部分战后被捕的七三一部队成员在军事法庭上的供词摘要,以及日本政府在特定时期为掩盖罪行而采取的措施记录。 第四部分:审判与清算——历史的裁决 本部分关注战后国际社会对七三一部队罪行的追责过程。 1. 伯力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详细介绍苏联主导的对主要战犯的审判过程,包括证据的呈递、辩方的狡辩与最终的定罪。书中收录了法庭部分关键证据的照片。 2. 中美“秘密交易”的背景分析: 客观、审慎地分析了美国为获取生物战研究资料而与部分七三一部队高层进行的“秘密交易”事件,探讨了这一事件对后续历史叙事和国际正义实践带来的复杂影响。 3. 罪证的保存与流失: 梳理了七三一部队原始档案在战后辗转流失、销毁及最终被保存于不同国家的复杂过程。 第五部分:历史的铭记与警示——不让悲剧重演 本书的总结部分,着眼于当代意义和未来责任。 1. 纪念馆的建立与意义: 介绍中国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建设历程及其作为国家级历史教育基地的作用。 2. 和平宣言与反思: 探讨铭记历史对当代国际关系、和平主义教育的深远影响,强调对军国主义、种族主义的零容忍态度。 3. 学术界的研究展望: 简要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对七三一部队研究的学术前沿和仍待挖掘的史料方向。 【本书特点】 史料权威性高: 汇集了中、俄、日三方近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引入了大量解密档案,力求还原事件的“第一现场”。 图文并茂的震撼力: 超过数百幅高清历史图片,包括设施内部照片、人员合影、作战地图及证物照片,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感受。 反思的深度: 不仅记录了罪行,更深入探讨了科学伦理的失范、国家机器的异化,以及“忘记历史等于重复历史”的沉重教训。 本书是军事史学、国际法、医学史和近代史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学生以及所有关注世界和平与人类良知的重要参考读物。它提醒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正是在对过去的深刻反思和对暴行的永恒铭记中实现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巨的“见证”过程,而非轻松的消遣。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体现在物理上,更在于它要求读者付出巨大的情感和精神代价去消化其中的内容。它带来的震撼是持续性的,读完之后,那种历史的阴影并不会轻易散去,而是会留在脑海中很长一段时间,促使人不断反思和平的脆弱性。与其说这是一本“读完”的书,不如说它是一份需要“长期铭记”的资料集。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残酷性,通过最直接、最不加过滤的方式传递给了每一位翻开它的读者,迫使我们直面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黑暗。

评分

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史料呈现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它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或主观的臆测,而是将大量的原始记录和物证直接摆在了读者面前。这种“让证据说话”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事件的可信度和冲击力。比如某些现场勘查记录的文字描述,那种冷静克制的笔触下,却蕴含着令人发指的细节,读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正视那段黑暗的历史。相比起那些文学性的历史解读,这种直接的、未经美化的材料堆砌,反而更能直击人心。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初次介入调查的侦探,通过这些残缺不全却又铁证如山的片段,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真相,这种参与感和发现感是阅读其他历史读物时难以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体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它似乎遵循了一种严密的逻辑链条来组织这些沉重的材料。开篇往往是宏观背景的铺陈,随后逐步聚焦到具体的行动、人员和地点,层层递进,构建出一个清晰的事件发展图谱。这种组织方式避免了读者在面对海量信息时产生的迷失感。而且,不同类型的资料——比如口述证词、技术分析报告、甚至是缴获的物资清单——被巧妙地穿插安排,使得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它没有让单一的、枯燥的文献长时间占据主导,而是在关键节点穿插视觉证据,以保持读者的专注力。可以说,编辑者在梳理和布局这些复杂史料时,展现了远超一般历史编辑的功力。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二战史的研究爱好者,这本书提供的某些侧面信息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它没有将焦点过多地放在宏大的战场叙事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战争机器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系统性的、反人类的运作机制。我发现一些关于物资调配和实验流程的记录,这些细节揭示了其运作的精密和冷酷,远远超出了以往对“暴行”这个概念的想象。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如此庞大的组织是如何在高度保密和系统化的流程下持续运作的,这种对“机制”层面的剖析,比单纯谴责个别罪行更具有警示意义。这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仅在于记住“谁做了什么”,更在于理解“系统是如何允许这些事情发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略带沧桑感的封面材质,仿佛轻轻一触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影印的资料图片清晰度很高,即使是泛黄的老照片,细节也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这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是一种尊重。特别是那些官方文件和档案的复刻,排版虽然是那个时代的风格,但经过现代技术的处理,阅读起来并不费力。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沉浸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书本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和在图书馆里查阅,装订也十分牢固,足以应对反复的翻阅和研究。由此可见,出版方在制作过程中确实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力求在视觉和触觉上都为读者提供一种庄严肃穆的阅读体验。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很喜欢。

评分

尚可。。。。。。。。。。

评分

评分

尚可。。。。。。。。。。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很喜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尚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