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墨影 巩县石窟寺拓片萃编

佛国墨影 巩县石窟寺拓片萃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英民,朱军 编
图书标签:
  • 佛教艺术
  • 石窟寺
  • 拓片
  • 巩县石窟
  • 文物
  • 历史
  • 中国石窟
  • 佛教文化
  • 艺术史
  • 中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1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363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巩义历史悠久,文明璀璨。这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河洛文化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乡,位于郑汴洛和焦作、登封旅游带“金十字”以及由白马寺、慈云寺、少林寺等组成的中国佛教文化”金三角”的中心枢纽位置。巩县石窟寺是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见证,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列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自北魏至唐、来历代皆有开凿,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石刻造像精品。

内容简介

  《佛国墨影——巩县石寺窟拓片萃编》,通过高浮雕传拓技艺,创造性地展现了巩县石窟寺现存五窟的全貌,有礼佛图、佛龛、主尊、神王、飞天、文殊菩萨、比丘、千佛龛、藻井、伎乐人等等,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传承创新河洛文化、打造现代文化巩义的有益尝试。

内页插图

目录

郑洛之间:古城巩义的文化谱系
凡例
第一窟
礼佛图
礼佛图
装饰带
佛龛
飞天
阿难
迦叶
龛楣及装饰带
神王
佛龛
主尊
菩萨
神王
佛龛
菩萨
飞天
神王
文殊菩萨
维摩诘居士
主尊
菩萨
菩萨、飞天、卷草
佛像
龛楣
伎乐人
比丘
龛楣
伎乐人
伎乐人(局部)
主尊
菩萨
龛楣
怪兽
第二窟
……
第三窟
……
第四窟
……
第五窟
……
外崖崖壁
……
图版说明

前言/序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脉和形象,也是推进城市走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当前,巩义(原巩县)面临着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和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的改革机遇,肩负着探索走好高端化、终端化、高效益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子和符合巩义实际,城乡一体、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新型城镇化路子,以及加快建设具有5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使命,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促进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共生共荣,致力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实验区,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
  巩义历史悠久,文明璀璨。这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地区之一,河洛文化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乡,位于郑汴洛和焦作、登封旅游带“金十字”以及由白马寺、慈云寺、少林寺等组成的中国佛教文化”金三角”的中心枢纽位置。境内嵩邙对峙、河洛交汇,文化多样性和空间集聚性十分突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郑州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其中,佛教传入中原后的较早的寺院青龙山慈云寺、唐三彩和唐青花瓷的发源地黄冶唐三彩窑址、国内唯一保存有完整的帝后礼佛图的巩县石窟寺、“世界文化名人”诗圣杜甫的故里和陵园、中国三大皇陵之一的北宋皇陵、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圆”的康百万庄园等,都是国家乃至世界级的宝贵文化资源,具备打造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实验区的现实基础,必须勇于担当、勇于探索,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能力,致力于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和全国一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的转变。
  巩县石窟寺是丝绸之路和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见证,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被列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自北魏至唐、来历代皆有开凿,留下了许多美轮美奂的石刻造像精品。即将付梓出版的《佛国墨影——巩县石寺窟拓片萃编》,通过高浮雕传拓技艺,创造性地展现了巩县石窟寺现存五窟的全貌,是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传承创新河洛文化、打造现代文化巩义的有益尝试。在该书编撰过程中,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给予了大力支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郑州市委常委、巩义市委书记 舒庆
  2014年2月

佛国墨影:巩县石窟寺拓片萃编 一部探寻古代佛教艺术与历史的深度图集 导言:时代的印记,石刻的低语 《佛国墨影:巩县石窟寺拓片萃编》并非一本简单的拓片汇编,它是一次对中国佛教艺术史料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本书聚焦于中国现存最重要、最具研究价值的早期石窟寺群之一——河南巩县石窟寺。这座始建于北魏晚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乃至宋代的皇家与民间造像圣地,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丰富的时代更迭痕迹,成为研究中国石窟艺术由北朝向盛唐过渡的关键节点。 本书的精髓,在于对这一宏大石窟群中精选出的、具有极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拓片进行的全面整理与呈现。拓片,作为古代信息载体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凝固了石刻造像在特定历史时刻的“面貌”,是研究造像细节、笔触、刀法乃至原貌最为直接的物证。 第一部分:巩县石窟的时代脉络与历史定位 巩县石窟,地处洛阳东部的邙山山麓,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佛教造像热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首先通过详尽的导论,勾勒出巩县石窟寺的历史沿革。 1. 北魏的奠基与“洛阳体”的初现: 重点展示北魏晚期造像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融合了云冈石窟的雄浑气势与龙门石窟的秀美典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风格”。拓片集中展现了佛像的面部轮廓、褒衣博带的衣纹处理,以及早期禅定印、说法印的程式化特征。例如,部分早期佛龛内佛像,其面相的清瘦与法相的庄严并存,为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佛教艺术的审美取向提供了确凿的图像证据。 2. 隋唐的转型与高峰: 隋代承上启下的过渡期,拓片揭示了造像从早期稚拙向唐代丰满过渡的细节。尤其在唐代,巩县石窟迎来了其艺术成就的巅峰。本书精选的唐代拓片,展现了菩萨像的圆润体态、细腻的璎珞装饰以及极具表现力的面部神情,这与同时期敦煌、炳灵寺的造像进行横向对比时,突显了中原地区唐代石刻艺术的地方特色。对这些拓片进行细致分析,能够清晰看到唐代佛教艺术如何摆脱早期拘谨,走向气韵生动的写实主义。 3. 晚期与地方性风格的延续: 尽管在唐代中晚期以后,巩县石窟的开凿规模有所减弱,但本书并未忽略宋代及以后地方性信仰的遗存。对这些晚期拓片的收录,旨在全面记录石窟寺的生命周期,反映出地方匠人对传统造像母题的继承与微调。 第二部分:拓片研究的方法论与图像学解析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更在于“解析”。我们采用严谨的图像学和考古学方法,对每一组精选拓片进行系统解读。 1. 线描的艺术:刀法与笔意的还原: 拓片本质上是对原石刻线条的忠实转录。本书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不同洞窟造像的拓片线条。北魏拓片多见刚劲、直线条,衣纹的转折处力量感十足;而唐代拓片则体现出流畅的曲线运用,阴影和高光的处理仿佛已经融入线条本身,展现了高超的“书写性”。通过放大和对比,读者可以直观感受雕刻家手中的“笔意”。 2. 细节的密码:手印、供养纹饰与题记: 宗教造像的细节往往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信息。本书着重收录了佛、菩萨的手印(Mudra)、头光与背光上的装饰图案(如火焰纹、联珠纹),以及发现的少量供养人造像和残存的题记拓片。这些细微的元素,是判断造像年代、识别造像主旨、乃至重建石窟寺历史的“暗码”。例如,某种特定的璎珞佩饰,可能直接指向某位皇家成员或地方大族的发愿。 3. 空间布局与组合关系: 石窟造像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主尊、胁侍、弟子、飞天等。本书的拓片不仅仅是单体图像的记录,更是对特定洞窟内造像群像的平面化重现。通过对比不同拓片对同一组合的记录,可以推演出石窟的原始空间布局和造像之间的叙事关系。 第三部分:艺术风格的跨区域比较 巩县石窟的艺术性,在于其对周边艺术思潮的吸收与融合。本书通过精选的对比图例,将巩县拓片置于更广阔的中国石窟艺术图景中进行审视。 1. 与龙门石窟的对话: 巩县石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在时间上高度重叠。本书收录的拓片片段,将重点展示巩县造像在面部处理、佛龛形制上与龙门石窟“宾阳洞”系列以及“万佛洞”系列的异同。巩县石窟往往在保持皇家气度的同时,展现出更为朴拙或更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审美倾向。 2. 北朝艺术的地域性变奏: 将巩县的拓片与北方的云冈石窟,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进行参照,可以清晰地看到“丝绸之路”带来的艺术影响是如何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被消化、重构和本土化的。巩县的某些佛像,其脸部的线条处理明显带有中原早期雕塑的硬朗,但在细节装饰上又融入了来自西域的元素。 结语:拓片的永恒魅力 《佛国墨影》不仅是供研究者案头的工具书,也是献给所有热爱中国古代艺术和历史爱好者的一份珍贵礼物。拓片之美,在于其黑白之间蕴含的千年信息量。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穿透历史的尘埃,直抵北魏至唐代中原佛教艺术的勃勃生机,感受那些沉默的石像在千年岁月里留下的永恒墨影。它以一种近乎原初的、未被色彩干扰的纯粹线条,向我们述说着佛国兴盛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翻开这本画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纸张的质地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不凡,墨色的晕染在拓片上那种天然的纹理,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我最欣赏的是装帧的处理,虽然是关于石窟寺的拓片,但整体设计却非常现代且典雅,没有陷入传统文物图册的刻板印象。里面的排版布局非常讲究,拓片的选取角度和细节的放大处理,都体现了编辑团队的匠心独运。特别是对某些模糊不清、仅存轮廓的拓片,那种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的努力,着实让人感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你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历史的沧桑。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配得上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绝对是文博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品。

评分

第三段 这本书的印刷精度简直令人惊叹。在这个数码时代,很多文物书籍在色彩还原和细节捕捉上总差那么一点意思,但《佛国墨影》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拓片那种独特的黑白灰层次感,被它用极其细腻的渐变表现了出来,那些原本在原件上可能需要借助特定光线才能看到的细微刻痕,在这本书里清晰可见,仿佛触摸得到。我特地拿了家里几本其他出版社的拓片集对比,这本在反光控制和墨色纯度上明显更胜一筹。编辑在选择要收录的拓片时,似乎也下了很大功夫,并非堆砌数量,而是精挑细选了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的那些片段。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突出了主题,使得视觉焦点非常集中。对于那些研究金石拓片技艺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样本。

评分

第五段 坦白讲,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小众”的专业书籍,可能只有研究历史或艺术的行家才会感兴趣。但实际翻阅下来,发现它的设计和内容构建极具普适性。即便是像我这样,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一点点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它没有设置阅读门槛,文字描述克制而精准,将焦点始终对准了那些沉默的墨影本身。这本书的装帧带来的触感,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分量,让它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它成功地将一种看似古老、晦涩的文物类型,用一种现代、美观的方式呈现给了大众,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传播成就。我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并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第四段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地域性”和“时间性”的精准把握。巩县石窟的造像,有着中原佛教艺术特有的那种雄浑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风格,这本书通过拓片这一媒介,把这种地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你能在那些佛像的衣褶、菩萨的眼神中,看到中原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再创造的痕迹。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组对比强烈的拓片——一组是早期的朴拙庄严,一组是盛唐时期的饱满圆润,这种并置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了风格演变的脉络。对于想要了解中原石窟艺术脉络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的导览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单纯的资料汇编,而是一部浓缩的、视觉化的艺术史。

评分

第二段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佛国墨影”这四个字吸引的,它带着一种诗意的神秘感。拿到书后,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对于一般拓片汇编的想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按照窟号顺序陈列,而是似乎遵循着某种叙事逻辑,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串联起来。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艺术鉴赏的连贯性。每幅拓片旁边附带的那些简洁却精到的文字说明,像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没有冗余的学术术语,而是直击要害,点明了造像的时代特征和艺术手法上的突破。这使得即便是对佛教造像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那些线条的起伏和阴影的深浅之中,感觉自己的审美都被这本书提升了一个档次。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文物信息,转化成了一种具有生命力的视觉体验。

评分

2石窟历史

评分

巩县石窟

评分

顶部浮雕保存比较完整,制作也精美,为北朝石刻中所不多见。第1、3、4窟皆为平□。第1窟最精,平□各边为十方格,内外 3层,内层围绕中心柱为一周飞天;第2层分别为莲花、卷草和化生;最外层刻不同的莲花图案。天花支条面上还刻有卷草,支条相交处有小朵莲花,窟顶华丽异常。浮雕原敷有彩绘,残存部分尚隐约可见。第3、4窟顶部皆为两周,内层一周飞天。外层刻莲花、卷草和化生。支条素面无饰,仅在相交处刻小朵莲花。第5窟藻井则以重瓣大莲花为中心,四周为6个飞天,四角刻化生,并间以忍冬花纹,构图活泼。各窟地面都凿有与顶部浮雕相似的平□和莲花装饰,今只有第 5窟地面莲花保存较好。

评分

巩县石窟

评分

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评分

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评分

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帝后礼佛行列浮雕。供养人行列浮雕形象在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因风化过甚,形象难于辨认。此外,龙门石窟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精美。 第1窟礼佛图浮雕在南壁窟门左右,各作3层,相向排列。东侧系以帝王为首的男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3人,人高约60厘米,侍从约40余人,较主像矮小,高约40厘米,西侧系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1人,侍从约30余人,皆略小于东侧人物。帝王头戴平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置于侍者所捧香炉中,两侧侍者或为王者牵衣,或持扇、持装饰华丽的伞盖。其余男像皆戴高冠,各与身边持伞、扇之侍从形成一组。女像头戴莲花冠,各自都有持伞、扇的侍从。每层浮雕由于方向、服饰的一致而形成强烈的整体感,而上部空间由于斜向的羽扇、伞盖和飘动着的结带以及人物的参差错落而增加了画面的变化。整个行列表现了贵族上层人物的雍容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其雕刻技法与龙门石窟不同。如龙门古阳洞景明四年 (503)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龛下供养行列,人高虽仅有20厘米左右,但局部雕凿精细。巩县的则重整体,人物除僧尼袈裟有几条衣纹,每个形象主要是靠圆浑的浮雕体积感构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两臂的动作,在侍从的众多垂直线中异常突出。浮雕概括洗练的特点在窟内其他北朝石刻上也极为明显。如第1窟东壁第1龛内比丘像、各窟壁脚的伎乐浮雕等。

评分

米。两力士外侧应各有一组一佛二菩萨的摩崖造像,今仅存东侧摩崖大佛(高5.3米)、 胁侍菩萨和西侧一胁侍菩萨。崖面上有弟子、飞天等。窟内外相互联系为一宏伟的整体布局。第 2窟为未完成窟。第5窟最小,长宽各3.2米,高3米,无中心柱。第3、4、5窟窟门外侧皆应为尖拱形门楣,门外两侧各雕一金刚,今仅存第 5窟外二身、第 4窟外一身金刚。

评分

石窟寺修建年代不见史书记载。第4窟外119号龛唐龙朔(661~663)年间刻有“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碑”。碑文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此处已建寺,时称希玄寺。唐更名为净土寺,宋明皆称大力山石窟十方净土禅寺,今简称石窟寺。造窟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重修石窟寺碑记:“……自后魏宣帝景明之间凿石为窟,刻佛千万像,世无能烛其数者……”,但其依据不详。据推测石窟大规模开凿约在北魏后期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间。窟内外小龛纪年最早为北魏普泰元年(531),此外,有东魏、西魏、北齐直至唐宋各代年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