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這本書的裝幀和整體排版也值得一提,這雖然不是內容本身,但對閱讀體驗至關重要。這部文集的呈現方式,體現瞭一種對原作的極度尊重。字體選擇、頁邊距的控製,都非常適宜長時間的閱讀。特彆是對於涉及古籍引文或外文引用的部分,編校者采取瞭一種清晰而剋製的方式進行處理,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學術討論,在視覺上得到瞭極大的優化。閱讀這樣一套精心編排的文集,本身就是一種享受。它讓人聯想到舊時學人對於“讀書”這件事的鄭重其事。在如今這個信息碎片化、閱讀趨於功利化的時代,能夠捧起這樣一本內容充實、形式典雅的學術著作,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寜靜。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思想探索,需要的是時間和空間,是沉浸式的專注,而不是膚淺的瀏覽。這本捲冊的質感,恰好烘托瞭潘先生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文集中的有些篇章,尤其是那些涉及翻譯理論和跨學科方法的論述,讀起來更像是與一位老派的大學者進行麵對麵的學術對話。那種行文的節奏,是那種老式學術著作特有的舒緩與從容,每一個從句的鋪陳都像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大廈。比如他對“結構”與“功能”在不同學術譜係中含義差異的梳理,他不會用現代論文中那種生硬的界限來劃分,而是非常耐心地展示瞭這些概念在時間河流中是如何被塑形、演變的。這需要讀者具備極大的耐心,因為它不提供快速的結論,而是引導你去理解“過程”本身。我注意到,在處理一些涉及哲學本體論的討論時,他的用詞非常講究,幾乎每一個動詞和形容詞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力求錶達的無懈可擊。對於那些醉心於理論建構的學者來說,這部分的價值無可替代,它展示瞭一種對學術語境的終極尊重——即對術語的曆史和語境的尊重。翻閱這些文字,能感受到一種沉澱已久的力量,那是時間賦予智者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的後半部分,特彆是收錄的幾篇關於現代性批判與文化心理分析的文章,風格陡然一轉,變得更加犀利和富有穿透力。這部分內容展現瞭潘先生作為一位思想傢的多麵性,他不再僅僅滿足於描述和分析,而是開始進行價值判斷和深刻反思。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對“國民性”這一概念的早期辨析,那完全不同於後世流行的那種標簽化處理。他著重分析瞭在傳統儒傢倫理體係崩塌與西方思潮湧入的雙重壓力下,個體心理所承受的扭麯和異化。他的筆觸帶著一種深刻的悲憫,但絕非軟弱的感傷,而是一種基於清醒認識的批判。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常常會聯想到魯迅的某些片段,但潘先生的視角更為側重於社會結構對個體心智的塑造。那種對“內在世界”與“外在環境”耦閤關係的捕捉,精準得令人心驚。語言結構上,這些篇章的句式更為靈活,論證時常常采用排比和設問,增強瞭文章的節奏感和煽動性,讀起來有一種酣暢淋灕的痛快,仿佛作者正以一種近乎“解剖”的方式,剖開時代的病竈,讓人不得不直麵那些不願觸碰的真相。
評分令人驚喜的是,文集中還穿插瞭一些潘先生在特定時期針對具體文化事件所做的評論,這些短小的評論性文章,展現瞭他思想的敏捷性與對現實的敏感。與那些長篇大論的理論建構相比,這些片段更像是“思想的快照”,記錄瞭他對新事物(無論是新的社會思潮還是新的政治風波)的第一反應和快速消化。這些文字的風格是跳躍的,有時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甚至能捕捉到那個特定曆史階段特有的修辭習慣。但有趣的是,即便是最即時的反應,也絲毫沒有失去他一貫的思辨深度。他總能從一個看似瑣碎的現象中,迅速提煉齣背後的深層結構性問題。這就像是高速攝影下的瞬間捕捉,雖然模糊瞭一些細節,卻清晰地定格瞭運動的軌跡。對於我們後世的解讀者而言,這些“快照”提供瞭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頂級學者是如何在日常的知識生産中保持其思想活力的,閱讀起來有一種很強的“在場感”,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他當時凝重的錶情。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是《潘光旦文集(第6捲)》,我手中的這本,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厚重感。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現代思想史的讀者,我深知潘光旦先生在社會學、人類學以及文化批評領域的深遠影響。然而,即便抱著這樣的期待去閱讀,我還是被捲首的幾篇譯文和早期研究手稿的精妙所震撼。 首先,書中收錄的關於早期社會形態比較研究的幾篇論述,展現瞭潘先生紮實的西方人類學理論功底,同時又帶著強烈的本土關懷。他並非簡單地照搬鬍塞爾或拉德剋利夫-布朗的理論框架,而是將這些宏大的理論置於晚清民國那種劇烈變動的社會情境中進行審視和消化。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傢族”與“國傢”關係演變路徑的探討,那種細膩入微的論證,仿佛帶著我們穿越迴那個思想交鋒的年代,親眼目睹知識分子是如何試圖用新的知識工具來裁剪舊有的社會結構。文風上,早期作品那種嚴謹的學術腔調和近乎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細細咀嚼每一個論斷背後的邏輯支撐。這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纔能品齣其味的書寫,對於希望瞭解中國社會科學如何“舶來”並“本土化”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寶藏。他處理跨文化概念的精準性,遠超許多當代學者,體現瞭一種近乎虔誠的學術態度。
評分潘光旦文集第六捲,潘先生的兩部專著,觀點曆久彌新,值得一讀。
評分最近閱讀的潘光旦先生的文集《尋求中國人位育之道》深受啓發,於是我想藉用“位育”一詞去思索中國的學校德育。“位”是地位、順應之意,“育”有發展、超越之境。“位育”則是在現實與未來之間尋求一種發展著的平衡與協調。兒時在懵懵懂懂成長,一切循規蹈矩,在學校偶爾犯錯,但具體又不知道錯在哪,如何犯的錯,老師經常也不解釋,因為壓根他就沒這意識,采取最有效最直接批評、體罰,心理承受能力大概也就是這段時間鍛煉齣來的。進入大學後,開始自己摸索著看書,毫無顧忌討論,漸漸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自我的價值判斷,纔恍然發現,其實絕大多數的學校德育存在諸多問題,就此也就提齣幾點思考:
評分大傢觀察認識社會的視角就是不一樣,人類的進步或說進化,也需要從不同的方嚮去分析。
評分潘光旦先生的文集 可以暫時不能湊齊
評分小學共産主義,中學社會主義,大學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而現在教師的師德卻是少得可憐的“幾不原則”。學校應該是一個煥發學生生命活力、激發創新的殿堂。“教師職業的本質是創造人的精神生命”,教師自己的精神生活應首先處於豐富、充實、發展、創新之中。在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同時,積極地做學生道德完善的促進者、鼓勵者、引導者。記得一位中學老師說的好,“教他們學會可以一輩子免於孤獨的方法:閱讀。教他們可以走到人生更高處的方法:看書。要學會自己去尋找書,要學會拒絕彆人強迫你讀的書,陰險的讓你一輩子不想再讀書的書。教他們學會用文字來呈現自己的內心,清澈的內心,溫柔的內心,溫暖的內心,豐富的內心。”
評分書不錯,彩頁也很好!
評分商品很好,可以購買。
評分1907就讀於三原宏道書院,受關學熏陶,與於右任、張季鸞同為“關學”餘脈。1911考入北京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班。1912年春,清華學校因清廷倒颱,民國改製而暫時休學,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讀書的北方“鄉下人”吳陀曼,被一些小洋奴的子弟同學所譏笑,他們趁吳陀曼課間外齣,便在黑闆上寫下頗具諷刺意味的“糊塗men”。待吳陀曼進門,教室裏揚起一陣笑聲。他莫名其妙地環視四周,方發現在同學們的笑聲裏,是把“吳陀曼”與黑闆上“糊塗men”連在一起。於是,他決定以後在發錶言論的場閤,用“吳宓”,而不用“吳陀曼”。 1917年23歲的吳宓赴美國留學,先攻讀新聞學,1918年改讀西洋文學。先在弗吉尼亞州立大學英國文學係學習,獲文學學士學位。次年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師從新人文主義文學批評運動領袖白璧德教授,研習比較文學、英國文學和哲學。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為“哈佛三傑”。留美十年間,吳宓對19世紀英國文學尤其是浪漫詩人作品的研究下過相當的功夫,有過不少論著。
評分每每與來華訪問的留學生或國際友人交流時,我都自慚形穢,因為我對本國的文化與曆史的認知竟然比不上一個外國人。我們曾經嘲笑香港颱灣是資本主義製度下的文化沙漠,可是這些沙漠地帶積攢起來的文化底蘊於今時今日強大陸不知幾倍。曾經有朋友告訴我,他曾接待一個颱灣大學生訪問團,要設計一條中國傳統文化的訪問路綫,這支由北京大學生精英組成的誌願者地陪團隊在實踐時纔鬱悶的發現,他們所要執行的孔子文化遊覽方案中,他們自己對孔子的瞭解遠遜於颱灣大學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