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风采 [The Six Dynasties:A Time of Splendor]

六朝风采 [The Six Dynasties:A Time of Splend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京市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六朝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
  • 艺术
  • 魏晋南北朝
  • 历史文化
  • 古代史
  • 风云人物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43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84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Six Dynasties:A Time of Splendor
出版时间:2004-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95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内容简介

南京为六朝古都,半个世纪以来,我馆文物考古工作者以发掘、保护、研究、传承六朝文化为己任,发掘了南京地区六朝时期的墓葬近五百座,对六朝城市遗址做了大量的考占调查和发掘,馆藏六朝文物已近万件。其中以六朝时期的皇空、诸王侯和各世家大族墓所出文物最富有代表性,它们充分展示了公元3至6世纪建康城的风采。我馆举办的《六朝风采》展览,1997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六朝家族墓地的发掘,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本图录即是在考古、收藏、研究的基础上,于馆藏六朝文物中精选了三百余件,并择选部分南朝石刻的典型作品与栖霞山千佛岩南朝石窟的有关资料,依据“生活用具”、“丧葬用具-壁画”、“佛教石刻”、“其他”编排,力求全面反映南京六朝文物的特色。

内页插图

目录

六朝风采 灿烂辉煌
生活用具
1. 帷帐铜构件
2. 青瓷虎头罐
3. 青瓷带流罐
4. 青瓷四系罐
5. 青瓷筒形罐
6. 青瓷鸡头重沿罐
7. 青瓷重沿盖罐
8. 青瓷重沿罐
9. 青瓷鼠系双铺首罐
10. 青瓷罐
11. 青瓷罐
12. 青瓷四系盖罐
13. 青瓷盖罐
14. 青瓷罐
15. 玻璃罐
16. 玻璃罐
17. 铜提梁壶
18. 青瓷盘口壶
19. 青瓷盘口壶
20. 青瓷盘口壶
21. 青瓷盘口壶
22. 青瓷盘口壶
23. 青瓷折肩盘口壶
24. 青瓷折肩盘口壶
25. 青瓷鹰形盘口壶
丧葬用具·壁画
佛教石刻
其他
后记

精彩书摘

六朝风采 灿烂辉煌
魏正瑾
(一)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历史大转折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秦汉四百余年的发展,到东汉末年已经形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备了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社会形态。这种成熟形态的继续发展,客观上就需要变革,需要对其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意识的现状进行变革。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调整和变动的时期。
从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末,这个持续了将近四个世纪的漫长时期,就总的社会情况而言,北方经历着一个摧毁旧政权的过程,在激烈的民族矛盾冲突的形式下,进行着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汉化的过程。南方则更多地表现为继承中原政治传统,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以汉民族传统为灵魂的文化和科技事业,也更多地在南方得到继承与发展。北方与南方这种不同特点的历史发展进程,结果却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为以后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魏晋南北朝时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继承秦汉传统、开启隋唐盛世的一个既有显著的过渡特征,又深有其个性的重要历史阶段。
公元229年至589年,史称“六朝”的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占据了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域。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含《六朝风采 [The Six Dynasties:A Time of Splendor]》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 --- 《星河彼岸:航天史诗与未来展望》 内容提要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从人类对星空的古老仰望,到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航天竞赛,再到当前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浪潮。这不是一部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融合了历史、科学、政治角力与人类梦想的宏大叙事。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起源与萌芽” 追溯了古代文明中对天体的观察与思考,从巴比伦的星盘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冷战的火箭引擎” 深入剖析了美苏争霸背景下,航天技术如何成为国家意志的延伸,详细描绘了从斯普特尼克号的惊世一响,到阿波罗计划的壮举;“空间站时代的稳固与合作” 聚焦于和平利用太空的努力,探讨了和平号、国际空间站(ISS)的建设与运营,以及太空科学的重大突破;最后,“新纪元:重返月球与迈向火星” 则将目光投向当下与未来,详细阐述了载人登月计划(Artemis)、私人航天公司的崛起(如SpaceX、蓝色起源),以及人类登陆火星的终极挑战与伦理考量。 第一部分:起源与萌芽——从仰望到计算 人类对天空的探索,其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尚未成型的远古时代,部落的祭司和智者已开始记录星辰的运行规律,这些记录不仅是历法的基石,也构成了早期宇宙观的雏形。本书首先描绘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泥板记录的精确观测,以及古埃及尼罗河畔对天象与宗教仪式的结合。 随后,目光转向东方。中国古代的观象活动,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涌现出大量精密的仪器和详实的记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财富。我们不会忽略这一时期对“天人合一”哲学的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理论的突破出现在文艺复兴之后。哥白尼的日心说颠覆了统治千年的地心宇宙观,伽利略的望远镜则将人类的视野推向了月球表面的崎岖,以及木星的卫星。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则首次为火箭的飞行提供了坚实的数学基础——尽管他本人并未预见到火箭的实际应用。 然而,真正的工程学突破,必须归功于十八、十九世纪的先驱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教师,用其坚韧的自学精神,推导出了著名的火箭方程,为多级火箭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之同时,美国工程师罗伯特·戈达德,在看似荒芜的新墨西哥沙漠中,默默进行着液态燃料火箭的实验,其毅力与成就,为二十世纪的太空竞赛埋下了第一颗火种。 第二部分:冷战的火箭引擎——太空竞赛的白热化 二十世纪中叶,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新的竞争以更具科技含量的形式展开。V-2火箭的遗产,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德国工程师冯·布劳恩的命运,也随之成为这场地缘政治博弈的关键砝码。 本书详尽复盘了斯普特尼克危机。1957年10月4日,那一声微弱的“滴答”声,不仅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更是对西方世界的一次无声的、强大的心理冲击。随后的“太空竞赛”远不止于技术较量,它是一场关于意识形态优越性的终极PK。从首次将生物送入轨道,到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人类,苏联在竞赛初期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然而,肯尼迪总统在国会发表的“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的宏伟宣言,彻底扭转了战局。本书将重点解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如何整合资源,从水星计划、双子座计划的逐步迭代,最终聚焦于阿波罗计划的复杂工程挑战。我们不回避登月任务中的巨大风险、财务争议以及技术瓶颈的突破,比如阿波罗1号的悲剧,以及阿波罗8号环绕月球的震撼。最终,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登踏上月尘的那一刻,不仅是人类的伟大一步,也是冷战时期科技力量的顶峰展示。 第三部分:空间站时代的稳固与合作 登月竞赛结束后,航天活动的重心逐渐从“谁先到达”转向“如何长期驻留”和“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这一时期,航天活动展现出从对抗走向合作的趋势。 本书深入介绍了早期尝试性的空间站项目,如苏联的礼炮系列和“天空实验室”(Skylab),它们为长期失重对人体的影响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随后,航天飞机的登场,标志着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时代到来,虽然其设计初衷宏伟,但后续的挑战与两次重大事故(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也引人深思。 国际空间站(ISS)的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持久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它不仅是地球轨道上的一个前哨站,更是冷战后地缘政治和解的象征。本书分析了ISS在微重力物理、生物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以及其作为未来深空任务“试验台”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们也讨论了俄罗斯“和平号”的退役及其历史意义。 第四部分:新纪元——重返月球与迈向火星的雄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航天领域迎来了“去国家化”的革命。商业航天的兴起,极大地降低了进入太空的成本,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技术迭代。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公司,凭借其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成熟,正在重塑航天工业的商业模式。 本书的收官部分聚焦于当前全球航天界的热点:重返月球与登陆火星。美国Artemis计划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基地,为更远的深空任务进行准备。我们详细分析了“猎户座”飞船、SLS火箭的性能特点,以及围绕月球的资源利用(如水冰)的战略意义。 同时,我们也探讨了私人企业如何成为太空探索的主导力量,以及这些雄心勃勃的火星移民计划所面临的工程、生理与伦理难题。从地球近地轨道的商业化,到月球资源的争夺,再到最终在红色星球上播撒人类文明的火种,本书以一种审慎而充满激情的笔触,描绘了人类作为“星际物种”的未来图景。 核心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将硬核的轨道力学与工程原理,巧妙地融入到波谲云诡的国际政治叙事之中,同时不忘对早期科学家的孤独探索致以敬意。语言风格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故事的感染力,力求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航天史的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冲破地心引力的无畏精神。本书旨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期待,毕竟要将一个跨度如此之大的时代——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隋朝建立前的近四百年——梳理得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难度极高。然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作者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年代罗列,而是巧妙地以“风骨”为纲,将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编织成一张精美的网。比如,书中对魏晋风度中那种“玄远”与“纵情”的矛盾性剖析,简直入木三分,分析了士族阶层在政治高压下如何通过文学、哲学和生活方式来寻求精神的庇护和表达,那种在腐朽中孕育出的生命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感慨万千。叙事节奏的把握极为老练,该快则快,如在战场上疾驰,刀光剑影,毫不拖泥带水;该缓则缓,如品茗论道,细细打磨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转折自然且有说服力。这种张弛有度的笔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身边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个体。

评分

读完此书,我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框架被彻底重塑了。以往总觉得那是一个动荡不安、英雄辈出的时代,但这本书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细致描摹,展现了更多的烟火气和人性的复杂。比如,书中对当时士庶阶层饮食、服饰乃至丧葬礼仪的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折射出社会结构、等级制度乃至哲学观念的巨大变迁。那种“富贵闲人”对物质享受的极致追求,与底层人民在战乱中的挣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历史的厚重感更具现实冲击力。特别是关于技术和工艺的章节,作者对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梳理,显示出深厚的专业功底,证明了“衰亡”之中亦孕育着革新的力量。这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史学欣赏,上升到对人类文明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自我调适与创新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在挖掘那些“边缘人物”和“非主流文化”方面的努力,尤其令我感到惊喜。我们太习惯于被那些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所主导,然而,真正的时代风貌,往往潜藏在那些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江南士族的崛起,他们如何在战乱中保存了文化火种,并逐渐形成了与北方文化相抗衡的独特审美体系。例如,对园林艺术和清谈之风的描写,不再是简单的背景交代,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如何成为特定社会阶层身份认同和权力隐喻的载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佛教艺术的本土化进程”的探讨,它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史描述,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艺术流派演变,展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最终融合的动态过程。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对“六朝”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政治军事的层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多元文化交汇、审美观念重塑的关键时期。

评分

与其他严肃的历史著作相比,这部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显得格外具有感染力,它似乎拥有一种将冰冷史实“诗化”的能力。作者的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张力,时而如山涧清泉,流畅自然,时而又如疾风骤雨,气势磅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所震撼,比如描绘北伐军队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士气低落,或者某个著名诗人晚年心境的萧瑟,文字仿佛自带光影效果,能瞬间抓住读者的感官。这种对文学性的追求,使得即便是对历史细节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并从中获得美学上的愉悦。它成功地跨越了学术与通俗的鸿沟,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对史料的审视,也能让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氛围的爱好者,获得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之旅,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的触感温润而厚重,透着一股历史沉淀的质感,那种微微泛着古朴光泽的深蓝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遥远而又充满故事的时代。书脊上的烫金字体,遒劲有力,字体选择上颇具匠心,既不失古典韵味,又带着一丝现代的洒脱,让人在书架上瞥见时,便会心生探究的欲望。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米白色的亚光纸张,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的用心。版心留白得当,疏朗有致,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恰到好处地点缀在文字的海洋中,既不喧宾夺主,又起到了极佳的视觉引导作用。尤其是某些关键历史地点的描摹图,线条流畅,细节丰富,仿佛能让人闻到彼时的尘土气息和花香。可以说,从翻开书本的那一刻起,作者和设计团队就构建了一个立体可感的空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今的出版界实属难得,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是关于青瓷虎一些知识,相当详细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是关于青瓷虎一些知识,相当详细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是关于青瓷虎一些知识,相当详细

评分

书角受损,影响收藏。

评分

书角受损,影响收藏。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是关于青瓷虎一些知识,相当详细

评分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从3世纪初至6世纪末,三国之吴,东晋,南朝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建都。近年来,南京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六朝遗迹和家族墓地,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资料。本书集中收录了近年新出土的六朝文物,包括瓷器、陶器、漆木器、金银器、玻璃器、铜器、墓志、石刻、石窟造像等。系统展示了六朝风采。彩色图300余幅。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是关于青瓷虎一些知识,相当详细

评分

书角受损,影响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