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浩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资源
  • 水环境
  • 综合规划
  • ET模型
  • 流域管理
  • 水文模型
  • 生态水文
  • 水资源管理
  • 环境规划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99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47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提炼出了基于ET的水资源管理规划理论方法体系,并构建了综合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ET水资源管理规划新的管理方法和指标,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还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应用。通过构建水量水质综合模拟平台,开展天津市水资源水环境综合规划,提出全市综合规划推荐方案及其基于ET管理的七大总量控制指标,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重点项目建议方案,为全面实现天津市地下水控制、水环境修复与水生态修复三大目标提供支撑。

目录

总序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 水资源规划研究进展 1.1.1 水资源规划的国外研究进展 1.1.2 水资源规划的国内研究进展 1.2 水资源规划发展历程 1.2.1 概述 1.2.2 发展历程 1.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存在的问题 1.3. 2 发展趋势 第2章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理论方法与模型 2.1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理论 2.1. 1 理论内涵 2.1.2 调控机制 2.1.3 规划原则 2.1.4 规划目标 2.2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决策方法 2.2.1 水资源决策特点 2.2.2 决策方法和思路 2.2.3 目标ET计算方法 2.2.4 方案设置方法 2.2.5 情景模拟方法 2.2.6 方案评价方法 2.3 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模型 2.3.1 目标函数 2.3. 2 水量水质计算方程 2.3.3 约束条件 2.3.4 模型功能特点 第3章 天津市基本情况、规划目标及任务 3.1 天津市概况 3. 2 基线调查 3.2.1 经济社会基线调查 3.2.2 水资源量基线调查 3.2.3 供用水及耗水情况基线调查 3.2.4 生态环境基线调查 3. 2. 5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现状 3.2.6 水资源与水环境存在问题 3.3 规划目标、任务及依据 3.3.1 规划目标 3.3.2 规划任务 3.3.3 规划依据 3. 3. 4 规划水平年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天津市水循环与水环境耦合模型平台 4.1 平台结构 4.2 模拟原理 4.2.1 子模型耦合关系 4.2.2 “地表-地下”水循环耦合模拟 4.2.3 “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耦合模拟 4.2.4 水量水质耦合模拟 4.3 平台构建 4.3.1 AWB模型构建 4.3.2 SWAT模型构建 4. 3.3 MODFLOW模型构建 4.4 模型校验 4.4.1 地表水水量、水质模拟与校验 4.4.2 地下水模拟与校验 4.4.3 ET模拟与校验 第5章 规划方案分析与设置 5.1 水资源利用方案 5.1.1 地表水 5.1.2 地下水 5.1.3 再生水 5.1.4 海水 5.1.5 微咸水 5. 1.6 雨水 5.2 国民经济节水方案 5.2. 1 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5.2.2 国民经济节水方案分析 5.3 水生态修复方案 5.3.1 天津市水生态总体规划目标 5.3. 2 河道内生态用水方案 5.3.3 河道外生态用水方案 5.3.4 人海水量控制方案 5.4 水污染控制方案 5.4.1 天津市水功能区划及其环境规划目标 5.4.2 污染物预测 5.4.3 水污染控制方案 5.5 方案设置 5.5.1 主要因子 5.5.2 方案设置说明 第6章 规划方案评价与优选 6.1 指标评价 6.1.1 资源指标评价 6.1. 2 生态指标评价 6.1.3 环境指标评价 6.1.4 社会指标评价 6.1.5 经济指标评价 6.2 方案优选 6.2.1 2010水平年方案优选 6.2.2 2020水平年方案优选 6.3 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分析 6. 3.1 供水分析 6.3.2 用水分析 6.3.3 ET控制分析 6.3.4 水生态分析 6.3.5 水环境分析 6.4 各水平年之间的比较 6.4.1 水资源分析 6.4.2 ET分析 6.4.3 生态环境分析 6.4.4 经济社会分析 第7章 管理目标和措施 7.1 管理目标 7.1.1 总体目标 7.1.2 具体指标 7.2 管理措施 7. 2.1 推进地表水总量控制. 实现区域地表水优化配置 7.2.2 强化地下水总量控制,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7.2.3 实施ET管理与国民经济用水总量控制,促进“真实节水” 7. 2.4 保障生态用水总量,实现水生态良好发展 7.2.5 加强人海总量控制,促进近海生态健康发展 7. 2.6 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倒逼机制,满足水功能区要求 7.2.7 保障措施 第8章 成果、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成果 8.1.1 研究成果 8.1.2 创新点 8.2 结论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湖光山色:中国古代山水画审美变迁与哲学意蕴探微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与原书作者不同的虚构作者]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与原书出版社不同的虚构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与原书出版日期不同的虚构日期]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与原书ISBN不同的虚构ISBN]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审美取向、技法革新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通过对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一系列代表性画作的细致考察,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连贯而立体的视觉文化史叙事,揭示山水如何从单纯的自然描摹,逐步演化为承载文人士大夫“胸中丘壑”与“格物致知”精神的独特载体。 第一部分:初识山水——魏晋至唐代:从“格物写照”到“可行可望”的萌芽 本部分聚焦于山水画的早期发展阶段。魏晋时期,随着玄学思潮的兴起和士人阶层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山水开始脱离人物画的依附地位,独立成为艺术主题。我们首先探讨顾恺之、宗炳等人的理论贡献,特别是宗炳提出的“卧游”思想,它标志着山水画不再是简单的物象模仿,而是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栖居之所。 进入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开创的青绿山水代表了一种盛世气象下的富丽与典雅。本书将详细分析“金碧山水”的用色特点、构图模式以及其在宫廷审美中的地位。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王维,重点解析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如何构建了一种内敛、空灵的禅宗式山水意境。这种由“写形”向“写意”的早期过渡,奠定了后世中国山水画的基调——即强调画家主观情感的介入与物我合一的境界追求。 第二部分:意境的构建与程式的确立——五代两宋:全景式的宇宙观 五代和北宋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全景式山水达到了技术与哲学的巅峰。荆浩、关仝在北方山水(如太行、王屋山)的雄伟与厚重上,确立了雄阔、高远的“北方山水”风格,强调“势”的表达。本书深入解析了“高远、深远、平远”这三大经典尺度的构成原理,论证了它们如何对应着中国传统空间理论和观者的移动视角。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视为研究此阶段的圭臬。我们将从墨法、皴法(特别是雨点皴)的精妙入手,探讨范宽如何通过密集的笔触和强烈的空间纵深感,表现出自然界的磅礴生命力与令人敬畏的“道”的体现。 南宋时期,面对国土沦丧的现实,山水画的审美重心开始转向“小景化”和内向化。李唐、刘松年的“院体”画风,以简练的斧劈皴和紧凑的构图,反映出局促不安的时代情绪。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开始显露出对“理学”思想的渗透,强调物性中的秩序和内在的规律性。 第三部分:文人精神的勃发——元代:复古、抒情与墨戏 元代是文人画独立意识彻底成熟的时期。面对科举的停滞和对前朝(宋)宫廷艺术的疏离,赵孟頫等人高举“复古”大旗,主张“作画贵有古意”。本书详述了“以书入画”的理论如何全面渗透到山水画的笔墨之中,使线条本身成为表达学养和性情的关键。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是本部分的绝对核心。我们细致辨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黄公望对“皴法”的融汇与创造,倪瓒的“折带皴”与极简主义的空寂美学(“萧疏淡远”),吴镇对古意的探求与水的运用,以及王蒙晚期繁密而富有层次的“囤积”式构图。倪瓒的“绝笔”和“冷漠”的画面,被解读为对世俗功名的彻底放弃和对个体精神洁净的终极追求。 第四部分:笔墨的时代——明清:地域性流派的兴衰与融合 明代初期,以“浙派”为代表的院体画依然存在,但“吴门画派”在文人画的旗帜下占据了主流地位。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的风格差异,展示了文人画内部的多元化走向:沈周的浑厚朴茂、文徵明的工整秀逸、唐寅的兼收并蓄与逸气,以及仇英对“青绿”与“界画”的复兴。 晚明时期,董其昌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南北宗论”。本书将批判性地分析“南北宗论”的理论构建与历史局限性,讨论其如何推动了对“笔墨趣味”的极致追求。董其昌本人倡导的“淡墨山水”,强调“以禅入画”,追求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墨韵”和“空灵”。 清代山水画则进入了对前代风格的集大成与再创造阶段。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画派,通过“集古”与“摹古”,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清初四王山水”。同时,以石涛(朱若极)为代表的“个性化”山水艺术则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石涛的“一画论”和“我自用我法”的思想,突破了格律的束缚,其对笔墨的实验性运用和充满激情的笔触,预示了近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总结:山水画的哲学与审美终极指向 本书最后对全文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两条主线:一是技术层面的“笔墨精进”与“皴法革新”;二是精神层面的“由物及我”与“天人合一”。山水画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再现自然表象,而在于通过对自然形态的提炼和转化,构建一个“可居、可游、可观”的精神世界,实现画家个体精神与宇宙永恒法则的对话。本书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的细致解读,力图使读者在欣赏古代丹青之美的同时,领略其背后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哲学思辨。 --- 本书特色: 1. 全景式梳理: 涵盖了从萌芽到成熟、从院体到文人的关键历史阶段,脉络清晰。 2. 技法与理论结合: 深入分析了皴法、点法、墨色的技术应用,并将其与当时的哲学思潮(玄学、禅宗、理学)相结合进行阐释。 3. 重点作品精讲: 选取了如《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图》等标志性作品进行深度个案分析。 4. 强调审美转换: 重点关注山水画从“再现自然”向“抒发性灵”的核心审美转换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以一种宁静的水蓝色为主调,辅以抽象的波纹图案,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富有深度的学术氛围。光是看到封面,就让人对书的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水域,即将开启一段关于水资源与水环境规划的探索之旅。我特别关注书名中的“ET”,虽然我对这个缩写不甚了解,但它给我的感觉是某种先进的技术或理论的代称,或许是书中解读的关键点,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对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一直是十分关注的议题,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发突出的背景下,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些前沿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水资源与水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从这本书的体量来看,它似乎囊括了相当多的知识点,预计阅读过程会是既充实又富有挑战性的,但我相信它能为我的专业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激发我未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于“水”这个概念的理解,远不止是简单的物理属性的认知,它承载着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价值。因此,一本真正能够“综合规划”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书籍,需要具备高度的跨学科视野和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我在翻阅这本书的目录时,注意到其中包含了关于流域管理、生态修复、水旱灾害防治、水经济学以及水政策等多个章节,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这些都是我一直想要深入学习但苦于缺乏系统性指导的领域。特别是在“ET”这个关键词的引导下,我隐约感觉到书中可能探讨了某种新的模型或工具,能够将这些分散的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规划框架。我对书中关于“可持续性”和“韧性”的论述尤为期待,因为这正是我在思考现代水管理问题时反复提及的核心概念。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条件下,设计出既能满足当下需求,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水资源和健康水环境的规划方案。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个人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为我解开了不少困惑,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评分

对于“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这个课题,我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缺少一本能够真正做到“综合”的书籍。很多书籍要么过于侧重某个单一领域,要么理论性太强,难以落地。这本书的标题“基于ET的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规划”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特别是“ET”这个缩写,它给我一种技术驱动、智能化决策的暗示。我猜测书中可能引入了某种先进的计算模型、数据分析技术,或者是一种全新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能够将宏观的水资源调配、微观的水质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诸多因素,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权衡与决策。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图表、模型以及详细的计算步骤,以便我能够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方法。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未来水资源挑战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构建更具韧性的水管理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生态环境议题的普通读者,我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保护有着天然的关切。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同时又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解答了这一长久以来的疑问。我不太理解“ET”具体代表什么,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书中可能涵盖内容的想象。我猜测它可能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能够更精确地评估不同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或者是一种能够预测水环境变化的智能系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为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揭示水资源规划的奥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政府和相关机构在制定水政策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努力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水资源管理并非只是枯燥的数据和公式,而是关乎我们生活质量、未来福祉的重要议题。它能否让我对“饮水思源”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激励我从自身做起,更加珍惜每一滴水,就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在行业内享有盛誉,其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都令人钦佩。我一直关注着这位学者在水资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非常期待他能将多年的智慧结晶付梓成书。从这本书的题目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对现有理论的梳理,更可能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创新性探索。我特别好奇书中对“ET”这个概念的界定和应用,它是否代表着某种新的水文模型,或是某种全新的规划理念?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现实世界中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来阐述其规划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我个人的工作领域与水环境治理密切相关,因此,一本能够提供切实可行指导的书籍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开新的思路,拓展我的知识边界,并为我未来的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显得相当厚重,相信内容一定十分丰富,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