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477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西汉)戴圣,编,刘小沙,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作者介绍 | |
戴圣,西汉著名的学者,开拓了汉代今文经学之先河。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和他的叔叔戴德一同著了《礼》这本书,后又编撰为《礼记》一书,又为《小戴礼记》。 |
......
| 精彩书摘 | |
曲礼上 曲礼指的是礼的各类仪式礼节。本篇内容包括吉、 凶、军、宾、嘉这五礼,还有日常言谈举止、进退应对 等生活礼仪,内容丰富,教人识礼、懂礼、守礼。 一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①若思,安定辞②。安民哉! 【注释】 ①俨:通“严”,庄严、庄重的意思。 ②辞:所说的话。 【译文】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 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这样 才能让人民安定下来。 二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áo):通“傲”,骄傲,傲慢。 ②从:通“纵”,不加约束,纵容。 【译文】 不能滋长傲慢的心态,不能放任纵容自己的欲望, 内心的意志不可以自满,不能过度地安于享乐。 三 【原文】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①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②,直而勿有。 【注释】 ①很:通“狠”,凶残的样子。 ②质:自我肯定的意思。 【译文】 面对财物,不可以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险,不可 以随意地逃避。与人争吵时不可以狠辣地求胜;分配东 西不可以强求过多的部分。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可以 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也不能太过自我。 四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是斋戒的意思。 【译文】 坐着的时候就应该犹如受祭的人那样庄重,站着的 时候就应该像斋戒那样恭敬。行礼要合乎时宜,出使他 国时要入乡随俗。 五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 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通“悦”,使人愉快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xiá):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请教于。 【译文】 礼是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分析事情嫌疑, 辨别事物异同,分辨是非的。礼,不会随便讨好人, 不会说没用的话。礼,不逾越,有节度,不侵犯侮辱他 人,不轻佻亲狎。修养自我身心,实践自己的诺言,称 为“善行”。举止有修养,说话有道理,这是礼的本 质。关于礼的知识,只听说过向人请教学习的,没听过 要求别人请教学习的。礼,只听说愿意学的人来学习, 没听说过教授礼仪的人追着别人去传授的。 六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 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 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 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做买卖时用肩挑着东西来卖的人,一般认 为他们道德不高,利欲熏心,但实际上也不都是这样的。 ③慑(shè):胆怯,胆小。 【译文】 在上古时期,推崇以德为贵,而后世则推崇施恩与 报答。在礼仪方面提倡往来:我前去施恩而受惠的人 没来报答我,这与礼不相符;有人来实施恩惠而我没有 前去报答,这与礼也不相符。人有礼,社会就安定;无 礼,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的。根 据礼的原则,为人应该自我谦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 着担子卖东西的小商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是地 位尊贵、富有的人呢?有财富且知道主动遵行礼仪,就 不会变得骄奢淫逸;生活贫贱却仍然懂得遵从礼仪规 范,就会树立远大的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 七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 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⑥。八十、九十曰 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 期,颐⑧。 【注释】 ①弱: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②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意味 着男子长大成人。 ③艾:形容人年纪大了,白头发就好像艾草一样。 ④服:担任,掌管。 ⑤耆(qí):年老的意思。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mào):指人因年老而视听能力下降、活动能 力明显衰弱的状态。 ⑧颐:赡养老人的意思。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可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 “弱”,会举行冠礼。长到三十岁时,称为“壮”, 此时,就可以迎娶妻子成家了。长到四十岁时,称为 “强”,此时,就可以进入仕途为官了。长到五十岁时, 称为“艾”,可以独当一面地处理大事了。长到六十岁 时,称为“耆”,可以指导他人了。长到七十岁时,称 为“老”,可以分配家产,交代家事了。八十、九十岁 时,称为“耄”。人在七岁时被称为“悼”,处于七八 岁与八九十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即便犯了罪,也不可 以被施以刑罚。年纪到了百岁时,被称为“期”,受人赡 养,颐养天年。 八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丑 夷③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④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 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 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 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⑨必面,所游必有常,所 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 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⑩之。群居五人,则长 者必异席11。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12,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 不中门。食飨13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14,视于 无形15。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 暗16,不登危,惧辱亲17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18,不有 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19素;孤子20当室,冠 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21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顷 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22长者之手。负、剑,辟咡 诏之,则掩口而对23。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24而 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 不呼25。 【注释】 ①凊(qìng):凉的意思。 ②定:摆放好枕头和席子。 ③丑夷:同辈众人。 ④三赐:指的是三命之赐。在周朝,官吏制度是有 等级之分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的待遇都不相同, 都有标志各自等级的礼服与赏赐等,三命以上的人就可 以享有周王赏赐的车马。文中是指由于父母健在,因此 不敢接受这样的待遇。 ⑤弟:通“悌”,尊敬兄长的意思。 ⑥执友:指志向相同的人或者朋友。 ⑦交游:交往的朋友。 ⑧父之执:与父亲志同道合的人。 ⑨反:通“返”,返回。 ⑩肩随:与人并行往前走,身体略微靠后一些表示 尊敬。 11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古人围坐桌案的时候需 席地而坐,通常每席只能坐四个人,如果超过四人,那么 其中年龄zui大的人就要另坐一席,也是表示敬长之意。 12主奥:古时候,屋子的西南角是zui尊的地方。 13食(sì)飨(xiǎng):利用酒食宴请宾客。 14听于无声:在父母未说话之时,就已经知道父母 的意图。 15视于无形:在父母还没有做出动作就已经看出父 母的意思。 16不服暗:指不向父母隐瞒任何事情。 |
这部《礼记》的精选本,着实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选材非常精到,每一篇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我特别欣赏编者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所做的恰到好处的解读和注释。比如关于“祭祀”的部分,原以为只是繁文缛节,但读完后才明白,那是古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与感恩的集中体现。文字的锤炼上,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既有古籍的典雅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即便是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我总是在想,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丢失了多少这份沉静、内敛的“礼”,而重温这些经典,无疑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温柔校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何做”的哲学思辨。那种对人伦秩序的尊重,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至今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合上书本时,心中总有一种被洗涤过的平静感,这种体验是很多当代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经典选本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删减和提炼难免会失掉原著的精髓。然而,拿到手翻阅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本《礼记》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章节,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知识脉络。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礼仪条文,用更具现代语境的引言和解析串联起来,使得礼乐制度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社会伦理构建。尤其是关于“丧礼”和“婚嫁”的章节,它们所蕴含的对生命周期的尊重和对家族情感的重视,让我深受触动。在当代社会,很多仪式感正在消逝,我们似乎只记住了流程,却忘记了仪式背后的那份庄重与深情。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种缺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体现在这些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大义的细节之中的。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无声的对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关怀。
评分我对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印象一直很好,而这本《礼记》更是其中的翘楚。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内敛的雅致,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在注释和译文中,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的可读性。很多地方的注释,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儒家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这对于我们理解“礼”如何服务于“仁”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关于朝聘之礼的描述,过去只觉得是政治作秀,但书中解释了这些繁复的礼仪如何起到缓冲外交矛盾、维护国家尊严的作用,一下子就将礼仪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多么精通人性,并试图用制度去引导人性向善。我周末常常会泡一杯清茶,静下心来细读一两篇,那种心神宁静,远胜于任何电子产品的刺激。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礼记》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那些零散的片段,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古代行为规范手册”。然而,这本精粹本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礼乐文明体系。编者对“礼”的界定非常宏大,它不仅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延伸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君子之学”的论述,强调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而非仅仅为了博取他人赞誉的外在表现。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路径,在今天这个过度追求“人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深思,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因图方便或图省事,而疏忽了那些本该有的恭敬与分寸。这本书不是在批判我们,而是在温柔地提醒我们:真正的体面,源自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评分我向来对手头的经典读物要求很高,不仅要内容扎实,更要求阅读体验舒适。这本《礼记》的纸张质感和排版布局完全符合我的期待。文字清晰,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它选取了《檀弓》、《曲礼》等核心篇章,构建了一个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制度的完整图景。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清晰地阐释了“礼”的动态性——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活的文化。比如,对于不同阶层的礼仪差异的描述,精准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为后世的社会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变得更加顺畅。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能指导我们如何更优雅、更有尊严地生活的“生活哲学指南”。每次读完,都觉得对“文化自信”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实在的感悟。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价格不贵,质量还行。
评分还好吧。。。
评分还好吧。。。
评分原价购,没有任何赠品
评分一共买了十本,慢慢看
评分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质量好,值得买。
评分书我很满意,价格美丽搞活动时候入手的,非常划算,正版书,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很满意,书有点小,但是内容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