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学经典精粹: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

华国学经典精粹: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礼记
  • 儒家经典
  • 国学
  • 中华国学
  • 传统文化
  • 修身养性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77
商品编码:10786954146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11-25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内容简介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礼记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477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西汉)戴圣,编,刘小沙,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戴圣,西汉著名的学者,开拓了汉代今文经学之先河。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和他的叔叔戴德一同著了《礼》这本书,后又编撰为《礼记》一书,又为《小戴礼记》。




目录

......



在线试读
精彩书摘

曲礼上

曲礼指的是礼的各类仪式礼节。本篇内容包括吉、

凶、军、宾、嘉这五礼,还有日常言谈举止、进退应对

等生活礼仪,内容丰富,教人识礼、懂礼、守礼。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①若思,安定辞②。安民哉!

【注释】

①俨:通“严”,庄严、庄重的意思。

②辞:所说的话。

【译文】

据《曲礼》记载:待人处事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应

当端庄肃重,好像在沉思似的,所说的话要合理。这样

才能让人民安定下来。

【原文】

敖①不可长,欲不可从②,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①敖(áo):通“傲”,骄傲,傲慢。

②从:通“纵”,不加约束,纵容。

【译文】

不能滋长傲慢的心态,不能放任纵容自己的欲望,

内心的意志不可以自满,不能过度地安于享乐。

【原文】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①毋求胜,分毋求多。

疑事毋质②,直而勿有。

【注释】

①很:通“狠”,凶残的样子。

②质:自我肯定的意思。

【译文】

面对财物,不可以随意占为己有;面对危险,不可

以随意地逃避。与人争吵时不可以狠辣地求胜;分配东

西不可以强求过多的部分。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可以

自以为是,有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也不能太过自我。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是斋戒的意思。

【译文】

坐着的时候就应该犹如受祭的人那样庄重,站着的

时候就应该像斋戒那样恭敬。行礼要合乎时宜,出使他

国时要入乡随俗。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①人,不辞费。礼,不逾节②,不侵侮,不好

狎③。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④,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说:通“悦”,使人愉快的意思。

②节:有节制,有限度。

③狎(xiá):不恭敬的样子。

④取于:请教于。

【译文】

礼是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分析事情嫌疑,

辨别事物异同,分辨是非的。礼,不会随便讨好人,

不会说没用的话。礼,不逾越,有节度,不侵犯侮辱他

人,不轻佻亲狎。修养自我身心,实践自己的诺言,称

为“善行”。举止有修养,说话有道理,这是礼的本

质。关于礼的知识,只听说过向人请教学习的,没听过

要求别人请教学习的。礼,只听说愿意学的人来学习,

没听说过教授礼仪的人追着别人去传授的。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

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

贩者②,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而不骄

不淫;贫贱而知好礼,而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②负贩者:做买卖时用肩挑着东西来卖的人,一般认

为他们道德不高,利欲熏心,但实际上也不都是这样的。

③慑(shè):胆怯,胆小。

【译文】

在上古时期,推崇以德为贵,而后世则推崇施恩与

报答。在礼仪方面提倡往来:我前去施恩而受惠的人

没来报答我,这与礼不相符;有人来实施恩惠而我没有

前去报答,这与礼也不相符。人有礼,社会就安定;无

礼,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是不可以不学的。根

据礼的原则,为人应该自我谦卑,尊重他人,即便是挑

着担子卖东西的小商贩,也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是地

位尊贵、富有的人呢?有财富且知道主动遵行礼仪,就

不会变得骄奢淫逸;生活贫贱却仍然懂得遵从礼仪规

范,就会树立远大的志向,内心也会变得无所畏惧。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①,冠②。三十曰

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③,服④官政。

六十曰耆⑤,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⑥。八十、九十曰

耄⑦,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

期,颐⑧。

【注释】

①弱: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

②冠: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时要行加冠之礼,意味

着男子长大成人。

③艾:形容人年纪大了,白头发就好像艾草一样。

④服:担任,掌管。

⑤耆(qí):年老的意思。

⑥传:分配家产,交代家事。

⑦耄(mào):指人因年老而视听能力下降、活动能

力明显衰弱的状态。

⑧颐:赡养老人的意思。

【译文】

人生十岁称为“幼”,可开始学习。二十岁称为

“弱”,会举行冠礼。长到三十岁时,称为“壮”,

此时,就可以迎娶妻子成家了。长到四十岁时,称为

“强”,此时,就可以进入仕途为官了。长到五十岁时,

称为“艾”,可以独当一面地处理大事了。长到六十岁

时,称为“耆”,可以指导他人了。长到七十岁时,称

为“老”,可以分配家产,交代家事了。八十、九十岁

时,称为“耄”。人在七岁时被称为“悼”,处于七八

岁与八九十岁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即便犯了罪,也不可

以被施以刑罚。年纪到了百岁时,被称为“期”,受人赡

养,颐养天年。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①,昏定②而晨省,在丑

夷③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④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

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⑤也,执友⑥称

其仁也,交游⑦称其信也。见父之执⑧,不谓之进不敢

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⑨必面,所游必有常,所

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

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⑩之。群居五人,则长

者必异席11。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12,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

不中门。食飨13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14,视于

无形15。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孝子不服

暗16,不登危,惧辱亲17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18,不有

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19素;孤子20当室,冠

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21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顷

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22长者之手。负、剑,辟咡

诏之,则掩口而对23。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24而

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

不呼25。

【注释】

①凊(qìng):凉的意思。

②定:摆放好枕头和席子。

③丑夷:同辈众人。

④三赐:指的是三命之赐。在周朝,官吏制度是有

等级之分的,从一命到九命,每一命的待遇都不相同,

都有标志各自等级的礼服与赏赐等,三命以上的人就可

以享有周王赏赐的车马。文中是指由于父母健在,因此

不敢接受这样的待遇。

⑤弟:通“悌”,尊敬兄长的意思。

⑥执友:指志向相同的人或者朋友。

⑦交游:交往的朋友。

⑧父之执:与父亲志同道合的人。

⑨反:通“返”,返回。

⑩肩随:与人并行往前走,身体略微靠后一些表示

尊敬。

11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古人围坐桌案的时候需

席地而坐,通常每席只能坐四个人,如果超过四人,那么

其中年龄zui大的人就要另坐一席,也是表示敬长之意。

12主奥:古时候,屋子的西南角是zui尊的地方。

13食(sì)飨(xiǎng):利用酒食宴请宾客。

14听于无声:在父母未说话之时,就已经知道父母

的意图。

15视于无形:在父母还没有做出动作就已经看出父

母的意思。

16不服暗:指不向父母隐瞒任何事情。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它系统地阐述了儒家关于个人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路径,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入门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指导。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核心宗旨。这里的“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指“大人之学”,即关乎成人、成德,以及如何通过个人修养来影响整个社会的大道理。 “明明德”是《大学》的首要目标。它强调的是发扬光大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这种光明德性,是人内心本有的善良、仁爱、智慧等美好品质,是区分于禽兽的根本。然而,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这些本有的美德容易被物欲所蒙蔽,被后天习俗所遮盖,因此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明之”,即认识清楚,然后“明之”,即加以发扬光大。这是一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通过内省来发现和激活内心深处的道德潜能。 “亲民”紧随“明明德”之后。这里的“亲民”并非亲近人民,而是“新民”,即使民更新,使人民弃旧习、接受新的道德观念,从而获得新生。这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个人的道德修养并非仅仅是为了自身,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光明德性推己及人,去影响和教化他人,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归宿。它指的是达到最高尚、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并且在此基础上不再退步。这是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对理想社会状态的期许。在个人层面,是达到圣贤的道德高度;在社会层面,则是实现一个政治清明、民风淳朴、万物和谐的理想社会。 《大学》将实现“止于至善”的过程,具体化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构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的完整逻辑链条,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格物: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这里的“格”有“穷究”、“辨别”、“纠正”等多重含义。“物”则指一切事物,包括道理、事理、事物本身。格物就是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道理,去辨别真伪善恶,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这需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被表象所迷惑,深入探索事物的内在逻辑。 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达到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知”即知识、见识。格物是为了致知,通过对事物的深入考察和理解,获得真切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能力。这种知,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道德真理的深刻领悟。 诚意:是将这种通达的道理内化于心,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意”指内心的意念、想法。诚意就是要做到内心的真实无妄,不欺骗自己,不虚伪做作。内心的念头必须真实,不能有任何不好的企图或隐瞒。 正心:是在诚意的基础上,进一步端正内心的道德立场。“心”是人进行思考、判断和行为的中心。正心就是要排除内心的私欲、偏见、邪念,使内心保持公正、纯洁、善良的状态。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关键一步,是个人品格形成的基础。 修身:是将端正的内心和端正的思想付诸实践,使个人的品德得到锤炼和升华。“身”指个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整个人的品格。修身就是要通过日常的实践,将内心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做到言行符合道德,举止得体,品格高尚。这是“内圣”的起点,是成为一个君子或贤人的必经之路。 齐家:是在修身有成的前提下,将个人道德的实践延伸到家庭。“齐”有整齐、管理、规范之意。齐家就是要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为基础,建立一个和谐、美满、充满道德氛围的家庭。这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共同遵守道德规范。良好的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治国:是将家庭的和谐与管理之道,推及到国家层面。“治国”就是要运用个人修身和家庭管理的经验,去治理国家,制定政策,管理民生。这需要统治者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以身作则,公平正直,为民服务。 平天下:是治国最高的目标,即实现整个天下太平安宁,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谐与繁荣。“平”有太平、安定的意思。平天下意味着通过有效的治理,使国家稳定,人民安乐,社会秩序井然,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和谐融洽。这是儒家“天下一家”的理想境界。 《大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个人的内心世界出发,逐渐拓展到家庭、国家乃至整个天下。它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没有个体的道德完善,就无法实现家庭的和谐;没有家庭的和谐,就无法治理好国家;没有良好的国家治理,就无法实现天下太平。 《大学》还提出了“知止”、“定静安虑得”等重要的修养方法。“知止”是指知道要达到什么目标,并且努力去实现它,一旦达到就停止,不再过分追求。“定静安虑得”是说一个人要达到内心宁静,才能有所思虑,才能有所获得。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与“静”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 《大学》的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的政治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指导个人如何做人、如何立德、如何成就人生价值的经典。它所倡导的道德理念和实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个人发展、社会责任以及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大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道德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而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原则,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礼记》的精选本,着实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的选材非常精到,每一篇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时代精神世界的窗户。我特别欣赏编者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所做的恰到好处的解读和注释。比如关于“祭祀”的部分,原以为只是繁文缛节,但读完后才明白,那是古人对天地、祖先的敬畏与感恩的集中体现。文字的锤炼上,也看得出下了不少功夫,既有古籍的典雅韵味,又不至于晦涩难懂,即便是初次接触儒家经典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我总是在想,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丢失了多少这份沉静、内敛的“礼”,而重温这些经典,无疑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温柔校正。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关于“为何做”的哲学思辨。那种对人伦秩序的尊重,对社会和谐的追求,至今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合上书本时,心中总有一种被洗涤过的平静感,这种体验是很多当代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经典选本是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的,总觉得删减和提炼难免会失掉原著的精髓。然而,拿到手翻阅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这本《礼记》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大师级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章节,而是构建了一套清晰的知识脉络。作者似乎深谙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将那些看似枯燥的礼仪条文,用更具现代语境的引言和解析串联起来,使得礼乐制度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可以理解的社会伦理构建。尤其是关于“丧礼”和“婚嫁”的章节,它们所蕴含的对生命周期的尊重和对家族情感的重视,让我深受触动。在当代社会,很多仪式感正在消逝,我们似乎只记住了流程,却忘记了仪式背后的那份庄重与深情。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种缺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是体现在这些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大义的细节之中的。每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进行无声的对话,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关怀。

评分

我对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的印象一直很好,而这本《礼记》更是其中的翘楚。它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内敛的雅致,拿在手上就有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感。更让我惊喜的是,编者在注释和译文中,非常巧妙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的可读性。很多地方的注释,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儒家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这对于我们理解“礼”如何服务于“仁”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关于朝聘之礼的描述,过去只觉得是政治作秀,但书中解释了这些繁复的礼仪如何起到缓冲外交矛盾、维护国家尊严的作用,一下子就将礼仪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他们是多么精通人性,并试图用制度去引导人性向善。我周末常常会泡一杯清茶,静下心来细读一两篇,那种心神宁静,远胜于任何电子产品的刺激。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对《礼记》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那些零散的片段,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古代行为规范手册”。然而,这本精粹本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礼乐文明体系。编者对“礼”的界定非常宏大,它不仅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延伸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君子之学”的论述,强调学习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而非仅仅为了博取他人赞誉的外在表现。这种“由内而外”的修养路径,在今天这个过度追求“人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阅读过程中,我经常停下来深思,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因图方便或图省事,而疏忽了那些本该有的恭敬与分寸。这本书不是在批判我们,而是在温柔地提醒我们:真正的体面,源自对规则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评分

我向来对手头的经典读物要求很高,不仅要内容扎实,更要求阅读体验舒适。这本《礼记》的纸张质感和排版布局完全符合我的期待。文字清晰,留白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容上,它选取了《檀弓》、《曲礼》等核心篇章,构建了一个从个人修养到社会制度的完整图景。最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清晰地阐释了“礼”的动态性——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活的文化。比如,对于不同阶层的礼仪差异的描述,精准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同时也为后世的社会规范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使得我们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变得更加顺畅。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能指导我们如何更优雅、更有尊严地生活的“生活哲学指南”。每次读完,都觉得对“文化自信”这个词有了更具体、更实在的感悟。

评分

不错的一套书,价格不贵,质量还行。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还好吧。。。

评分

原价购,没有任何赠品

评分

一共买了十本,慢慢看

评分

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

质量好,值得买。

评分

书我很满意,价格美丽搞活动时候入手的,非常划算,正版书,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很满意,书有点小,但是内容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