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

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鲁柏 等 著,冯承钧 译
图书标签:
  • 考古
  • 西域
  • 中国西部
  • 历史
  • 文化
  • 探险
  • 丝绸之路
  • 新疆
  • 甘肃
  • 青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44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182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津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页数:11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域考古记举要》是我国著名西域学者、翻译家冯承钩先生所译。该书不仅简要记载了上世纪初斯坦因三次考察西域地区的发现,而且也记述了斯坦因以前诸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之经过。《中国西部考古记》系法国学者色伽兰所着。记述了1914年考古队历时半年实地考察四川一省古物的情况。作为考古队员之一的色伽兰全程参与并详细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存在于四川地区的古代之石刻、四川之崖墓、四川之古代佛教艺术和古代中国之封墓艺术等等。
此次两书合并出版,《西域考古记举要》据中华书局1957年版重排,《中国西部考古记》据中华书局1955年版重排,并就图版的使用征得选图及撰写说明者北京大学历史系吴荣曾先生的授权。

内容简介

《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为我社“文津文库”之一种,收入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冯承钧先生考古学方面的译着两种,即《西域考古记举要》(附译格鲁塞《极东史》中《中亚佛教艺术》一章)与《中国西部考古记》,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西域考古记举要 中国西部考古记》由郭鲁柏等编着。

目录

西域考古记皋要

第一章 Swat同Dir流域
第二章 Chitral同Masfuj流域
第三章 嫣水同和阗
第四章 和阗
第五章 多莫科(Domoko)附近之废墟
第六章 尼雅古迹
第七章 安德悦附近之古迹
第八章 自车尔成赴卡克里克(Tcharklik)
第九章 罗布鄯善楼兰史录
第十章 罗布泊境内
第十一章 楼兰
第十二章 密兰古迹
第十三章 密兰之佛教古寺院
第十四章 追向敦煌
第十五至第二十章 敦煌窝集同漠代障塞
第二十一章 千佛洞
第二十二章 墙壁封闭的佛洞
第二十三章 千佛洞之绘画图画版画
第二十四章 千佛洞之织物残片同写本
第二十五章 千佛洞与其壁画
第二十六章 瓜州
第二十七章 甘肃西北边陲
第二十八章 进向哈密、吐鲁番
第二十九章 哈喇沙尔与其废迹
第三十章 进向库车
第三十一章 和阑东北
第三十二章 玛杂塔格(Mazar-tagh)
第三十三章 自和阑赴伦敦
中亚佛教艺术

中国西部考古记

加印图版说明
第一章 中国古代之石刻
第二章 崖墓
第三章 四川古代之佛教艺术
第四章 渭水诸陵

前言/序言




《丝路花雨:中亚古代文明探秘》 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一次深入亚欧大陆腹地的文明溯源。 本书并非聚焦于中国西部的考古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亚腹地,对丝绸之路上那些璀璨而又沉寂的古代文明进行一次全面的、多维度的考察与重构。我们探寻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与中原文明交相辉映,却又保持着自身独特光芒的古老国度。 第一部分:绿洲上的帝国兴衰——粟特与昭武九姓的黄金时代 本书开篇,我们将深入中亚的心脏地带,探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业民族——粟特人的崛起与衰落。他们如何以精湛的商业智慧和灵活的文化适应能力,构建起横跨欧亚的贸易网络? 商业的基因与传播的媒介: 详细梳理粟特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地理分布,分析其商业文书的独特性,以及他们如何充当了汉唐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书中将收录对撒马尔罕、布哈拉周边地区最新发掘的粟特贵族墓葬的解读,揭示其财富的来源以及对佛教、摩尼教、祆教的信仰融合。 昭武九姓的政治抱负: 探讨昭武九姓在唐代中原的政治影响力,从安禄山事件的爆发点到他们在中亚故土的王权延续,分析其在民族融合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微妙平衡。我们将引入最新的基因学研究成果,尝试勾勒出粟特人的族群迁徙图谱。 第二部分:犍陀罗的艺术辉光——佛教东渐的雕塑史诗 我们将焦点转向印度河与喀布尔河流域,即古犍陀罗地区。这里是希腊化艺术与印度本土宗教哲学发生激烈碰撞的熔炉,造就了独步古今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 希腊精神的东方投影: 深入分析犍陀罗佛像中清晰可见的希腊雕塑风格——从衣褶的自然垂感、人物的面部轮廓,到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确掌握。本书将通过对白沙瓦、斯瓦特河谷遗址群的对比研究,重建佛教艺术从希腊风格向“中国化”过渡的清晰脉络。 三藏的翻译与本土化: 考察鸠摩罗什等中亚高僧对佛教经典的翻译贡献,探讨他们如何在使用既有的希腊哲学词汇体系(通过犍陀罗文化中介),来准确传达深奥的梵文佛理,并最终影响了中国早期佛教思想的形成。 第三部分:游牧的征服与帝国的遗产——贵霜王朝的多元统治 贵霜王朝,这个建立在多个文明交汇点上的强大帝国,是理解中亚复杂性的关键。他们的统治疆域横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亚本土的文化元素。 钱币上的帝国史观: 详细解读贵霜钱币的铭文、神祇图像和铸造技术。钱币上同时出现希腊神祇(如太阳神赫利俄斯)、印度教神祇和袄教元素,是贵霜“包容性”帝国的最直观证据。我们将对照其宫廷壁画(如阿伊·哈努姆的发现),重现贵霜统治者的形象。 丝绸之路的“中间站”: 分析贵霜如何控制了连接南亚次大陆与中亚商路的咽喉地带,并探讨其对中国贸易路线的影响——特别是对西域诸国输入精美工艺品和香料的枢纽作用。 第四部分:河流的馈赠与消逝——河中地带的灌溉文明 本书将探访被阿姆河与锡尔河滋养的河中地区(Transoxiana),追溯那些在沙漠边缘兴盛又最终被历史遗忘的灌溉农业文明。 古老的绿洲城邦: 对霍拉桑(Khorasan)地区,尤其是花剌子模(Khwarezm)古遗址群(如托普拉克-卡拉、阿伊亚兹-卡拉)进行深入描述。这些城邦如何依赖复杂的运河系统维持人口与农业生产,以及其独特的防御工事和城市规划理念。 火与水的哲学: 考察祆教(拜火教)在中亚的深厚根基,以及其与当地自然崇拜的结合。书中将引述古籍对中亚祭祀仪式的描述,与考古发现中的“寂静之塔”(Dakhma)遗迹进行交叉印证,揭示其独特的生命观与死亡观。 结语:历史的折叠与重构 《丝路花雨》旨在提供一个宏大且细腻的视角,展现中亚地区作为欧亚文明“连接器”的关键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对“考古发现的罗列”,更是一部关于文化适应、宗教传播和商业网络构建的史诗。通过对粟特人的商业信件、犍陀罗的石刻、贵霜的钱币以及河中绿洲的灌溉遗迹的细致解读,读者将得以触摸到那段被黄沙掩埋、却从未真正消失的辉煌文明的脉搏。本书致力于展现中亚诸文明如何以其独特的创造力,丰富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陈旧感的仿古纸张,配上烫金的书名,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年代。我尤其喜欢扉页上的那幅手绘地图,线条粗犷却不失细腻,虽然有些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稀能感受到绘制者当年考察时的艰辛与对未知的向往。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那种常见的印刷体,带着几分手写的温度。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容,光是这些外在的细节,就已经足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物复制品。尤其是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陈年纸张气息,让人忍不住想捧着它,在温暖的灯光下,慢慢品味。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对其中记载的内容更加充满期待。

评分

读完一些章节后,我产生的最大感受是,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热烈向往。作者笔下的西域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悲欢离合的真实世界。那种对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的呼吁,也深深触动了我。他笔下的那些断壁残垣,那些风化的壁画,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辉煌与衰落,让人不禁思考时间对一切事物的雕刻。这种超越了单纯信息传递的、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写作,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在提醒现在的人们,我们所站立的土地下,埋藏着多少值得我们去倾听、去尊重的过往。这本书,无疑是我书架上收藏的一份珍贵遗产,它将是我未来重访历史现场时,不可或缺的精神向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清晰得令人称赞。它没有采用完全线性的时间叙事,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发现进行对比和交叉印证,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每一次章节的转换,都像是一次场景的切换,从一个古老的城邦遗址,倏忽间跳转到另一个神秘的墓葬群,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避免了阅读疲劳。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关键论点提出后,总会附带上详实可靠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索引,这对于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可靠性大大增强,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有坚实根基的学术力作,让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的确定性与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真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的文笔流畅又不失古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枯燥的考古发现和繁杂的史料,描绘得如同身临其境的冒险故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遗址场景时的笔触,那种对历史厚重感的捕捉,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融入了深沉的思考和对古代文明的敬畏。读到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时,那种戛然而止的悬念感,让我不得不放下书本,凝神思考,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黄沙漫天中寻找真相的探险者。这种将学术性与文学性完美融合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大众对该领域探索的兴趣,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学术内容变得平易近人,充满了人情味和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和地域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考古成果,更像是一部关于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史诗。作者似乎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变迁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将人文历史与地理风貌紧密结合起来,使得那些抽象的年代和地名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对某些特定器物纹饰的细致剖析,那种由表及里、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让人叹服于古人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地图册去想象当时的交通和生活状态,这种主动的思考和求证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享受,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长途跋涉,收获颇丰。

评分

前者是冯承钩先生所译。简要记载了上世纪初斯坦因三次考察西域地区的发现和斯坦因以前诸考察团在新疆考察之经过后者系法国学者色伽兰所着。记述了1914年考古队历时半年实地考察四川一省古物的情况。

评分

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最衰败的时期。斯坦因正如他在埃及、两河、印度、中美洲的同行一样,内心深处尊重这些地方历史上的文明,却相当蔑视其政治现状。在他笔下对自己所接触的中国官员、学人等都极尽奚落(“以前外国人与中国学术团体接洽合作皆是无聊,而且上当……只要拿些钞票行贿新疆官吏无不行的”),但与之恰成对比的是,每谈及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他却又满是溢美之词。翻越帕米尔高原时他就追忆747年高仙芝率军越过帕米尔击败吐蕃,“这一军事壮举最能够证明,中国人具有一种超群的能力,那就是,他们善于利用严密的组织来征服任何严酷的自然困境”。又宣称“古代中国政治方面显赫的声威,经济方面富足的产品资源和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他也不吝词笔地赞扬古代中国在西域统治维持之长久是由于“中国优秀文明的巨大影响力”。

评分

还可以吧,买了一堆,价格实惠

评分

都是繁体字,看的费劲。比较生涩难读,不建议购买

评分

书比较薄,分两个部分设计西域和西部考古

评分

看图片以为是好大一本,结果一看不算厚,价格不贵,不过质量还行,凝聚智慧的书,值得认真读一读,快递给力

评分

评分

前两年曾有不少人重走玄奘西游路,而阅读本书,其场景历历再现,也犹如沿着斯坦因的足迹在亚洲腹地走了一遍。书中且配备了大量当时拍摄的照片,与今日情形对比,更令人感慨。他所历经的地点,有一些我也曾走过,例如封面照片从喀拉库勒湖眺望“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山前有柯尔克孜人的毡房,其形制与我2005年秋去的时候所见也相差无几。另如额济纳三角洲,一百年前他去时只有200多户土尔扈特蒙古人,由于环境严酷与贫瘠,“他们明显感觉到牧场在一年年恶化,生存条件一天天见困难,见人就不断抱怨”。这一状况也与现在颇为相似,斯坦因以他的职业敏感写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此地与楼兰三角洲的相似性。”——楼兰也是一个因生态恶化而失落的古文明,这种敏锐至今看来仍使人有所共鸣。

评分

还可以吧,买了一堆,价格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