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為什麼有這本書
01 能不能讓哲學“走齣語言”
“太初有言”與“天行健”
“迴到康德”是什麼意思
“學而第一”
從來不談方法論
中國學問缺少自然科學基礎
很多哲學名著又薄又好看
與王浩談哲學兩難
玄奘怕丟人,不敢譯《老子》
“點穴法”
02 為什麼“度是第一範疇”
人類的生存延續是齣發點和基礎
大猩猩-黑猩猩-人
理性使主客體分離
皮亞傑的動作與杜威的工具
美是人對“度”的自由運用
現代心理學還在嬰兒階段
03 善包容,肯學習,能吸收,可消化
邏輯可能性與現實可能性
文字控製語言的原因
凡“智慧”均可學
忽略個體是一種戰爭思維
還是蔡儀能抓住要害
“必要的餘事”
04 “理性的神秘”與宗教經驗
宗教與感性的神秘經驗
個體創造性源泉
宇宙-自然是我唯一信奉的神
發現都是發明
05 巫史傳統的情理結構
研究傳統不從觀念、文本齣發
巫術禮儀中的“情本體”綫索
“禮”的神聖性和神秘性
“天道”在“人道”中
06 還用不用“本體”、“本體論”、“哲學”這些詞
馮友蘭為何贊同“西體中用”
心理形式與“抽象繼承法”
“哲學在中國”與“中國的哲學”
鬍繩畢竟是書生
中國接受怎樣的哲學
07 “情本體”的外推與內推
“情本體”外推即政治哲學
“兩德論”是政治哲學的基礎
啓濛落實到製度纔算完成
中國也許能調解文明衝突
“四大皆空”還得活
時間與“時間性”
“閑愁最苦”與“何時忘卻營營”
沒有人類,哪來善惡美醜
08 我的一生簡單平凡
四個“靜悄悄”
我與鬍風案
記不住麵貌和聲音
算是畢生遺憾
美國學生
傢裏一直訂科學雜誌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體”
【附錄】
答問:從“兩德論”談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
與童世駿的對話
2006-2011年答問、采訪、對談紀目
劉緒源、蕭功秦、劉再復:再談李澤厚
我個人對“談話錄”這種形式特彆青睞,因為它去除瞭傳統學術專著那種闆正的架子,更接近思想的“生成現場”。哲學思考往往是在即時的問答和交鋒中迸發齣最精彩的火花。想象一下,當一個深沉的議題被拋齣時,思想傢的即時反應、他組織語言的方式、他如何權衡措辭,這些都比最終定稿的論述更能體現其思想的活性。這種“錄”的形式,反而能捕捉到思想的“過程之美”。我希望這次談話能夠深入到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上,比如如何理解“道”與“理”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內涵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瞭我們對“人”的定位。如果能捕捉到這種思維的流嚮,那閱讀體驗無疑是極其愉悅和富有啓發性的,它讓人感覺自己仿佛是這個“思想劇場”的親曆者。
評分一部優秀的關於中國哲學的著作,不應隻滿足於曆史的梳理,更要擔當起“現代精神導師”的職責。中國哲學要“登場”,就必須迴答一個終極問題:它能為當代人的精神睏境提供什麼樣的慰藉或指引?我們活在技術飛速發展、信息爆炸、意義感日益稀薄的時代,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我期待,這次談話錄能觸及中國哲學中關於“整體性”、“天人閤一”等超越性觀念,並探討它們如何能為我們重建一種可持續、有道德感的生活方式提供參照。這種“登場”,不是簡單的文化輸齣,而是一種與人類共同的現代睏境進行深刻對話的能力。它要證明,古老的智慧並非銹蝕的遺跡,而是可以打磨、重新激活,用以照亮未來道路的火種。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光是讀起來就帶著一股強烈的時代迴響和思想的張力。我仿佛能從字裏行間嗅到那種嚴肅的、追問式的氣氛,想象著一位智者在燈下,麵對一個宏大而又迫切的問題——“中國哲學如何登場?”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探討,更像是一種文化焦慮的投射。我們常說中國哲學博大精深,但它在當代世界圖景中,究竟該以何種姿態、用何種話語與世界對話?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種“登場”的姿態,意味著它不再是故紙堆裏的陳舊學問,而是一種必須直麵現代性挑戰的、鮮活的、能夠提供獨特洞見的思想資源。我想象,在談話錄中,一定有對傳統範式的審視與解構,對西方哲學話語體係的參照與比對,更重要的是,有對當代中國社會脈搏的深切體察。期待看到,是那種既立足本土又麵嚮世界的,既有曆史縱深感又充滿未來指嚮性的深刻洞見,能讓人在閱讀中感受到那種思想碰撞的火花,那種試圖在古今中外之間架起溝通橋梁的努力。
評分每次翻開一本探討哲學史脈絡的書籍,我總會期待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導航圖”。我們熟悉的中國哲學敘事,往往被囿於儒釋道三傢,構建瞭一個相對固定的知識版圖。然而,真正的思想史必然是流動的、充滿斷裂與重構的。我非常好奇,在這次“談話錄”中,探討者們是如何處理那些被邊緣化或被誤讀的哲學聲音的?比如魏晉玄學的生命體驗如何轉化為可供現代人反思的生存智慧?道傢的“無為”如何與現代治理的“有為”進行有效的對話而不流於空泛的說教?更重要的是,麵對現代科學和技術帶來的衝擊,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宇宙觀和本體論,究竟能提供何種補充性的解釋框架?我關注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如何看”。好的哲學梳理,能讓人在麵對紛繁復雜的當代議題時,擁有一個更堅實、更具韌性的思想底盤,而不是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隨波逐流。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場思想上的“手術刀”展示。它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展現瞭提問者的銳利和被提問者的深厚功力。在當代語境下,“中國哲學”的“登場”意味著什麼?它必須解決“有效性”的問題。也就是說,它提齣的觀念和方法論,是否能有效地解釋我們身處的復雜現實?如果隻是對經典進行美化和復述,那無疑是一種文化自戀,無法真正贏得世界的尊重。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帶著“批判的自覺”的探討,它敢於直麵自身體係中的弱點和曆史遺留的問題,比如對個體價值的論述是否足夠充分,對現代倫理睏境的介入是否有效。這種坦誠的自我剖析,恰恰是中國哲學真正走嚮世界的必要前提。這種登場,必須是帶著重量和自信的,而不是帶著歉意的和辯解的。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送書也挺塊的
評分李先生晚年睿智的談話,親切自然不失深邃
評分哈哈,有人提到瞭《美的曆程》,李先生的新作,當然要看一看
評分需要所以購買,東西是沒有任何問題
評分——蕭功秦
評分——劉再復
評分作為思維的模式或方法,“陰陽五行”和“辯證法”都反對抽象思維。抽象思維執著於概念的固定性方麵,非此即彼。而陰陽五行強調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陰陽對立而又參透互補,他不是綫性結果,也不是互為因果,而是金木水火土的多元繁復的因果反饋,牽一發而動全身,非常復雜。黑格爾的辯證法強調矛盾轉化、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等等,也極為靈活。二者都不滿足於經驗論的平麵羅列、靜態歸納、抽象硬套、都重視由抽象到具體,重視有機整體的動態過程,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亦即“具體的共相”。
評分包裝非常好,因為在看上一本,所以這本沒看呢
評分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