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音体系的发端,现代建筑、逻辑实证主义、抽象派绘画、精神分析学——这些新思想同时出现于世纪末的维也纳,当时的维也纳如何能汇集各个领域的先锋浪潮?本书探索了20世纪初期维也纳的社会与政治发展,回顾了那个天才成群而来的黄金时代。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的传记,而是关于维特根斯坦和一座城市的关联。本书角度新颖而具有挑战性:于现世重要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社会、华丽却又忧郁的世纪末维也纳,作者将以上三方面融为一体,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对道德和价值问题的个人态度及其完成《逻辑哲学论》之前的思想历程。
●本书涉猎广泛却不繁杂,分析了建筑、艺术、新闻学、法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各领域中的重要思想,细致梳理出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和对彼此的影响,是一部分量十足、包罗万象的维也纳思想史。
●本书详述了包括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广为中国读者所知。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生长于非凡的社会环境中的非凡哲人。他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晚期的维也纳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彼时的维也纳在建筑与艺术、新闻业与法理学、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成就辉煌。
本书旨在还原20世纪初维也纳璀璨的文化景象下的维特根斯坦,一方面重建了维特根斯坦与同时代维也纳人之间、德语思想与其时代的艺术之间的关联及其重要意义,展示了现代世界从行将瓦解的奥匈帝国中诞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展现出维特根斯坦是如何在同时代维也纳知识分子——如弗洛伊德、维克托·阿德勒、阿诺德·勋伯格、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以及奥斯卡·科柯施卡——的砥砺下,冲破沉闷幽暗的旧统治的牢笼,铸就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以维特根斯坦为核心人物,本书描绘了处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维也纳的文化生活画卷,详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中国读者熟悉且颇有兴趣了解的人物。
阿兰·雅尼克(Allan Janik,1941—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奇科皮,先后毕业于圣安塞姆学院、维拉诺瓦大学和布兰迪斯大学。他曾在喇沙书院和韦尔斯利学院教授哲学和思想史,现为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布伦纳档案研究委员会的一员。另著有《提示汇编: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概念起源的研究》(Assembling Reminders: Studies in the Genesis of Wittgenstein's Concept of Philosophy)、《隐喻的运用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Metaphor)、《哲学的风格、政治和未来》(Style, Politics and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等。
斯蒂芬·图尔敏(Stephen Toulmin,1922—2009),英国哲学家、作家、教育家,生于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在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利兹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任教。他生前主要致力于道德理性的研究,出版过二十余部著作,涉及领域广泛,其中包括《回归理性》(Return to Reason)、《都市:现代性的隐藏议题》(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前瞻和理解:拷问科学的目的》(Foresight and Understanding: An Enquiry into the Aims of Science)等。
译者殷亚迪,博士,就读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政治学理论专业。另有译著《欧洲商贩史》。
弄懂“一战”前的维也纳——这座维特根斯坦生长其间的城市,会让他的著作以及我们自身的问题更容易理解……这本书包含了诸多富有挑战性、新颖实用的内容。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哲学不能彻底孤立自己。这部著作和它所树立的榜样让哲学之外的世界更容易理解哲学,偶尔也会让哲学更容易弄懂自身。
——彼得·考斯(Peter Caws),美国哲学家,乔治·华盛顿大学哲学教授
《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的再版确保了这一经典文本仍然能供普通读者和专家学者阅览。
——巴里·塞尔迪斯(Barry Seldes),瑞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教授
1. 导论:问题与方法
2. 哈布斯堡的维也纳:充满矛盾的城市
3. 语言与社会:卡尔·克劳斯与维也纳的最后岁月
4. 文化与批判: 社会批评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5. 语言,伦理与表象
6. 重访《逻辑哲学论》:一项伦理之举
7. 维特根斯坦其人及其后期思想
8. 专业化与文化:现代运动的自杀
9. 后记:异化的语言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冲破语言的限制?语言真的不是一个牢笼。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930年12月17日
人如其书;如果说《逻辑哲学论》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一种克劳斯式的信息,那么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也是克劳斯式的一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剑桥,维特根斯坦性情特异,行为举止不落俗套,我们觉得这些对他的哲学来说无关紧要——甚至认为他是要向我们传授真理的,而这些让我们从他的真理那纯净的、泉水般的澄澈透明中分心旁骛了。回想起来,这是一个错误:根本不能把哲学家和哲学家其人分开。先不说别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反思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一种诚实正直的人格;如果我们觉得深入到其论点的核心很困难,这是因为——这点并非不重要——我们并不完全理解他。
或许我们没有理由非要去理解他。在1919年之前的维也纳与1946—1947年间的剑桥之间,存在着太多时间、历史和文化上的障碍。英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时常会感到不受重视、被人无视,乃至遭到嘲笑;但他们从未被公共事务的世界彻底“拒之门外”,也从未被迫为一个他们完全不接受其价值的文化与社会效劳。在这方面,他们用不着活在绝对的疏离中,而一个克劳斯和维特根斯坦这样的人,其固执己见、毫不妥协的诚实却正是从这种疏离中诞生的。结果,前者消遣起事物来往往随意得多,这反而把自己暴露在维特根斯坦和D.H.劳伦斯们对其浅薄和不敬的指控中。反过来,英国人一直把典型的克劳斯式的话,比如“要是非得两恶相权取其轻,我将一概不取”,看成是种惹人厌的虚夸和自大。
然而,维特根斯坦让他的英国学生和同事误解最深的那些事主要源于风格问题。每一代疏离于社会的知识分子都能找到独具特色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传统世俗价值的拒斥。有一个时期,年轻人蓄起胡须,留起披肩长发,把所有外部纪律都当成威权主义而拒不服从,主张一种不受约制的自由作为“生活方式”,视一切伦理问题和道德规范为审美趣味问题,而且执拗地自豪于“不拘礼法,率性任情”。而在另一个时期则与之相反,长发蓄须显然完全“正当”。19世纪晚期杰出的医生、商人和学者都留着满头浓发和铲子似的胡须,让他们的学生和孩子误认为他们充满自信乃至自满;然而遍布奥地利全城的,却是从每所公共办公楼的高墙后面透出的、两鬓斑白的弗朗西斯·约瑟夫皇帝的垂眼凝视。其后果可以预见(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一个充斥着花里胡哨的垃圾和毫无意义的礼仪的文化中,反叛的年轻人求取的是诚实和前后一致,他们不在脸上留他们父辈那样的毛发,资产阶级的其他冗余之物也被一概拒绝。在他们看来,胡须和鬓角不过是在炫富,就像穿天鹅绒的宽松便服、系别致的领带一样。一颗严肃认真、井然有序的心灵要求把下巴刮干净、穿开领衬衫;对他们而言,艺术问题变成道德反思和判断的问题,而非相反,道德规范变成审美趣味问题;对社会上肆意存在的威权主义的正确替代物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自律。一个人一定要以其在神前的责任把握住自己的生活,或者,至少要在自己“对善的理解”面前把握自己。那是一种“理性无法取得的知识”,但却(如托尔斯泰所说)“无可置疑地展现”在每个人心里。
因此,在根本的抱负和理想上,20世纪20年代青年运动(Wanderv?gel)那代人与嬉皮士那代人,归根结底并不像其外表表现的那么不同。20世纪早期年轻的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甚至在1914年之前,就在就道德诚实质疑其父辈的文化和社会。他们在弗朗西斯·约瑟夫明显望不到尽头的统治下看到了一个专制政体,一切生命和品德都已离它而去,只剩下苟且延续。而1914—1918年间的苦痛与杀戮只不过强化了他们注定毁灭的感觉。这的确就是人类的最后时光。19世纪晚期世俗的资产阶级社会已经割断了自己的喉咙,而幸存者则免除了自己对过去应尽的全部道德义务。是时候重新开始了。只有在穿着、举止、品味和风格等方面经历一番全新的禁欲苦行,救赎才会降临。(在20世纪20年代,剃平头比留长发更容易被当成讨厌的激进分子,因而被赶出学校。)德国和奥地利的年轻人敞胸露怀,穿着凉鞋,背着帆布包,离开腐朽的城市向松树林走去,在那里,他们希望在兄弟爱(Brüderschaft)的精神中重拾更简单、更纯粹的价值,他们的父辈茫然不知的价值。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生得太早,没轮上青年运动这一代。不过很明显,他与他们共同享有许多价值;实际上,这些价值是在克劳斯、路斯和维特根斯坦这样的榜样身上铸就的。对维特根斯坦本人来说,战时服役的岁月——先是在俄罗斯前线,而后在意大利前线——是一段精神上自我质疑的时期,但也是一段充实的时光。仿佛他的军旅生活——大部分是主动服役——还不够他忙的似的,他还要进行《逻辑哲学论》写作的收尾工作,很明显,全书是在1918年夏付梓;而军旅生活让他更贴近他的士兵兄弟和公民伙伴,比他之前身为维也纳的富家子弟时更近,也比他之后更近。这里也和别处一样,让人想起托尔斯泰笔下的康斯坦丁·列文,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只在生存的过程中显现自身,只显现给那些把自己忠实地、全身心地奉献给实际的日常事务——耕种土地、家庭生活,以及人间的善意——的人。
……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相当大胆,它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梳理一个人物的生平或一个思想流派的发展脉络,而是采取了一种碎片化的、近乎意识流的笔触来构建场景和情绪。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但也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在时间线和思维跳跃中穿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那些环境细节时的精准度,比如对特定城市角落光影的捕捉,对某种特定材料质感的描述,这些微小的感官输入,无形中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提供了坚实的落地之基。读到某几章时,我甚至能“闻到”那种老旧纸张和烟草混合的味道。它不是一本容易消化的书,更像是一场需要反复咀嚼的宴席。那些观点之间的交锋,那些未言明的张力,常常需要我合上书本,起身走动几分钟,让思绪沉淀后再重新拾起。它挑战了我对于“传记”或“思想史”的固有期待,用一种近乎文学小说的笔法,探讨了形而上学的问题。这种跨界的尝试,虽然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回报也极其丰厚,让那些原本冰冷的概念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温度和人性色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意味,那种浓郁的、带着时代烙印的知识分子气息扑面而来。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敬畏的心情翻开了它。首先吸引我的是作者对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细致描摹。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如何努力构建内在秩序与理性堡垒的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咖啡馆里低声辩论、在昏暗的书房里沉思的灵魂。他们对待真理的执着,对日常琐碎的疏离,以及那种在看似平静外表下涌动的思想暗流,都让我深有感触。这本书没有提供廉价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乃至我们自身在面对宏大叙事与个体存在之间的永恒困境。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时而又陡然变得如思想的闪电般锐利,直击人心最深处的疑问。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忧郁气质,那种对“完美逻辑”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粗粝”之间的巨大张力。读完后,心中的某种对纯粹理性的向往似乎被重新点燃,同时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也许恰恰存在于这种不完美的妥协与坚持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常识”的系统性瓦解。作者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用一个看似合理的论证,将你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认知基础彻底动摇。这并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故弄玄虚,而是建立在对既有体系深入解构之上的。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带入一个陌生迷宫的人,每走一步,眼前的景象都与我预想的路径大相径庭。它迫使我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势——我们是如何定义“真实”的?“意义”又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书中对某些概念的界定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精确性,让人既感到敬畏又有些疲惫,因为它剥夺了我们偷懒思考的空间。作者的笔力深厚,尤其擅长在看似平淡的对话中,埋下足以引发地震的思想炸药。我读到后期时,已经开始不自觉地用书中的视角去审视我周围的一切,从日常的交流到媒体的报道,都多了一层解构的滤镜。这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在智力上得到极大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对世界复杂性的更深刻认知,这份清醒有时是略带沉重的。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对“语境”和“环境”的强调。它没有孤立地讨论理论本身,而是将理论与创造它的那个特定的文化土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共生”的关系。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特定时期欧洲知识分子集体无意识的脉动,他们共同的焦虑、共有的知识背景以及彼此之间微妙的竞争与合作。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毫不拖泥带水,只是精准地抛出几个关键的事件或人物,便足以让人脑补出整个时代的氛围。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感,既不过分美化或煽情,也不进行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一种近乎人类学观察者的冷静与洞察。这种平衡处理,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非常可靠,没有陷入任何一方的狂热之中。读完后,我得到的不仅是对某个思想体系的理解,更是一种关于知识是如何在特定社会结构中孕育、发展直至衰变的宏观历史感。这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思想史发展规律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之作。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它并非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不同的侧面不断旋转组合,每一次都能折射出新的光影。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很多关键的转折和冲突点都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将解释和推演的空间完全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填充。这种做法无疑是对读者智识水平的一种信任,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探索感。我常常因为一个突然出现的、看似不相关的典故或隐喻而停下来,去追溯它背后的源头,这种主动的求知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更有价值。书中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时而极其精准、近乎数学公式般严谨,时而又变得如诗歌般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张力,仿佛在冰冷的逻辑结构中,注入了一股温暖而略带不安的血液。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融入了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近乎密室逃脱般的阅读体验之中,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带来更深的沉思。
评分好书
评分送出去两本,这是买的第三本
评分包装完好,物流快捷。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以维特根斯坦为核心人物,本书描绘了处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维也纳的文化生活画卷,详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知识分子的生活及思想的形成,其中包括弗洛伊德、勋伯格、叔本华等中国读者熟悉且颇有兴趣了解的人物。
评分物流很快,书质量很好
评分好好研读,,,,
评分读一本书似乎交了个朋友,在穿越时空,去倾听!
评分和《世纪末的维也纳》异曲同工,只可惜那本没货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