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陀赏花去

和佛陀赏花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释见介 著,释见澈 绘
图书标签:
  • 禅意
  • 佛学
  • 生活美学
  • 心灵成长
  • 慢生活
  • 哲学
  • 艺术
  • 文化
  • 冥想
  • 花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52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253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13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原来,佛法也可以是那么美丽的。
   ·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
   ·清澈见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
   ·人一生中必读的10本书之一,近二十年来销量榜首的禅意散文集!

内容简介

   台湾金石堂、博客来、诚品书店8年热销冠军,清澈见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人一生中必读的10《和佛陀赏花去》之一,近二十年来销量榜首的禅意散文集。
   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
   这是一段出家人的心语,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一种禅意,一份亲情,借由自然中的花草抒发出来。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
   原来,佛法也可以是那么美丽的;花开花谢,正是修行好时节。
   《和佛陀赏花去》是山林隐士释见介发表在《中国时报》“佛法秘密花园”专栏上的文字结集,作者借花草植物谈佛法,以花观心,照见生活中烦恼与困顿的解脱之道。
   全书文字清新淡雅,篇篇玲珑剔透。既有出家人的超尘脱俗,又具文学小品的隽永况味。对佛法的见解,如潺潺清流般呈现。简洁朴实的炭笔素描插画,衬托出文字的宁静禅意。该书结合自然与心灵,让身心忙碌的现代人,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

作者简介

释见介,喜欢自然与追求人生真理,十余年出家修行的岁月,愈发体认到佛法应在自然中领悟,也应在平实的生活里体会,因此目前于山林间隐居潜修,期待探讨更深刻的生命智慧。曾任《香光庄严杂志》编辑、《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专栏作者;著有《和佛陀赏花去》、《和佛陀谈天说地》等书。

精彩书评

   这本书是见介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因为心境的不同,走过这花园,也许,有人读到旨法,有人读到文采,有人读到闲情逸致,有人读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实,见介师希望读者您合上书本后能读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
   ——夏瑞红(《中国时报》“浮世绘”版主编)
  
   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她袖藏一支好文笔。透过《和佛陀赏花去》,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
   ——奚淞(画家、作家)

目录

推荐序花开花谢,总是修行好时节
自序做个自在赏花人

烦恼花园
因为爱别离,所以婴儿的眼泪流成海
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与散失
挥别心中杨柳愁绪
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
苦的真谛,山苦瓜知道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
我的“我见”在树兰身上一览无遗
无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
别让瞋怒之火,烧了芬芳的桉树林
满天繁星里,可还有赤马天人的光亮?
蒜香藤问:“你停止了吗?”
“执取”比鬼针草还黏人!
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无常
无谓的坚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
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燃烧着!
随境流转的我,似风中的昭和草
在珠串般的飞扬草上,看见“相续”
深深我执,恋恋水仙

修行花园
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
把握当下吧!否则你将错过今天的蓝星花
像芦莉花一般,随缘尽分地开自己的花
野牡丹告诉我,要追求修行的宽广天地
在迷迭香的叶尖,忆念佛陀
“胜解”就如椰子树站稳脚跟,坚定不移
留在树上的木莲花,提醒我:以“法”供养十方
对治热恼的“左手香”在哪里?
皈依佛门的我,应该落地生根了吧!
木棉树下,我明白什么是“英雄之心”
寒冬山茶——纪念一位故人
一颗龙眼,一段往事
明了众生的根机,像知道茉莉花的特性般重要
慈悲是知道螃蟹兰需要什么
忍辱最有力量,忍住酷阳与砾土的薰衣草最美!
与月见草一起等待静谧的月夜
善用其心,日日皆春
美丽的扶桑篱笆来自于作意编织,修行也需作意
油菜花说,日日都是好日
从观照一朵山芙蓉开始
度众生要像苹婆树,为众生撑起一把希望之伞
蝴蝶与冇骨消相应,我的心要与什么相应?
燃烧的愿力,燃烧的凤凰花!

寂静花园
虚虚实实,是芭蕉,也是人生
来年,山樱还开否?
走出烦恼火宅,体证竹林清凉
每一颗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
天地无常,尽在粉扑花开谢之间
叶片落尽,梅花绽放;烦恼叶落,涅槃花开
何处追寻逝去的野姜花?
看樟树繁华落尽,想人生平凡最幸福
桃花不知何处去?
无常如幻,长生不老的仙桃岂能长存?
柿子红了,生命的成熟又是什么呢?
从黑眼花的注视中,学习慈悲的凝视
遇见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
桃花心木——以自己为舟航
你听见桂花落下的声音了吗?
永远不要放弃“花落莲成”的梦想!
人能“无我”,如空气菠萝远离大地吗?
觉悟者之歌——菩提树下的永恒故事

精彩书摘

1.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
那天下山有些晚了,夕阳迅速在山后隐去,明月已东升,淡淡的月光洒在谷中的村落,也照在我们回寺的路上。古人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就是这等风光吧!
眺望远山,黑夜与白昼竟如此不同,白天里争奇斗艳的野花已不见倩影,而月光下那一大片墨绿的山色,透露着几许神秘。
就着微亮的月光,我看清楚了身旁的藤蔓。啊!月色里的蔓泽兰,那无尽延伸、纠缠不清的千万只手臂,如恶魔般张牙舞爪……听说,蔓泽兰繁衍力强,种子随风播散,落土即发,所到之处,植物窒息枯死,就算以火焚烧,仍会重生,是恐怖的“绿癌”。
“蔓泽兰像什么?”同行者中有人问,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习气”。习气无穷无尽,难以断除,生生世世如影随形,即使成就了阿罗汉果,习气仍在,其渗透力远超过想象。
习气又称做烦恼习、余习、残气,由于我们充满烦恼的念头与行为常常生起,久而久之,熏习于心中,形成一种反射动作式的反应行为,那就是习气。
就像茶喝完了,杯中无茶,却余茶香一样。有句话说:“烦恼易断,习气难除。”只有修行圆满的佛陀才能断除烦恼与习气。而习气的发动,常常来得又快又急,刹那之间,习惯性的语言与动作就发生了,也往往伤害自己与他人而不自知。
要如何才能断除这种不善的习惯呢?德籍斯里兰卡高僧向智尊者说:“能保持不动而单纯地专注于其上,或暂停而作明智的反思,常常会使贪欲的最先诱惑、愤怒的最初浪潮与愚痴的首阵迷雾消失,不会造成严重的缠缚。”因此,当习气冲动而出时,训练心停止与放缓,将使烦恼局限于最初的范围,不致无限扩展。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气也有好的,《华严经》便勉励佛子要培养菩提心、善根等十种习气,培养“善的自发性回应”,是治不善习气的一种法门!
相对地,若任由烦恼的习气不断蔓延,如林中蔓泽兰般,善根得不到佛法阳光的照耀,只能逐渐枯萎了。
如今,台湾山林中蔓泽兰正以无比快速的速度繁衍,何时才能清除殆尽呢?恐怕就像人去除习气般困难吧,我想。
心灵小花圃
蔓泽兰:蔓藤植物,被称为“绿癌”,台湾中低海拔山区到处可见,林木一旦被包覆,很快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
习气:“由于习气,我们的心不得平静,因为过去的行为我们继承了这些,使它们如影随形地困扰我们。”(《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阿姜查著)
训练心停止与放缓:当习气冲动而出时,训练心停止与放缓,使烦恼局限于最初的范围,不致无限扩展。
2.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
刚开始,我并没有发现苦楝花。
小路依旧迤逦至天边,远方霞光灿烂,桃花心木红叶缤纷,谁会注意那淡到几乎看不见的紫花已缀满了苦楝树呢?春天远去了吗?为何满地紫花飘砌?蓦然回首,我看见了伫立在小路转角的一树紫花。哎!“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开”呀!
我在暮色里遥望苦楝树,一抹斜阳映照,只见粉紫花朵与嫩绿新叶,交织成一片迷离幻境,在天际渲染出层层的紫云,如梦似幻。
据说“苦楝”在中国古代寓意“苦恋”,而在台湾则与闽南语的“可怜”发音相近,人们因此不愿栽种于自家庭院。如同许多薄命的红颜,苦楝在美丽的外表下,似乎有着坎坷的命运。
晚风吹送,苦楝树旋转起一身紫色薄纱舞衣,轻甩着朵朵紫色流苏,与春天翩然共舞。难道她不知道春光乍现,转眼又远扬吗?为何还“苦苦留恋”呢?或许她正想与春天共老吧!然而,春天何曾为谁驻足呢?
生命中许多片段,就如苦楝花模糊的花影,在人生逐渐逝去的春光里,氤氲成一幅朦胧的画,就像定格的老照片般,在记忆深处散发幽光。一旦面临似曾相识的情景,开启了记忆的黑盒子,所有回忆又像浪潮般拍打心海,发黄的细节或许不复追忆,但感觉留存下来,或悔恨、遗憾,或愤慨、哀伤,或无奈、不平,呼应着现前情境,心中再次惊涛拍岸。
生命是多么无常,对于渴望永恒的人们来说,无常带来苦迫──外境不断生、住、异、灭,刹那变化;而我们的心则念念迁流不息,或追忆过去或幻想未来,未曾稍停,这种因时光流逝与念头奔腾所带来的深沉不安,佛教称之为“行苦”,是人生的“三苦”之一。无怪乎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不安。”
然而,要让自己心安真的如此困难吗?慧海禅师说,用功之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只是我们常常“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啊!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把心专注,只管当下,学学寒山子“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的潇洒吧!
心灵小花圃
苦楝花:落叶乔木,二至四月开花,花有特殊香味,淡紫色花呈圆锥花序。每年苦楝花开时,就知道春天来了。
行苦:“真正轮回的痛苦,就是随业、烦恼的不自主的性质,这称为'行苦'。”《佛子行三十七颂摘要》
专注当下,自然心安:用功之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把心专注,只管当下。
3.学佛所需的长远心,比种常春藤还长远
听说一盆枝叶摇曳随风舞动的常春藤要种许久。
我种的那小株常春藤已经好几个月了,依然如两撇八字胡般,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它长发翩翩。对于这种生长速度比蜗牛爬行还慢的植物,我简直失去了耐心。
有一天,我忍不住去买了盆飘逸优雅的“长”春藤。我把它挂在窗边欣赏,只见每片叶子翠绿饱满,迎接着斜入屋内的阳光。
风起时,那长长的腰肢摆动如跳水舞般;风停时,那静止的绿色藤蔓则如飞瀑般流泻而下,煞是好看!最妙的是,每条枝干尾端向上卷起的叶片既像少女微翘的发梢,更似瀑布飞溅的水花,我称它为“绿瀑”。
不料,几次外出远行,托人照顾的结果,“绿瀑”竟逐渐减少了风采,终究彻底干枯。随着它长长的枝叶一根根枯萎,忍痛摘除,无力补救之下,我的耐心也几近枯萎。
也许我乐于见到植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一面,而无法接受萧瑟凄凉、颓败衰亡的一面吧!对于这两者,我并未维持等距的关怀;就如同看待修行,并未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平等精进的长远心。
记得刚出家时,怀抱着远大的理想,割爱辞亲踏入佛门,年轻气盛的我,对于出家修行有着无限憧憬。一旦实际投入时,却处处与自己的习气抵触,往往弄得伤痕累累。最懊恼的是,我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没有进步呢?
一次,我把烦恼告诉师父,师父问:“你觉得自己哪里没有进步呢?”我絮絮叨叨地诉说着,师父听了回答:“修行是要细水长流的,不要想一口饮尽西江水。”
可不是吗?佛经说修行须“三大阿僧只劫”,换算成现代的算法,简直长得难以计算。在漫长的修道旅途中,长远心是何等重要!所谓的“修行”岂是一朝一夕可成?“勇猛心易发,长远心难持”,古来修行者不知凡几,真正有所成就者又有几人?不就是因为漫漫菩提道上忘失了长远心吗?
我期勉自己:在一饮一啄间,咀嚼着修行深长的意味;在举手投足间,汇聚着福德智慧的资粮。追寻“万古长空”,也不能遗忘“一朝风月”,在每个流过的当下用心。
心灵小花圃
常春藤:蔓性植物,可在室内或室外栽培,生长速度缓慢,却给予人生命力旺盛的希望。
长远心:“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著)
日日用心,细水长流:追寻“万古长空”,也不能遗忘“一朝风月”,必须在每个流过的当下用心。
……

前言/序言

  推荐序
  花开花谢,总是修行好时节
  奚淞╱文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
  昔读佛经,逢佛陀当众说法时,常有天花飘坠的幻丽场景,令我惊异、感动。学佛多年,渐渐了解到其实在大乘经典奇迹式的华丽文辞背后,有其真实寓意。
  佛说缘起。在佛陀的分析中,身心世界无时无刻莫不处于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中。向人们揭示出自然现象本质的佛陀,当其说法之际,这大千世界有多少花朵正在开落;而有情心灵中,又有多少念头正在生灭。佛经中“诸天雨华”,或应不只指物质界花朵,也意指心灵花朵吧。
  幸闻佛法的我们,当亦在花里闻法、花里修行;感念世尊时,我们更以鲜花供佛。近读见介师一系列借花卉植物谈佛法的散文,篇篇玲珑剔透,仿佛一连串披光带露的花串,从中便也感受到一份鲜花供佛的美意了。
  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笔。十分清简的袍服下,谁能猜出她已经出家有十六年之久了?
  透过新编成《和佛陀赏花去》散文集,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
  见介师俗家姓杨,是在高雄县美浓镇世代居住了两百多年的客家家族。“说到我出家因缘,实在是十分单纯的。”一回,见介师对我笑说:“读专科学校时,我参加佛学社团,对佛法很喜欢。不久,一道选择题就发生了──想继续深究佛法,在当时似乎只有出家一途。出家呢,还是不出家?”
  作为被钟爱的家中长女,又处在传统谨严的客家家庭,她选择出家,一定令父母非常为难吧。这份情怀,充分流露在见介师撰写父亲与椰子树的短文里:“'爸!这片椰林种多久了?'我问。'就是你出家那年我开始种的,你出家多久,这椰子树的历史就有多久。'父亲站在椰林前对我说……”
  接着,作者追问:“这片田,在小学任教的父亲从来都是无条件借给邻居耕作,为什么会在我出家那年种满椰子树呢?”总而言之,这是父亲的一个决定。
  父亲的椰子树长大成荫,结实累累。每年他带着椰子汁,到寺庙探望出家的女儿。作者道:“那滋味总是点滴在心头。”
  如此,父亲投身椰林以坚持对子女的爱。“每次回去,我一定去看看和我出家年资一样的椰子树……微风吹过,椰子树沙沙作响……父亲就在这里度过多少我不在家的日子啊!”作者因此从天下父母不求报偿、无悔付出的亲情中,体会到了何谓菩萨的大悲心。
  “坚固不移的决定,可以为亲情,也可以为佛法。”作者在这篇精短的散文中,把父亲的爱与椰子树的苍影合而为一,进而成为她自己对佛法的坚持,其坚牢一如古印度神话中暴风雨神因陀罗的石柱。
  “回顾起来,我受父亲的影响很深。”见介师说,“父亲一生甘于淡泊,不求名利,爱好天然。我也是这样,不喜欢人为堆砌造作,偏好从大自然里印证一份对佛法的体悟。”
  见介师当年出家,纯属于一份少女对佛法触及人生无常及苦痛的敏感,便决定了自己要追寻“离贪、瞋、痴烦恼,证无上解脱”的目标。十六年过去了,从外表看不出岁月在她容颜上留下多少痕迹。她风光霁月地笑说:“世事经历愈多,我皈依佛陀的心意愈发坚定。”
  两年多来持续写作,至此成为《和佛陀赏花去》的精彩成绩。观内容,包括了“烦恼花园”、“修行花园”、“寂静花园”共计六十种品目的花草植物。虽然篇章名目活泼逗人,但细读之下,其中借自然审美所带出的佛法却都十分中肯。从中可以看到见介师对“法”的坚持。
  大自然可亲、可近;佛陀的法揭示的无非是大自然所深藏的理则,也应当是可亲、可近的。在佛法的缘起分析中,身心世界瞬息生灭流变,一如自然里花开花落。至于该如何修行,让我们试模拟佛陀的话语,或可以如下这么说:
  花开,令人喜悦。那就享受这喜悦吧。可是,你能不能放下随后生起的贪执呢?
  花谢,令人悲伤。那就看清这苦楚吧。试试看,你能不能安忍这份苦?而不生起心里的排斥和瞋恨呢?
  还有那无花的时节,仿佛无苦也无乐。能称它是“无聊”,还是“平静”?这时节,莫起造作,放下愚痴,你或许能得到澄明如镜的观照力呢!
  如是人生际遇在乐、苦、不苦不乐三种基本感受中,随因缘而轮转;而修行人则在花开、花谢以及心境的生生灭灭中,一点一点地放下自己的贪、瞋、痴,自在解脱的心也就渐渐分明了。
  见介师,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大家。

《一季花语》 简介 花,从来不曾沉默。它们在风中摇曳,在雨中低语,在阳光下绽放,将季节的低语、生命的气息、时光的痕迹,以最绚烂或最素雅的方式,镌刻在天地之间。这本《一季花语》,便是以花的姿态,去体味生命的流转,去感悟人间的悲欢,去探寻内心深处的宁静。 它不是一本关于园艺栽培的指导手册,也非一本纯粹的植物学百科。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行走于山川湖海、城市街巷,与无数花朵邂逅的文字记录,更是一场关于“花”与“心”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捕捉着每一朵花的独特芬芳,聆听着它们无声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串联成一条条流淌着生命哲思的线索。 第一章:春之序曲,萌发的力量 当冰雪消融,第一缕带着泥土芬芳的暖风吹来,春天便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序幕。这时的花,带着一种冲破束缚的勃勃生机,如初生的婴儿,充满了对世界的渴望。 作者笔下的迎春花,不是简单的金黄,而是“点燃了沉睡大地的第一束火苗,驱散了冬日的寒意,唤醒了沉寂的心灵。”它在墙角、在路边,不争不抢,却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着春的到来,如同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付出,却能带来温暖和希望的人。 玉兰,那饱含待放姿态的圣洁,被作者形容为“含蓄的少女,将最美的年华藏在花苞里,只待最恰当的时机,倾尽所有,绽放出惊艳时光的纯白或淡紫。”它不似牡丹的张扬,不似桃花的烂漫,却拥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清雅,在晨曦微露时,带着露珠的晶莹,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引人驻足,沉思。 而桃花,则是春日里最浓烈的一笔。作者描绘的桃花,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生命的宣言,是爱情的低语,是青春的咏叹。”那粉嫩的花瓣,带着一种易碎的美丽,仿佛生命的脆弱与热烈交织,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由得感叹时光的无情与生命的珍贵。作者在描写桃花时,也融入了对青春期少女心思的细腻揣摩,那种懵懂的情愫,那种对未来的憧憬,都在一瓣瓣桃花的坠落中,被缓缓道来。 这一章,作者试图通过春日里的花朵,引导读者去感受生命初萌的喜悦,去体会那种向上、向阳、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即使经历了漫长的严冬,生命也终将迎来绽放的时刻,正如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枝头,正孕育着无限可能。 第二章:夏之炽热,生命的奔放 当白昼渐长,阳光变得热烈而浓郁,夏天便以一种毫不掩饰的热情席卷而来。夏天的花,是奔放的,是恣意的,它们用最浓烈的色彩和最浓郁的香气,填满了整个季节。 荷花,自然是夏天最耀眼的明星。作者笔下的荷花,并不仅仅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更是一种“生命的顽强与独立的姿态。”它扎根于污浊的水底,却能开出圣洁的花朵,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细致地描绘了荷叶的圆润饱满,荷花的层层叠叠,以及那在风中摇曳的荷叶带来的阵阵清凉。更重要的是,作者从荷花身上看到了“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洁,并在逆境中绽放出最美的自己。”这种精神,是夏日里一剂清凉剂,也是对人生磨难的一种深刻注解。 茉莉,则以其馥郁而持久的香气,征服了整个夏天。作者描绘的茉莉,并非只是简单的香气,“更是空气中流动的诗意,是记忆深处的情感寄托。”那洁白的花瓣,带着一种素雅的美丽,在夜晚尤为芬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些难以言说的思念与牵挂。作者将茉莉的香气与童年记忆、旧日时光联系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也仿佛闻到了熟悉的、温暖的味道,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而紫薇,以其长久的盛开,成为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作者形容紫薇“不是昙花一现的绚烂,而是持之以恒的坚持。”它一开就是数月,将夏日的枯燥与炎热,点缀得生机勃勃。作者从紫薇身上看到了“生命的韧性与耐力,以及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活出精彩的可能。”这种不懈的努力,这种对生命的执着,是夏日里最动人的注脚。 这一章,作者通过夏日里热烈而奔放的花朵,引导读者去感受生命旺盛的活力,去体会那种不受束缚、尽情绽放的自由。它提醒我们,生命的过程,本就该是热烈而充盈的,即使有短暂的绚烂,也有长久的坚持,总能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章:秋之静美,沉淀的智慧 当夏日的燥热渐渐退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成熟而内敛的气息,秋天便带着它的静美悄然降临。秋天的花,不再争奇斗艳,而是以一种沉淀下来的姿态,散发出独特的智慧与韵味。 菊花,无疑是秋天的主角。作者笔下的菊花,超越了“赏菊”的范畴,“更是岁月的沉淀,是人生的豁达。”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静静地讲述着生命的轮回。它们在寒风中傲然挺立,不畏凋零,带着一种“宁可高傲地凋零,也不愿屈膝求生”的傲骨。作者从菊花身上看到了“一种顺应自然、从容淡泊的生活态度,以及在生命的晚期,依然能保持独立与尊严的智慧。” 桂花,以其低调却浓郁的香气,为秋天增添了一抹醇厚的色彩。作者描绘的桂花,“是一种朴实无华的奉献,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温柔。”它不像玫瑰般热情,不像百合般高洁,却在不经意间,将整个世界浸染在一片金黄色的芬芳之中。这种“藏于深处的美”,让作者联想到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善良,以及生命中那些温暖而细微的感动。 还有晚秋时节,依然顽强盛开的某些不知名的小野花。作者将它们形容为“遗落在人间的星辰,是生命不屈的证明。”它们虽然不起眼,却在萧瑟的秋风中,依然努力地绽放着自己的色彩,如同那些在人生低谷中,依然不放弃希望,努力寻找生活亮光的人。 这一章,作者通过秋日里沉淀而静美的花朵,引导读者去感悟生命的成熟与智慧,去体会那种顺应自然、淡泊豁达的人生境界。它提醒我们,生命的进程,并非总是向前冲刺,有时也需要停下来,去沉淀,去感悟,去在宁静中发现更深刻的意义。 第四章:冬之孕育,希望的低语 当寒风凛冽,万物凋零,冬天便以它的冷峻宣告着一个季节的结束。然而,在严寒之下,生命并未停止,而是在积蓄力量,孕育着新的希望。冬天的花,或许不多,却带着一种不屈的生命力,和对春天的深深期盼。 梅花,是冬天里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作者笔下的梅花,不仅仅是“凌寒独自开”的赞歌,“更是坚韧不拔的意志,是生命不灭的希望。”它在冰天雪地中,昂首挺立,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即使最艰难的时刻,生命的力量也从未消失。作者从梅花身上看到了“一种在绝境中生存的勇气,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寒冬里最温暖的光芒。 还有那些在严寒中依然保持着绿色叶片的常青植物,比如冬青。作者认为它们“是生命的静默者,是希望的守护者。”它们在漫长的冬日里,依然承担着绿色的责任,为冰冷的季节带来一丝生机。这是一种“默默的坚持,是一种长久的守护”,如同那些在生活中,默默付出,支撑起整个家庭或群体的人。 这一章,作者通过冬日里不屈的花朵,引导读者去感受生命深处的韧性,去体会希望在绝境中孕育的力量。它提醒我们,生命的长河,总会有起伏,但即使在最寒冷的时刻,只要内心仍有希望的种子,春天终将到来。 结语:花开花落,生命轮回 《一季花语》的结尾,作者并没有为每一朵花的故事画上句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生命轮回。花开花落,潮起潮落,生命的进程,本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轮回。 作者认为,每一朵花的生命,都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初生的喜悦,有盛放的辉煌,有成熟的智慧,也有最终的回归。而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经历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的“花语”。 这本书,不是要教会读者如何“赏花”,而是希望读者能在“赏花”的过程中,读懂“生命”。它引导我们,以花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当我们看到一朵花的凋零,或许会感到一丝伤感,但如果想到它曾盛放过的美丽,以及它为大地带来的芬芳,便会多一份释然。 《一季花语》是一本关于发现的书,它鼓励读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去发现生命中的意义。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会,也能从一朵小小的花朵身上,读到关于生命最深刻的哲理。 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它只是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挚的情感,去描绘花开花落的自然韵律,去探寻生命在不同季节里的不同姿态。当你捧起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花的国度,在那里,你可以与每一朵花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去听它们诉说生命的故事,去感受它们传递的力量。 这,就是《一季花语》想要带给你的,一次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内心的,温柔而深刻的旅程。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花朵中,寻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不平凡的生命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描绘着一幅宁静致远画卷的书籍,初读便被其独特的文字魅力所吸引。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系列令人神往的场景,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淡淡的花香和清晨的露水气息。它并非那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叙事,反倒像是一次温柔的邀请,邀请读者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一同漫步于那些被文字精心雕琢的园林之中。那些对光影、对色彩的捕捉,细致入微,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是一位隐居于山林间的画家,用文字代替画笔,记录下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特别是一些关于自然界微小生灵的描写,比如清晨蝴蝶翅膀上沾染的露珠,或是风吹过草地时细微的沙沙声,都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之心。读完之后,内心会留下一种悠长而平和的回味,像是在一次心灵的SPA之后,身体和精神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滋养,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重新翻开,去捕捉那些第一次阅读时可能遗漏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光。

评分

从文学技法上来看,作者的语言功底极其扎实,但绝不炫技。他懂得如何运用最朴素的词汇,构建出最富感染力的画面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其对“无常”这一概念的阐释,没有陷入悲观或虚无主义的泥淖,而是将其视为生命自然流转的一部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瞬间,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意义。比如对一朵花从盛放到凋零的记录,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比任何大部头的哲学著作都要来得直观和动人。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无论是雨夜中的寂寥,还是阳光穿过树叶投下的斑驳光影,都处理得如同舞台布景一般精准到位,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你什么“应该”做什么,而在于它提醒你,你“可以”如何去感受这个世界。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日常的全新视角,让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重新焕发出光彩。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书名吸引,我以为这会是一本相对轻松的读物,但读进去后才发现,其内涵远比表面看上去的要深邃得多。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感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模拟了我们日常思绪的跳跃性,让阅读体验更贴近真实的生活感受。书中多次出现的对话场景,虽然简短,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试探和留白,留给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它考验的不是读者的记忆力,而是他们的共情能力和对微妙人际互动的捕捉能力。我常常读到某一句特别打动我的话,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作者背后的用意。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这本书,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收获,这正是好书的标志之一。它不像流水账,更像是精心编辑的私人日记,但其所探讨的主题却是普世的——关于寻找内心秩序,关于如何与自我和平共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安静的力量,它不强迫你改变,只是温柔地陪伴你一起审视。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节奏感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摒弃了传统小说常见的强情节驱动模式,转而采用一种近乎冥想的散文诗般的结构。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慢”下来的叙事方式,它迫使读者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去真正品味每一个句子所承载的重量和意境。与其说是在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心灵的漫游。书中对于“等待”和“存在”这两个主题的探讨,尤为深刻且富有哲理。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和场景,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和感悟。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描绘的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段落,作者用了一种近乎于音乐的韵律来组织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意味深长,仿佛能听到远方传来的钟声,既提醒着时间的不可逆转,又安抚着当下的宁静。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安宁与超脱的渴望,是一本适合在静谧的午后,伴着一杯热茶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或许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极其自洽且迷人的“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时间似乎被拉伸和扭曲了,世俗的烦恼被巧妙地隔绝在外。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一种久违的“心流”状态,几乎忘记了自己正在阅读,而是完全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观之中。作者对意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场景的切换如同电影蒙太奇一般流畅自然,但每一个转换点都伴随着一次深层次的感悟。例如,书中将“风”这一元素贯穿始终,用它来象征着变化、无常以及不可捉摸的命运轨迹,手法高明而不落俗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趋于内敛和克制,但正是这种克制,使得情绪的爆发点显得更加有力量和震撼力。它适合那些寻求精神慰藉,渴望在喧嚣中为自己开辟一方净土的读者。读完后,感觉灵魂被梳理了一遍,那些纠结已久的小事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了,留下的只有一种清晰的、带着微光的前行力量。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佛学感悟书。佛的清净淡然已深入作者的灵魂,字里行间皆是菩提。好书!

评分

一直选择在京东购买图书,希望京东以后坚持每本书都用薄膜包裹,我挺你!有空慢慢欣赏!

评分

这本书是见介师献给人间的一座花园。因为心境的不同,走过这花园,也许,有人读到旨法,有人读到文采,有人读到闲情逸致,有人读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实,见介师最希

评分

虽然说没有京东自家的物流送,也不至于直接用出版社的那个蛇皮纸包吧!里边也不加个塑料袋,弄得书都脏了,书角也皱了,当年贝塔斯曼用的是盒子装、当当网也包了至少两层塑料袋,还有本书本来的封皮都给弄破了内页还有水渍

评分

好悠闲的意境,美的自在。

评分

很喜欢:..释见介1.释见介,他的每一本书几本上都有,这本和佛陀赏花去很不错,·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原来,佛法也可以是那么美丽的。·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清澈见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人一生中必读的10本书之一,近二十年来销量第一的禅意散文集!台湾金石堂、博客来、诚品书店8年畅销冠军,清澈见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人一生中必读的10和佛陀赏花去之一,近二十年来销量第一的禅意散文集。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这是一段出家人的心语,一种深沉的生命感悟,一种禅意,一份亲情,借由自然中的花草抒发出来。60种花草,60种心情,带你走进自己生命的秘密花园。原来,佛法也可以是那么美丽的花开花谢,正是修行好时节。和佛陀赏花去是山林隐士释见介发表在中国时报佛法秘密花园专栏上的文字结集,作者借花草植物谈佛法,以花观心,照见生活中烦恼与困顿的解脱之道。全书文字清新淡雅,篇篇玲珑剔透。既有出家人的超尘脱俗,又具文学小品的隽永况味。对佛法的见解,如潺潺清流般呈现。简洁朴实的炭笔素描插画,衬托出文字的宁静禅意。该书结合自然与心灵,让身心忙碌的现代人,在寻常的花草世界里,寻得身心安顿的可能。推荐序花开花谢,总是修行好时节奚淞╱文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昔读佛经,逢佛陀当众说法时,常有天花飘坠的幻丽场景,令我惊异、感动。学佛多年,渐渐了解到其实在大乘经典奇迹式的华丽文辞背后,有其真实寓意。佛说缘起。在佛陀的分析中,身心世界无时无刻莫不处于刹那、刹那的生灭变化中。向人们揭示出自然现象本质的佛陀,当其说法之际,这大千世界有多少花朵正在开落而有情心灵中,又有多少念头正在生灭。佛经中诸天雨华,或应不只指物质界花朵,也意指心灵花朵吧。幸闻佛法的我们,当亦在花里闻法、花里修行感念世尊时,我们更以鲜花供佛。近读见介师一系列借花卉植物谈佛法的散文,篇篇玲珑剔透,仿佛一连串披光带露的花串,从中便也感受到一份鲜花供佛的美意了。认识见介师多年。不多言语,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笔。十分清简的袍服下,谁能猜出她已经出家有十六年之久了透过新编成和佛陀赏花去散文集,见介师的个性、喜好,以及她对佛法的见解,都如潺缓清流般呈现。即使是出家人轻贪爱、重舍离,从见介师的字里行间,仍能读出一份她对家乡及亲人深沉的挚爱。见介师俗家姓杨,是在高雄县美浓镇世代居住了两百多年的客家家族。说到我出家因缘,实在是十分单纯的。一回,见介师对我笑说读专科学校时,我参加佛学社团,对佛法很喜欢。不久,一道选择题就发生了──想继续深究佛法,在当时似乎只有出家一

评分

记住我今天跟你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总能在一次次的

评分

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状态

评分

凡卡又跑到墙角坐下,希望爷爷能早点收到信,把他接回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