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信仰
  • 修行
  • 佛学
  • 心灵
  • 智慧
  • 禅宗
  • 觉悟
  • 正信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79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35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佛学感兴趣的读者

南怀瑾先生对学佛者基本信念之经典解读,带你领略佛法之妙理(南怀瑾先生著作权法定继承人授权,大陆仅有的正版)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修法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学佛关键的信念所在,几乎归摄了《华严经》的所有内容,其对于学佛修佛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经文难读,内容深奥难懂,难使人晓畅了达。南怀瑾先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解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旁征博引,形象生动,不失为一部颇具特色的经文解说,可资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参考。


内容简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原是唐代般若译的《华严经》四下卷中的最后一卷,因其文理俱优,切于日用,译后不久,便函独成一经,广为流传。经中主要讲述了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诵的《普贤菩萨十大愿》即源于此。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普贤行愿品》的讲记。作者以通俗的口语,对该经的趣大意,特别是一般人不易读懂的偈颂作了别开生面的讲解,并附列了有关行愿方面的各种资料。本书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愿而言的。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附:心闻洞十方,当然获圆通)

附录一:普贤菩萨的行愿

大方广佛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佛说观普贤菩行法经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楞严经普贤菩萨心闻法门

附录二:诸佛菩萨的行愿

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大智文殊菩萨十大愿

大悲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与三十二应身

大愿地藏王菩萨之圣德大愿

附录三:发大心文


精彩书摘

有关《普贤行愿品》偈颂)的唱诵法,你们暂时可用平时在晚课唱诵“忏悔偈”的方法来唱,现在你们先唱偈颂开端的前四句: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诵咒观想修准提法,一开始念时,意作观想,心中不论观想明点或是月轮,乃至准提佛母,口中念着咒子,虽然不必再念普贤菩萨这四句偈,但意念上要做到“所有十方世界,三世诸佛”尽在心中遍礼无余。不只是准提佛母,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人师子——人中之大导师、天人师,也就是佛,都要包括在观想里面。你说我观想不起来,不是要你幻想,而是你念头这样一带就晓得了,比如现在我在念咒子,同时“我以清净身语意”这一念已经含摄在修法里面了。身业现在安坐坛场中修法,语业念着咒子,意业正修观想,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个我在顶礼,“一切遍礼尽无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国土都到了,一切都在这一念,这就是密宗的观想。

你说我还是观不起来,那就作个比方,从你开始学佛至今,一定到过不少寺庙,在这一念中,曾到过的寺庙大殿上都有一个我在那里拜佛,这样应观想得起来吧?观想就这么容易啊!只要念头上轻轻带一下,刹那间意念上就修到了嘛!每天要如此修,这并不难啊!要是一时做不到,也要恳恳切切地将这四句偈好好念一遍,如此而修,以后一半工程就晓得怎么用功了。一念到经文时,心中同时观想到,口到,意即到。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现在观想功夫又进一步了!功夫的训练就是修啊!就是修持自己心行,在一念中成就无量礼佛功德。刚才教你们观想,譬如现在修持准提法,正念时,所有十方世界一切准提佛母之前,一切如来之前,都有我在恭敬顶礼,你说这样作得到吗?应该要深信不疑,这是普贤如来的行愿力,哪一位是普贤如来呢?就是你——自性的普贤。其实我们人一说到那里,心就已经自然而然现到那里。你们想想你们的家,现在讲你的家,门口或家中的东西,一想就起来,这就是普贤。念头一到就现出来了,这是同时的啊!怎么会说观不起来呢?而现在我们修行是想佛境界,不想世俗境界,观想十方三世一切佛,一一佛前有我虔诚礼敬,这就是普贤行愿的大威神力,也是你自性普贤如来的大威神力。所以在观佛的时候,要你观十方三世一切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一如来前都有一个专诚礼敬的我。“普贤”即是“普现”,凭借普贤如来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诚清净便到了。一一佛菩萨前面都有我,你坐在这里,眼闭着也可以,你另一念的身体出去礼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化身,一念之间就出去了。

“一身复现刹尘身”,坐在这里,心一想,到处都是我在礼拜,这一想,做得到吗?是真的?不要骗自己。有人没答话,是做不到吗?如果做不到,就要忏悔。因这观想道理,没有真懂进去,所以做不到。这个并不是什么功夫,只要理到了,事就到。做不到是理不到,是智慧不够,就该夜里自己起来恳切拜佛忏悔。你说这个道理。我懂了。好,我们现在来试试看。我现在说:诸位我们现在先修第一观想——礼敬诸佛。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一切佛菩萨前都有我在顶礼膜拜,这做到了吗?岂止如此,你那出去的身体,那个身体也是你念头所变的,念头所观想的。这观想并不需那么用力,这个身体本有千百万亿的化身,而这个世界是重重无尽的。刹是刹土,像现在这一层楼就是一个佛刹,这个地球也是一个刹土。这刹土上有无数微尘,一尘代表一刹土,一刹土中又有无数微尘,所谓帝网交织,重重无尽,绵绵密密,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是我,无处不是佛,一一佛前都有我,如此一一礼拜下去。像这样“一身复现刹尘身”这似乎就比较难些了。要是做到了,一切就很轻松。故修密宗最基本先要拜满十万次佛,这四大所成之肉身,要真礼佛,而且还要观想千百万亿化身出去礼拜。


前言/序言


《佛法概论:通往心灵觉醒的指南》 序言 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时常感到迷失、困惑,被无尽的欲望和烦恼所裹挟。内心深处,我们渴望一份安宁,一份超越物质的满足,一份对生命意义的究竟探寻。千百年来,佛法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慈悲的实践,为无数众生指明了方向,点亮了心灵的道路。 《佛法概论》并非一本枯燥的教条汇集,也不是一本玄奥的哲学论著。它是一扇敞开的门,邀请每一位渴望了解佛法、探寻内心平静的求道者,踏入这片充满智慧与光明的领域。本书旨在以清晰、浅显、实用的方式,勾勒出佛法最核心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佛法基本框架的认知,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修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理解,对于初学者而言,佛法的概念有时显得遥远而复杂。因此,本书的编写,力求贴近生活,回应现实。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佛法并非与俗世隔绝的神秘学说,而是能够切实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化解烦恼,提升智慧,增长慈悲,最终达到身心安乐、生命圆满的境地。 本书内容涵盖了佛法最根本的教义,从认识生命本质的“四圣谛”,到理解因果轮回的“十二缘起”,再到超越二元对立的“中道实相”,以及最终实现解脱的“八正道”。我们还将探讨佛法的实践层面,如闻思修的次第,以及如何通过禅定与观照,观照自心,转化烦恼。 我们相信,佛法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藏,其智慧的光芒能够照亮任何一个渴望光明的心灵。无论您是出于好奇,还是怀揣着解决人生难题的迫切愿望,《佛法概论》都将是您踏上心灵觉醒之旅的理想起点。 愿这本书能够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您前行的道路,带来内心的祥和与喜悦。 第一章:生命真相的揭示——四圣谛 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感到痛苦?痛苦的根源何在?是否有解除痛苦的方法?又该如何去实践这种方法?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深邃的问题,构成了佛法智慧的基石,也正是“四圣谛”所要回答的核心。 苦谛(Dukkha):认识生命的无常与苦难 “苦”在佛法中,并非仅仅指肉体的疼痛或精神的忧愁,它是一个更为广阔的概念,涵盖了生命中一切不圆满、不恒常、不令人满意之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这些都是苦的显现。即使是快乐的时光,也转瞬即逝,无法恒久,这本身也是一种苦。认识到苦的存在,并非为了消极避世,而是为了正视现实,不再自欺欺人,为寻找解脱之道奠定基础。 集谛(Samudaya):苦的根源——贪嗔痴 如果说苦是生命的表象,那么“集谛”则深入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佛法指出,我们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贪、嗔、痴”这“三毒”。 贪(Lobha):对事物、名誉、情感、感官享乐等产生强烈的执着和欲望,永不知足。 嗔(Dosa):对不喜欢的、违背自己意愿的人事物产生厌恶、愤怒、怨恨。 痴(Moha):对事物的真相不明了,颠倒认知,执迷不悟。 这三毒相互滋生,缠绕不休,如同藤蔓般束缚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轮回中不断受苦。了解集谛,就是认识到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知和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灭谛(Nirodha):苦的止息——涅槃 既然痛苦有其根源,那么也必然有其止息的可能。灭谛,便是指痛苦的彻底熄灭,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烦恼、束缚的究竟安乐之境,这便是“涅槃”。涅槃并非虚无,也不是简单的死亡,而是一种永恒的寂静、光明、自在。它意味着从一切执着、欲望、痛苦中彻底解脱,证悟生命的真实面貌。 道谛(Magga):解脱之道——八正道 通往涅槃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佛法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行路径,即“八正道”。八正道是八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修行要点,涵盖了戒、定、慧三个方面。 戒(Sila):规范行为,持守清净。包括正语(不说妄语、恶语、两舌、绮语)、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正命(以正当职业谋生)。 定(Samadhi):训练心念,培养专注。包括正念(清楚觉知当下的身心活动)、正定(通过禅定达到心境的宁静与稳定)。 慧(Prajna):开发智慧,洞察实相。包括正见(如实了知诸法实相,如四圣谛、因缘所生等)、正思维(以正见为指导,理性思考,破除邪见)。 八正道如同一个整体,循序渐进,相互促进。通过实践八正道,我们能够逐渐断除三毒,净除业障,开发智慧,最终迈向涅槃的解脱之境。 第二章:万物缘起的奥秘——十二缘起 在认识到生命本质的苦与解脱之道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事物是如何产生、发展、灭亡的,以及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是如何流转的。十二缘起,便是佛法用来解释生命延续和轮回机制的精妙理论。 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是指众生流转于生死苦海的十二个相互依存的环节,缺一不可。它们是: 1. 无明(Avidya):无始以来,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了,执着于虚幻的自我和现象。这是轮回的起点。 2. 行(Samskara):由无明而生,指一切善恶的造作,即业力。包括身、语、意所造的业。 3. 识(Vijnana):由行而生,指能够认知感受事物的心识。在中阴(死后生前)阶段,此识会投胎到新的母胎。 4. 名色(Nama-rupa):由识而生,指精神(名,即感受、思想等)与物质(色,即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身体)。胎儿在母体中开始形成。 5. 六入(Salayatana):由名色而生,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知外界的根源。 6. 触(Sparsha):由六入而生,指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产生感知。 7. 受(Vedana):由触而生,指接触后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 8. 爱(Trsna):由受而生,对所感受到的事物产生贪爱、染着,希望得到或保持。 9. 取(Upadana):由爱而生,指为了满足爱,进一步的追求、执取、抓住。 10. 有(Bhava):由取而生,指由此业力将促成未来生命的“果”。更深层地指轮回的“现存”状态,即生命的存在。 11. 生(Jati):由有而生,指新的生命的诞生,投胎到六道轮回中的某一处。 12. 老死(Jara-marana):由生而生,指新生命必然经历的老化和死亡,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痛苦。 这十二个环节,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生命的循环。无明是源头,老死是终结,但老死又会为新的无明埋下种子,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理解十二缘起,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是内在的无明和贪爱驱动着我们不断地在生死轮回中受苦。而要从中解脱,就需要打破这个链条。八正道,正是熄灭无明、断除贪爱的有效方法。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步净化内心,减少造作,最终熄灭轮回的动力,证悟涅槃。 第三章:超越二元对立——中道实相 在理解了生命中的苦与轮回的机制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许多看法和执着,都是基于二元对立的观念,而这些观念恰恰是烦恼的根源。佛法所追求的“中道实相”,正是要帮助我们超越这些片面的认知。 缘起性空: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无有实体 “缘起性空”是理解中道实相的关键。“缘起”指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各种条件而产生,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性空”则指事物因依赖因缘而生,因此它们本身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的“自性”。 例如,一张桌子,它是木头、钉子、油漆等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移走木头,桌子就不复存在。因此,桌子本身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桌子性”。同样,我们所认为的“我”,也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由地、水、火、风四大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各种因缘聚合而成的暂时现象。 认识到“缘起性空”,能够帮助我们破除对事物的执着。当我们不再认为事物具有恒常不变的实体时,面对事物的生灭变化,我们就能更加坦然。 不落两边:避免极端与偏见 “中道”意味着不落于任何极端。在佛法中,常见的“两边”包括: 常见(Eternalism):认为灵魂或自我永恒存在,不受生死轮回影响。 断见(Nihilism):认为死亡就是彻底消亡,死后一切不复存在。 佛法通过缘起性空,既否定了永恒不变的实体(破除常见),又肯定了因果业力的延续和生命的存在(破除断见)。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但并非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在流转,而是业力驱使着“识”不断地依凭新的名色而“生”。 同样的,在中道实相的理解中,我们也要避免: 执着于“有”: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地位。 执着于“无”:消极避世,认为一切都无意义。 执着于“我”: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时只考虑自己的得失。 执着于“非我”:走向虚无主义,否定一切价值。 中道实相的智慧,引导我们以一种更圆融、更客观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生命。它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而是要我们看清事物的真相,放下不必要的执着,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实践智慧之路——闻思修与禅定 佛法的智慧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转化我们的内心,实现生命品质的提升。闻、思、修是佛法学习与实践的三个重要次第,而禅定则是其中的关键修法。 闻、思、修:学习佛法的三个阶段 闻(Listening/Hearing):通过听闻佛法教义,阅读佛经,了解佛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这是学习的起点,需要带着恭敬心和求知欲。 思(Thinking/Reflection):对所听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理解和分析。不仅仅是接受,更要用自己的理性去审视,去领悟其意义。这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佛法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修(Practice/Cultivation):将理解的佛法智慧付诸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和体验。这包括持戒、行善、修禅定、观照内心等等。修行的目的是将理论转化为生命的力量,真正地改变自己。 闻、思、修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仅仅闻而不想,则如同耳旁风;仅仅想而不修,则空中楼阁;仅仅修而无闻思指导,则容易误入歧途。 禅定(Samadhi):安定心神,培养觉察力 禅定是佛教修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思”和“修”的阶段。禅定的核心在于训练心念,使其达到一种宁静、专注、清晰的状态。 止(Samatha):通过集中注意力于某一对象(如呼吸、佛号、某个善念等),使散乱的心逐渐安定下来,达到一种平静的状态。这有助于平息内心的烦躁和妄念。 观(Vipassana):在心安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清晰的觉察力去观察身心内外的一切现象,如实地洞察它们的生灭变化、无常、苦、无我等本质。这便是培养智慧的法门。 禅定的练习,并非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禅定,我们可以: 提升专注力: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清晰的头脑。 培养情绪稳定性:面对顺境逆境,保持内心的平和。 增强自我觉察:了解自己思维模式、情绪反应的根源。 洞察事物真相:减少被虚幻表象所迷惑。 观照自心,转化烦恼 禅定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够将这种定慧的力量,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当我们面对贪、嗔、痴的念头升起时,不再被动地跟随,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它的生起、发展和消失,从而不再被它所控制。 例如,当感到愤怒时,通过禅定的训练,我们可以觉察到愤怒的念头是如何在“触”(不愉快的接触)和“受”(不愉快的感受)的基础上,由“爱”(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而产生“取”(想要发泄),最终导致“嗔”。认识到这个过程,我们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我们可以选择不随顺这个念头,而是用智慧去化解它,以慈悲来取代嗔恨。 结语 《佛法概论:通往心灵觉醒的指南》为你展开了一幅佛法智慧的宏观图景。从认识生命无常与痛苦的“四圣谛”,到理解轮回机制的“十二缘起”,再到超越二元对立的“中道实相”,最终落脚于闻思修的实践方法,特别是禅定所带来的内心转化。 佛法的学习,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自我探索与生命觉醒之旅。本书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起点,一份引导。真正的领悟,还需要你带着真诚的心,深入去体悟,在生活中去实践。愿你在这条通往心灵觉醒的道路上,收获无尽的智慧与安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给我带来了一种循序渐进的顿悟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教条或术语,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读者从最基础的认知框架开始,逐步深入到更为精微的体悟层面。初读时,我感觉像是在搭建一座知识的骨架,对一些核心概念有了初步的轮廓认知。随着章节的推进,作者巧妙地穿插了诸多贴近生活的譬喻和现代案例,使得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哲理,瞬间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某些敏感或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周全与包容性,没有强迫读者接受某一种特定的解读,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平台。读完某一章后,我常常会停下来,不是为了记住某个定义,而是回味那种被重新梳理过的内心感受。这种由外在知识向内在体验转化的过程,是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真正做到了“教人做人”而非“教人背书”。

评分

我在阅读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是作者那份真挚的慈悲心肠,这几乎渗透在了每一个段落之中。这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理论汇编,而更像是一份写给所有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人的“心灵指南”。那些关于苦难、无常以及如何安顿身心的论述,没有使用空洞的说教腔调,而是充满了同理心。我尤其记住了其中一段关于“如何看待挫折”的描述,那种描述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坚强”,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挫折发生时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了切实可行、且不违背本心的应对策略。这种细腻入微的关怀,让我感觉作者非常理解现代人精神上的疲惫与迷茫。它提供的不是一剂速效药,而是一套可持续的生命维护系统,教会我们如何在波涛汹涌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不被外界轻易动摇的锚点。这本书读完,感觉心里的那块浮躁的石头被轻轻地移开了一角。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封面那淡雅的墨色与烫金的标题“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相互映衬,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宗教美感。我拿到手时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宁静的氛围所吸引。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文字排版疏朗有致,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尤其是书中一些精妙的插图,虽然是简单的线条勾勒,却极富禅意,为原本严肃的文本内容增添了一份灵动的气息。作者在文字选择上颇为讲究,用词精准而富有韵味,既有传统经典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人能理解的亲切感。整体来说,这是一本从视觉到触觉都能提供良好阅读体验的书籍,让人在捧读之初就对即将进入的知识领域抱持着一种敬畏与期待。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对“信念”这一主题的一种无声的阐释——需要被珍视和细细品味的。我非常欣赏这种对书籍制作工艺的用心,它让阅读行为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仪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知识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概念的清晰度和逻辑的严密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像某些传统典籍那样,需要读者具备深厚的古典文化背景才能窥其堂奥。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翻译”那些古老而精妙的智慧,用现代人熟悉的概念和逻辑链条进行重构和阐释。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信念体系”时所展现出的整体性——它不是孤立地讲解某一个德目,而是清晰地描绘出这些德目之间是如何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稳定且自洽的精神世界的。这种系统化的构建,极大地帮助我理清了以往零散的认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如此思考和行动,而不仅仅是“应该”如此。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思维工具箱,能够更有效地去审视和解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和诱惑,从而更加坚定地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张力和节奏感,我猜想这是作者多年修行与沉思的积累所致。它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柔和细腻,娓娓道来宇宙的宏大规律;时而又如当头棒喝般简练有力,直击人性的幽暗与执着。这种叙事节奏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有效地避免了通篇平铺直叙可能带来的枯燥感。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不同章节时,心境也会随之起伏:在阐述因果律的部分,思绪会变得极为严谨审慎;而在探讨慈悲与宽恕的篇章时,则会自然而然地放慢呼吸,进入一种更为开阔的境界。这本书的文字仿佛自带一种“场”,让你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外部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专注于内在的对话。这种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深层互动,是任何肤浅读物都无法企及的。

评分

很好,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很好的,价格实惠,很不错。

评分

没有让客户失望,非常满意!望再接再厉哦!

评分

和想的一样。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很好的,价格实惠,很不错。

评分

南师的殿堂级作品,期待着。

评分

很好,南无阿弥陀佛

评分

这本书非常有价值,是南老师的精品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