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L.T.F.哈姆特 著,满海霞,张璐,邹崇理 译
图书标签:
  • 逻辑学
  • 哲学
  • 语言学
  • 语义学
  • 分析哲学
  • 弗雷格
  • 逻辑哲学
  • 语言哲学
  • 意义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1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210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逻辑、语言与意义》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的逻辑和语言学跨学科的逻辑语法(也叫形式语义学或语言逻辑)教材。由荷兰五位逻辑学、语言学学者合作撰写,并共用“哈姆特”之名出版。

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从分析自然语言的需要出发,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逻辑的基础部分(古典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现代逻辑的变异部分(多值逻辑),以及进行形式语言学研究所需要的其他知识(语用学和形式文法等内容)。这本书主要有两大特点。一、不同于通常偏重数理逻辑技术基础的逻辑书籍,它以自然语言语义研究为目的,主要介绍有关的思想背景。讲解深入浅出,很适宜语言学系和哲学系的教学用书。二、全书体现出数理逻辑、语言哲学与计算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内容的互相渗透,精心介绍了相关的核心发展成果,加上丰富的例子,可以作为理论语言学、逻辑学、语言哲学和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理解等多个领域学者的教学科研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约翰·范·本瑟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荷兰艺术与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和国际哲学院院士;

马丁·斯托克霍夫,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语言与计算研究所前任所长、语言哲学教授;

胡能迪克,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德漾,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授;

亨克·维库尔,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语言学教授。

本书由以上五位教授合著,L.F.T.Gamut(哈姆特)是他们共用的笔名。

满海霞,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张璐,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邹崇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室主任。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证明、有效证明和证明模式
1.2 逻辑与意义
1.3 逻辑常项和逻辑系统
1.4 20世纪之前的逻辑学和语言学
1.5 20世纪
1.5.1 逻辑形式vs.语法形式
1.5.2 日常语言哲学
1.5.3 语言学与哲学
1.6 形式语言

第2章 命题逻辑
2.1 真值函项联结词
2.2 联结词与真值表
2.3 公式
2.4 函项
2.5 命题逻辑的语义
2.6 真值函项
2.7 并列联结词和从属联结词

第3章 谓词逻辑
3.1 原子句
3.2 量化表达式:量词
3.3 公式
3.4 更多量化表达式及其翻译
3.5 集合
3.6 谓词逻辑的语义
3.6.1 解释函项
3.6.2 替换解释法
3.6.3 指派解释法
3.6.4 普遍有效性
3.6.5 规则
3.7 等同
3.8 关系的一些性质
3.9 函项符号

第4章 证明和推理
4.1 证明和证明模式
4.2 语义推理关系
4.2.1 语义有效性
4.2.2 外延性原则
4.3 自然演绎:推理的句法方法
4.3.1 引入规则与消去规则
4.3.2 合取
4.3.3 蕴涵
4.3.4 析取
4.3.5 否定
4.3.6 量词
4.3.7 规则
4.4 可靠性和完全性

第5章 非经典逻辑
5.1 引言
5.2 限定摹状词
5.3 受限量化:多体谓词逻辑
5.4 二阶逻辑
5.5 多值逻辑
5.5.1 引言
5.5.2 三值逻辑系统
5.5.3 三值逻辑及预设的语义概念
5.5.4 多于三值的逻辑系统
5.5.5 四值逻辑与预设的语义概念
5.5.6 多值逻辑在分析预设时的局限性
5.6 变项消去

第6章 语用学:意义与使用
6.1 非真值条件语义
6.2 逻辑上的合取式和词序
6.3 使用与合作原则
6.4 相容析取和不相容析取
6.5 析取和信息充足适量性
6.6 会话准则和会话隐涵
6.7 析取式的会话隐涵
6.8 蕴涵和信息充足适量性
6.9 预设和会话隐涵
6.10 规约隐含、预设和蕴涵式

第7章 形式句法
7.1 重写规则的层级
7.2 语法和自动机
7.3 关于形式语言的理论
7.4 自然语言的语法复杂性
7.5 语法、自动机和逻辑
练习答案
参考文献说明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一本探索认知边界的哲学之旅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并非一本简单的读物,它是一次深入人类思维核心的哲学探索,一次对构成我们理解世界基石的严谨审视。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精密的论证,带领读者踏上一段令人振奋的智识之旅,揭示逻辑的普适性、语言的强大力量,以及两者如何共同编织出我们意义世界的复杂网络。 核心议题:逻辑的本质与疆域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对“逻辑”这一概念进行深度剖析。作者并非满足于对形式逻辑符号的简单罗列,而是追溯了逻辑思想的历史演进,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三段论,到弗雷格、罗素等现代逻辑学奠基人提出的数理逻辑,再到当代逻辑学在模态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等领域的新拓展。《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并非仅仅梳理这些理论,更重要的是探讨逻辑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地位与作用。例如,它将审视逻辑主义在数学哲学中的尝试,分析分析哲学如何将逻辑视为解析语言和澄清概念的终极工具,以及在科学哲学中,逻辑如何扮演着构建理论、评估证据的关键角色。 书中,逻辑被呈现为一种超越具体内容的普遍结构,它关乎推理的有效性、命题的真假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作者将详细阐述不同逻辑系统的特征,如经典逻辑的二值性,及其在解释日常思维与科学推理中的强大能力。同时,本书也会适时引入一些非经典逻辑的视角,例如,探讨模糊逻辑如何处理不精确的概念,模态逻辑如何刻画可能性与必然性,以及时序逻辑如何分析时间性命题。通过这种比较与对照,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逻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哲学关切,展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更进一步,《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将引导读者思考逻辑的哲学基础。它会触及“逻辑是否是先验的?”、“逻辑的真理是否具有普遍性?”、“逻辑是否独立于人类心智?”等根本性问题。本书将引入蒯因、普特南等哲学家关于逻辑相对主义的讨论,审视是否存在“另一种”逻辑,或者说,逻辑的有效性是否与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息息相关。作者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述经典论证、分析哲学家的观点,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鼓励读者在逻辑的严谨框架内,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追问。 语言的维度:意义的载体与建构者 在深入理解逻辑的普适性之后,本书将视线转向“语言”,认识到它是逻辑得以显现、意义得以传递的根本媒介。这里的“语言”并非狭义的自然语言,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形式语言、人工语言,乃至是我们用于思考和交流的各种符号系统。《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将重点探讨语言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与意义之间的复杂互动。 本书将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语言的指称功能,即词语如何指向世界上的对象,句子如何描述事实。这里会涉及弗雷格的“涵义”与“意谓”之分,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言游戏”的理论,以及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读者将了解到,语言不仅仅是静态的符号集合,更是动态的实践,通过使用语言,我们能够陈述、提问、命令、承诺,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行动和影响。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还会特别关注语言的意义问题。它将探讨意义的来源,是源于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是源于词语在语言社群中的使用规则?本書會引述卡爾納普、奎因等語言分析學派的觀點,審視他們如何試圖通過邏輯分析來清除語言的模糊性和形而上學的誤區。同時,也會探討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傳統意義理論的挑戰,例如,德里達關於“延異”的論證,強調意義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 此外,本書還將深入探討語言的表現力和局限性。我们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情感,以及对实在的深刻理解?语言在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同时,本书也会直面语言的局限,例如,语言在表达某些经验时的无力感,以及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读者将对语言的力量及其内在张力有更全面的认识。 意义的交汇:逻辑与语言的共塑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逻辑与语言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巧妙地连接起来,揭示它们是如何相互依存、共同建构我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的。本书将论证,逻辑为语言的清晰表达和推理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持,而语言则为逻辑的抽象概念提供了具象化的载体和实践的场域。 例如,在讨论命题逻辑时,本书会展示逻辑联结词(如“与”、“或”、“非”)如何对应于自然语言中的相应连接词,以及逻辑推理规则(如假言推理)如何体现在我们日常的论证过程中。反过来,没有语言的表达,逻辑的真理和有效性就无法被公之于众,也无法被认识和检验。 书中还会探讨“意义”作为一个更广阔的概念,是如何在逻辑的约束和语言的表达中形成的。一个有意义的陈述,不仅需要遵循逻辑的有效性规则,还需要具备清晰的语言表述。本书将引用塔斯基关于真理定义的理论,说明命题的真值与语言的指称和句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此外,《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还将触及更具哲学深度的议题,例如,我们如何理解“真理”?真理是独立于语言和逻辑存在的客观属性,还是我们在语言和逻辑框架内构建的产物?本書將引入真理的協應論、融貫論、實用論等不同學說,引導讀者思考不同理論對於“意義”和“真理”的界定。 本书的论述风格严谨而富有启发性,它并非简单地介绍已有的理论,而是通过精妙的提问、深入的分析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到哲学思考之中。作者擅长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贴近现实的例子进行阐释,使得原本可能艰涩难懂的哲学论辩,变得清晰易懂,引人入胜。 阅读价值与适用人群 《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适合于任何对人类思维、知识本质、语言功能以及哲学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您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逻辑推理、语言运用、意义探寻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次深刻而有益的智识体验。 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本书是理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等关键领域的重要入门读物,它将帮助您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 对于广大对思考本身着迷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您理解我们如何通过逻辑和语言来理解世界、表达自我、构建意义。您将学会更清晰地思考,更准确地表达,以及更深刻地认识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与可能性。 总而言之,《逻辑、语言与意义(第一卷)》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严谨的论证和启发性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思维深处的大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您不仅会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您将获得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一种对逻辑、语言和意义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哲学启蒙。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阅读体验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智力考验。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和一定的哲学背景储备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与其说是平易近人,不如说是严谨到近乎刻板的精确。它像一把精雕细琢的手术刀,外科医生般冷静地剖析着“真值”、“判断”和“表征”这些核心概念。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第二部分对特定语境下指代问题的讨论上,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认为某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载体,在特定的非标准语境下会彻底崩塌。这种对语言稳定性的质疑,让人在日常交流中都变得更加警觉。书中引用的案例既有古典逻辑的典范,也有当代数理逻辑的前沿思辨,跨度极大,这使得全书的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可以跳跃的章节。合上书本时,感觉脑海中那些原本松散的概念网络,被强行拧紧了发条,需要时间慢慢平复。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周末开始攻读这本巨著的,本以为能轻松掌握其主旨,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辨析之中。这本书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工具,它以一种近乎挑战读者的精确度在构建论点。特别是在处理模糊性问题时,作者没有采取折中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一种极端立场来展示逻辑推演的纯粹力量。这种毫不妥协的立场,使得一些章节读起来非常“硬”,需要反复回溯前文才能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前提。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意义的传递”这一看似简单的动作进行了外科手术般的细分,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损耗和潜在误传的可能。这本书的重量感不仅在于纸张的厚度,更在于它对阅读者心智结构施加的压力。它不提供安慰,只提供锐利的洞察,要求你必须用同样的锐利去回应它。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是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典范,纸质厚重,印刷清晰,足见出版方的诚意。然而,其内容远比外在的精致更具冲击力。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网络,每一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同一个核心难题,然后不断地向外辐射出更多的分支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全书后半段对“规范性”的讨论,即逻辑规则如何从描述性的事实转变为强制性的规范。这种从“是”到“应该”的飞跃,是许多哲学著作回避的难点,但作者却毫不退缩地直面它,并试图用一套内部自洽的理论来支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交流中的许多断言都产生了“结构性怀疑”。它强迫你审视自己思考的基础结构,让你明白,看似坚固的知识大厦,其基石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逻辑前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阅读者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积极的、批判性的逻辑构建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理解”这一行为本身的解构。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意义是什么”,而是更深入地追问“我们如何确信我们理解了某事?”。作者在论述语用学和语义学张力时,引入了一些非常精妙的思维实验,这些实验挑战了所有基于共识的交流基础。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空洞概念”——那些在语法上完美无缺,但在经验世界中找不到对应物的表达——如何欺骗我们的理性。这种对认知偏差的揭示,远超出了普通逻辑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心智局限性的深度报告。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攀登一座信息量巨大的山峰,每当你以为到达顶峰时,会发现作者已经为你铺设了另一条更陡峭的路径。对于任何试图深入理解符号系统如何运作的严肃思考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绕过的基石,它教你质疑定义,而不是被定义所困。

评分

这本赫然摆在书架上的哲学著作,初翻时便被其宏大的气魄所震慑。作者似乎并没有试图建立一个一以贯之的、可以轻易被归纳的哲学体系,反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而精密的考古发掘,试图穿透语言和逻辑的表层结构,去触碰“意义”的本体。尤其是在探讨早期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的关联时,那种对命题结构和指称理论的细致拆解,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每一个论断都被置于显微镜下反复审视。我尤其欣赏他对“界限”的强调——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这种边界意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紧张感,你时刻都在思考,哪些是我们可以言说的,哪些又只能在沉默中领会。这不仅仅是逻辑学的梳理,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探寻,它迫使读者放下对简单答案的渴望,转而拥抱晦涩的复杂性。整本书的论证脉络清晰却又极富张力,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出火花,每一次转折都像是对既有认知的一次有力冲击。

评分

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商品与描述一致,送货快,必须点赞!

评分

书籍不错。。。

评分

翻译很好,语言平易。虽然很讨厌形式逻辑的满页的“爬虫”式符号,这本书还是能凑合着看的。

评分

虽然不是最低价,但还能勉强接受,买买买

评分

商品与描述一致,送货快,必须点赞!

评分

促销屯书中,质量还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