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关键概念 [Hannah Arendt: Key Concepts]

阿伦特:关键概念 [Hannah Arendt: Key Concep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帕特里克·海登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阿伦特
  • 极权主义
  • 行动
  • 公共领域
  • 思考
  • 判断力
  • 现代性
  • 政治理论
  • 存在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043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8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外文名称:Hannah Arendt: Key Concepts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8
字数:22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娜·阿伦特是当代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她的影响横跨哲学、政治、法律、历史、国际关系、社会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阿伦特提出了全新的思考人类自由和责任的有效方式,这引发了激烈的辩论和争议。

·本书汇集了知名的阿伦特研究学者的文章,探讨了她思想的核心观念,如自由、行动、权力、判断、恶、宽恕和社会。这些文章清楚地描述了阿伦特的基本主题及其伦理和政治影响。阿伦特所使用的这些用以理解人的境况,政治暴力、恐怖和极权主义等现象的特定概念,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阿伦特思想的不同脉络,也清晰地呈现于本书的字里行间,它为任何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位重要智识人物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易于进入且必要的指引。


内容简介

汉娜·阿伦特是20世纪伟大、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她的重要代表作,如《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论革命》等,均已在国内出版。本书呈现了一份对阿伦特全部思想的概览和导引。书中所收录的多篇论文,关注了阿伦特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人的境况、现代性的危机、政治和公共世界,并讨论了她主要著作中的关键概念,如行动、权力、公正、邪恶和社会性。本书为那些初次学习和希望更深入了解阿伦特思想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易于进入且方便查阅的指引。


作者简介

编者简介

帕特里克·海登(Patrick Hayden) 圣安德鲁斯大学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教授。他是《全球化时代的政治邪恶:阿伦特与国际关系理论》(Political Evil in a Global Age: Hannah Arendt and International Theory, 2009)和《世界主义的全球化政治》(Cosmopolitan Global Politics, 2005)的作者,以及《Ashgate伦理学和国际关系研究指南》(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Eth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9)的编者。他的研究集中于国际政治理论、当代社会与政治理论、人权与全球化政治中的正义/非正义问题。

译者简介

陈高华 男,江西永新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现供职于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研究兴趣为政治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以及教育哲学,著有《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译有《阿伦特政治思想再释》(人民出版社,2012)、《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反思财产:从古代到革命年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等。


精彩书评

“阿伦特政治思想的丰富性,通过聚焦于——如她自己想要的那样——经验而非抽象的理论,而被带入到生活之中。对于不断增加的阿伦特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杰出的文集,一份值得信赖且富有启发性的指南。”

——罗伯特·法恩,英国华威大学

“汉娜·阿伦特的工作持续地激发并参与几代人的学术研究。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文章,展示出新一代阿伦特研究者的活力和敏锐。”

——塞拉·本哈比,美国耶鲁大学


目录

作者介绍

导言:阐明阿伦特

第1部分 论人的境况

1 新生性

2 劳动、制作与行动

3 阿伦特论世界

4 叙述与理解

第2部分 论现代性的危机

5 极权主义与恶

6 无国籍与拥有权利的权利

7 阿伦特论社会性

8 阿伦特论权威与传统

第3部分 论政治与公共世界

9 权力与暴力

10 阿伦特与判断的政治力量

11 责任

12 阿伦特与革命问题

13 承诺与宽恕

生平和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阿兰·巴迪欧或许是依然健在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当代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可以展现其论证和关涉的力度,或者像他那样铿锵有力地批判性地介入到当代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争论之中。近几年来,巴迪欧对于当代哲学、精神分析、本体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电影研究、艺术史、戏剧研究、政治哲学,甚至地理学的影响都在与日俱增。如今,巴迪欧的作品业已成为那些已经声名鹊起的雅克·朗西埃、吉奥乔·阿甘本、斯拉沃热·齐泽克等人所不断援引的对象,而对他的著作的引述出现在大量的学术和非学术的文本中。因此,巴迪欧的著作已经遭到了那些学院派学究们的十分细致的审查,这些学究们的任务首先是批评其著作而不是去看其著作的可读性,他们反对的天赋让他们将这些作品看成是政治和哲学的混合、数学和权威的混合、历史和辩证法的混合、真理和知识的混合——无论这些混合是真知灼见还是“巧舌善辩”。如果本书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澄清并还原巴迪欧著作的原貌,那么,我们会不可避免地立即对巴迪欧的著作作出一些说明,进行一些延伸,并将其纳入到学院体制的话语之中。

巴迪欧的作品诞生于我们所谓的“后-后结构时代”之中。也就是说,他的文本依循着让-保罗·萨特、雅克·拉康、路易·阿尔都塞、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以及法语语境中的其他思想家的脚步;但他同样要去面对的还有当代英语分析哲学语境中占主流的那些因素,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W.V.蒯因、理查德·罗蒂、唐纳德·戴维森等人的作品。在所谓的“大陆”语境中,巴迪欧展开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关于存在的追问”;在“分析”语境中,他质疑了硬科学(hard science)的问题,即质疑了硬科学建立在数学和逻辑之上的根基。这些思考让他可以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中来处置诸多偏见和所有这些偏见的疑难——最独特的是关于“主体”的问题,与此同时,他革新了经典的哲学方法,即一种被称为“柏拉图式”的方法,不过他是从当代法国哲学所忽略的数学传统(如阿尔贝·劳特曼、让·卡瓦耶斯的传统)中来进行方法上的革新的。

为了对应于巴迪欧宏伟蓝图的独特性,并以某种方式与其哲学研究恰当地保持一致,本书会这样来展开:首先,勾画出巴迪欧的哲学语境;其次,阐释和拓展他的关键概念和长期使用的那些概念;再次,悉心对待他同当下和过去的一些对手进行争论的关系;最后,考察随着巴迪欧独一无二的介入而带来的引领哲学的方式。正是由于巴迪欧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将新古典主义与彻底的新加以熔合,本书像现在这样的分章节,是为了让他的关键概念——“真理”、“存在”、“本体论”、“主体”——同时在这些概念的传统意义上,以及巴迪欧对这些概念的拓展上被把握,这对于本书的作者们自身而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些作者们,正如下文要提到,正是独一无二地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那么,作为本书的主编,我们试图按照巴迪欧自己的用词,以及根据这些用词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来表达巴迪欧。

在维也纳的一次会谈中(这次会谈的扩展版成为了一本叫作《论争集》的册子),阿兰·巴迪欧将哲学语境界定为某种展现了“不可能的关系”,展现了“一种在本质上毫不相关的词汇的相遇”的东西。那么,哲学是按照三个任务组织起来的:

1.“说明思想的根本选择”——一种“归根到底介于有利害关系和无利害关系之间”的选择。

2.“说明思想同权力的距离,以及国家同真理的距离”。

3.“说明例外、事件、断裂的价值”。“此外,这样做是为了反对”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

在这里的描述中,即要创造出在“一种选择、一个距离,以及一个例外”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最杰出的哲学程式,并附带着说明这就是作为“在生活中具有价值,有着不同于学院派学科之重要性”(P 8)的哲学。对于一个认为自己的任务在于系统地阐明“柏拉图的姿态”或者“关于多的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来说,巴迪欧极富争议地将哲学同学院派对立起来,并让我们回到柏拉图自己的基本操作,这种做法是恰如其分的。然而,这里存在着一种扭曲。说明一下这个扭曲是值得的,因为对于巴迪欧深深地介入其中的当代哲学语境来说,这个扭曲绝对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这个扭曲涉及哲学与为其自身的传播所需而设立的体制之间令人忧虑的关系。

随着苏格拉底的逝去,为了在最严格意义上忠实于他的老师的一生,柏拉图概括出一个“公理式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这个悖论式的决定贯穿着整个柏拉图思想体系。在柏拉图的时代,思想传播的场所是神话中的英雄俄卡德谟斯(Hecademus)的果园。在雅典城垣外的一个公园,成为了柏拉图的“几何学家”(geometers)的聚会场所——更准确地说,对所有那些人而言,“不公平分享的学说”(参见Gorgias 508a)是既明显又毫无根据的,因而是他们厌恶的。学园里的学者聚集的目的在于不断地去评述他们的学说,从而打破他们学说的前提,最终在一个开启的新的距离上重新建立思想。在学园学者的实践,与产生了柏拉图体系的思想之间,形成了一个传播和铭写、思想和实践的内在的辩证循环,它起因于苏格拉底这个例外。

柏拉图的“学园”——尽管遭到广泛的误读,这个词并不是直接字面意义上的学校——将巴迪欧前面概括的哲学路径结合在一起。对于这种结合的独特关怀正是:“我们该如何生活?”在《斐多篇》中,在他受刑的那一天,苏格拉底对他为数不多的几个弟子说道——哲学地生活,就是以即将来临的世界为根基,在此时此地生活。也就是说,哲学地生活就是去创造这种大写理念(Idea),它的可理解性是思考透彻的、显明的。苏格拉底告诉他的学生要用这些大写理念来生活,以之来决定其生存,去建构一个当下。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斐多篇》里所阐述的原则加以普遍化,即“主观化”。与大写理念相一致,要“哲学地”生活,这必定是一个针对所有人的问题。那么,在柏拉图的体系中,作为加入生活中的某物的哲学,与作为一种学园学科的哲学之间并没有根本矛盾。学园,是自由的,向所有人敞开,它仅仅是让思想得以发生的场所。德布拉·奈尔斯(Debra Nails,1995:214-215)提出,柏拉图的对话事实上全部或者部分被当作是学园的教材,以及学园的“广告”材料。她重述了一个由亚里士多德讲过的故事,一个农夫看过了《高尔吉亚篇》,放弃了他的生计,来到雅典城并加入了学园。奈尔斯继续说道,关键在于,无论柏拉图是否使用这些方式,这些对话都会向那些潜在的学生展现出对话中所记录的论辩的轨迹,这些论辩完全用于追求真理,这也是学园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一思想所思之物的名称,按照巴迪欧的说法,就是正义(justice),若无正义,自由不过是一种审美上空洞之声(flatus vocis)。

那么,究竟在什么地方(一个错误的分界点),让哲学和作为聚会场所的学园彼此针锋相对?按照巴迪欧的说法,现代学院体制是如何或为何弄混了有利害关系与无利害关系、真理与权力的区分,又是如何或为何否认和剥夺了例外的存在,其采用的方式几乎与虔诚的古希腊人禁绝了关于死亡的痛楚的非理性或者不可表达的存在一样?于是,现代学院派是如何占有学园之名的?



《阿伦特:关键概念》并非对汉娜·阿伦特思想的详尽百科全书,而是一扇引人入胜的窗口,旨在为那些初次接触阿伦特复杂而深刻的哲学体系的读者,以及那些希望系统性梳理其核心思想的已有读者,提供清晰的入门路径和关键的理解框架。本书并非一篇篇独立的阿伦特著作的缩略集合,更非生硬的哲学术语汇编。相反,它将阿伦特一生中那些极具穿透力的洞察,以一种梳理、解析并联系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同引导读者穿越一片由概念、分析和历史事件交织而成的思想迷宫。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阿伦特为何至今仍具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追问。在20世纪的动荡与变革中,她以一种不妥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直面极权主义的崛起,反思现代社会人性的异化,并大胆探索政治、公共领域和个体自由的根本意义。她的思考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而是紧密联系着历史的真实,观察着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对我们如何理解和参与世界提出了深刻的挑战。《阿伦特:关键概念》正是试图捕捉这种思想的活力,将其转化为可理解、可对话的知识。 全书的结构围绕着阿伦特思想中最具辨识度、也最具影响力的几个核心概念展开。这些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辉映,共同构筑了阿伦特对人类境况的独特理解。 首先,“思”与“想”(Thinking and Willing)作为阿伦特的早期思想起点,在此书中得到了深入的辨析。本书不会简单地罗列这两个词的定义,而是会追溯阿伦特如何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语境中,提炼出“思”的活动。这里的“思”,并非仅仅是逻辑推演或理性计算,而是一种与自我对话、审视判断的过程,是摆脱盲从与被动思考的关键。这种“思”的能力,对于抵御现代社会中蔓延的“思想的平庸化”(banality of evil)至关重要。书中将阐释“思”如何帮助个体在面对巨大的集体洪流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道德上的抉择,避免陷入非人化的泥沼。同时,“想”(willing)在阿伦特的思想中,也并非简单的意志表达,而是与“思”相互关联,是一种在行动中确立并实现意图的能力。本书将揭示“思”与“想”之间的张力与协同,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生命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作用。 其次,“行动”与“工作”(Action and Labor/Work)是理解阿伦特政治哲学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将详细区分这两个看似相似但意义迥异的概念。在阿伦特看来,“工作”(Work)是制造和建造的过程,它创造出持久的物体,赋予世界以稳定和形式。它与生产和工具性理性紧密相连,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而“行动”(Action),则是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真正核心。行动发生在公共领域,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直接的互动,是语言和叙事的展开,是新的开端(natality)的展现。行动的独特性在于其不可预测性、其创造性和其对他人身份的确立。书中将深入探讨阿伦特为何高度强调“行动”,认为它是政治生活的本质,是实现人类自由的最高体现。通过对“行动”的细致解读,读者将理解为何阿伦特对技术理性、官僚化和消费主义的批判,与其对行动的珍视密不可分。 第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的界限与变迁,是阿伦特对现代社会结构性问题的深刻洞察。本书将还原阿伦特对古希腊城邦时期以及近代以来,公共与私人领域功能演变的分析。她认为,一个健康的政治共同体,必须有明确的公共领域,在那里公民能够平等地相聚,通过言说和行动参与公共事务。然而,现代社会中,私人领域的家庭和经济活动开始侵蚀公共领域,导致政治的私人化和公共的消失,使得公民丧失了参与政治、实践自由的可能性。书中将详细阐释阿伦特如何批判“社会”(the social)的崛起,即家庭和经济事务的公共化,以及它如何削弱了真正的政治行动空间。同时,本书也会探讨阿伦特对“工作”领域(labor)——即满足生物需求的活动——与“行动”领域——即实现人类自由的活动——之间界限模糊的担忧。 第四,“恶的平庸化”(The Banality of Evil)无疑是阿伦特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本书将不是简单引用“平庸的恶”这个词,而是将它置于阿伦特对纳粹高官艾希曼审判的直接观察之中,深入解析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阿伦特并非为罪犯开脱,而是揭示了在极权主义体制下,个体如何可能通过放弃独立思考,沦为执行命令的机器,而犯下滔天罪行。本书将深入探讨“平庸化”的根源,即个体缺乏“思”的能力,无法进行道德判断,从而在不自觉中参与到邪恶之中。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读者将理解阿伦特对现代社会中思考的责任的强调,以及保持道德警觉的重要性。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阿伦特思想中其他重要的概念,例如“新生”(natality),即人类生命固有的创造新开端的能力,它与“行动”紧密相连,是政治自由的希望所在。以及“失去的世界”(lost world),阿伦特用以描述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共同体联系以及人类对意义的感知逐渐消解的现象。她对“世界性”(worldliness)的关注,即人类在构建和维护一个共同的世界中的责任,也是本书试图阐释的重点。 《阿伦特:关键概念》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力图在清晰地界定每一个概念的同时,更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动态。本书并非将阿伦特思想化约为一套静态的定义集,而是展现了她的思想如何随着对历史事件的思考而不断发展和深化。通过穿插对阿伦特写作背景的介绍,例如她对极权主义的早期研究,以及她对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反思,本书将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是如何从现实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简洁明快,避免使用过于艰涩的哲学行话,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思想。作者将善于运用类比和例子,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例如,在讨论“行动”时,可能会引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协商、辩论来解决问题的场景;在讨论“恶的平庸化”时,可能会通过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解析,来阐释个体丧失思考能力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最终,《阿伦特:关键概念》的目标是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阿伦特更为宏大的思想体系。它不是阿伦特的思想的终点,而是通往理解她的思想的一扇门。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获得对阿伦特一些关键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受到启发,去审视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去思考个体在公共领域中的责任,以及去认识到保持独立思考对于面对复杂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本书是对汉娜·阿伦特思想的一次诚挚而深入的邀请,邀请读者共同踏上这场关于自由、政治与人类境况的深刻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对读者心智负荷的关怀。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索简单铺陈,而是采用了主题聚焦的方式,这对于理解阿伦特思想的“永恒主题”至关重要。比如,当它探讨“革命”时,不仅仅聚焦于法国或美国大革命的表层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阿伦特对“开端”这一形而上学概念的执着,这种深挖让我得以跳出通常的政治史叙事框架。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启发来自于对“判断力”的重新审视。阿伦特关于此点的讨论,总是带着一种强烈的道德张力,而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张力——那种在复杂情境下坚持非功利性思考的努力——清晰地呈现出来。它让我认识到,研究阿伦特,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掌握一套理论术语,而是为了培养一种面对世界变局时保持清醒的“思想习惯”。这种风格,沉稳、内敛,却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绝非市面上那些浮躁的“入门指南”可比拟。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政治哲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参考系,用于校准我们对20世纪思想遗产的理解。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简化”阿伦特,而是提供了一套精确的“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拆解和重构她的思想迷宫。例如,书中对“劳动、工作、行动”三者的区分,被阐述得如同精密仪器的刻度一样清晰,这种清晰度对于理解阿伦特何以如此珍视“公共行动的领域”至关重要。它没有卖弄高深,而是以一种近乎教学相长的口吻,引导读者去感受阿伦特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她对“人的本质”的坚定信念。阅读过程伴随着一种持续的“顿悟感”,仿佛有一层迷雾被缓慢而坚定地拨开。这本书的最终价值,可能在于它成功地将阿伦特从一个“历史的标签”中解放出来,使她的洞察能够立即与我们当下的世界产生共鸣,这种即时性和深刻性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对于那些渴望跨越阿伦特文本的直接挑战,却又不想迷失在繁复引证中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一份及时的“地图”。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巧妙,既没有为了学术的完整性而堆砌不必要的枝蔓,也没有因为追求流畅性而牺牲掉思想的棱角。我尤其注意到了它在处理阿伦特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其他思想家关系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它不是在做简单的对比,而是在勾勒出阿伦特思想的独特“地貌”,让她在思想史的版图上占据应有的位置。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政治”这个词的理解都发生了微妙的位移,那种从纯粹的权力斗争概念中抽离出来,转向对“共同生活”和“在场”的关注,是通过这本书的导引才真正落地的。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阿伦特思想的核心肌理,让那些原本盘根错节的理论线索变得清晰可辨。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笔触是充满敬意的,同时又不乏必要的批判性距离,这使得它更像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而非单向的灌输。

评分

这本关于汉娜·阿伦特的著作,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思想的“迷宫漫步”。初次接触阿伦特的著作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无措,她的哲学体系庞大且复杂,仿佛置身于一个由“行动”、“平庸之恶”、“公共领域”等概念构筑的宏大建筑群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阿伦特的思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辨识出那些关键的结构性节点。我特别欣赏它在梳理阿伦特如何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哲学洞见时的那种严谨与细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回味那些被清晰界定的概念是如何在她不同时期的著作中相互呼应和演变的。这种梳理工作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她对现代性危机诊断的深刻性,特别是她对技术和官僚主义侵蚀人类经验的警惕,那种预见性令人不寒而栗。这本书成功地将一个晦涩难懂的学者形象,转化成了一个可以被逐步理解、甚至可以与之辩论的智者。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思考的框架,教人如何以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我们身处的政治现实。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关键概念”的解读著作抱持着怀疑态度,总觉得它们会削弱原著的冲击力。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的深思熟虑和文人特有的优雅气质,读起来有一种“细嚼慢咽”的满足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平庸之恶”的阐释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异常审慎,既没有陷入简单化的道德谴责,也没有像某些评论那样将其浪漫化为某种存在主义式的选择。它巧妙地将这一概念置于阿伦特对“思考能力”缺失的更宏大论述中,强调了“不思考”本身才是导致灾难的根源。这种深入挖掘概念背后的“操作机制”的写法,使得阿伦特的理论不再是高悬于空的口号,而是可以应用于分析当代社会中个体异化和政治冷漠的有力工具。整本书的气质非常“德式”,严谨中透着对人类境况的深沉关怀。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很不错的书籍,推荐阅读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不错。

评分

还没看完,但分析得还算到位

评分

送货速度块,包装严实,非常满意啦!

评分

不错,期待阅读…………~

评分

给力

评分

送货速度块,包装严实,非常满意啦!

评分

京东618活动买的,叠加用券,价格非常实惠。一直都在京东买书,京东这次活动做得太棒了。都是三折的价格买下,一次性下单三千,只花了900.非常满意。书太多,只能复制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