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西藏生死书 哲学宗教 索甲仁波切 生命里都是*好的安排 (值得终生阅读的庄严之书) |
| 作者: | 索甲仁波切 |
| 译者: | 郑振煌 |
| 市场价: | 39.8元 |
| ISBN号: | 9787308083782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精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04-01 | 版次:1 | 页数:419 |
| 印刷时间:2013-04-01 | 印次:1 | |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是一种看待痛苦的方式。在读完之前,我倾向于将痛苦视为需要被立即消除的敌人;读完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痛苦恰恰是推动我们精神成长的必要燃料。特别是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它不是让你麻木地接受一切,而是教你如何分辨哪些执着是必须放下的,以及放下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精细的、需要耐心的“工作”。这种转变是缓慢而深刻的,它改变了我处理冲突和逆境时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本能的抗拒,而是先观察、再思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死后的事”,不如说是教导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实践一种没有过度恐惧和强力占有的生活态度。这种心法的转变,远比获得任何物质上的成功都要来得珍贵和长久。
评分对于一个刚开始接触藏传佛教,或者对“密宗”持有某种刻板印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令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设立太高的门槛,也没有要求读者必须立即皈依或进行复杂的仪轨。相反,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人——无论背景、信仰如何——来正视生命中最核心的课题。书中引用的典故和故事,虽然扎根于藏传佛教的语境,但它们所揭示的人性共通之处,比如贪嗔痴、对永恒的渴望与恐惧,是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我感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普适性”,它没有将佛教知识“神圣化”到遥不可及的地步,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探讨了如何活得更清醒、更慈悲。它让我明白,对死亡的准备,其实就是对生命的最高敬意。
评分索甲仁波切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他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老的藏传智慧和现代读者的思维模式。他的语言既有深奥的宗教术语,但又总是紧跟着清晰、充满人情味的解释和生活化的比喻。我尤其欣赏他如何不断地将宏大的宇宙观拉回到个体生命的具体困境中来。比如,在谈论“业力”时,他不会让人感到宿命论的压抑,反而强调了当下每一个念头的决定性作用。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有一位非常耐心、智慧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他既是精神导师,又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总能精准地指出你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恐惧和执着。这种双重身份的融合,使得这本书的教导既高远又落地,既是灵性的启迪,也是对自我认知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令人惊艳的,摸上去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尤其是精装的版本,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完全配得上它所蕴含的深厚内涵。内页纸张的选用也非常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喜欢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色调,让整本书看起来就仿佛承载了千年的智慧,而不是一本新近印刷的印刷品。无论是作为案头常备的修行参考,还是作为对藏传佛教艺术品进行欣赏,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就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很多宗教典籍,读起来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载体粗糙,着实会减损阅读的兴致,但这本《西藏生死书》在这方面做得无懈可击,体现了制作者对佛法义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翻阅时,那种书页摩擦的轻微沙沙声,都仿佛在引导我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冥想状态,这份对细节的打磨,着实值得称赞,让人爱不释手,也更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教诲。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关于生死议题的哲学著作和心理学书籍,但这本书在处理“死亡”这件事上,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视角。它不是以一种恐吓或回避的态度来谈论终结,而是将其视为生命旅程中一个极其自然且重要的过渡环节,一种通往更高觉知的契机。书中对于“中阴身”的描述,细致入微,逻辑严密,完全不同于世俗理解中的模糊和神秘化。读完后,我对“无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是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它真正的力量和解放性。它没有给我空泛的安慰,而是给了我一套清晰的操作指南——在生命最后时刻,我们该如何准备心识,如何运用最后几口气息。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远比那些空泛的“放下”或“解脱”的口号来得有力量和实际意义,极大地缓解了我对未知终点的焦虑感。
评分好
评分包装好。速度快。
评分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
评分书质量好,快递物流快。
评分书质量好,快递物流快。
评分挺好
评分还没开始看
评分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