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九八一年的《地藏经》,经过二十年岁月洗练,更见炉火纯青,今以书版问世。究竟实有天堂?实有地狱?因、缘、果、报的循环,生死路上父子至亲如何相逢?于此经中一一分判。
父母生我、育我,恩德历劫难报,报亲之思不可一日或忘修行,发救度众生之广大誓愿,众生得安乐,父母、亲人亦皆离垢得福,即此为毕竟大孝。
作者简介
证严上人,台湾著名宗教家、慈善家,是慈济基金会的创始人与领导人,开创慈济世界,含括“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四大志业。二〇一〇年,被台湾民众推选为“最受信赖的人”。
一九三七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一九六三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一九六六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一九六六年以后的数十年来,慈济世界在上人慈悲呵护下,一步一步,坚实地茁壮;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济人,出现在全世界许许多多有灾难与苦痛的地方,亲手拔除人们的苦与痛,秉慈运悲行于菩萨道,同心实践证严上人三愿:人心净化,社会祥和,天下无灾难。
曾获颁——二〇一一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二〇〇九年国际慈善论坛“国际慈善功德人物奖”二〇〇八年世界佛教友谊会“全球佛教贡献奖”二〇〇七年日本庭野和平基金会“庭野和平奖”二〇〇四年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等众多国际性荣誉。
内页插图
目录
上人序言——天堂地狱一念间
缘起——地藏菩萨传说与《地藏经》之重要性
释经题——地藏菩萨本愿经
释“开经偈”
忉利天官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会品第二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地狱名号品第五
如来赞叹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称佛名号品第九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编后记——地狱开花
精彩书摘
释迦牟尼佛好不容易才在娑婆世界成佛,但是他教导众生却不是要我们念“释迦牟尼佛”,而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这就是佛陀功成不居、谦虚处下的精神。所以我常常心存感激,也愈是坚定跟随佛陀的信念。
尽管有人愿意往生西方,大家也应该感恩释迦牟尼佛,我们每天早课都持念释迦牟尼佛的圣号,就是在表达感恩。要记住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如果没有佛陀说法救度,我们无法脱离生死。
“五浊恶世”,五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谓“浊”,就如清水中投下尘土,清净之水即为混浊。
“劫”也称为劫波,即指长时间。由人寿十岁开始,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这是一增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这是一减劫。一增一减即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劫浊只是时间,没有本体,必须凭借其他四浊来作用。
“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因为执著身、边、邪、见取、戒禁取等种种恶见而浊乱世间,驱使我们造业不断。
一、身见:身就是我们的身躯,凡事都以自身为中心。因为“重身轻法”而忽略了真正的法,不明白身体只是四大假合,却以四大假合之身造下一切业,这叫做身见。
二、边见:偏离正道,执断或执常。有的人认为生命恒常,人来生还是会来做人,而畜生则永远是畜生,不相信六道轮回,这就是执常。有的人则执著人死后一切化为乌有,这叫做执断,二者同样是拨无因果。
佛法谈因果,如是因、缘、果、报。假如存有边见,执常的人无法生起无常观,认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就容易懈怠造业,长沦苦果。若是执于断见,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不相信今生所做是来生所受,也不相信今生所享受的就是前生所造的福,所以没有兴趣为善,也不畏造恶,这真是很可怕的想法,一样容易为恶而受苦不断。
我们一定要知道,因果循环丝毫不爽,身躯虽然死了,但是业识(灵魂)依然会延续到下辈子。所以一定要把握当下,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是离苦得乐之正道。
三、邪见:邪乃不正,即不正当的见解,对人生的一切看法都有所偏邪。例如: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人却认为父母生育子女是义务,人生我、我生人,只是世代相传而已。有的人甚至认为父母不该生下他,因为父母没有供给他最好的享受,将父母为他付出的辛劳抛诸脑后,这就是邪见。
以宗教方面来说,现代人生活水准虽然提高了,但是心灵上却感到空虚,有的人对自己的祸福起了惶恐之心,就到处求神问卜,受鬼神所控制,这也是邪见。
……
前言/序言
天堂地狱一念间
释证严
地藏菩萨妙难伦,化现金容处处分:
三途六道闻妙法,四生十类蒙慈恩。
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累劫亲姻蒙接引,九莲台畔礼慈尊。
——《地藏赞》
这是一首赞扬地藏菩萨功德的偈文,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包太虚而周沙界,非常人所能及,而菩萨之不舍众生,则是发心学佛者不可或缺之精神。
吾人读诵《地藏经》,正为学习菩萨济世之心,讲演阐释《地藏经》则为发扬菩萨慈悲喜舍之胸怀,传承佛法种子,使贪吝者去贪能舍、嗔恚者息嗔转慈、愚痴者离痴得慧,现世人生身心安乐,未来世中集圣上因,终得不退菩提。
金乌似箭,二十载春秋转眼而过,回忆一九七〇至一九八〇十年间,证严生起建立医院的构想,而后于一九七九年五月中旬,立下“佛教慈济综合医院”兴建方案。
一九八一年,法缘与建院因缘双重促成下,一方面为信众讲解<地藏经》,当时慈济会员约两万人,较之今昔固然不可同日而语,却在明因识果的理念启发下汇聚爱心,作为会务推动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则积极寻觅建院土地,期盼功德会济世的脚步,朝向医疗建设更跨出一步,给与贫病者全身心的照护。
孰料土地问题“一波十折”,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所幸佛菩萨慈悯,龙天护佑,每于挫折中蒙获善知识鼎力提携,于困境挣扎间无异沛雨甘霖,使建院计划重燃生机;加诸慈济会众的成长与支持,花莲慈济综合医院终在万难中,于一九八六年落成启业。
医院的功能,在解救人身病痛;佛法之教育,则在启发众生迷愚。当年讲说《地藏经》,重在透过释文与实例,阐发经中两大意旨,务使听闻大众“知孝道、明因果”,于生活修养与学佛修行上更入进境,自利利人,传播正法。
经中之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地藏菩萨前身,亦皆为孝女,为救生前造恶、死堕恶趣的母亲,不仅尽舍所爱为母布施造福,更为母亲发广大愿,誓度一切罪苦众生。这种圆满小爱、成就大爱的精神,更超越人间孝道“奉养、不辱、尊亲,,的极致,进一层引领父母闻佛学法,增长慧命达致究竟解脱。
此外,《观众生业缘品》中明示:“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说明不孝父母乃五逆大罪,死后要堕入无间地狱,受苦不尽永无出期;而在《阎浮众生业感品》则提到:“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违逆父母之过天地不容,种因受果苦报无穷。
此类思想,经中处处可闻,更且释迦佛讲说此经因缘,即是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因此“知孝道”为此经揭橥之第一义。
再者即是“明因果”。经中列举种种地狱名号,并罪报恶报等事,前提就在众生愚痴,多造恶业,造业受报而因果不爽,这是佛教教义的一大重点,也是许多宗教间共通的真理。
众生若能读诵此经,深解因果,于生活间时时警惕,就能减少造恶的机会。是以佛菩萨痛下针砭,历举地狱凄惨恐怖景象,孜孜不怠剖析业报因缘,但望众生种下善根,哪怕只是一毛一渧,亦能成就得度因缘,脱离轮回之苦。
当初证严讲解此经,即在宣扬“知孝道、明因果”之经教,因为人寿有尽而慧命无穷,对众生最大的感恩,就是使人人皆能遵从佛教,普获法益。当然讲经以报“佛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亦是证严最初以至今的一贯心愿,即若当时祈求佛菩萨加被建院顺利,用意也在将佛法救世理念落实人间。
至于经中之地狱描述,耸入耳目、骇人听闻,闻者莫不惊怖,而地狱有无终成各方之辩。
《佛门大孝·地藏经》:一份跨越时空的慈悲传承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宝库中,《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以其独特的慈悲情怀和普度众生的宏大愿景,深刻影响着无数信众。它不仅仅是一部佛经,更是一份关于孝道、慈悲与解脱的深邃教诲,一份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而今,这本饱含深情的《佛门大孝·地藏经》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集结了证严上人对这部经典深刻的阐释与践行,旨在将这份跨越时空的慈悲力量,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传递开来。 一、 缘起与核心:何为“佛门大孝”? 《地藏经》的缘起,本身便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孝道实践。经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地藏菩萨为救度在地狱中受苦的母亲,发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大誓愿。这份誓愿,超越了狭隘的个体血亲之爱,升华为一种对一切众生的无尽慈悲。地藏菩萨的孝,是“孝亲”与“孝众”的融合,是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扩展到对所有受苦众生的关怀与救拔。 证严上人以其无尽的悲心与智慧,深入剖析了“佛门大孝”的内涵。她指出,真正的佛门大孝,并非仅限于物质的供养或表面的恭敬,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并将这份感恩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利益一切有情。这份行动,便是效法地藏菩萨,发无上愿,以自己的修行与奉献,为父母、为众生,乃至为整个娑婆世界,种下解脱的善因。 本书不仅仅是对《地藏经》经文的逐字解读,更是证严上人将经文精神融入现代社会的深刻实践。她通过大量的实例、生动的语言,引导读者体悟地藏菩萨“纵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以孝为基石,以慈悲为实践,去践行佛门大孝。这份大孝,体现在对父母的关怀,对子女的教导,对社会的责任,对环境的爱护,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尊重。 二、 经文精义与时代解读:在地狱与天堂之间 《地藏经》的内容,以其对六道轮回、业力果报的详细描绘,以及对地藏菩萨救度众生功德的彰显,直击人心,引人深思。经文中关于地狱的描述,虽令人畏惧,却也警示着我们业力不虚的法则,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言行。而关于地藏菩萨如何在地狱中度化罪业众生,又如何通过“念佛”、“布施”、“孝顺父母”等善行,令众生离苦得乐,则为我们指明了修行的方向。 证严上人在此书中,以其宏大的视野与深厚的佛法功底,对经文的每一个层面都进行了细致而又富有洞察力的阐释。她不仅解释了经文中“罪”、“业”、“报”等佛教术语的深层含义,更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相结合。她告诉我们,所谓的“地狱”,并非仅仅是外在的物理空间,更可能是我们内心贪、嗔、痴、慢、疑的造作所形成的苦海。而“天堂”,也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它可能就存在于我们一念的觉醒、一善的付出之中。 书中对“孝女”地藏(或称光目女)救母的公案的解读,更是将孝道精神推向了极致。地藏菩萨的父母,在世时并未皈依三宝,甚至不信因果。然而,地藏菩萨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修行与布施,为父母积累功德,令其脱离恶道。证严上人以此为例,强调了即使父母有过错,子女也应以无私的爱与慈悲去引导,去为他们种下善根。这种“以孝为先,以慈悲为怀”的理念,是本书的核心精神之一。 书中对“随分随力”的布施、功德回向的阐述,也极具实践意义。证严上人鼓励读者,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善举,而是从力所能及之处做起,将每一次的付出,都化为一份真诚的祝福,回向给父母、师长、以及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种“小小的善意,汇聚成大大的力量”的理念,让《地藏经》的普度众生精神,变得触手可及。 三、 实践与传承:静思法脉的智慧结晶 “静思法脉”是证严上人创立的慈济宗门的精神核心,它强调“静默守戒,思而行之”,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本书作为“静思法脉丛书”的一员,自然也承载了这份静思的智慧。 证严上人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将《地藏经》中深奥的佛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慈济在环保、医疗、教育、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实践,生动地展现了佛门大孝的现实意义。她鼓励读者,不仅要“闻法”,更要“行法”。书中充满了对弟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孝道、如何以慈悲心对待他人、如何以智慧化解烦恼的引导。 例如,对于经文中提到的“众生业缘”,证严上人并非将其视为一种宿命的枷锁,而是视之为一种对生命的警示与启迪。她引导读者认识到,业缘的产生,源于我们自身的造作,而业缘的化解,也同样在我们一念的转变与善行的实践中。这种积极主动的生命观,是静思法脉的重要体现。 本书的附带光盘,更是这份实践与传承的有力佐证。它可能包含证严上人对《地藏经》的讲经片段,或是慈济人在全球各地践行佛门大孝的感人故事。无论内容如何,它都将成为连接经典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让读者在聆听、观看中,进一步体悟这份慈悲的力量,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份力量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四、 结语:一份送给所有人的礼物 《佛门大孝·地藏经》并非只是一本为佛教徒准备的书。它所蕴含的孝道、慈悲、因果、解脱等智慧,是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证严上人以其无量的慈悲与智慧,将这份古老的经典,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无论您是佛教徒,还是对生命有更高追求的求道者;无论您是面临家庭困境,还是渴望找到心灵的宁静;无论您是希望为父母尽孝,还是想为世界带来一丝温暖,本书都将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会帮助您理解《地藏经》的深邃义理,更会指引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点滴践行佛门大孝,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最终实现生命的圆满与解脱。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慈悲的对话,一次与智慧的同行,一次对生命更深层次的探索。愿您在这部经典的指引下,都能成为佛门大孝的践行者,将这份跨越时空的慈悲力量,传递下去,让世界充满爱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