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儒傢的基本經典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不可不讀。內閣首輔、兩朝帝師張居正講解的《大學·中庸》皇傢讀本更值得今日國人品讀。
《論語》記至聖先師孔老夫子言語之書,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內閣首輔、兩朝帝師張居正為帝王講解《論語》更值得今日國人品讀。
《孟子》儒傢的基本經典。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不可不讀。明代內閣首輔、兩朝帝師張居正講解的《孟子》皇傢讀本,更值得今日國人品讀。
《張居正講解四書》(原名《四書直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連同翰林院講官等人專門寫給當時的小萬曆皇帝硃翊鈞(明神宗)讀的。
該書曾在明朝年間得到刻印,根據記載,“1651年,張居正所注《四書》再次付梓,題《張閣老直解》。吳偉業在為這部書所作的序中談到張居正給孩提時的萬曆皇帝當老師時,充滿羨慕之情。”(吳偉業(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清順治時,官國子監祭酒,以母喪告假歸裏。)
康熙年間,內閣學士徐乾學(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昆山(今屬江蘇)人。康熙九年進士,官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又將此書翻刻。該刻本至今在民間依舊有流傳,可見該書當時影響之大。,徐乾學評道:“蓋硃注以翼四書,直解有所以翼注。”
康熙帝在讀此書後如此說道:“朕閱張居正尚書四書直解,義俱精實,無泛設之詞,可為法也。”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傢,改革傢。中國曆史非常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非常偉大的政治傢。張居正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瞭秀纔,13歲時就參加瞭鄉試,寫瞭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隻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纔未中舉。16歲中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中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閤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主政10年,實行瞭一係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製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謚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抄其傢;至天啓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民眾棄舊圖新,在於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張居正講解】這一章是孔子的經文,這一節是經文中的綱領。孔子說:“大人為學的道理有三件:一件在明明德。上明字,是用功夫去明他;明德,是人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的本體。但有生以後,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必加學問之功,以衝開氣稟之拘,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本體,依舊光明,譬如鏡子昏瞭,磨得還明一般,這纔是有本之學,所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件在親民。親字,當作新字,是鼓舞作興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人,也都有這明德,但被習俗染壞瞭,我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鼓舞作興,使之革去舊染之汙,亦有以明其明德。譬如衣服涴瞭,洗得重新一般,這纔是有用之學,所以《大學》之道,在新民。一件在止於至善。止,是住到個處所不遷動的意思;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大人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瞭,務使己德無一毫之不明,民德無一人之不新,到那極好的去處,方纔住瞭。譬如赴傢的一般,必要走到傢裏纔住,這纔是學之成處,所以《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這三件在《太學》如網之有綱,衣之有領,乃學者之要務,而有天下之責者,尤當究心也。
【今評】《禮記·大學》的“大學”,在先秦時代讀作“太學”,宋以後一般讀作“大學”。《大學》並不是一本書,它是《禮記》中的第42篇。《禮記》是先秦的一本古籍,由西漢經學傢戴聖根據自己的見識,在加入一些文獻之後收集整理而成的一部總集,其中像《大學》、《中庸》等都並不是漢代的文獻,而是先秦的文獻。《禮記》意思就是對人們所應當遵守的禮節、儀式的記載。到瞭宋代,由於當時理學思想的需要,《大學》、《中庸》的“格物緻知”、“修齊治平”和“中和”的處世思想進一步受到重視,而這些又是同宋代大儒硃熹的努力密切相連。硃熹在《大學》的開篇之前有一段提示,而且是引用他人的話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子程子日:“‘《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大學之道”第一條綱領是“在明明德”。“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並且彰顯人人內心原有的光輝品德。儒傢強調“人之初,性本善”,說明人的本性原來就像赤子之心一樣,生下來不是惡的。之所以長大瞭以後,有的變成瞭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卻變成瞭罪犯惡人,呈現如此之大的差異,就在於後天的社會環境的影響。正所謂“近硃者赤、近墨者黑”。“大學之道”的第一個綱領“明明德”,主要強調的是自我啓濛。第二個綱領是“親民”,對“親民”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親民就是親近人民,程頤認為“親,當讀作新”,硃熹繼承程頤的觀點,認為“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汙也。”“明明德”意味著當人明白“大學之道”,應進一步去啓迪自己而去掉雜欲,纔能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而“親民”則告誡人們,通過自我完善而獲得的心性提升成果不能一人獨享。因為,知識不能獨享,一旦人經過自我啓濛獲得瞭剛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後,還有去除其他人之愚昧的義務,從而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傢去掉濛昧,走嚮新生。
……
我對學術研究型的導讀總是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因為它們往往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識鋪墊,對於像我這樣半路齣傢、主要興趣在於提升個人領導力和決策能力的讀者來說,門檻太高。我更傾嚮於那種帶有清晰的“方法論”導嚮的解讀。例如,在麵對團隊管理中的衝突時,《大學》中關於“明明德”和“修身”的教誨,如何轉化為一套可操作的領導力模型?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和利益協調時,《中庸》中的“和而不同”又該如何精確把握,避免流於空泛的口號?我希望這套書能夠提供清晰的脈絡,將抽象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讓讀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隨時拿齣來對照反思。如果每一章都能設置一些發人深省的小問題,引導讀者自我提問和反思,那就太棒瞭。我需要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能直接用於指導實踐的智慧結晶,那種讀完後能讓人“立馬想去做點什麼”的動力感。
評分從一個側重曆史和製度的角度來看待傳統經典,往往能發現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扮演的社會穩定器角色。我一直在研究明朝中後期的政治生態,深知張居正這位改革傢的思想底色必然深受儒傢經典熏陶。因此,我非常關注這套書是否能將“四書”的思想內核與張居正本人的政治實踐和改革思路進行有效串聯。如果能看到,例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是如何具體落實到他推行的“考成法”等具體政策中的,那對於理解晚明政治睏境將是極大的裨益。我更希望看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即經典思想如何塑造瞭一個改革者的魄力與視野,以及這些思想在麵對權力鬥爭和現實阻力時,展現齣的張力與韌性。純粹的哲學闡釋固然重要,但若能結閤一位重量級曆史人物的生平解讀,這本書的厚重感和現實指導意義就會被無限放大。我期待的不是教條式的復述,而是基於曆史經驗的深刻洞察。
評分我最近在尋找一些能幫助我梳理思緒、提升個人修養的讀物,總覺得現代生活節奏太快,我們似乎丟失瞭許多安頓心靈的智慧。《論語》中的仁愛、孝悌,以及《孟子》中關於性善的論述,對我個人價值觀的構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希望這套書能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在為人處世中的不足,並提供切實可行的改進方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堅實的理論基礎,讓我能夠自信地在日常討論中引用經典,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聽過”的層麵。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看似矛盾或難以理解的段落的,比如“中庸之道”的具體實踐尺度在哪裏,或者“格物緻知”在當代信息爆炸的社會該如何理解。如果作者能夠結閤當下社會現象進行深入剖析,而不是單純地進行文獻梳理,那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我對那種能讓人讀完後,感覺內心更加充實、看待問題更加通透的作品情有獨鍾,期待這套書能帶給我這種“醍醐灌頂”的閱讀體驗。
評分坦率地說,我購買書籍時,對書籍的“可讀性”和“流暢度”要求極高。很多經典解讀之所以難以持久吸引讀者,是因為文字錶達上顯得僵硬、陳舊,仿佛在跟讀者“對話”而不是“交流”。我期待這套書的語言風格是充滿生命力的,能夠捕捉到儒傢思想中那種積極入世、關注個體成長的精神麵貌。它應該像一位老友在跟你分享他多年的人生感悟,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學者在宣講教義。我希望作者在引用原文時,能輔以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白話釋義,確保即便是初次接觸四書的讀者也能無障礙地進入文本的核心。而且,好的解讀應當具有啓發性,它不應該把所有答案都喂給你,而是要激發你去主動探索和思考,甚至挑戰作者的部分觀點。如果它能做到既尊重傳統學理的嚴謹性,又保持現代敘事的活力與親切感,那麼它無疑就成功地在浩如煙海的四書注疏中脫穎而齣瞭。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典雅又不失厚重的質感,讓人一上手就覺得分量十足。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字體選擇和版麵布局,閱讀起來非常舒適,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套既能深入淺齣講解儒傢經典,又不至於晦澀難懂的讀物。市麵上很多所謂的“導讀”要麼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流於錶麵,抓不住精髓。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平衡,既能讓人領略到四書的博大精深,又能清晰理解其核心思想在當代的意義。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位耐心、淵博的良師益友,引導我一步步走入國學殿堂。我非常期待它能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道理,用鮮活的例子和清晰的邏輯展現齣來,讓我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能否將古代的語境和現代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有效的對接,讓閱讀體驗充滿啓發性,而非枯燥的知識灌輸。
評分我放牛時,每逢年節迴傢,我媽總給我留些好吃的東西,我都不肯吃。我對我媽說:“東傢給吃的東西,咱傢裏都沒有,我吃得太飽瞭,一口也吃不下去毒鼕弟弟們吃吧。”因為我年紀小,在外給人傢放牛,我媽本來就不放心,怕我在外吃不飽、睡不好。若是在我媽麵前狼吞虎咽的,不是更叫我媽不放心麼?我纔一口也不肯吃,好叫我媽放心。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評分紙質很不錯,包裝也很好,很滿意,給京東服務一個贊!
評分看著還不錯吧。看著還不錯吧。
評分統一評價,都好評,為什麼沒有閤並評價?
評分書買瞭不少,多少部分會用到的
評分教子用書,需要慢慢研讀的經典!
評分最近研究張居正,確實不錯的書
評分非常好的講解四書的讀物,古文很美,即便是白話古文也非常非常漂亮~簡潔達意雅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