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15:永隆通宝钱范》是建立在科学考古的基础上,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实物资料之后,形成的钱币学研究成果。考古挖掘原本是考古学界的事情,而永隆通宝铸钱遗址的挖掘则是钱币学界和考古学界的结合。钱币专家参与了挖掘的全部过程,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正是有了这样的机遇,使钱币学家能够面对发掘的全部资料,开展研究。虽然这次发掘只涉及了整个遗址的一小部分,然而它正好是钱范的堆积区,所以有大量的钱范出土,这对于钱币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是科学考古发掘,所以资料的可信度毋庸置疑。因为钱范是整批出土(尽管以前已有零星发现,个别已经流散;尽管在遗址的其他地方,或许还会有所埋藏),而且数量之众,所以为永隆通宝钱的版别研究,提供了亘古未有的丰富资料,这是钱币学家梦寐以求,千载难逢的机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永隆通宝钱的铸造背景
第一节 闽国与永隆通宝的铸造
第二节 泉州五代闽国铸钱遗址的发现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节 永隆通宝铸地考
附录 永隆通宝铸钱遗址范围示意图
第二章 永隆通宝大铁钱的铸造
第一节 永隆通宝大铁钱的铸造工艺
第二节 永隆通宝陶钱范的版别
附录一 卯榫标本拓片
附录二 钱范实测数据
第三章 永隆通宝钱范图谱
第一节 原配合范
第二节 面范
第三节 背范
第四节 巨星范
第五节 三脚范
第六节 浇铸口
第七节 草包泥上的范记
第八节 钱范上留有的痕迹以及特异品
第九节 考古发掘
第四章 永隆通宝陶钱范和钱模拓片
第一节 拓片示意图和说明
第二节 面范和钱模拓片
第三节 背范和钱模拓片
第四节 特异品、待考品拓片
附录一 泉州五代铸钱遗址发掘报告
附录二 中国钱币学会永隆通宝钱范专题研讨会综述
附录三 永隆通宝钱范辨伪
附录四 历代有关钱范著述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为了应对连年淫侈无度的费用、支付庞大的军事开支、取悦后晋的献礼等等造成的与日俱增的国库空虚状态,以王延羲为首的王氏政权使出了各种竭泽而渔的手段,费尽心机百般敛财资用不足,福建人民叫苦不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摧残。从以下几条史料中可略见一斑。
一是苛捐杂税层出不穷。除对所统治的16岁以上、60岁以下男子,征收一年比一年加重的丁身钱外,还对“江湖及池潭、陂塘聚鱼之处,皆纳官钱;或令人户占卖输课,或官遣吏主持……又有橘园、水磴、社酒、莲藕、鹅鸭、螺蚌、柴薪、地铺、枯牛骨、溉田水利等”(《文献通考》卷十九《征榷六》)无一幸免。
二是不断增收商贾数倍商税,以达到所谓的日进万金。弄得商贾们不堪其苦,不敢来闽贸易,一时间福建境内外商贸交易萎靡不振。未几商贾之算即不能足日进。
三是贷诸省务钱以供其挥霍一空。未几诸省务以贷帖催讨,闽国经济愈加不可收拾。
四是大肆卖官鬻爵。“令欲仕者,自非荫补,皆听输钱即授官,以资望高下及州县户口多寡为差,自百缗至百千,量增减其直焉”(《十国春秋·景宗本纪》)。以致闽国吏治愈来愈腐败,王氏政权摇摇欲坠。
再从永隆通宝在流通中的比价看。
《新五代史,闽世家》载:延羲“……改元永隆。铸大钱,以一当十”。《十国纪年·闽史》载:“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八月,铸永隆通宝大铁钱,一当铅钱百。”由此表明,永隆通宝大铁钱,当铜小平钱十,当铅小平钱百。王审知在后梁龙德二年(922)所铸开元通宝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即一枚大铁钱当小平铜钱两枚)。两者对比,王曦在20年后铸的大铁钱,与小平铜钱的法定比价提高4倍,换而言之,其通货膨胀率达400%。
基于上述,可以认定,王曦铸永隆通宝大铁钱,是应付财政收支困难而发行的。
也有人认为,永隆通宝大铁钱的铸造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理由有:一是从王审知、王璘、王昶、王曦等四位执政者向后唐、后晋呈送的贡品看,前三者均为地方土特产,后者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白银和手工业制品。这表明永隆年间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已有相当水平,经济繁荣,对外贸易也很兴旺。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货币流通量,铸钱是顺理成章之事。二是近年来,福建曾出土不少开元通宝背福、背闽小平铅钱,据考证应属于王璘、王昶、王曦所铸。这表明王曦也和前任一样,既铸大钱,也铸小钱,符合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
永隆通宝大钱币材主要是铁质,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福建境内的9个县有矿产资源,其中5个县有铜,多在闽西北;8个县有铁,除南安外也多数分布在闽西北。从王审知开始,所铸闽国货币材质多数是铅、铁。王曦所铸永隆通宝钱,就近取南安、安溪之铁是很正常的,再说当时闽北为其弟王延政所控制,兄弟不和,从闽北取铜是不可能的,闽西汀州也较遥远,可以认为王曦选用铁铸钱是从实际出发的举措。
……
前言/序言
铸造历史的印记:窥探永隆通宝的钱模世界 在中国悠久的钱币历史长河中,每一枚古钱币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而这些钱币,正是通过精密的模具铸造而成。本书《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15:永隆通宝钱范》便将我们带入了这个鲜为人知的领域,深入探究一种特殊而珍贵的钱币——永隆通宝的钱范。 钱范:铸造钱币的“模具”与“蓝图” 在深入探讨永隆通宝钱范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钱范本身的重要性。钱范,顾名思义,便是铸造钱币所用的模具。它如同艺术家手中的雕刻刀,又如同建筑师手中的蓝图,决定了最终钱币的形状、大小、纹饰以及文字的清晰度。中国古代的铸币技术,历经数千年发展,从早期的陶范、石范,到后来的铜范、铁范,其材质和工艺的不断进步,直接影响着钱币的精美程度和产量。 铸造一枚钱币,通常需要一套完整的钱范。这套钱范可能包含一面或多面,用于复制钱币的正面和背面。工匠们会将融化的金属溶液(早期多为铜,后也涉及铁等)注入到钱范的模腔中。待金属冷却凝固后,便从钱范中取出成形的钱币。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对钱范的制作却有着极高的要求。 首先,钱范的材质需要坚固耐用,能够承受高温的金属溶液和反复的使用。其次,模腔的雕刻精度至关重要。模腔的每一个细节,包括文字的笔画、纹饰的线条,都必须一丝不苟地雕刻在钱范上,因为这些细微之处将直接体现在最终的钱币上。文字的端庄、纹饰的流畅,都取决于雕刻师傅的技艺。最后,钱范的表面处理也会影响钱币的光洁度,精细打磨的范面能够铸造出更为精美的钱币。 因此,钱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本身就凝聚了当时的冶金技术、雕刻工艺和艺术审美。每一件保存至今的钱范,都是研究古代铸币技术、货币流通、甚至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证据。 永隆通宝:一段被遗忘的铜钱历史 在中国的钱币体系中,永隆通宝并非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货币。然而,正是这种相对“冷门”的钱币,其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却同样值得我们去挖掘。永隆通宝的铸造时间,通常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而这个时期,往往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事件。 通过对永隆通宝钱范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这段历史的更多细节。例如,永隆通宝的铸造时间、地点、铸币机构,甚至发行量,都可以通过钱范上的某些标记或与史料的对照来推断。某些钱范上可能刻有铸币局的名称、工匠的编号,或者是特定的年号标记,这些信息都为我们理解当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运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研究永隆通宝钱范,也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朝代的铸币特点。例如,某些朝代的钱币更加注重实用性,文字朴拙,而另一些朝代则追求艺术性,纹饰精美。永隆通宝的钱范,将直接展现其铸造时期所代表的审美取向和工艺水平。 深入钱范:解密永隆通宝的铸造工艺 本书《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15:永隆通宝钱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铸造永隆通宝的钱范本身,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解读。这不仅仅是对一批实物的展示,更是对一段历史细节的深入挖掘。 1. 材质分析与工艺考证: 不同的钱范材质(如陶范、石范、铜范、铁范)反映了不同的铸币技术水平和时代特征。本书会详细分析所收录的永隆通宝钱范的材质,并通过科学手段(如显微镜观察、成分分析等)对其铸造工艺进行考证。例如,陶范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常用于早期钱币铸造;铜范和铁范则需要更为精密的雕刻和高温处理技术。通过材质和工艺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这些钱范的年代,以及它们在当时铸币体系中的地位。 2. 范文与范廓的精细描摹: 钱范上的“范文”即是钱币上的文字,而“范廓”则是钱币的轮廓和外缘。本书将对永隆通宝钱范的范文和范廓进行详尽的描绘和解读。每一枚钱范上的文字,无论大小、笔画粗细、结构紧凑,都将成为研究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钱范上的范文,来分析同一时期永隆通宝文字的风格变化,甚至推断出不同的雕刻师的技法特点。范廓的形态,如方孔的大小、圆钱的直径,以及边缘的处理方式,也直接关系到最终钱币的形制,这些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 3. 纹饰与装饰的艺术价值: 除了文字,一些钱币上还会带有各种纹饰,它们或象征吉祥,或体现时代特色。永隆通宝钱范上的纹饰,将直接反映其铸造时期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本书将对这些纹饰进行详细的图录和说明,分析其图案的构成、表现手法以及可能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某些纹饰可能与当时的皇家符号、宗教信仰,甚至是祥瑞的传说有关。 4. 钱范的类型与分类: 不同的铸币方式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钱范。例如,有单独的正面范、背面范,也有合范(两面一体)。本书将根据所收集的钱范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类,如单面范、双面范、母范、子范(用于翻砂铸造)等。这种分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钱币的铸造流程,以及不同时期采用的不同铸币技术。 5. 钱范与钱币的对应关系: 钱范是钱币的“前身”,因此,研究钱范与最终铸造出的钱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本书重要的研究维度。本书可能会展示一些与钱范相对应的永隆通宝钱币实物,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钱范上的每一个细节是如何转化为钱币上的每一个纹理的。这种对比研究,不仅能够验证钱范的真实性,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铸造工艺的实际效果。 6. 历史背景与文化解读: 钱范的出现,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本书在深入研究钱范本身的同时,也将尝试将其置于 broader 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例如,永隆通宝的铸造是否与某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其流通范围和范围有多大?钱范上的某些特殊标记又代表了什么?这些问题都将通过对钱范的细致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得到更为全面的解答。 钱范研究的意义:复原失落的工艺,照亮历史的角落 研究永隆通宝钱范,其意义远不止于对一枚特定古钱币的了解。它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铸币工艺的“考古”,一次对历史细节的“复原”。 技术史的见证: 钱范是古代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载体。对钱范材质、制作工艺、雕刻技巧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们揭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填补技术史研究的空白。 经济史的脉络: 钱范的数量、质量以及其所能铸造的钱币类型,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货币发行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研究钱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某一时期货币的生产与流通情况。 艺术史的窗口: 钱范上的文字和纹饰,往往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对这些细节的深入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古代的艺术成就。 文化史的载体: 钱币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文化信息,如吉祥图案、吉祥语等。钱范作为钱币的“母体”,自然也蕴含着这些文化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的信仰、习俗和价值观念提供了素材。 《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15:永隆通宝钱范》通过对这一珍贵钱范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必将为泉界、史学界以及广大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权威的研究资料。它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一枚枚古老钱币是如何在高温熔炉中,由匠心独运的钱范塑形,最终成为流传至今的宝贵历史遗物。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永隆通宝铸造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被历史洪流所掩埋的精湛工艺与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