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遥远的目光》研究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而是要寻找不同神话之间的逻辑规律。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
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早年在巴黎大学主修哲学与法律,1934-1937年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教授社会学,并从事巴西土著之田野研究。1948年返法,1959年出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先天与后天
第一章 种族与文化
第二章 面对人类地位的人种学家
第二部分 家庭、婚姻、亲属关系
第三章 家庭
第四章 澳大利亚的一个“亲属关系微粒”
第五章 不同时空的对照
第六章 论近亲通婚
第三部分 环境及其表象
第七章 结构主义与生态环境
第八章 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
第九章 语言学教程
第十章 宗教、语言和历史:关于索绪尔一篇未发表的文章
第十一章 从神话的可能性到社会存在
第四部分 信仰、神话与习俗
第十二章 世界主义与精神分裂症
第十三章 神话与遗忘
第十四章 毕达哥拉斯在美洲
第十五章 双胎妊娠的解剖学预兆
第十六章 一个神话-文学小谜语
第十七章 从克雷蒂安·德·特鲁瓦到理查德·瓦格纳
第五部分 约束与自由
第十八章 一种沉思的绘画
第十九章 致一位青年画家
第二十章 纽约怀旧与超前的形象
第二十一章 关于创造性儿童的迟到言论
第二十二章 对自由的思考
首次发表时的出处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种族与文化
说明种族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是人种学家的任务, 因为自然人类学家对此已经争论了将近两个世纪还没有取得一致,而且现在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将找到这个问题的一致答案。人种学专家最近告诉我们,人亚目的出现,当然相互差别很大,可以上溯到三四百万年以前或更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十分遥远的、人们永远不会充分了解的过去,无法确定收集到的各种骸骨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一方是另一方的猎物,还是双方已经有了交往。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早就产生了不同的亚种,它们之间在史前时期就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与混合,原来特点的继续存在和新特点的共性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人们今天看到的人的多样性。另一些人类学家则相反,他们认为人类群体在遗传方面的独立出现在更近的时期,大约在更新世结束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到的区别不可能来自不具备适应价值的特点之间的偶然差距。这些区别可以在独立的人群中无限期存在,主要来自对因素的选择之间的地区性差异。于是,种族这个概念,或者准备替代它的所有其他概念,指的就是一个或一组人群,他们由于在某些基因上出现的频率更大或者更小而区别于其他人群。
在第一个假设中,种族的实在消失在如此遥远的时间当中,根本无法了解。这不是一个科学的假设,即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甚至遥远的推论可以间接地观察到的假设。它是人们置于绝对当中的具有公理价值的断然肯定一一因为人们认为没有它就无法说明现在的差异。这曾经是戈比努(Gobineau)的学说,尽管他充分地意识到种族是无法观察的现象,人们还是把他认作种族主义的创始人。他只把这些现象当作用其他方法无法解释的历史文化多样性的首要条件,认为产生这些文化的人群来自一些人群的混合,而后者已经是另外一些混合的结果。因此,如果试图追溯种族差异的渊源,就无法对此全然不知,而我们正在讨论的实际上不是种族的多样性,而是文化的多样性。
第二个假设中提出了另外的一些问题。首先,在谈到种族时一般人所参考的不同基因的可变比例,全部与下列可见特性有关:身材、肤色、颅形、头发等。假设这些变数相互协调一一当然不能肯定一一那也不能证明它们与感官不能立即察觉到其特性的其他变数的关系同样如此。但是,不是一些不如另一些真实,而是完全可以设想,后者的一种或几种地理分布与前者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也不同。结果是,根据已知的特性,可以在传统的种族内部,或者在人们为之规定的已经不甚清晰的界限的交汇点上,发现“不可见的种族”。其次.由于始终涉及比例问题,那么为它们确定的界限就是专断的。实际上,这些比例增加或减少的渐变难以察觉,这里或那里建立的界限取决于调查者为分类而抓住的那些现象的类型。因此,在前一种情况下,种族的概念变得如此抽象,以至于它脱离了经验,成为一种逻辑假设的方式,以继续某种推理;在后一种情况下,种族概念又如此靠近经验,在其中被分解。导致人们甚至不知道在说什么。如果许多人类学家断然拒绝使用这个概念,那毫不奇怪。
事实是,种族这个概念的历史是与对那些缺乏适应性价值的特性相混淆的。如果不是这样,这些特点怎么能在数千年中原封不动一一既无害也无益,它们的存在也因此完全是专断的——并在今天证明遥远的过去?然而,种族概念的历史,也是这项研究所抹杀的余味无穷的历史。以上罗列的所有定义种族差异的特点,都表现了它们先后与一些适应现象相关联,哪怕是有时我们忽略了它们选择性价值的根据。颅形就是一例,我们知道各地的颅形都在变圆。肤色也是如此,因选择的原因,温带地区居民的肤色变浅,以弥补阳光的不足,更有力地抵抗佝偻病。这样,人们就不得不考虑血型。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怀疑血型也可能并不缺乏适应价值:可能是营养因素的功能或者对天花、鼠疫等病的不同敏感程度。血清蛋白可能也是这种情况。
如果对人体如此深入的研究令人失望,那么回到人生最初阶段会不会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呢?一些人类学家曾经想抓住亚洲、非洲、北美的黑种或白种婴儿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来的差异。似乎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它影响到动作和性格。但是,即使是在表面上对证明种族差异十分有利的情况下,调查者也承认自己无能为力。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如果说差异是天生的,那每一项都和一种基因有关就显得太复杂了,而且遗传学家目前也不掌握研究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性格传递的可靠方法。假设最好的情况,也就是他们建立起统计平均数,不过这对准确定义一个种族的那些数据来说,没有任何补充作用。第二,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也不能证明这些差异是天生的,并非来自属于文化范畴的胎内生活的条件。因为在各个社会里,孕妇的饮食和行为不尽相同。对于婴儿的运动活动来说,还要考虑到其他一些也具有文化性质的差异,这可以来自是仅仅被长时间放在摇篮里,还是一直由母亲抱在怀里,感到母体的运动,用什么方法携带和喂养……说只有这些原因起作用,是出自以下事实:在非洲婴儿和北美婴儿之间发现的差异,远远大于北美白人婴儿和黑人婴儿之间的差异,因为无论属于哪个种族,美洲婴儿的养育方法大致相同。
……
前言/序言
在1958年和1973年的两部书出版之后,本书将合乎逻辑地具有它的位置,可以定名为《结构人类学》(3)(An-thropologiestrufturaletrois)。我没有这样起名,有几个原因。1958年的书名具有宣言的价值,15年后,结构主义不时髦了,我有必要申明忠实于从未停止过给我指导的那些原则与方法。如果第三次重复同一个题目,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在研究中采取了对我来说是新路的近l。年内,我一直满足于原地踏步,今天展现给读者的只是老调重弹。
而且,不管是否正确,我认为前两本书每本都构成一个整体,可能第三本更是如此。《结构人类学》(2)(An-thr.opologiestructraledeux)发表后的l0年,至少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我延续了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活,或者说大学教师生涯走到了尽头。我知道教学工作已接近尾声,希望涉及一些过去曾经不得不搁置的问题,也不必担心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延续性。所以,我用音乐上密接和应的方式,把不多的可支配时间用于在一些大题目之间往返穿梭,比如亲属关系、社会组织、神话、习俗、艺术。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关注它们,但只能交替进行,而且节奏比现在慢。
总之,和前两本一样,本书收集了一些分散和难以找到的文章,就像人种学的一篇小论文,或者像人种学的一篇导论,而主要章节则基本上已经出现过。因此,可以通过另起一个名字来强调本书的这个特点。我认为,人种学研究由对千变万化的素材进行的实际工作和实验室实验(第四部分)所体现,选定的题目应该表达出它的本质和特点。
对全面性的这种考虑说服了我,但我也不是没有犹豫,因为人们对我的要求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有人希望把早期直接用英文写成的该语言称为“text—book”的一篇关于家庭的文章也收进来。这是与不同作者合作的成果,它的法文版1971年发表于《阿比让大学年鉴》(AnnalesdeI‘Uniuersited’Abidiaz”)。我看过这个译文,不否认它的严谨,但觉得有些僵硬,所以认为最好重新拿出一个不完全拘泥于原稿的版本(第三章)。即便是这样改过之后,我觉得它还是像教科书那样平淡,写作时那些引以为据的经典文献现在已经过时。
对这篇文章的再版,我还要表示两点歉意。据我回忆,尽管是从另一个角度,这是我试图斗胆预测《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中涉及的全部问题的唯一一篇文章。因此,不熟悉它的读者可以在这里找到概述的优点(也包括缺点)。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曾试图向假想的初进此门的新手们解释,什么是受益于结构语言学的人文科学的哥白尼革命——知道要想了解社会联系的性质,不应该先提出目标,然后再试图把它们联系起来。推翻传统观点,就是要在一开始就把关系当作措辞,把措辞当作关系。换句话讲,就是在社会关系网当中,交点比线在逻辑上更重要,尽管从经验上来说,是线的交叉产生了交点。
另一篇文章,即本书的第七章,也是直接用英文写成的,但是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敢像上一篇那样留出余地。下面加以简单说明。一个作者在把用他掌握得不够完善的语言写成的文章译成法文时,处于很尴尬的境地。
……
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遥远的目光 译者序: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这不仅体现在地理疆域的开拓上,更深刻地反映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之中。《遥远的目光》的引进与翻译,正是“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致力于搭建中西文化桥梁的又一重要举措。这部作品,原著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广博的学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跨越数百年、融合东西方智慧的宏大画卷。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深知文字的重量。译文力求精准传达原著的精髓,同时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审美体验。我们采用了严谨的学术注释,并对书中涉及的特定历史背景、哲学流派及文化典故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旨在帮助读者无碍地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世界。 这部译著并非仅仅是对异域思想的简单转述,它更是一次关于“目光”的哲学追问: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进程?我们如何理解文明的演变规律?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何方,以期照亮当下的困境?阅读《遥远的目光》,就如同与一位跨越时空限制的智者对谈,其带来的启迪,相信能为身处信息洪流中的当代读者提供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反思维度。 --- 内容概要:文明的深层结构与历史的必然性 《遥远的目光》是一部宏大叙事的非虚构作品,它以一种兼具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深度的独特视角,剖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驱动力及其长远发展轨迹。作者并非满足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事件背后的文化基因、技术范式和社会心理结构。 全书的脉络可以概括为对“宏大叙事下的微观机制”的系统性探究。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地理的塑造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早期文明的奠基阶段。作者细致地比较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几大文明摇篮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与社会组织形式的差异。 核心观点在于:地理条件塑造了最初的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反过来决定了早期社会对权力、信仰和知识的偏好。例如,作者深入分析了与海洋接触程度不同的文明,在风险认知、商业伦理和扩张意愿上的显著区别。其中,对“水源地与权力中心”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尤为精辟,揭示了灌溉技术如何催生了早期官僚体系的雏形。 这一部分尤其关注“轴心时代”的来临。作者认为,轴心时代的哲学和宗教突破并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社会结构发展到特定复杂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它代表着人类开始有能力对自身存在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构建,从而构建出超越部落范畴的集体认同。 第二部分:知识体系的演化与技术范式的转换 在考察完社会形态的稳定期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了知识和技术的迭代。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技术范式(Technological Paradigm)的转换,是驱动历史加速或停滞的关键变量。 作者详细描绘了从书写系统的发明到印刷术的普及,再到工业革命的三个关键技术节点。 1. 文字与记忆的革命: 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字系统(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如何影响了知识的集中度、传播的效率以及精英阶层的构成。对于知识的外部化存储(档案和图书馆),作者认为这是人类集体心智得以扩展的前提。 2. 科学方法的建立: 作者对启蒙运动及其后的科学革命进行了批判性重审。他提出,科学的真正力量不在于发现的真理本身,而在于其自我修正和可证伪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推广,实质上是对传统权威解释体系的一种系统性挑战。 3. 能量的获取与社会形态: 工业革命被视为人类获取外部能量的飞跃。作者详尽分析了化石燃料驱动的社会,在人口爆炸、城市化进程以及全球资源分配不均方面留下的深刻印记。他强调,每一次能源结构的转型,都伴随着旧有社会契约的瓦解和新权力格局的重塑。 第三部分:帝国、张力与文明的内卷化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成熟文明内部的张力与外部的互动。作者对“帝国”这一形态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研究,试图找出帝国兴衰的共同逻辑。 帝国的张力模型: 作者提出了一个“扩张与整合”的动态平衡模型。任何帝国都面临着内部官僚化成本上升与外部边疆防御成本扩大的双重挤压。当“治理的复杂性”超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时,衰落便成为结构性的可能。 文化霸权与软实力: 区别于传统的军事史观,本书更加重视文化产品、价值体系在维持帝国稳定中的作用。作者探讨了何种“共享叙事”能够有效地将不同族群粘合在一起,并分析了当这些共享叙事被底层民众质疑时,帝国如何通过“符号政治”来挽救其合法性。 现代性的反思——“遥远的目光”: 最终,作者将目光聚焦于我们身处的现代社会。他认为,现代性是一种以效率和理性为核心的、具有强大自我驱动力的系统。然而,这种系统在其极度发达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异化和对意义的失落。 “遥远的目光”并非指对遥远未来的盲目乐观,而是指一种回溯性、批判性的视角。只有当我们能够站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审视我们当下追求的“进步”,才能辨识出那些可能导致文明结构性危机的隐形陷阱。作者呼吁读者,在追逐技术迭代的洪流中,重拾对人类基本需求、伦理基础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深刻关切。 --- 推荐语 《遥远的目光》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恢弘的视野,成功地将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洞见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历史、如何理解我们自身处境的思维指南。对于渴望超越碎片化信息,寻求对人类文明发展更深层次理解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馈赠。它引导我们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尺度来丈量我们所处的时代,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抉择都带着历史的重量和对未来的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