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理论与应用

水生生物水质基准理论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振广,刘征涛,孟伟 等 著
图书标签:
  • 水生生物监测
  • 水质评价
  • 生态毒理学
  • 环境标准
  • 水环境质量
  • 生物指标
  • 水污染控制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基准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9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508
包装:16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水环境基准研究的受试生物筛选、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的物种敏感度分析、“最少毒性数据需求”等数项水质基准关键技术探讨,以及水生生物基准阈值研究的部分案例。其中受试生物筛选研究在国内外甚少见到报导,而在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中为突破本土数据匮乏的瓶颈又迫切需要筛选本土物种,因此将其作为本书重点内容之一,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当然结论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需要后续不断验证和深入研究。在基准阈值案例研究中,本书选取了典型重金属、氨氮、有毒有机物等重点污染物,展示了当水质参数与污染物生物毒性无明显相关性,以及分别有1项(如水体硬度对镉)和2项(如水体温度和pH值对氨氮)水质参数对污染物毒性有显著影响时,水生生物基准阈值定值的技术方法,对分类开展我国污染物基准阈值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保护水生生物的水环境质量基准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包括水生生物基准受试生物筛选、水生生物物种敏感度研究、水生生物基准关键技术研究等,并以多种重金属、氨氮和石油等重点污染物为例开展了水生生物基准的案例研究,总结示范了水生生物基准的理论方法,在我国水环境基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相关科技人员及环境管理部门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水生生物基准受试生物筛选/1
第一节本土鱼类受试生物筛选1
一、本土鱼类概述1
二、材料与方法2
三、结果与讨论3
四、结论11
参考文献11
第二节本土两栖类受试生物筛选13
一、本土两栖类概述13
二、本土代表性两栖类14
三、两栖类受试生物筛选20
四、结论26
参考文献26
第三节本土甲壳类受试生物筛选28
一、本土甲壳类概述28
二、本土代表性甲壳类30
三、甲壳类受试生物筛选41
参考文献60
第四节本土软体动物受试生物筛选69
一、本土软体动物概述69
二、典型本土代表性软体动物70
三、软体动物受试生物筛选74
四、结论83
参考文献83
第五节本土环节动物受试生物筛选85
一、本土水生环节动物概述85
二、本土代表性水生环节动物87
三、环节动物受试生物筛选93
四、结论100
参考文献101
第六节本土水生昆虫受试生物筛选104
一、本土水生昆虫概述104
二、本土代表性水生昆虫104
三、水生昆虫受试生物筛选111
四、结论114
参考文献114
第七节其他水生动物受试生物筛选115
一、轮虫115
二、水螅120
三、涡虫124
参考文献127
第八节本土大型水生植物受试生物筛选129
一、本土大型水生植物概述129
二、本土代表性大型水生植物129
三、大型水生植物受试生物筛选131
四、结论137
参考文献137
第九节本土浮游藻类受试生物筛选138
一、概述138
二、浮游藻类受试生物筛选139
三、结论144
参考文献144
第二章水生生物物种敏感度研究/146
第一节常见底栖动物物种敏感度分析146
一、概述146
二、材料与方法147
三、结果147
四、讨论150
五、结论152
参考文献152
第二节麦穗鱼物种敏感度分析153
一、概述153
二、材料和方法154
三、结果155
四、讨论157
五、结论157
参考文献158
第三节基于基因表达效应的物种敏感度分析159
一、概述159
二、材料与方法160
三、结果161
四、讨论163
参考文献164
第三章水生生物基准关键技术研究/167
第一节“三门六科”最少毒性数据需求分析167
一、概述167
二、材料与方法168
三、结果与讨论169
四、结论172
参考文献172
第二节以氨氮为例若干水质基准方法问题探讨174
一、概述174
二、氨氮毒性数据搜集与筛选174
三、基于不同分类阶元的SSD数据分析174
四、MTDR分析179
五、利用BER技术修订国外水质基准的探讨180
六、讨论181
参考文献181
第三节应用生物配体模型研究水体中铜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183
一、概述183
二、材料与方法183
三、结果与分析184
四、讨论186
五、结论187
参考文献187
第四节辽河流域氨氮应急水质标准转化探讨189
一、概述189
二、数据搜集与筛选189
三、水生生物基准推算191
四、辽河流域氨氮水质管理探讨192
五、讨论193
六、结论194
参考文献194
第四章水生生物基准案例研究/197
第一节氨氮水生生物基准阈值研究197
一、概述197
二、材料与方法198
三、结果与分析198
四、讨论202
五、结论204
参考文献204
第二节镉水生生物基准阈值研究205
一、概述205
二、材料与方法206
三、数据收集207
四、数据分析与计算212
五、镉基准推导与表述216
六、讨论219
参考文献219
第三节铅水生生物基准阈值研究224
一、概述224
二、材料与方法225
三、结果226
四、讨论229
五、结论230
参考文献230
第四节甲基汞水环境安全阈值研究232
一、概述232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233
三、结果与讨论233
四、结论236
参考文献236
第五节典型流域镉基准阈值研究237
一、概述237
二、材料与方法238
三、结果239
四、讨论245
参考文献246
第六节氨氮海水质量基准阈值研究247
一、概述247
二、材料与方法248
三、结果与分析250
四、讨论252
五、结论252
参考文献253
第七节石油污染物海水质量基准阈值研究254
一、概述254
二、材料与方法255
三、结果与分析256
四、讨论257
五、结论259
参考文献259
第八节北部湾原油海水质量基准阈值研究260
一、概述260
二、材料与方法260
三、结果与分析262
四、讨论263
五、结论264
参考文献264
附录1美国2013版国家水质基准266
附录2欧盟水环境质量标准限值276

前言/序言


跨界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本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摒弃了传统农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线性思维,转而深入探讨跨学科的集成解决方案,为未来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重塑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认知 第一章: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的张力 本章首先剖析了当前世界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耕地资源有限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我们不仅仅关注产量指标,更引入了“生态承载力”这一核心概念,探讨了传统农业实践(如过度化肥使用、单一作物种植)对土壤健康、生物多样性以及区域水文循环造成的长期累积效应。详细分析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框架下,农业必须承担的生态责任,并从历史维度审视了“绿色革命”的得失,为理解现代农业转型的必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土壤健康:看不见的生产力引擎 土壤不再被视为单纯的“载体”,而是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命系统。本章深入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机质循环以及土壤团粒结构对作物吸收养分和抵抗病虫害的关键作用。我们详细介绍了土壤健康评估的新指标,例如活性碳、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呼吸速率,并对比了免耕、轮作、覆盖作物等生态农业技术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的土壤结构。本章特别强调了生物固氮和磷解菌在减少化肥依赖中的潜力。 第三章:气候智慧型农业:适应与减缓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日益显著,表现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增加和季节性变化的不确定性。本章系统阐述了“气候智慧型农业”(CSA)的核心原则:提高生产力、增强适应性并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内容涵盖了耐旱作物品种的筛选与改良、精准水资源管理技术(如滴灌与土壤湿度监测的结合),以及通过农业固碳(如保护性耕作和植被恢复)实现负碳排放的潜力。 第二部分:技术赋能与精准化管理 第四章:物联网与农业数据科学的深度融合 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驱动农业向“精准化”迈进。我们详细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土壤、气象、植株生理)、无人机遥感和卫星图像在作物健康监测、病虫害早期预警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型如何帮助农民优化施肥、灌溉和用药决策,将资源投入精确到地块乃至植株的尺度,从而实现投入产出比的最大化与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第五章:生物防治:超越化学的病虫害管理 面对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本书将生物防治提升到战略高度。本章详细介绍了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瓢虫)的保护与利用,以及生物农药(如微生物制剂、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此外,我们探讨了植物抗性诱导(ISR)和系统获得性抗性(SAR)的分子机制,旨在构建一个能自我防御的健康作物品种群。 第六章: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本章专注于农业用水的效率提升。除了前述的精准灌溉技术,本章还深入介绍了水培、气雾培等新型无土栽培技术在节水方面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本章阐述了流域尺度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包括雨水收集、中水回用以及农田径流控制,确保农业发展不以牺牲下游生态用水为代价。 第三部分:经济可行性与社会构建 第七章: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实践模式 可持续农业必须是经济上可行的。本章引入了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了如何将农业废弃物(秸秆、畜禽粪便)转化为高价值资源,如生物质能源、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我们分析了厌氧消化技术、堆肥技术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案例,并论证了这种“零废弃物”模式对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负荷的双重效益。 第八章:供应链透明化与消费者赋权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延伸至整个供应链。本章讨论了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的应用,如何确保消费者能够验证其购买的食品是否符合可持续标准。同时,我们分析了“从农场到餐桌”的直接销售模式、社区支持农业(CSA)以及公平贸易认证对激励农民转向可持续实践的经济驱动作用。 第九章:政策激励、制度创新与未来展望 成功的转型需要制度保障。本章评估了各国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采取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环境法规的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设立生态服务付费机制(PES),以补偿农民在保护环境方面付出的努力。最后,本书展望了未来几十年,农业将如何通过技术集成、生态智慧和跨界合作,实现真正的粮食安全与生态繁荣的和谐统一。 本书旨在为农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科研人员以及有志于可持续发展的从业者提供一份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指南,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时刻。作者在解释一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概念时,总是能用一种非常清晰、形象的方式来阐述,仿佛在他眼中,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都变得无比简单。他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在脑海中能够构建起清晰的图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灰色地带”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深入分析了各种可能性和影响因素,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探索水生生物与水质之间的奥秘,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浓厚兴趣,并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许多技术类书籍,它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感悟。有些章节在论述科学原理时,会巧妙地引用一些诗意的描写,或是对水生生物习性的生动描绘,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在讲解某种浮游生物的生存条件时,作者描绘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看到它们在水中自由嬉戏的景象。这种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写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对这些微小的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而且,作者在处理复杂的数据和模型时,也显得游刃有余,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使得我能够跟得上思路,而不是被一堆公式和图表淹没。这种叙事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一个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仅教会了我知识,更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纸张手感厚实,文字清晰,排版也比较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着一股专业严谨的气息,让人第一眼就觉得这本书内容肯定不俗。开篇的序言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恳切的语气阐述了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水生生物和水质保护的深刻情感,读来让人心生敬意,也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解释,用词精准,逻辑清晰,即使是对水生态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很快理解。而且,书中穿插了一些插图和图表,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研究它们的具体内容,但从整体布局来看,它们应该是为了更直观地辅助理解理论知识,这一点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值得点赞。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装帧和初步的阅读感受上,就已经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充满了学术书籍应有的严谨与用心。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呈现上,采用了多种方式,显得非常全面和立体。除了深入的理论阐述,书中还包含了不少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似乎都来自于真实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应用场景。作者在分析这些案例时,非常注重细节,将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都一一展现出来。这对于我这样更侧重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我看到了书中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模型与具体的水体环境相结合,从而得出有针对性的结论。此外,书中还可能包含了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介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学习这部分,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这部分内容应该能为想要进行实证研究的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编排方式,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也更具实用价值。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给我的感觉是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作者似乎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他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到生物学特性,再到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步的铺垫都做得非常扎实,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理论框架是如何搭建起来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关键性假设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回避其局限性,反而深入剖析了这些假设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补充性的观点。这种严谨求实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信赖度大大提升。而且,在论述过程中,书中频繁地引用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博学,也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能够帮助我们追溯到原始的研究来源,验证和拓展所学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