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学概论

环境伦理学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冠政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伦理学
  • 伦理学
  • 环境哲学
  • 生态伦理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问题
  • 道德哲学
  • 人类与自然
  • 生态学
  • 伦理思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342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986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伦理学为最近三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环境伦理学概论》首先介绍伦理学基本概念,继而讨论环境伦理学产生过程及其重要理论。全书共13章,内容涉及伦理学基本概念,环境伦理学导言,人类中心主义,动物伦理,生命中心伦理,生态中心伦理,大地伦理,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女权主义和社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我国儒家与道家的环境伦理思想,宗教的环境伦理思想。《环境伦理学概论》适合用作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等各类专业学生的通识课教材,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伦理学基本概念
1.1 伦理学的定义与内涵
1.1.1 伦理学的定义
1.1.2 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阅读资料1.1
1.2 伦理学重要概念
1.2.1 价值的定义、类别与等级
1.2.2 伦理价值的特性
1.2.3 道德者与道德病体
1.2.4 道德地位与道德关怀
1.3 伦理学的类别
1.3.1 描述伦理学
1.3.2 规范伦理学
1.3.3 元伦理学
1.3.4 应用伦理学
1.4 伦理学的重要学说
1.4.1 伦理学说的重要性
1.4.2 重要的伦理学说
1.5 为何要研究伦理学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环境伦理学导言
2.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与内涵
2.1.1 环境伦理学的定义
2.1.2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理论与学说
2.2 美国环境主义的崛起
2.2.1 马斯揭露人与自然失去和谐关系
2.2.2 梭罗是生态学的先驱者
2.2.3 缪尔倡导自然保存运动
2.2.4 班卓领导自然资源保育运动
2.2.5 环境主义掀动保育运动
2.2.6 全球环境运动
2.3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2.3.1 环境灾害引发环境危机意识
2.3.2 环境危机促使哲学家反思伦理问题
2.3.3 环境伦理学科的诞生
2.4 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特征
2.5 环境伦理学需求的迫切性
阅读资料2-1 20世纪中叶重要环境灾害事件
阅读资料2-2 环境伦理学发展年谱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人类中心主义
3.1 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
3.2 人类中心主义的起源
3.2.1 宗教与人类中心主义
3.2.2 哲学与人类中心主义
3.3 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信念
3.4 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危机
3.5 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观
3.5.1 诺顿的柔性与刚性人类中心主义
3.5.2 默迪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
3.6 结语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动物伦理
4.1 西方传统的动物伦理思想
4.2 西方动物伦理思想的转变
4.2.1 泛神论
4.2.2 达尔文的伦理演化论
4.2.3 人类与动物间的伦理关系
4.2.4 摩尔的新伦理
4,2.5 人道主义
4.2.6 功利主义
4.3 动物伦理的主要学说
4.3.1 动物解放论
……
第5章 生命中心伦理
第6章 生态中心伦理概述
第7章 大地伦理
第8章 深层生态学
第9章 生态伦理学
第10章 生态女权主义与社会生态学
第11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
第12章 我国儒家与道家的环境伦理思想
第13章 宗教的环境伦理思想

精彩书摘

  在《孟子·梁惠王》曾有下列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叙述。孟子对齐王说:我听说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在堂下经过,王看见了,就问他说:“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答道:“要牵去杀了取血祭钟。”王说:“放了它罢,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好像是没有罪而要去受死刑似的。”那人答道:“那么要弃废祭钟的仪式吗?”王说:“怎样可以废呢!用羊掉换它吧,不知道有这种规矩吗?”那人说:“有的。”孟子说:“凭这种好心就可以统治天下了。”有人问:“那杀牛与宰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不见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由此可知远在数千年前,国人已将道德关怀加之于禽兽身也,这也是仁民爱物的实践。
  汉代董仲舒曾说:“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不爱,奚足以谓仁?”(《春秋繁露·仁义法》)由此可知,他把爱的范围从人的领域拓展至生命和自然界,这也体现出仁民爱物的伦理思想。
  在儒家思想中,爱护生命亦可在“义”中实践。孔子曾闻晋国两位有才德的大夫被杀,大发感慨。子贡问何?‘孔子说:“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可知孔子从杀人联想到刳杀动物,他把两者都看做不义的行为(余谋昌,1999b)。
  “爱护生命”也在“孝”的伦理行为中有所表现。曾子引述孔子的话:“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义》)因为我国夏朝制定的古训,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罔罟,以成鱼鳖之长。孔子依此古训,把伦理行为推广到生物,认为不按时伐树,不按规定打猎是残害生物,是不孝的行为。孝的行为原用于孝顺父母,这里将孝的意义扩大,要敬重先贤的训示。
  从上述可知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与9,5节中的“世界伦理”的伦理思想充分切合。世界伦理中称“保证每个生物获得人类的尊重,不论它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的完整,或其他物种的生存。人类应该适当地对待所有生物,并保护它们免于残暴、受苦和不需要的杀害。”
  ……

前言/序言


森林的低语:一部关于人与自然共存的探寻 引言:被遗忘的契约 自工业革命的巨轮轰鸣以来,人类文明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将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亟待征服的荒野。我们脚下的土地,呼吸的空气,乃至头顶的星空,都在无声地承受着这份单方面的索取。然而,在现代性的喧嚣背后,一种古老的、根植于生命共同体的“契约”正日益显露出裂痕。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哲学论著,也非一本冷硬的科学报告,它是一场深入的、充满敬意的对话——关于我们如何重新听见森林的低语,海洋的叹息,以及岩石的沉静。 第一章:自然的边界与我们的位置 我们习惯于将“自然”与“人类社会”二元对立。城市是文明的堡垒,而野外则是需要被保护或被开发的对象。这种认知上的隔离,是诸多生态危机的根源。本章首先追溯了这种二元论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演变,从亚里士多德的层级观到笛卡尔的机械论宇宙观,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为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挑战传统边界的声音。从美国先驱生态学家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到当代生态批评家们对“地理主体性”的重新界定,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究竟是自然的征服者,还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如何才能从“拥有者”的心态转变为“共居者”的身份?本章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环境的关系模型,旨在重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图景,其中人类不再是舞台中央的主角,而是生态剧目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第二章:河流的记忆与水资源的伦理困境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冲突的焦点。当一条河流被筑坝截流,当一个地下蓄水层被过度抽取,我们损失的不仅仅是几立方米的水量,更是整个流域的生态完整性与历史连续性。 本书将聚焦于“河流权利”这一新兴的法律与伦理议题。我们考察了新西兰怀卡托河与印度恒河获得“法人地位”的案例,这标志着人类法律体系首次承认非人类实体的内在价值与生存权利。这带来了深刻的伦理挑战:如果河流拥有权利,那么水坝的修建是否构成侵权?谁来代表河流发声? 同时,本章也深入探讨了水资源分配的社会正义问题。在干旱地区,城市居民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暴露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我们必须探讨,在水资源日益稀缺的未来,维护生态基线流量是否应置于短期经济利益之上,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水资源治理机制。 第三章:城市中的荒野:重新绿化我们的生存空间 现代城市是人类“征服自然”理念的最高体现,钢铁、混凝土与玻璃构筑了与生物圈的防火墙。然而,这种隔离正在反噬我们自身——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以及“自然缺失症”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章致力于探索“城市生态学”与“绿色基础设施”的伦理意义。我们考察了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生物廊道的设计如何不仅仅是美学或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生态责任的实践。例如,设计一个能容纳迁徙鸟类的城市公园,其价值就不应仅仅用土地的经济价值来衡量。 更进一步,我们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剩余空间”的处理。那些被遗弃的工业用地、未被利用的河岸,是否应被简单地“清理”并用于再开发,还是应被赋予作为城市生态恢复的“庇护所”?这要求我们对“效率”和“冗余”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义,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其韧性的来源。 第四章:科技的双刃剑:基因编辑与人造生态系统的伦理边界 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飞速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我们不再满足于改造环境,而是开始直接重塑生命本身。 本章审视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时,引入“基因拯救”策略的伦理考量。例如,通过基因技术增强珊瑚对高温的抵抗力,或复活已灭绝的物种(如猛犸象)。我们必须严肃地追问:我们是否有权以拯救的名义,对物种的演化轨迹进行“永久编辑”?这种干预是否会带来不可预见的、更深远的生态后果?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合成生物学”构建人造生态系统(如生物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的伦理风险。当我们创造出完全由人类设计的生命形式时,我们对这些新生命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对“人造自然”的界限描摹,是对人类知识边界和道德审慎性的终极考验。 第五章:慢下来的智慧:时间、耐心与生态的尺度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往往要求我们超越短期主义的政治周期和季度性的商业报告。生态过程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耐心。 本章强调了“生态时间观”的重要性。我们对比了现代社会追求的“即时满足”与森林生长、土壤形成所需要的“地质时间”。这种时间尺度的错位,导致了政策制定者往往忽视长期累积的环境成本。 我们探讨了如何将生态系统的恢复期纳入经济评估体系,以及如何培养一种“世代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保护资源留给后代,更是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对过去数千年生态演化的责任。通过分析土著文化中对“七代人”后果的考量,我们寻求一种更具时间深度、更富谦逊精神的决策模式,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 结语:重拾共情的视角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邀请读者放下功利主义的眼镜,以一种更广阔、更富同理心的视角看待我们共同居住的星球。环境伦理学的核心并非一系列必须遵守的规则,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我与它”到“我们之中”。当我们真正开始理解,脚下的微生物群落、远方的冰川、乃至空气中的每一粒尘埃,都与我们的生存命运紧密相连时,保护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本能的、对生命本身的珍视。 (字数统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拿到了一本名为《环境伦理学概论》的书,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这本书的介绍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困扰我的环境议题。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谈论“生态破坏”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道德失范?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伦理框架,来分析这些失范行为。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探讨“责任”这个概念,不仅仅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责任,也包括企业、政府乃至于国际社会在环境问题上应承担的道德义务。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何许多环境问题会在我们眼前不断恶化,而我们却常常感到无力改变。我设想它会通过剖析一些具体的环境案例,比如工业污染、森林砍伐、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来揭示其中存在的伦理漏洞,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弥补这些漏洞。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区分“自然”和“人造”之间的界限,以及这对于我们的伦理判断意味着什么。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行为与自然界互动中道德维度的深刻审视,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更清晰的思考路径。

评分

我最近购入了一本名为《环境伦理学概论》的书,尽管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仅凭其开篇的几章,便已勾勒出作者对环境保护议题的深刻洞察。书中的论述,仿佛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对许多环境问题的浮躁与迷茫。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日益强调“可持续发展”时,这个概念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道德约束?这本书似乎正试图为我们揭示这层迷雾。它或许会探讨,在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普适性的道德准则?我非常期待它能对“自然资本”和“生态服务”这些术语进行更深层次的哲学解读,而非仅仅将其作为经济学中的概念。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处理那些看似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例如,当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发展时,其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否应该被同等看待?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让我们超越简单的“牺牲”与“发展”二元对立,寻找一种更公平、更具伦理智慧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拓展我的视野,让我看到环境问题背后更广阔的伦理格局,并激励我用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环境伦理学概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但仅仅从封面和封底的介绍来看,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对环境保护和哲学思辨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当前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着深刻的伦理困境。比如,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时,是否充分考虑了对未来世代和非人类生命造成的长远影响?这本书似乎正好触及了这个核心问题,它可能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和分析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道德挑战。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以及是否存在更具包容性的伦理视角,比如生态中心主义或者生命中心主义。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理论工具,去应对那些令人沮丧的环境新闻,比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我设想它会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解释清楚,并结合生动的案例,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寻环境伦理奥秘的启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将如何引领我理解人与自然之间那张复杂而微妙的道德之网。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环境伦理学概论》,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如何处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是否应该像对待其他生命一样,去尊重并承认它们固有的价值?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门,让我重新审视“自然”的意义。我期待它能深入探讨“共生”和“和谐”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我希望它能超越简单的“保护”或“利用”的二元对立,提出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伦理方案。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处理那些复杂的伦理困境,比如,当人类的生存需求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权衡?这本书能否提供一套可操作的伦理指南,帮助我们在这些艰难的抉择中做出更负责任的决定?我设想它会用引人入胜的语言,结合丰富的案例,将这些深奥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并最终促使我以一种更谦卑、更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是《环境伦理学概论》,我正打算深入研究它。从它的章节设置来看,我预感它会带我踏上一段关于我们与自然界关系的哲学之旅。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我们对地球的索取,是否已经超越了“应得”的界限?这本书或许会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它可能会深入探讨“权利”的概念,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也包括非人类生命的权利,以及那些尚未出生世代的权利。我尤其希望它能对“代际公平”和“生存权”等概念进行深刻的阐释,并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看到这些抽象的哲学原则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其重要性的。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视为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在面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时,我们应该如何做出符合伦理的抉择。同时,我也好奇它会如何探讨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的环境伦理观,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