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之旅》丛书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现代生活,注重中国佛教文化中有助于积极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内容;4.收藏性:一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5.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使《华夏文库·历史源流系列·普天佛香: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具备参考价值。
法名远播
行秀自幼不凡,曾多次告诉父母他要出家,父母开始不同意,后来见他态度如此坚决,只得听许他出家。行秀15岁时,父母送他到邢州(今河北邢台)净土寺,从赟允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行秀发誓要决究宗门大事,开始出游。后来在大明寺雪岩慧满禅师座下有所体悟。行秀悟道后,继续留在雪岩慧满禅师座下,执侍两年,尽得其旨。雪岩慧满禅师因此将法衣交付给行秀,并勉励他流通大法。从此以后,河西三晋一带道俗,都很钦敬行秀禅师的道名。
之后,行秀回到净土寺,构筑万松轩自居,自称“万松老人”。行秀在金朝生活50年,后30年是在元代度过的,他在两代都受到国师般的礼遇。
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行秀奉诏到皇宫内廷升座说法,章宗皇帝亲自迎礼,宫中后妃以下都从而受法。章宗因闻法感悟,于是赐给行秀锦绮大衣,并建普度会。承安二年(1197年),行秀奉章宗之诏,住持大都仰山栖隐寺。栖隐寺是金世宗所建,行秀禅师到了那里,大振宗风,北地衲僧纷纷投到他门下。一度孤冷不振的曹洞宗,经过行秀的发扬,再度大放异彩。
元朝建立之后,元太宗在位时,行秀又奉命住持中都万寿寺,不久又移住报恩寺,一时道化隆盛。此后,行秀禅师一度在燕京报恩寺附近筑从容庵隐居,专门评唱宏智正觉禅师的《颂古百则》,后来写成《从容录》。
深契法旨
行秀兼有融贯三教的思想,常劝当时重臣耶律楚材以儒治国、以佛治心,极得楚材的称颂,说行秀“得曹洞的血脉,具云门的善巧,备临济的机锋”,一时传为时评。
……
慈悲·和谐·至善·超越
——编者的话
佛教源于印度次大陆,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本土化的融合、传播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因此说,佛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思想理念对治国大业社会和谐均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其义理主张更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所倡导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追求内心平静人生和谐,其讲求心灵、言行至善至美的准则,告诫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智慧,更是为众生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依归。
中国佛教作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遗留了大量经典,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留下了众多名山胜寺。我们可以去芜存菁,从中了解、欣赏、学习中国佛教的优秀精神境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及修养和价值取向。许多名山胜寺既是传统文化传扬之地和人们修心养性的悠游之所,同时也是许多地方的重要旅游经济资源。
《中国佛教文化之旅》系列丛书的编辑理念就在于.它既视佛教为宗教,又视佛教为文化,更视佛教为能给普通大众的现实人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从这三个维度来向读者传述中国佛教。其在编排手法上突出五大特色。一是知识性:全面解读有关中国佛教的历史、宗派、神祗、建筑、文化、艺术等知识;二是鉴赏性:图片、设计、印制力求精美,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典藏之品,三是实用性:面向今人的人生和生活实际,把中国佛教纳入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和人们现实生活的框架中,为人们提供一种避开苦难而走向幸福的选择,四是收藏性:它是一个整套的、分类的.成系列的图文书,内容包含史事、人物、仪轨、教义,器物等相关知识,成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五是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使本书具备参考价值,读者、霍可对佛教掌故,高僧大德、经典名著、文化艺术和名山名寺等随查随考。
这是一套图文并重全四色彩印的系列丛书,全套书取九九归原之寓意,编排为历史源流系列宗派系列、神祗系列、建筑造像系列、法事文化系列、艺术系列名山胜寺系列,7大系列,凡81册,合在一起即可对中国佛教进行系统、权威、深刻、生动简明的研读。它既考虑到了对中国佛教宏观精髓做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又注重了中国佛教中最闪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和对今天有益的方面。它尽可能地做到要言不烦、准确到位。当然,我们希望做得尽善尽美,对得起广大读者方家:但由于佛教本身的博大与深奥,知识的庞杂与微妙,鉴于我们才疏学浅,在分类、取向上可能有不妥之处,内容、文字上的错讹也在所难免,真切希望广大读者若发现谬误之处,及时提醒,我们定会尽可能地及时予以纠正,祈愿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文明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这也是我们由衷的诉求和愿望。
林言椒
这本书让我对宋辽金元时期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在动荡之中,思想文化是如何孕育和发展的。特别是佛教,在那个时期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和演变,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之前对金元时期的佛教了解不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对一些重要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在那个时期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分析了它们与当时社会思潮的互动。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可以用“严谨与人文并存”来形容。作者在史料的考证上显然下了大功夫,许多论断都有据可循,这对于一个希望深入了解历史的读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与一些枯燥的学术著作不同,这本书并没有牺牲可读性。作者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深奥的哲学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他笔下的宋辽金元,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生动世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佛教思想演变时,能够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格局紧密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视角。例如,他对金代佛教在统治阶层和民间不同传播路径的分析,就显得十分有见地。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文精神的尊重。它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土壤。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术探索。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他不仅梳理了宋辽金元时期佛教发展的脉络,更挖掘出了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我之前对这个时期的佛教历史了解比较碎片化,读完这本书,感觉对整个体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在分析佛教思想如何与世俗生活相结合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通过大量的史实细节,展现了佛教如何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寺院经济、僧团组织以及佛教慈善事业的部分,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佛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让我爱不释手。封面和内页的排版都很有艺术感,看得出来出版方在细节上下了心思。翻阅这本书,仿佛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作者的叙述语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读起来非常享受。我一直对佛教艺术在那个时代的表现形式很感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寺庙建筑、壁画、造像等艺术品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在宋辽金元时期是如何与各民族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尤其喜欢关于辽代契丹佛教和金代女真佛教的内容,这些往往是被忽视但却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佛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与创新,也让我惊叹于那个时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宋辽金元时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佛教思想是如何在那个多民族交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书中的叙述逻辑清晰,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入手,层层递进地剖析了佛教在不同政权下的发展脉络,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如何催生出新的佛教宗派和艺术形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那些生动的故事,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我脑海中徐徐展开。读到关于佛教寺庙的兴衰、高僧大德的传说时,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梵呗,闻到袅袅的檀香,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虔诚。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精神的探索,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智慧和信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