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第一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在五岁之前,其生活经验已经决定了他(她)成年后解释自身遭遇和回应的方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序/1
一、 生活的意义/1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2
2.人生的三大事实/4
3.社会情感/7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11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灵与肉体/21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响发展/25
3.身形、性格与心智/37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41
1.自卑情结/42
2.追求优越感/49
3.设立有意义目标/53
四、早期的记忆/61
1.理解记忆/62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65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74
五、梦/81
1.关于梦/82
2.弗洛伊德学派与梦/84
3.个体心理学派与梦/86
4.梦的构成/90
5.常见的梦/94
六、家庭的影响/105
1.母亲的影响/106
2.父亲的角色与责任/116
3.为人父母/121
七、学校的影响/135
1.教育的变革/136
2.教师的角色/137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141
4.天赋与习得/145
5.区分孩子的个性/148
6.顾问会议的工作/154
八、青春期/157
1.什么是青春期/158
2.心理特征/158
3.生理特征/159
4.青春期的挣扎/160
5.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165
6.正视青春期/169
九、犯罪及其预防/171
1.犯罪心理/172
2.罪犯的类型/181
3.合作的重要性/189
4.如何矫治犯罪行为/198
十、职 业/207
1.平衡生活的三条系带/208
2.职业的早期训练/210
3.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212
4.对待职业的态度/216
十一、人及其同伴/219
1.人类需要团结/220
2.利己主义/222
3.过失犯罪/227
4.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228
十二、爱情与婚姻/231
1.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232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235
3.不适合结婚的人/242
4.婚姻观与人生观/247
阿德勒年谱/251
翻开《自卑与超越》,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阿德勒的理论如同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长期以来积累的杂念和不安。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总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做什么事情都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即使努力了,也难以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精准地描绘了我内心深处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好”的阴影。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我的犹豫不决、我的过度小心翼翼,都是源于这种自卑感在作祟。但阿德勒并没有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他更强调的是“超越”的可能性。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是狭隘的自我膨胀,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潜能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想要什么。书中的“生活风格”的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个体独特性之美,让我明白,不必强求自己成为别人,而是要去发掘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社会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变得更加轻盈和坚定。我不再惧怕犯错,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我不再害怕与人比较,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评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更是一份人生指南,它以极其深刻的洞察力,剖析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内心强大和人生圆满的道路。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总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别人,即使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也难以掩盖内心的不安。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好”的阴影。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非源于客观的事实,而是源于我们主观的解读和内心的偏见。阿德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让我们沉溺于对自卑的哀叹,而是为我们指明了“超越”的道路。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个体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潜能的积极驱动力。这种积极的观点,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消极的信念,比如“我就是这样了,无法改变”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多么地缺乏勇气和远见。书中关于“生活风格”的理论,让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并非被动的棋子,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我尤其被他对“社会兴趣”的深刻阐述所打动,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视野,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内心变得更加明亮和坚定。我开始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并努力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重塑自我认知的深刻旅程。阿德勒以其独到的心理学视角,将我们普遍存在的自卑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通往内心成长和人生超越的道路。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莫名的不安感,总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做得不够好,即使取得了小小的成就,也难以掩盖内心的焦虑。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简直是说出了我的心声,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所谓的“不足”,只是我内心的“放大镜”在作祟。阿德勒并没有将自卑描绘成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而是将其视为个体追求卓越的动力。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是与他人攀比,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潜能的内在驱动力。这种积极的观点,让我看到了自我提升的可能性。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那些消极的信念,比如“我就是这样了,无法改变”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多么地缺乏勇气和远见。书中关于“生活目的”和“生活风格”的理论,让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并非被动的棋子,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我尤其被他对“社会兴趣”的深刻阐述所打动,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视野,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内心变得更加轻盈和坚定。我开始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并努力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这本《自卑与超越》,简直是阿德勒送给所有在人生旅途中迷茫、挣扎的人们的一份厚礼。它以一种极其朴实而又深刻的方式,揭示了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的根源,并为我们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明灯。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我,即使我努力地与人交流,也总感觉隔着一层无法逾越的屏障。书中对“自卑情结”的论述,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这种孤独感并非源于外部的隔绝,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和不安全感。阿德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止步于对问题的描述,而是为我们指明了“超越”的道路。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是与他人争个高下,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超越昨天的自己。这种积极向上的动力,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宁愿独自痛苦,也不愿麻烦他人”的心态,并认识到,真正的力量,恰恰在于与他人的连接和相互支持。书中关于“生活风格”的理论,让我看到了个体独特性之美,让我明白,我们不必强求自己成为别人,而是要勇敢地活出自己的色彩。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社会兴趣”的强调,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超越个体局限的视野,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重新获得了与世界连接的力量,内心变得更加温暖和开放。我开始尝试去表达我的感受,去倾听他人的心声,并努力为他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评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探索人生真谛的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阿德勒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将人类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剖析得入木三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自卑、实现人生价值的宏大愿景。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总觉得自己在人生的赛道上落后了,无论我怎么努力,似乎都无法达到我理想中的状态。书中的“自卑感”理论,像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弱点和不安。我开始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并非真的不如别人,而是被自己内心的“自卑情结”所束缚。阿德勒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或否定自卑,而是引导我们去理解它,去化解它。他提出的“追求优越”的概念,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在于不断挑战自我,在于不断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非仅仅是与他人攀比。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认为我应该想要什么。书中关于“生活风格”的理论,更是让我看到了个体独特性之美,让我明白,不必强求自己成为别人,而是要去发掘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社会兴趣”的论述,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怀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幸福”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让我不再沉溺于个人的小情绪,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去思考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如何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
评分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翻开了《自卑与超越》,结果它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阿德勒的文字充满智慧,又带着一种温和的力量,引导我一步步地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一直以为自己活得很“自我”,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都是在扮演别人期望的角色,或者在逃避那些我害怕承担的责任。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精准地描绘了我内心深处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好”的阴影。我终于明白,很多时候我的犹豫不决、我的过度小心翼翼,都是源于这种自卑感在作祟。但阿德勒并没有让我沉溺于自卑的泥沼,他更强调的是“超越”的可能性。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是狭隘的自我膨胀,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潜能的内在驱动力。这种观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原来追求进步可以是一种如此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我尤其喜欢他对“社会兴趣”的强调,这让我意识到,个体的价值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和贡献中。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种“独善其身”的心态,并尝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的存在,去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阿德勒能够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生动的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内心变得更加轻盈和坚定。我不再惧怕犯错,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机会;我也不再害怕与人比较,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评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以一种极其深刻和精辟的方式,阐释了人类内心最普遍的困境,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内心自由和人生圆满的道路。阿德勒的理论,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我们之所以感到自卑的根源,让我前所未有地清晰地认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非源于客观的事实,而是源于我们主观的解读和内心的偏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论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种挥之不去的“不够好”的阴影。我终于明白,这种自卑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比较,通过对自身某些“不足”的夸大,而逐渐形成的。更重要的是,阿德勒并没有让我沉溺于对自卑的哀叹,他更强调的是“超越”的可能。他提出的“追求优越”并非狭隘的个人主义,而是一种个体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潜能的积极驱动力。这种观点让我看到了,原来我们并非只能停滞不前,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实现人生的飞跃。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兴趣”的深刻阐述,他认为,个体的价值和幸福,最终体现在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中。这种宏大的、超越个体局限的视野,让我对“人生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内心变得更加明亮和坚定。我开始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将其视为成长的契机;我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并努力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评分初读《自卑与超越》,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没想到它却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作品,深刻地触及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阿德勒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治愈的力量,引导我走出自我怀疑的泥潭。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总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做什么事情都像是被命运推着走。书中对“自卑情结”的剖析,让我看到了这种无力感的根源,原来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了“无能”作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这种观点让我感到既震惊又释然。阿德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停留在对问题的揭示,而是为我们指明了“超越”的道路。他提出的“追求优越”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的潜力,去克服困难,去实现自我价值。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消极的信念,比如“我做不到”这种念头,现在看来,是一种自我设限。书中的“生活目的”和“生活风格”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个体生命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并非被动的承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地去创造自己的人生。我尤其被他对“社会兴趣”的强调所打动,他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关心他人,并为他人做出贡献,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种利他的价值观,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重获新生,内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我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我知道每一次尝试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不再害怕未知,因为我知道我可以主动地去创造我的未来。
评分这本《自卑与超越》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读完之后,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不一样了。阿德勒的理论就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枷锁。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生怕自己会搞砸,这种自卑感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牢牢地困住。书中关于“自卑情结”的阐述,简直是写进了我的心坎里,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身上许多看似是性格缺陷的地方,竟然源于童年时期那些被忽视的感受,以及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比较。阿德勒并没有停留在诊断,他更重要的是给出了“超越”的路径。他对“追求优越”的解读,让我明白这并非是与他人攀比,而是个体不断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的过程。这种积极的、向上的力量,是如此鼓舞人心。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消极的想法,比如“我就是这样了,改不了”这种念头,现在看来,是多么地狭隘和缺乏勇气。书中关于“生活风格”的理论,也让我看到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必模仿他人,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式。我尤其喜欢他对“社会兴趣”的强调,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我们与他人的连接,在于我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感。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我仿佛在阿德勒的引导下,一步步地清理内心的尘埃,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一些感悟运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中,去勇敢地尝试,去积极地沟通,去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让我敢于面对挑战、敢于追求梦想的力量。
评分这本《自卑与超越》简直是一部心理学的百科全书,其深度和广度让我叹为观止。阿德勒以其独到的视角,将我们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剖析得淋漓尽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刻的超越之道。我一直以为自卑是一种难以摆脱的负面情绪,而这本书让我明白,自卑并非全然是坏事,它也可以成为个体追求卓越的动力。书中关于“功能性自卑”的论述,即个体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自卑,让我豁然开朗。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自卑的认知。他并没有将自卑简单地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比如早期经历、家庭环境以及个体的主观解释。我尤其欣赏他对“补偿”和“过度补偿”的分析,这让我能够理解一些人为何会表现出一些极端的行为。而“超越”的部分,更是点睛之笔。阿德勒强调的并非是与他人竞争,而是个体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和实现,是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他提出的“生活目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兴趣”来找到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都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目标,思考它们是否真正符合我的内心需求,是否能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书中的很多例子都非常生动,阿德勒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现象的分析,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阿德勒的指引下,一层层地剥开自己心理的迷雾。这本书不仅是阅读,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过上更有意义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