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陳緻 編
圖書標籤:
  • 經學
  • 詩史
  • 簡帛
  • 經典
  • 古史
  • 中國古代史
  • 文化史
  • 文獻學
  • 曆史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67928
版次:1
商品編碼:112897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
齣版時間:2013-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為“簡帛·經典·古史”研究國際論壇(香港浸會大學,2011年11月30日)會議論文集,共收入裘锡圭、李零、池田知久、夏含夷等與會學者論文35篇。論文圍繞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馬王堆帛書等齣土文獻及相關傳世典籍,從文本釋讀、內涵解析、曆史研究等諸多角度作瞭深入探討。

目錄

“東皇太一”與“大奩伏羲”

《老子》思想的基本構造

紀年形式與史書之起源

讀清華楚簡《金滕》兼論相關問題

從楚簡發掘看中國文獻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一粟居讀簡記(三)

《大學》篇之著作意圖

——“大學之道”再考

《詩·大雅·公□》篇七考

《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乃命有司著作浮”解

——兼談先秦吏治的上計

西伯戡黎的再認識

——讀清華楚簡《耆夜》篇

也說清華竹書《耆夜》中的“夜爵”

讀清華簡《楚居》“秉鉑銜相詈冑四方”小識

《楚居》“為郢”考

丹江通道與早期楚文化

——清華筒《楚居》創記

清華簡《楚居》所見楚國的公族與世係

——兼論《楚居》文本的性質

試說清華《繫年》楚簡與《春鞦左傳》成書

從清華簡《繫年》看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史實

先秦經典“中”字字義分析

——兼論《保訓》“中”字

保君德訓嚮“中”求

——讀清華簡《保訓》

讀清華簡《耆夜》所見古佚詩小識

上博藏簡第六冊《景平王就鄭壽》試釋

論《平王問鄭壽》簡7“民是瞻望”的兩個問題

上博簡《周易·旅》初六爻辭新論

關於《上博(八)·成王既邦》二號簡

思孟“五行”與《五行》的結構

從帛書《易傳》論孔門對文王之德的傳承與轉化

試論戰國簡帛文獻中的數量閤稱(初稿)

文本的歧義,“生”與“性”

從戰國楚係“乳”字的辨釋談到戰國銘刻中的“乳(孺)子”

中實返喻與喻而知之

——《慎子曰恭儉》、《五行》與孟莊身心思想

《論語·裏仁》“朝聞道”章正解

——兼論儒、道二傢的道論

《尚書·說命》臆說

談談“僻違”、“幽隱”、“閉約”等詞彙的涵義

《莊子·勝篋》之“十二世有齊國”補論

《詩經》與金文中成語零釋(五)

——“不顯不承”與“不□”、“不競”

後記 

前言/序言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 叢書總序 本次推齣的“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旨在匯聚海內外學界對中國傳統學問,特彆是先秦秦漢之際文獻與思想進行深入研究的精品力作。本係列叢書以“經學”為核心,兼顧“詩史”的廣闊視野,力求在文獻考證、義理闡發、曆史脈絡梳理等多個維度上,提供具有前沿性和深厚學理基礎的學術成果。我們深知,傳統經典的闡釋與理解,離不開對原始材料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曆史語境的細緻還原。因此,本叢書特彆關注那些在簡帛學、經典釋注、古史重建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研究。 本係列叢書涵蓋的範圍廣闊,但其內在邏輯緊密相連,共同指嚮對中國早期文明形態的深刻洞察。它不僅關注儒傢經典的流變與義理爭鳴,更著眼於先秦諸子思想的多元發展,以及這些思想在特定曆史階段——尤其是竹帛文獻齣土後——所展現齣的新的麵貌與更豐富的內涵。我們相信,隻有將經學研究置於廣闊的文獻與曆史背景之中,方能真正揭示中國古代思想的生命力與復雜性。 本係列叢書部分已齣版及計劃齣版分冊介紹 --- 第一輯:齣土文獻與經典重構 1. 《新齣簡帛文本的文體特徵與篇類學研究》 作者: [知名學者A] 內容概要: 本書立足於二十世紀末以來大規模齣土的楚簡、秦簡、漢代帛書等文獻,係統梳理瞭這些新材料在文體結構、敘事模式、語辭運用上的獨特之處。作者通過對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楚簡、馬王堆帛書(甲、乙本)等核心文本的精細比對,構建瞭一套適用於早期文獻的“篇類學”分析框架。書中深入探討瞭早期“經”、“史”、“子”等概念的界限模糊性,並以戰國策士說辭與早期律令文本的對比為例,展示瞭先秦文獻的口語化傾嚮與書麵語的融閤過程。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這些文本中所反映的早期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治理念進行瞭文體層麵的溯源,揭示瞭經典文本在尚未完全定型前的活潑形態。全書兼具紮實的文獻爬梳和宏觀的理論建構,對理解先秦思想的源頭至關重要。 2. 《“禮器”的文本學意義:從青銅銘文到漢賦中的禮儀敘事》 作者: [青年學者B] 內容概要: 本研究跳齣瞭傳統上將禮器視為純粹物質文化的窠臼,將其置於文本生産和權力敘事之中進行考察。作者以金文中所載的冊命、賞賜銘文為基礎,追溯其所規範的儀式流程,進而考察這些儀式如何被後世的儒傢經典(如《周禮》、《儀禮》)所記錄、詮釋與理論化。書中重點分析瞭漢代的說賦(如司馬相如的某些作品)如何通過對古代禮製的虛化和美化,構建當朝的文化閤法性。本書論證瞭“禮”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在不同媒介(青銅、竹帛、紙張)上傳承、演變和重塑的動態文本過程。 --- 第二輯:經典釋義與學派互動 3. 《早期儒傢“仁”論的辯證發展:孟子與荀子視域的比較研究》 作者: [資深教授C] 內容概要: 本書是儒傢核心概念“仁”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摒棄瞭將孟子和荀子視為截然對立的二元結構,而是將其視為對孔子思想在不同曆史環境下(戰國中後期社會危機)的兩種迴應。書中細緻辨析瞭《孟子》中“性善”論對“仁”的內化和個體覺醒的強調,與《荀子》中對“化性起僞”框架下“仁”的社會建構性作用的論述之間的內在聯係與張力。研究運用語義學工具,追蹤瞭“仁”在不同篇章中的具體語境用法,並輔以對早期官方意識形態文件(如秦簡中涉及道德規範的部分)的參照,力求還原“仁”學說的復雜生態。 4. 《尚書疑難篇章的校注與史料價值再評估》 作者: [古籍整理專傢D] 內容概要: 針對《尚書》文本的復雜性與曆代注疏的分歧,本書聚焦於“堯典”、“舜典”以及早期“盤庚”諸篇,進行全新的整理與校勘工作。作者結閤傳世古本與新齣土文獻中的相關片段(如部分戰國時期關於上古君主的記述),對《尚書》中一些被視為“後人僞作”或“史官潤飾”的部分提齣瞭新的證據鏈條,強調即便經過後世加工,這些文本依然保留瞭珍貴的史料記憶。本書的特點在於,它不是簡單的文本匯編,而是通過細緻的字詞對勘與曆史背景的嵌入,為理解西周至春鞦時期的政治倫理提供瞭堅實的文獻基礎。 --- 第三輯:詩史交融與文化想象 5. 《“詩”的社會功能轉型:從西周樂歌到漢代“風謠”的嬗變》 作者: [文化史學傢E] 內容概要: 本書將《詩經》的研究置於廣闊的社會文化史視野中考察。作者認為,《詩經》中的“風”不僅是地域性的民歌采集,更是周代禮樂製度中維護等級秩序、調和貴族情感的重要工具。本書著重分析瞭秦漢之際,隨著國傢形態的劇烈變化,“詩”的社會功能如何從製度化的“雅頌”轉嚮更具個人情感色彩的“賦”和民間“謠諺”。通過對漢樂府早期材料的分析,本書揭示瞭民間對政治事件和時代變遷的詩意錶達,如何在官方敘事中艱難地尋得一席之地,體現瞭“詩”作為曆史見證者的功能。 6. 《古史敘事中的空間建構:從‘天下’到‘四方’的地理認知》 作者: [曆史地理學者F] 內容概要: 本研究運用曆史地理學方法,探討瞭中國古代對“世界”的認知是如何通過文字記載逐步構建起來的。作者對比瞭《山海經》中的奇幻地理記載、早期史書中的方國世係錶述,以及戰國諸子對“天下”疆域的論述,分析瞭這種空間認知的演變軌跡。重點分析瞭“四方”、“夷蠻戎狄”等概念在不同曆史文獻中的使用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過來塑造瞭早期中國的文化主體性敘事。本書對於理解古代史傢的編纂意圖和早期政治地理學的形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叢書特色與展望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緻力於將傳統漢學功底與現代學術方法相結閤。本係列歡迎對先秦至魏晉時期文獻、思想、史學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成果,尤其鼓勵跨學科的研究視野,例如將考古學、文獻學、思想史、文學史有效整閤的論文或專著。本叢書的齣版旨在推動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深化,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一個展示高水平學術成果的平颱。

用戶評價

評分

“詩史”這個概念在傳統上往往指嚮對曆史事件的文學化記錄,但在這套叢書中,它被賦予瞭更深一層的含義。這裏的“史”,不單是政治史或戰爭史,更是文化觀念、社會風尚乃至知識形態的演變史。通過對特定時期“詩歌”文本的細緻爬梳,作者們成功地勾勒齣瞭一幅生動的社會圖景。我特彆喜歡他們探討特定辭賦或民間歌謠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洞察力,仿佛能聽到兩韆多年前人們的嘆息、歡笑與辯論。這種研究方法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古代社會的想象空間,它超越瞭官方史書的刻闆敘事,讓我們看到瞭“活生生的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創造。這套書在連接文獻學、思想史和文學史這三者之間,搭建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使得原本分散的研究領域得以相互印證,互相補充,呈現齣一種宏大的曆史感。

評分

自從接觸瞭這套書,我纔真正體會到“經學”研究的魅力所在。很多朋友覺得經學是老學問,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但實際上,它蘊含著對人性、社會結構乃至宇宙秩序最根本的追問。這套叢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沒有將“經”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演變過程中去考察。比如,他們對於不同版本文獻的比較分析,就揭示瞭儒傢思想內部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張力與發展。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們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原本佶屈聱牙的古奧語句,轉化為可以被當代心智所理解和體會的深刻洞見。他們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即便是初次涉獵古籍的讀者,也能大緻跟上思路,而不至於迷失在繁復的注疏之中。我讀完後,看《論語》或《易經》的心態完全變瞭,不再是敬畏地膜拜,而是帶著一種探索者的好奇心,去挖掘字裏行間蘊藏的生命智慧和曆史迴響。

評分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對於“連續性”的理解被顛覆瞭。我們總習慣於將中國曆史切割成一個個孤立的階段——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但這套叢書通過對簡帛與經典文本的交叉比對,清晰地展示瞭思想是如何“流淌”的。你會發現,許多在後世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萌芽和掙紮恰恰發生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早期文獻中。作者們對於“過渡期”的敏感,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細小的文本差異來標記重大的思想轉嚮,是非常高明的學術技巧。這套書不是在簡單地復述已知,而是在重新挖掘和構建曆史的肌理。它提供給我的,不是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工具和更廣闊的視角,讓我有能力去審視和評判那些流傳下來的曆史敘事,真正體會到“古今之變”的精妙所在,它帶來的啓發是深遠且持久的。

評分

坦白說,這套叢書的裝幀和排版也令人稱道。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快餐式閱讀的時代,能夠看到如此用心製作的學術著作,實在是一種享受。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乃至引文和注釋的規範性,都體現齣齣版方對知識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它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兼顧瞭閱讀的舒適性。有些學術著作,內容再好,那密密麻麻的符號和拉丁文引注,足以勸退大多數非專業人士。但“簡帛·經典·古史”係列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在關鍵處提供瞭精準且必要的注釋,但又不至於喧賓奪主,使得閱讀的流暢性得到瞭極大的保證。對於像我這樣業餘愛好者和專業研究者都能兼顧的叢書,是極其難得的,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學問,以一種莊重而易於親近的方式呈現瞭齣來,極大地降低瞭接觸前沿古史研究的門檻。

評分

這套“簡帛·經典·古史”係列叢書,簡直是打開瞭通往先秦思想與文獻寶庫的一把鑰匙。我一直對上古文獻的解讀抱有濃厚興趣,市麵上相關的書籍很多,但往往要麼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要麼流於普及,深度不足。而這套叢書的編纂者,顯然在學術功底和闡釋能力之間找到瞭絕妙的平衡點。我尤其欣賞他們處理簡帛材料時的那種嚴謹性,那種對齣土文字細微差彆的敏感和尊重,讓人感覺仿佛親手觸摸到瞭那批塵封韆年的竹簡帛書。他們不僅僅是羅列材料,更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試圖還原那個時代思想的脈絡和語境。讀起來,你會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經典”,是如何在這些模糊而珍貴的原始材料中逐漸塑形的。那些看似散亂的片段,在他們的梳理下,竟然能構成一個宏大而自洽的知識體係,讓人豁然開朗,對“古史”的認知也隨之立體化、鮮活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乾巴巴的年代劃分,而是充滿瞭思想的張力與人性的掙紮。

評分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評分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

評分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評分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評分

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經學與詩史係列叢書:簡帛·經典·古史

評分

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評分

我寜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評分

孔子不是聖,隻是人,一個齣身卑賤,卻以古代貴族(真君子)為立身標準的人;一個好古敏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於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遊說,替統治者操心,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古道熱腸,夢想恢復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無奈,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條無傢可歸的流浪狗。在這本書中,我想告訴大傢,孔子並不是聖人。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隻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著的孔子,既不是聖,也不是王,根本談不上什麼"內聖外王"。"若聖與仁,則吾豈敢",這是明明白白寫在《論語》裏麵的(《述而》7.34)。子貢說,孔子是"天縱之將聖",當即被孔子否認(《子罕》9.6)。讀我的書,你會明白,為什麼孔子不接受這個榮譽,而他的學生一定要給他戴上這頂帽子。

評分

我寜願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