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古籍气息和严谨的编排方式,让人联想到老一辈史学家治学的风范。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资料的“编年”方式,这对于梳理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毕竟,史学史并非孤立的知识体系,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潮、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例如,汉代经学的兴盛如何影响了史官的创作视角?唐代官修史书的制度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这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原始资料,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中,史家们在面对史料、裁剪事实、构建意义时所处的时代困境与精神追求。这种按时序的梳理,比单纯的断代研究更能凸显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是研究史学思想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暗示着它更像是一部专著而非通俗读物,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我尤其关注的是隋唐五代这个转型期的史学动态。在佛教传播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史家们是如何调和不同文化视角的?官修正史的规范化是否扼杀了史学的创新性?那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野史”或地方志中,是否隐藏着更真实、更具批判性的史学声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详尽资料,能够挖掘出这一时期史学叙事中潜藏的复杂张力。一本好的史学史资料汇编,其意义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读者提出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类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可及性和启发性。我常常苦于寻找一手史料的困难,很多经典论述往往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史著中,难以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极大地降低了研究门槛。我设想,如果能将不同时期史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进行对比,就能清晰地看到“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例如,先秦史家对“天命”的解读,与唐代史家对“君权神授”的论述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的理论传承和微妙的语义变化?这种资料的汇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田野”,让我们可以在不被现代诠释过度干扰的情况下,直接触碰历史的肌理。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资料汇编,光是看书名就让人感到分量十足,想必是下了一番大工夫的。我个人对史学史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不同时代史家如何构建和解释历史的演变。这本书的结构和资料的选取,想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从先秦到隋唐五代这段漫长历史中,史学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并在不同朝代间发生转向的。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早期史学著作的原始资料,比如《尚书》、《春秋》的传注如何一步步形塑了后世的历史观,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史学叙事的影响。这种汇编式的著作,最考验的是编者的眼光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它不光是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在材料中揭示出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的交织。
评分阅读此类学术性极强的资料汇编,需要一种沉下心来的耐心和细致的考据精神。我欣赏那种致力于“存真”的史学态度,即尽可能多地呈现原始面貌,减少后人的过度解读。对于先秦至隋唐这一段奠定中华文明基调的关键时期,史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若能详尽收录当时的史学著作残篇、重要序跋、以及后世学者对这些史料的评论,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资料集,更是一部关于“史学如何思考历史”的百科全书。这种对基础文献的扎实整理工作,才是推动历史学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其贡献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是编年体的资料汇编,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有些无聊,但对于这一时期史学著作和史学家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部书就像瞌睡时的枕头一样,十分好用,也为我们省了许多功夫~感谢老学者的扎实工作~当然,如果有比较妥善的索引就更好了~
评分中国是世界上历史传统最悠久,最深厚的国家,史学史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中国具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共和行政(前841)开始直至明朝灭亡(1644),首列公元纪年,次列帝王纪年,编年排列先秦至明代史学事迹。整部著述广搜博采,斟酌去取,注重事件源起,以现代学术意识、勾画史学发展前景的学术宗旨,理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将近2500年中国史学史前后相继的历程以资料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编年》一经出版,便为学界所重,被称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成为无数史学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不错,,,,,,,,
评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中国具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共和行政(前841)开始直至明朝灭亡(1644),首列公元纪年,次列帝王纪年,编年排列先秦至明代史学事迹。整部著述广搜博采,斟酌去取,注重事件源起,以现代学术意识、勾画史学发展前景的学术宗旨,理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将近2500年中国史学史前后相继的历程以资料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编年》一经出版,便为学界所重,被称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成为无数史学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包装精美,内容精彩,非常超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