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翼骧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学史
  • 史学史
  • 中国历史
  • 先秦
  • 隋唐五代
  • 史料
  • 编年体
  • 增订本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211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我国著名史学史专家、南开大学杨翼骧先生代表巨作,也是史学史学科的学术精品,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学界誉为“嘉惠后学的佳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美中不足之处是该书起讫时间自上古而至明代,明代以后的编纂,杨先生在世时尚未及着手,成为该书的缺憾,也成为史学界一大憾事。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和新史料的问世,对《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续编和增订亟待完成。《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是《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先秦至唐部分,杨先生的弟子对书稿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增补。

作者简介

  杨翼骧(1918―2003),字子昂,山东金乡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学史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53年到天津南开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1982年筹建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任所长。
  杨翼骧精于中国史学史和古代史的研究。四十年代即发表《司马迁记事求真的方法与精神》、《班固的史才》、《三国时代的史学》等论文。1956年撰著出版《秦汉史纲要》,是解放后最早的秦汉史教材之一,被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八十年代完成多卷本《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被学术界誉为传世力作。1979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吴泽教授共同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主编,并专门负责古代部分。杨翼骧执教南开五十年,他开设的多种课程,均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嘉评。尤其是中国史学史课程,以内容全面、资料丰富、条理明晰、分析精到、观点平允、语言生动、板书工整而著称。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部图书简介,主题围绕中国历史研究的某一特定领域,但与您提到的《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无关。 --- 书名:《秦汉帝国的人口、社会与资源:一项基于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综合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秦汉帝国(约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这一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进行一次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剖析。我们将焦点集中于帝国构建的核心要素:人口的流动与分布、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控制与利用。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军事史叙事,而是试图通过对考古学遗存、出土文献(如简牍、帛书)以及传世史籍的交叉比对,描绘出一个更为精细、更具生活气息的古代帝国图景。 第一部分:人口的地理分布与迁徙 秦汉帝国在统一后,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有效地治理广袤的疆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本卷首先考察了秦朝的“徙民政策”以及汉代郡国体制下的人口迁移模式。我们不仅关注官府主导的大规模屯田和戍边行动,更着眼于自发性的经济移民,特别是对巴蜀、江淮、岭南等新兴开发地区的人口流入与定居现象。 研究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现有考古学聚落遗址的密度和分布进行空间分析,辅以对《史记》、《汉书》中郡国人口数据(尽管这些数据存在争议,但仍是重要参照)的细致梳理。我们重点讨论了“郡县制”在人口资源调配中的作用,例如河工、驰道、漕运等大型工程对劳动力的征发与集聚效应。通过对特定区域(如颍川、太原)的个案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自豪族大姓至自耕农)在人口结构中的权重变化。 第二部分:社会分层与日常生活 秦汉社会是一个高度分层但又不断流动的复杂复合体。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社会阶层的界定、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关系的运作。 我们将社会结构划分为帝国精英(官僚、士人)、自耕农(主体群体)、手工业者与商人,以及大量的无产者(流民、奴婢)。对于精英阶层,重点分析了“学在官府”向“学在私人”的转变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与地方豪强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如画像石、明器)的比较,我们尝试重建不同社会阶层在物质文化上的差异性表现。 在日常生活层面,本书深入探讨了粮食的生产、储存与分配体系。以简牍文书(如敦煌、居延汉简中的田秩、钱谷记录)为核心,我们量化了自耕农的负担结构,分析了赋税、徭役对家庭经济的冲击。同时,对冶铁、制盐、纺织等关键手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国家垄断与私营工坊并存的局面——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秦汉时期的婚姻制度、宗族观念在法律条文和民间实践中的体现,也是本部分着重探讨的议题,力求展现权力结构下个体家庭的生存策略。 第三部分:资源控制与帝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庞大帝国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关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本书第三部分将资源战略置于核心地位。 我们首先审视了秦汉时期对盐铁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专营制度。通过对传世文献中关于“盐铁官营”的争论进行梳理,结合考古发现的冶炼遗址,评估了这种制度对国家财政和地方经济的实际影响。秦汉时期的矿产开发,特别是对铜、铅、锡的开采,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货币的铸造与兵器的供给。 水利建设是秦汉帝国治理的标志性成就。本书专门辟章节讨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组织方式、劳役动员机制及其对周边农业生产的长期影响。对道路网(驰道、驿站)的分析,不再局限于军事调动,而是将其视为信息、人员和商品流通的生命线,探讨了它如何构建起一个统一的“地理社会”。 结论:秦汉模型的再评估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超越对秦汉“强权”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理解这种结构是如何通过对人口、资源和基层社会关系的精细管理而得以维持的。我们认为,秦汉帝国是一个高度依赖于国家动员能力和复杂官僚体系的“资源聚合体”。对其兴衰的考察,必须从物质基础和社会组织形态入手,而非仅仅停留在帝王将相的更迭之中。本书为后世的王朝更替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长时段演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证据基础。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那种扑面而来的古籍气息和严谨的编排方式,让人联想到老一辈史学家治学的风范。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资料的“编年”方式,这对于梳理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至关重要。毕竟,史学史并非孤立的知识体系,它与当时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潮、社会结构息息相关。例如,汉代经学的兴盛如何影响了史官的创作视角?唐代官修史书的制度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我希望通过这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原始资料,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中,史家们在面对史料、裁剪事实、构建意义时所处的时代困境与精神追求。这种按时序的梳理,比单纯的断代研究更能凸显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是研究史学思想史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深度,暗示着它更像是一部专著而非通俗读物,但这恰恰是其价值所在。我尤其关注的是隋唐五代这个转型期的史学动态。在佛教传播和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史家们是如何调和不同文化视角的?官修正史的规范化是否扼杀了史学的创新性?那些被主流史学边缘化的“野史”或地方志中,是否隐藏着更真实、更具批判性的史学声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提供的详尽资料,能够挖掘出这一时期史学叙事中潜藏的复杂张力。一本好的史学史资料汇编,其意义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读者提出更深刻、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类工具书的价值在于其可及性和启发性。我常常苦于寻找一手史料的困难,很多经典论述往往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史著中,难以系统地进行比较研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极大地降低了研究门槛。我设想,如果能将不同时期史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进行对比,就能清晰地看到“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例如,先秦史家对“天命”的解读,与唐代史家对“君权神授”的论述之间,是否存在清晰的理论传承和微妙的语义变化?这种资料的汇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田野”,让我们可以在不被现代诠释过度干扰的情况下,直接触碰历史的肌理。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资料汇编,光是看书名就让人感到分量十足,想必是下了一番大工夫的。我个人对史学史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不同时代史家如何构建和解释历史的演变。这本书的结构和资料的选取,想必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得以窥见从先秦到隋唐五代这段漫长历史中,史学思想是如何萌芽、发展、并在不同朝代间发生转向的。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早期史学著作的原始资料,比如《尚书》、《春秋》的传注如何一步步形塑了后世的历史观,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史学叙事的影响。这种汇编式的著作,最考验的是编者的眼光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它不光是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在材料中揭示出历史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时代精神的交织。

评分

阅读此类学术性极强的资料汇编,需要一种沉下心来的耐心和细致的考据精神。我欣赏那种致力于“存真”的史学态度,即尽可能多地呈现原始面貌,减少后人的过度解读。对于先秦至隋唐这一段奠定中华文明基调的关键时期,史料的珍贵性不言而喻。这本书若能详尽收录当时的史学著作残篇、重要序跋、以及后世学者对这些史料的评论,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资料集,更是一部关于“史学如何思考历史”的百科全书。这种对基础文献的扎实整理工作,才是推动历史学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其贡献值得我们给予最高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是编年体的资料汇编,对于初学者来说实在有些无聊,但对于这一时期史学著作和史学家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部书就像瞌睡时的枕头一样,十分好用,也为我们省了许多功夫~感谢老学者的扎实工作~当然,如果有比较妥善的索引就更好了~

评分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传统最悠久,最深厚的国家,史学史值得认真学习。

评分

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

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

没有特别的价值,翻检使用

评分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中国具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共和行政(前841)开始直至明朝灭亡(1644),首列公元纪年,次列帝王纪年,编年排列先秦至明代史学事迹。整部著述广搜博采,斟酌去取,注重事件源起,以现代学术意识、勾画史学发展前景的学术宗旨,理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将近2500年中国史学史前后相继的历程以资料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编年》一经出版,便为学界所重,被称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成为无数史学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

不错,,,,,,,,

评分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中国具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共和行政(前841)开始直至明朝灭亡(1644),首列公元纪年,次列帝王纪年,编年排列先秦至明代史学事迹。整部著述广搜博采,斟酌去取,注重事件源起,以现代学术意识、勾画史学发展前景的学术宗旨,理清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将近2500年中国史学史前后相继的历程以资料的形式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编年》一经出版,便为学界所重,被称为“治中国史学史不可不读之书”,成为无数史学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

评分

包装精美,内容精彩,非常超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